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得从一根冰棍说起呢!哈哈,这是只有我们那个年代才有的最快乐的事情。那会儿什么叫奢侈?估计一人一根冰棍就叫奢侈!只见上学路上,几个七八岁的小伙伴蹦蹦跳跳,叽叽喳喳找到最近的“雪糕~冰棍儿~”,买一根四分钱粉红色的水冰棍儿,剥开纸,先要争先恐后看看是“男的”还是“女的”(冰棍底部凹凸不一,孩子们很奇怪的想法😄你们也这样吗?)有钱的买,没钱的凑热闹,然后一路走着,一路大家你舔一下,她舔一下,关系更好的还可以咬一小口……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龙年大年初一,发小君君突然建了一个“尕盆友”的群,聊起天儿来,说是陶淳“尕盆友”要从上海来宁旧地重游并叙旧访友,我们这一批同龄的“尕盆友”大概凑齐了会有十五六个,如今在西宁的也就是七八个。“初五到,问大家是否有时间?”最后确定大概有六位当天可以小聚!</p><p class="ql-block"> 初五到,迎五福,我们也如约迎来了陶淳夫妇!这大概也是自上次见面相隔二十年了!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呀!我们都已是五十年的发小了!首先,他们也是很有腔调儿的给我们带来了刚刚火热播放的《繁花》电视剧里黄河路国际饭店的蝴蝶酥,然后我们仪式感很强的留了影,给其他五湖四海的“尕盆友”晒了图!没等到酒过三巡,美食上桌,“一根冰棍”的话匣子就打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圈子”</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青海省广播电视台家属院坐落在城西区的“黄河路”(《繁花》看完,感觉黄河路是有腔调的😝),六岁起,爸爸分到了青海电视台的第一套职工福利房,先是分到了一套平房,大概住了有五六年的光景,这期间可能是我人生最快乐、最无忧无虑,也是最骄傲的几年!家里我是长孙,带着七八个表弟表妹堂弟堂妹疯玩儿,大人们也会常常聚会,而每次聚会我都是娃娃头,从小就有管理能力,而且都是排练节目等等,(曾经三十多岁时爸爸还说如果不是当老师肯定当个导演没问题👌如今这不,儿子实现了娘的愿望!)节目也十分健康有趣而且有水准😄我家的孩子也是都有艺术表演天赋👍学校里,虽然不是三道杠(君君是三道杠😏)但也一直是两道杠,学习上也很是上进,我们电台院里的几个都是一起学习一起玩儿过家家,照现在的话说是“圈子”!😛我们一起比谁的作文被老师叫到台上给大家朗读了,在学校,我们比赛写完课堂作业写家庭,让老师面批掉,得到一句“×××连家庭作业都写完了!”那叫一个自豪😎那时课业也轻松,回到家,刚好是“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打开收音机,听完小喇叭,再把没完成的作业收个尾,也就开饭了!吃完饭,小伙伴们就开始挨家挨户叫了,院子里此起彼伏“电报踢掉了——”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各玩各的,那种景象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际饭店的蝴蝶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爆米花”</p><p class="ql-block"> 周末,会有“爆米花儿”,正好我家门前有一片空地,爆米花的总选中的就是这儿,那“嘭~”声一响,孩子们一个个准在家里缠着妈妈爆米花,可那会儿家家条件好不到哪儿去,大米🍚还是很紧缺的,有爆大豆的,小麦的,玉米的,豌豆的,爆大米的那也不会是小站米,一定是很一般的。爆米花的队伍很长,一直都会等到天黑,孩子们一边等,一边也是乘机玩的时候,开心的不得了!聊这到这儿“尕盆友”陶淳还不忘插一句“糖精多放点儿!爆出锅后,还一定要把袋子后面的残余全部抖出来……”我们这完全不是聊天儿,直接就是争先恐后的抢着说,完全忘记了年龄,忘记了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子承父业”</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家家户户至少都有两个孩子,像我家这样有三孩儿的居多,三个以上的更多,独生子女屈指可数,我只记得我家搬到四号楼一楼时,二楼是北广科班毕业生罗韧叔叔和付大琳阿姨,他们家是独生女——小竹子,每次听到阿姨叫竹子回家都是那么甜美,温柔的嗓音,那叫一个气运丹田、字正腔圆儿,竹子的爸爸罗韧(播音名儿)那是当时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新闻的,付大林阿姨播音名叫肖薇,是播综艺类的,他们两个人声音底子都特别好,省广电当时成立的时候分配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后来到八十年代初期,他们又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就有了我们的发小们也相继随父母离开了青海,但大多数也还是调入对口单位,子女也都子承父业在广电系统工作,这也叫定向培养,这位陶淳就是上海卫视《法治栏目》的主播。