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镜】林则徐在云南

云龙赕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星辰般闪耀,照亮了时代的天空。道光二十五年,云南的汉回互斗案成为了民族关系的焦点。两年后,一位闻名世界的历史人物再次表现出了智慧和果敢,在处理此案时的态度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民族关系的独特视角,留下了一段以平等政策处理民族冲突的佳话。他就是清末名臣林则徐。</p> <p class="ql-block">当时云南的汉回互斗案震惊朝野。历经总督贺长龄、李星沅的处置,矛盾反而加剧,回民丁灿庭、杜文秀等北上京控。此时,清廷急需一名能稳定局势、平息争端的重臣。道光二十七年,林则徐临危受命,出任云贵总督。这位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云贵总督,在处理此案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成为他暂时解决汉回矛盾的成功之道。他提出了“只分良莠、不分汉回”的观点,这种超越民族界限的观点,超越了当时的传统观念,不再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一民族,而是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看待每一个民族。</p> <p class="ql-block">他明确提出:“窃思汉回虽气类各分,而自朝廷视之,皆为赤子,但当别其为良为匪,不必歧视为汉为回。”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朝廷的谏言,更是对所有人的启示。在他眼中,无论是汉族还是回族,都应平等对待,关键在于其品行,而非其民族身份。</p><p class="ql-block"> 在处理丁杜氏京控案中,林则徐坚持“执法持平”,不受外界“回匪”之说影响,公正无私,坚持做到了“只分良莠、不分汉回”。他的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回民的尊重,更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公正、公平处理民族关系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他更在家信中写道:“从前入手时,原不专指回民为匪,今中外并为一说,滇中有折,注语上无不曰‘回匪’、曰‘回务’,若有回而无汉也者,及奉上谕,无不照折声叙,无怪回民不服。今于折片内略寓微意,然皆未必看出,亦尽我心而已。”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则徐对于民族歧视的深深忧虑,以及他为消除这种歧视所做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相比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林则徐的民族观无疑是一种进步。他将少数民族与汉族同等看待,视他们为一体,都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样的观点和立场,对于化解当时的民族矛盾、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可惜林则徐任云贵总督的时间不长,随后的矛盾激化的诸多原因,他也始料未及。</p> <p class="ql-block">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要赞叹林则徐的智慧和勇气,更要铭记他的客观公正。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跨越民族、信仰的界限,追求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无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