越南印象

寻梦人

<p class="ql-block"> 文/廖家胜</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位朋友到越南旅游一周,便海阔天空,大谈越南印象。不客气地说,朋友谈的内容我是没有多大兴趣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去越南比这位朋友早了整整40年。不同的是他乘坐豪华旅游车去观光旅游,而我们乘的是解放10汽车,且全副武装,还有坦克大炮随行,其意图是捍卫疆土,惩罚背信弃义者。尽管我和朋友去的是同一国度,因目的不同,视角各异,眼中的风景自然就不一样了。我虽然无法将当时的景况复制下来,可我会重新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努力拼接,把我眼中的越南印象呈现给我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越南至少落后中国二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越南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东部,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国。在越南26天的日子里,我们辗转近千里,去过村庄,去过乡镇,也到过县城和省会城市。总体上看,越南落后中国20年以上,就当时而言,相当于我们国家50年代中期或60年代初期的发展水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越南的道路很差,通往县城和省城的公路都是砂石土路,路不宽也不平坦。城市很小,县城没有我国的乡镇大,省城顶多有我们的县城大。建筑风格单一,平房居多,二至三层的楼房占比较小,就连高平省政府的办公楼也只是一栋普通的三层楼房。一进商场,就明显感觉到物资匮乏,店铺小,商品少,货架上都是普通的生活日用品。在省会城市商店里,一条普通的毛毯可能就是高端商品。出征时我们一律轻装,除了随身衣服只有雨衣,这里昼夜温差大,晚上露宿野外经常冻得发抖,为了御寒我顺走了一条毛毯,班师回国休整时,把它当着“战利品”送给了房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走进越南的乡村,犹如时光倒流。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很清贫,住房条件差。一种是泥土结构的房子,一种是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有的大门上贴着中国对联,家里供奉着祖先牌位,随行翻译介绍,这是华侨人家。走进农家,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许多人家几乎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没有家具,没有农具,没有铺盖,甚至没有锅碗瓢盆。他们怎么过日子呀?让我们顿生疑惑。后来我们上山清剿残敌,发现山洞里藏有许多东西,不仅有粮食,上面提到的东西应有尽有,有铜盆铜壶,有粗瓷大碗,这盆这壶跟我们老家50年代的铜盆铜壶一模一样,那时盛行铜器,锁,灯台,蚊帐钩子等等都是铜的,我家就有这样的盆这样的壶。这些粗瓷大碗中,许多是中国产品,有的是“文革”时期的产物,碗的外面胶印有“毛主席语录”或“最高指示,”譬如:“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多数文字较少,比如:“要斗私批修,”“革命委员会好”等等,这口号似的语录在文革时期很流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们为啥把东西藏起来? 越南同我国一样曾经被日本鬼子伤害太重,他们错误的对号入座了。事实证明,我军是正义之师,绝对不会损害越南人民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越南是个白眼狼</span></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曾经是越南的大恩人。这里不提我国对越南反殖民斗争做出的巨大帮助,也不说越南能够独立,中国功不可没。我只想用数据说话,百度搜索出一串数字:从20世纪50年代到越南实现全国统一,中国连续不断帮助他们30年,总共向越南援助金额203亿多人民币,粮食500万吨,石油200万吨,汽车35000辆,各种轻重武器不计其数,在战时状态下可供200万人的军队使用10年……中国的援助是无私的,是全中国人上至党中央下至平民百姓勒紧裤腰带从牙缝里挤出的钱,而且压根就没打算让越南回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没想到越南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会以恩报怨。越南统一后以为翅膀硬了,觉得同苏联结盟有底气了,嚣张了疯狂了,反华排华,枪杀我边民,炮击我学校和村庄,不断蚕食我国领土。越南有人甚至叫嚣:广东广西也是越南的,凡有木棉树的地方都是越南的,扬言打到南宁过春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就是我国再好说话,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所到之处似乎都能看到中国的影子。在越南粮库里,麻袋上写着“中粮”二字;越军的压缩饼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我们缴获的汽车是“解放牌”的;我们站在高平省城全钢结构大桥上,竟然发现大桥的一侧标注着“中国援建”的字样。