我们的君君现在也是青海广电的老总级的人物,她的母亲就是青海省广播电台的第一批播音员,而且今天聚会的这几位都在省广电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骑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我家平房门前西侧,曾经有过一个大坡,还是有点坡度的,我没有做风筝的悟性,但有美术功底,有一个周末,我找来极其漂亮的彩色亮光纸和竹棍儿(这里的重点是“竹棍儿”😄我没有考虑风筝是如何飞上天的)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做了一个金光闪闪的艺术品,没等到爸爸回来验收,就迫不及待地冲出去从大坡上往下跑,想象着它飞上天的惊叹声,结果可想而知:一路上,我的风筝在我的身后连爬带滚……我哭着把伤痕累累的艺术品拿回了家,爸爸看了笑出了眼泪……但还是夸了我的动手能力👍说起大坡儿,发小头头(她的小名叫“君君”她家排行老三,其实她爸妈的本意是要生个男孩儿的,估计用“军”更合适!)来劲了!“我们学自行车,都是从这个坡上学会的,”先是“钻狗洞”,半圈半圈的踩,然后再坐在横梁上“扭屁股”,那时候骑着二八自行车,也不怕摔,全靠自学成才,真的是“在哪儿摔倒了在哪儿爬起来”,抖抖土,继续!倒是裤子如果摔破了那才是大事儿,回家要挨揍的!君君说:刚学会骑,后面还要捎着小云三岁的弟弟,真是胆大包天,有一次从坡上冲下来,直接撞翻一个人,人仰马翻,也不知道弟弟摔坏了没……换到今天那是万万不可的啊😅小云笑得前仰后合!可怜的弟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集邮”</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都有集邮册,有时,谁家有了新邮票或者是重复的,我们都会互换,而且很懂得爱护邮票,从不用手拿,都是用镊子的。邮票的来源那才是真的珍贵,我们会经常去收发室等邮递员送信,那时候会有很多国外寄来的信,我们就会跟着传达室的阿姨一起去到办公室找到信的主人,然后求着他把邮票送给我们,如果对方答应了,我们如获至宝,飞奔回家,开始整理。汪小姐为师傅集邮,用蒸汽熏,我们则是把邮票从信封上连着牛皮纸剪下来,在盆里倒上清水,放进去,直到把浆糊泡软,然后用镊子轻轻取下邮票,贴在窗户上,晾干了轻轻揭下来,先压在书里,等平整了放到集邮册里。注意!整个过程不能有半点失误,邮票要是有残缺就废了!没人和你交换了!也就不值钱了!而且那时候集邮,有价值的邮票都是盖过邮戳的,不像后来发展到买邮票了!说起买邮票,又得提起来另一位“尕盆友”——王乡宜,她后来成了香港人,她的妈妈和闺蜜指腹为婚,信守诺言,被她妈嫁到香港的,她是不情愿的,后来还是离婚了!乡宜妈妈当时在邮局卖邮票,当换邮票已经不能满足当时集邮人的需求后,人们又开始买邮票了,比如整版的,成套的,还有新发行的小型张啊等等,这同时也失去了当初集邮的乐趣!自此,集邮也就成了爸爸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右一:香港人王乡宜</p><p class="ql-block">左一:君君</p> <p class="ql-block"> 这些点点滴滴、碎碎片片令我们乐此不彼的尽情的随着记忆流淌着,一切的一切都还是历历在目,孩子们又谈起来了大人的事,谁家邻居出身是资本家那小两口也没孩子,吵起架来,往炉子里扔钱💰那是真的烧钱……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大家瞪大眼睛听着,除了讲的人还有附和的,那就一定是真事儿!还有说,有个又瘦又少的公公经常被又大又胖的儿媳妇骑在身上拿鞋子抽!说还有个有海外关系的阿姨,穿的衣服都是我们从没有见过的,北京人儿,走路是扭屁股的,又被大家一阵七嘴八舌的总结一番,最后结论是“北京人儿走路都是扭屁股的……”😄😄😄还有一个被孩子们深恶痛绝的阿姨,专给家长告状,谁被爸妈不问青红皂白的鸡飞狗跳了,就一定是她告的黑状!最让大家难忘的还有个阿姨是个上海人,叫李玲,她会英语,那时候厅里给我们安排的“暑期夏令营”,又是给我们教英语,又是给我们播放电影,还带着孩子们去秋游,还说起谁谁谁就是李玲阿姨辅导英语后来出国了!那时厅领导给职工的孩子就有补课福利了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黑白照片是君君的父亲给我俩拍摄于他们家中,她父亲是卫生厅宣传处的编辑,当时正在科普“讲卫生,勤刷牙”的主题,这张照片发表在当时卫生厅的刊物封三</p> <p class="ql-block"> 如今,缺失的“大院文化”让我们想起来是那么的津津乐道,那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父辈们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深深的播种、发芽……我们感受着当年的无忧无虑,感受着岁月在彼此身上留下的印记,渐渐的,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的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