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国宝”系列⑨,大关帝庙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大关帝庙,又称武庙,位于迎泽区庙前街,是太原市规模最大、形制最为完整的关帝庙建筑群,也是封建社会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关帝庙在城共有二十七座。”其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建筑最宏伟的是位于庙前街36号的关帝庙建筑群,故称“大关帝庙”。2013年3月1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癸卯之年,初夏时节。走进庙前街,邂逅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驻足山门前,山门不算大,但古韵悠悠。清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明间辟门,前檐歇山顶抱厦,檐下“<b>关帝庙</b>”横匾。门外两侧建有八字影壁墙,门槛两侧立有狮形抱鼓石一对。两次间辟为耳房,前檐各开砖券圆窗。“<b>气肃千秋</b>”牌匾,仿佛散发着久远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 跨过山门,映入眼帘的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院落中部的</span>古朴庄重的崇宁殿,为关帝庙主殿,明代建筑遗存,殿名取自宋徽宗给关羽的封谥“崇宁真君”。大殿建造于宽16米、深12.6米、高0.6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歇山顶,六檩双步梁式,绿琉璃瓦剪边,前檐明间出抱厦一间。檐下额枋、平板枋上皆施彩画,无斗拱,直接由平板枋中伸出翘头承托梁头,上承挑檐檩。前檐明间开四扇六抹隔扇门,次间开四抹隔扇窗,后檐明间开板门。殿门上有“<b>神勇</b>”“<b>精忠贯日</b>”匾额,以及<b>“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前无古后无今继阙里钟灵大哉兴汉家日月,畏生威怀其德自解梁毓秀巍乎壮故国山河”</b>楹联。殿中塑关公帝装像,双手抱笏,体形敦厚,目光严峻,体态矜持。塑像上部匾额为“神功仁佑”,两侧摆放着有“忠”“义”二字的青花瓷瓶。殿内的梁架、彩绘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原物,保持了明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 春秋楼,又名麟经阁,因关公生前喜读《春秋》而得名。清代建筑遗存,二层楼阁式结构。此楼建于宽14.45米、深8.16米、高0.58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歇山顶,筒板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上下前檐均设廊。上下装饰为六抹隔扇门。春秋楼为两层:一层殿内置关公戎装像,左手拈须、右手扶正危坐,仪态端庄威严,左右两侧是周仓和关平。墙壁绘有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二层阁内塑关公夜读《春秋》像,上方有“<b>忠贯天人</b>”匾额,两侧“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腹存汉鼎三分”的楹联。三面墙壁书有《春秋》全文,法度精严,神安气定,堪称精美之作。</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位于山门两侧,为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东西廊房两侧分别有“万世人杰”“卓越古今”“神昭赫濯”“文经武纬”“忠义伏魔”“浩然正气”等匾额。二进院东西配殿为清代建筑。东别院的三代殿为祭关羽之父、祖、曾三代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漫步庙院,追溯大关帝庙创建时间和原因,因典籍中并无明确记载,但从考古发现来看,大关帝庙是建在金元时期基址上的明清建筑,曾在地下考古发现了金元时期之大方砖及碳化木门槛和琉璃吻兽等构件。经过历代修葺,现存庙宇具有官式做法、带有祭祀功能的宗教礼制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关于关帝庙的创建,坊间还有故事。传说,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宋朝大将潘美在太原府城西城墙内修建关公庙宇,为大关帝庙之肇始。时因晋阳城被毁,潘美以唐明镇(今羊市街一带)为依托,新建了太原城。在建城中,不知何故,城的东、南、北三面城墙很快建成,唯有西城墙乃时屡建屡塌,难以建成。面对晋阳城已毁,辽兵虎视眈眈,寻机南侵,西城墙事关重大,潘美焦虑犯愁。一日,关公在云中显圣,跨其赤兔马在城西跑了一圈,然后指着马迹道:“就沿此迹筑墙吧!”话毕,销声匿迹。工匠们闻言而动,重新兴土动工,夯基砌筑,很快就筑好西城墙。为感念关公点化之功,人们就在太原城内修建了大关帝庙,每逢重大节日,祭祀供奉,奉若神灵。如今,大关帝庙同太原府城内的文庙、唱经楼、崇善寺、纯阳宫等形成了完整的历史风貌区。大关帝庙是一座集祭祀功能与军事功能于一体的典例建筑,留住了城市记忆,传承了历史文脉。</p> <p class="ql-block"> 此行,观赏品读间,感悟领悟中,我在关帝庙里拷问着这样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b>关公何许人也,为何享有如此崇高声誉?</b></p><p class="ql-block"><b> </b>关公(161-220),名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蜀国名将。早年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随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对其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是与“文圣”孔子齐名的圣人,几千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崇敬为“武圣人”“武财神”。楹联评颂:“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山西乃关公故里,三晋大地上建有许多供奉关羽的庙宇,太原范围内尤为众多,曾耸立有27座关公庙。据了解,在神州大地所建关帝庙达3万余座。究其原因,缘于关公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仁、义、忠、信、勇”之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p> <p class="ql-block"> <b>关公重信讲义与晋商有何历史渊源?</b></p><p class="ql-block"><b> </b>关羽的重信讲义与晋商精神的行大道、重仁义之精髓是一脉相承的。从17世纪至20世纪初,在长达1.3万公里的茶路上,晋商人走秦陇、涉大漠、下吴越,以茶叶贸易为载体,开辟了一条重要的商贸线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线路,将三晋文化与中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义气干霄,威声走海。山西商人时刻用“信义”规范商业行为。伴随着晋商足迹和逐渐内化的晋商精神影响,晋商视关公为忠信仁义的象征,开始为关羽修建庙宇,树立道德榜样,实现心灵寄托,建庙之风曾经一度从国内蔓延到全世界。