时间越长,走的越远,发现中国的影子越多:他们扛的枪是我们援助的,穿的军装是我国特制的,就连他们惯用的战略战术也是我军手把手教的。吃着中国的粮,穿着中国的装,扛着中国的枪,运用中国的战术打中国军人,你说可恨不可恨?还有可气的,我们攻占高平越军营区后,发现他们吃的是黄油面包,军官床上一律铺着三公分厚的海绵垫子。没承想这个当年靠乞讨过日子的小兄弟率先开了洋荤,过上了富家子弟的生活。而我们当时竟然不知黄油为何物,把缴获的黄油罐头全都扔掉了;再说我们的床垫子,官兵一律用的是草垫子或草袋子。如此反差,让我们感慨万千,心里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所有这些,联想越南背信弃义反目为仇的恶劣行为,真想在“白眼狼”的前面加上一句骂人的话,但又想,我们是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咱是有素质的军人,岂能暴粗口?就此作罢,点到为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越南人擅长鱼目混珠</span></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先讲一件真实的事,发生在友军,听起来像故事,更像笑话。一个四川籍战士接线时,发现信息有出入,随口骂了句:“龟儿子!”对方马上回答:“我是龟儿子!”此后,友军传递情报,改用其他方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越军冒充我报话员,以假乱真,企图牵着我军鼻子的走的事情在参战部队都有发生,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和越南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曾有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关系正常时,通婚通商,你来我往。两国边民衣着相同,习俗相似,长相相近,语言相通,难辨你我。越南人靠着这些自然条件,上演着一幕幕鱼目混珠的闹剧。其惯用手段大致有三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种是打扮成中国军人,让我们误认为是友军,刺探情报或袭击我军。借用一例,博君一笑。那是一个清晨,友军某排发现,浓雾中走出一队解放军,左手都扎着白毛巾,穿着打扮与我军并无二致,而且相互交流都是中国话,他们一边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一边走来,向该排的战士打招呼:“哟呵,同志们起得早啊!”结果,这支冒牌的解放军还是露出了马脚,被友军一锅端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另一种是乔装老百姓袭扰我军,这是越军的拿手好戏。我军在开战之前就反复强调,不许向越南老百姓开枪。他们利用我们的善良,不择手段,痛下杀手。越军同我正面交锋吃了败仗后,便化整为零,打起了游击战,战争后期,很难看到越南的正规部队,他们装扮成平民百姓接近我军,导致一些部队伤亡不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还有一种是冒充华侨,以此套近乎,躲避惩罚。在攻打复和的战斗中,我团机关的一名股长和干事逮住一个身着军装没戴领章的老男人,这人60出头,白白胖胖,肥头大耳,快谢顶的脑袋上有几根头发往后梳着,乍看不像个良人。审问时很不老实,打断了几根甘蔗仍咬定是山东籍的华侨,后来在水口关押期间,被看押的民兵认出来了,他就是血债累累的复和县长。战前我一民兵去复和城串亲戚,他指令公安屯将其杀害了,水口的民兵发誓要为死难的战友报仇。至于敌县长的命运如何,我想,不会有好果子吃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与其相似,也有冒充亲戚的。我们营在一次伏击战斗中,打掉了越军576中团的后勤机关,击毙26人,俘虏了一名女兵和一名男性军官。女兵说她是入伍不久的新兵,和中国有亲戚,亲戚住在水口镇。这是我们出征的地方,挺好,够近的,你来我往真方便。那军官叫阮和,是576中团的副大队长,交换战俘名单里有他。阮和口口声声称其姐夫是华侨,战前姐姐随姐夫回广东了。他套近乎无非想让我们网开一面。他姐夫真的是华侨?不得而知,反正我不认可这小舅子。可是话说回来,哪怕是亲儿子也不行,因为儿子毕竟先打了老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越南人跑得比兔子还快</span></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越南,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很多人赤脚,包括老人孩子,男人女人,也包括越南士兵。与其形成鲜明对照,我军参战人员一律穿深腰带钢板的鞋子,总重1.88公斤,既防滑又防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越南到处丛林荆棘,石头遍地,不穿鞋子怎么走路?朋友可能有所不知,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健步如飞。</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一个清晨行军的路上,我们刚上坡,迎面碰上一个越南兵,这小子慌不择路,转身就跑。我先头七连某班想抓活的,便包抄追击。这越兵虽然光着脚丫子,但跑起来比兔子还快,左躲右闪,很快窜进丛林中。其间我们虽说开了几枪,却慢了半拍,子弹没追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越南兵的突然出现,引起我先头连的警觉,很快发现右前方山垭口有敌人机枪阵地,并将其摧毁。