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张何以“免贵”

我思,故我在…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巍巍中华,泱泱大国,山河壮丽,幅员辽阔。汇聚五千年文明,纵横九万里风云。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若论香火旺盛,绵延千年不绝,世代皆是地位崇高的家族,从古至今,也只有“两家半”!这又是怎样一说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进入封建社会以来,世袭的、有社会地位的家族,具体是指的就是山东曲阜的孔家,江西龙虎山的天师张家。另外半家指各个时期的帝王家,因为帝王家不能一直世袭,所以算半家。</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首先山东孔家,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孔子后裔便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开始世袭封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到汉平帝时,孔子的十六代孙均食邑已到2000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到唐高宗时,孔子的三十五代孙被封为“文宣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宋仁宗时又改为“衍圣公”,这已是享有特权的大贵族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封号上扬,官也跟着升,宋时,衍圣公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到三品,明朝则是一品,地位仅次于丞相。丞相制度被废除后,历代“衍圣公”又“班列文官之首”。无论朝代更替,皇室兴衰,孔家仍是孔家,无论衍圣公还是文宣公,都是永久的公侯之家。直到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叹为观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二家为道教创始人张陵——张天师家,张道陵(34年-156年),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张天师是老道,老道也是个历代不断被加封的人,唐玄宗天时期,因老子之故册赠张道陵为“太师”。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册赠“正一靖应真君”,历代皇帝都有册封,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从张盛以后道陵祖师历代子孙皆住在龙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师张恩溥。1949年大陆解放,张恩溥追随其主蒋介石残余势力前往台湾,携带长子张允贤和祖传“玉印”及“法剑”一口。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正一道创始人,他是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张陵的后裔却无孔子后裔的荣耀,只有弟子承袭天师称号,有社会地位,却不是以家族来世袭的,所以打了一定折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那么,封建社会贵族真的就只有这几家吗?其实不尽然,在隋唐科举以前晋升实行九品中正制,而在汉以后到唐这个时期内都被门阀士族把持,门阀世家,九品中正讲的就是姓氏、论的就是血统,著名的就是被称为五姓七家的士族。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五姓七家,李世民拿人家也没辙,强行在《世族志》把皇族宗室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世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但是滑稽的是《氏族志》和《姓氏录》并未能彻底打破延续多年的正统门阀观念。河北崔、卢、李、郑等大族仍然坚持传统的家门风教,在婚姻上自矜高贵。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就连建议修《姓氏录》的李义府也自称出于赵郡李氏来抬高自己。到了晚唐唐文宗曾向宰相郑覃家求婚,郑覃宁愿把孙女嫁给九品芝麻官崔皋,也不愿把她嫁给皇太子,文宗感叹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由此可见,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多高,是名副其实的贵族。</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必要说下九品中正制,这是科举以前的选官制度,其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最后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所以由不得你不认,但是王朝兴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五姓七家显赫一时也没挡住历史大潮,被淹没一空,所以唐后这几家也就没什么贵不贵的说法了。由此可见姓贵不贵和家族势力有关,五姓七家没落了,也就没了贵姓的说法。然后你看看人姓孔、姓张的,一个世袭衍圣公、一个历代封天师,哪怕皇朝更替这两位置都是不变的,真真正正的世袭罔替,你说它贵不贵?</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中华文化讲究自谦,免贵就是一种常见近现代自谦的说法。免贵,从字面理解意思就是不需要用“贵”。联系上文“贵姓”,免贵只是显示自己的谦虚,表示自己和大家一样,在姓氏上不比别人尊贵,而且不是所有姓氏都要说免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