诚然,当时所建关帝庙是无规则可言的,有的是“前朝后寝”的中轴线建筑群,有的则因地制宜塑关公像于四方小屋里,或气势磅礴,或简单朴素,但都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千古关圣,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当时,从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今内蒙二连浩特)进入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今乌兰巴托)到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既有水路又有陆路。然后,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座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等国家,茶叶之路延长达13000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道”,彰显了巨大的历史人文价值。2019年3月22日,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太原大关帝庙作为万里茶道的遗产提名点,闪耀出恒久之人文魅力。诚实守信,义利相合;严格管理,仁德服人;赤胆忠心,开拓进取是晋商精神内涵。晋商的成功离不开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之经商理念。关公信奉儒家的诚实守信,晋商视关公为忠信仁义的象征,晋商精神中便自然而然讲究诚实守信,重视信誉。关羽治军严格,夜读春秋,具备与武将最大不同就是儒雅。晋商有着忠君爱国之优良品质,在左宗棠西征稳边、北洋军队组建慈禧太后败逃之际,晋商总是慷慨解囊。晋商正是学习并内化了关羽勇之精神内涵,以关公为庇护神,才得以建立一个商业帝国。</p> <p class="ql-block"> <b>三教与关公有何关联?</b></p><p class="ql-block"><b> </b>关公信仰,三教共尊。关羽在佛教的称谓为迦蓝菩萨,在道教的称谓为武圣帝,在儒教的称谓为关圣帝。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代表了儒释道三教均予认同的道德精神,关公是唯一被三教共尊的神灵:不仅获得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玄灵高上帝等道教封号,加蓝菩萨、护国明王、盖天古佛等佛教头衔,还成为儒家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自宋朝至今,社会各界前往关帝庙致祭,“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共存”。因此,在关帝庙内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精髓。正如大关帝庙内副楹联云:“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助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可谓荡乎难名。”</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是封建社会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武庙和文庙同为古代学术、教育、科举、军政等领域的重要活动场所。封建中央政权会在全国各地修建有不同等级的文庙和武庙。太原大关帝庙与太原文庙恰好构成了太原府城“左文右武”的城市架构。《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关帝庙是一座集祭祀与军事功能于一身的典例建筑。从祭祀角度看,武庙地位等同于文庙。在封建时代,各地官员必须像对待文庙一样,承担起武庙内四时奉祀之重要职责。在科举制度中,武庙同样崇高。武科举时,武科贡生都要到武庙里祭拜武科先圣先师后,方可参加科考。从军事角度看,古代国家凡有重大军事行动,都必在武庙告祭后,方能出征打战。大关帝庙紧邻都司街。明初,山西最高地方长官按行政、司法、军事三个系统区别为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都指挥作为全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其驻节衙门被称为“都指挥使司”,都司街因此而得名。太原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使得大关帝庙与明朝官方军事机构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由此也树立了太原第一武庙的地位。太原,因文化传统和商贾繁盛,所以很多地方都建有关帝庙。特别是明清时期,儒家道家还有商人百姓都愿意去关帝庙里祭拜祈福,可谓是“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太原城内27座武庙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座莫过于“大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在崇宁殿里,我看到关公坐像是关羽帝装像,感觉满特殊的。关羽头戴冕旒、身披龙袍,手持笏板,体现了既为君,又为臣的双重身份。在春秋楼里,一楼殿内供奉关羽红脸戎装像,三面墙壁绘有关羽的桃园三结义、斩黄巾、温酒斩华雄等武将形象。二楼殿内供奉关羽夜读春秋坐像,关公文武双全的形象在此得以印证。据说,关羽喜好夜读春秋,每日都要在夜读春秋后方能睡得踏实。他还教子多读书、读好书。在春秋楼二楼的三面墙上还绘制了《左氏春秋》全文,在全国首屈一指。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关公是中国传统道德楷模。探访大关帝庙,我既感受到了一份历经沧桑后的沉淀,又感受到了一种久处繁华后的安然。</p> <p class="ql-block">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的祖先早在史前就生息、劳作、繁衍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自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入晋阳城起,太原有九朝古都与陪都之称。宋太祖火焚水灌晋阳城,明代晋王朱㭎在太原大兴土木,扩建后的太原成为“九边重镇”之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太原不仅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展现了文化艺术的辉煌成就。有极负盛名的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窦大夫祠、永祚寺等。太原大关帝庙作为明清建筑的重要代表,展现了太原的珍贵历史、建筑与民俗文化,也见证了太原的繁华与兴盛。</p> <p class="ql-block"> 大关帝庙,作为典型官营建造的一种祭祀性建筑群,虽带有明显的宗教礼制性色彩,但符合儒家之纲常伦理思想。据清道光《阳曲县志·礼书》载:“每月朔望,有司行香祭礼,仪与文庙同”,其明、清官办及民间祭祀,在太原文化生活及城区聚落形态中,居于极其重要地位。大关帝庙建筑形态,仿效宫殿的明代建筑格局,气势恢宏,古色古香;虽受北方寺庙、宫观建筑的影响,但粗犷自由,不拘一格。</p><p class="ql-block"> 岁序更新,物换星移。如今太原城内许多关帝庙所剩寥寥无几。大关帝庙作为明清地方官衙春秋祭典和百姓奉祀活动的场所,既见证了明清太原繁华景象,又见证了太原的繁华和兴盛,既保留了太原古城之历史文脉,又保留了明清时期珍贵的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9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