越军在此设伏,估计等了一宿,显然,那家伙是过来侦察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还有一次,我记得更清楚。那是我们赴越作战第五天的早晨,队伍快要开拔了,姚文三战友刚刚把我推醒,突然听到一阵阵像狼一样的嚎叫。我和几位战友循声过去,只见一个身着衬衫、短裤,光着脚的中年男子坐在地上,双手反绑着,友军一战士用一小铁锤击打这男子膝盖,击打一下骂一声:“龟儿子,让你跑!龟儿子,让你跑!”被打的男子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喊:“毛主席万岁!”一会儿双脚跟并用,撕扯着黎笋(总书记)画像,边撕扯边叫:“都怪你!都怪你!”黎笋的像被他撕得稀巴烂。原来这被打的是越南特工,他连续四次企图纵火烧我汽车,次次都逃脱,直到大腿中弹才被抓捕。难怪当了俘虏还挨打,不打不解恨,打死了也活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哇塞!越南的甘蔗真甜</span></p><p class="ql-block"> 不瞒你说,对越作战期间,我吸过越南的烟,喝过越南的酒,还吃过当地的鸡。那烟和酒都不合我口味,至于鸡与其它,我也并不怎么感兴趣。唯有我喜欢且念念不忘的是越南的甘蔗,哇塞!真甜!</p><p class="ql-block"> 越南地处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特别适合甘蔗生长。甘蔗是越南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一坡挨一坡,一片连一片,一路走来到处是甘蔗。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真没少吃甘蔗,它帮了大忙,我们有说不出的感激。</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上战场很紧张,那天晚上行军我们走岔了,有100多人脱离了营团主力。慌乱之中我把水壶弄丢了。行军打仗没有水壶咋行?到了后半夜饥渴难耐。一位战友告诉我,堑壕附近有甘蔗地。真是天无绝人之路!那甘蔗的味道美极了,咬上一口,顿感一股清凉的汁流入心房,甜到心底。毫不夸张地说,我从未吃到过这么甜的甘蔗,牙齿松动了,嘴打泡了,忍不住还想吃,那夜,让我过足了甘蔗瘾。</p><p class="ql-block"> 即日起,挂包变成了我的水壶,甘蔗便是我壶中的水。</p><p class="ql-block"> 越南的甘蔗不只我喜欢,可以说,我们参战人员几乎没有不喜欢的。甘蔗成了我们止渴和充饥的必备品,有的把甘蔗扛在肩上,有的拿它当拐杖,不过很快被制止了,这样毕竟不雅观,有损我正义之师的形象。而吃甘蔗始终没人制止,这不仅因为甘蔗能补充体能,更在于甘蔗相对安全(越军常在水井和溪流中投毒)。大家只是改变携带方式,像我那样把甘蔗砍成一截一截的装在挂包里。</p><p class="ql-block"> 各级领导为啥对部队吃甘蔗睁只眼闭只眼?不言自明,心领神会。</p><p class="ql-block"> 实话实说,有时候没有甘蔗真的好麻烦。</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我营有两个班在茶灵一个山头上布防,一个步兵班,一个重机枪斑。战友们带的水不到一天就渴完了,日正当午,个个口干舌燥。大家一合计,每班抽一人下山找水。机枪连副班长付仕豪主动担当此任,他提着冲锋枪,挎着四个手榴弹,背着七个水壶,带着步兵班的一名战友出发了。有丛林做掩护,他俩下山很顺利,找水也顺利。不料,返程快到山脚,敌人突然发现了,叭叭叭一阵枪响,他俩机灵地就地一滚,避开了敌人射界。付仕豪感觉屁股和大腿湿淋淋的,以为负伤了,侧脸一看,有只水壶上有三个弹孔,人却毫发无损。这件事成为战友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前几天在微信群里谈及此事,我说,如果山上要有甘蔗林,大家就不会让他俩去冒险,付仕豪也不会虚惊一场。一战友调侃道:当时要有甘蔗,就不会有那场戏,没戏就不好玩了!是啊,如果没有那挡子麻烦事,也就没有这段文字了。</p><p class="ql-block"> 提及甘蔗,我还想起一件事,它像一个笑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月色昏暗的晚上,部队分两路纵队沿公路两侧行军。道路两侧灌木丛生。一些战士习惯提着干粮桶行军,那桶是薄铁皮做成的,比超市里的点心桶大得多,无论是压缩饼干在桶内发出的碰撞声,还是桶与灌木碰擦出的响声,都能打破夜间的沉静。某营发现这一问题及时向后传口令:“把干粮桶丟掉!”传着传着变了调:“把干粮统统丢掉!”听三不听四,让你砍柴你砍刺。这何止是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害得全营半数以上把干粮丢掉了。干粮是按计量发放,战时不比平时,那缺口不是说补就能补。好在我们身边有众多亲如手足的兄弟,相互匀着吃;好在沿途有天然“粮仓,“那一片一片的甘蔗林有取之不尽的甘蔗可充饥。尽管干粮缺口较大,但官兵没有饿肚子,部队的战斗力也没有受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记:时认54军军长韩怀智(后升任副总长)在战后军党委会上就部队吃甘蔗一事指出:纪律要服从政治。在战时特殊情况下砍越南群众的甘蔗是允许的,是为了保持部队战斗力。当领导干部的,在关键时刻想事、办事都要实事求是,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工作方针。要爱护部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