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种子(刘均红)

猫咪日记

<p class="ql-block">思维的种子</p><p class="ql-block">文/刘均红</p><p class="ql-block"> 凡酷爱文学的作家,一定是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他会发现事物的闪光点,并将其提炼出来撰写成书。几年前偶得一本旧书,说是书,实际上是杂志的合订本,是2009年10、11、12月份的《天津文学》。厚重的书本被端庄的朱红色书皮包裹着,仿佛蕴藏了许多既严肃又浪漫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小说、诗和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之间,我偏爱散文。我喜欢精湛又不失丰满的散文,其内容不管是平淡的隐喻,还是尽情的抒发,都应张弛有度,恰如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翩若惊鸿还是婉若游龙,都应在作者的笔下收放自如。幸运的是,我在这本《天津文学》红皮书里,就发现了一篇我所喜爱的散文——《夜行先生坡》。</p><p class="ql-block"> 烟波浩渺的滇池拉开文章的序幕,成群的红嘴鸥翱翔于作者的视野,也飞进了读者的心。作者曾经在明珠般的滇池旁拍摄下珍贵的记忆,偶尔翻看,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昆明。</p><p class="ql-block"> 是这座城市不甘在一位作家的眼里如此简单,还是作者与昆明有未了的缘分,总之作家因为一场文学活动重返昆明。</p><p class="ql-block"> 作者说昆明是安静的,安静的住处,闲适的时间,让作者认为这次造访,会让自己成为春城里一个短暂的,混沌的,无所事事的过客。但这座城市相信一个优秀的作家会从新的角度,发现和审视这座城市在历史风云里淬炼的风骨。</p><p class="ql-block"> 在城市一隅,望坡下蜘蛛般的房子拥有许多狭窄的巷子,可蜿蜒到达潮湿温柔的翠湖。从宾馆到翠湖的路从高到低,使人像快乐的音符般跳动前行。</p><p class="ql-block"> 翠湖边的酒楼临一池赏心悦目的荷花,吃一碗过桥米线,咂摸滋味间,抬头见廊檐与枝叶间鸟儿欢愉,触发了这个来自北方的特殊的食客。他想起童年与爱情,想起老年后一个人蹒跚走路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在自然界里被激发的想象定是和自然相关的事情。我们的童年,爱情与老年,任哪个时期都是自然的产物。翠湖边的荷花,“润味无穷”的过桥米线,还有头脑里那些轻松自然的想象,如润物细无声般牵引着作者渐渐走近了昆明。</p><p class="ql-block"> 作者看到翠湖公园里两个有些耳聋的老人,都在努力凑近对方的耳畔说话,像两位神秘莫测的高人,讲述着不为人知的人间密码。路边,卖报纸的人也无需大声吆喝,买卖者之间的交易都是在轻声细语里完成。他们和颜悦色的样子,像极了素质很高的知识者,在谈论艺术与修养的问题。为何这般普通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竟有如此和风细雨般的表现?如同这个城市悄然盛开的杜鹃,不经意间便点亮了城市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夜晚开始降临,未知晓的先生坡距离作者越来越近,一切都在安静中前行,有条不紊。就像品酌一杯浓淡的热茶,在心如止水中顺着茶香袅袅,希望终究会品出茶里使人活跃或使人心静的分子。也许这就是茶的内涵,这就是令有些人爱不释手,而坚持用茶来滋养人生的意义。如我们的作者,接过南方友人馈赠的“七子饼”普洱茶,带回北方的城市,从此就将这饮茶的事情进行到底了。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浸染,是民族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已过零点的翠湖边,定有沁人心脾的味道。手扶石栏深呼吸,低头看湖水,抬头望夜空,忽然见昆明上空清晰的白云像棉絮般翻滚。忘了自己是否惊呼过,作者指给畅聊甚欢的文友,不知是司空见惯,还是与这样的天象无缘,总之他们的反应未置可否。</p><p class="ql-block"> 也许笔者真的是醉了酒,也许翻滚的白云稍纵即逝。此时,他已将心投入到这座城市的节律中,和这座城市相互欣赏,并具备了静静仰望昆明夜空的资格。</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仰望夜空,夜空中有我儿时的星星。墨蓝色的夜空上,云彩无畏在黑夜里行走。有时微风将它拉得长长的,有时也会聚拢成硕大的云朵,在没有月亮的黑夜里如远山。最终它们都会遵循自然的法则,幻化成甘霖,用热烈或安静的渴望扑回大地。</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神奇是赋予有心人的。从翠湖回宾馆的路从低往高,不负读者的期望,一段缓坡路,一条安静的巷子,作者发现了“先生坡”。一方蓝底白字的标示牌,字迹非常之清楚,明明作者在白天数次走过,却为什么只有在这安静的黑夜里才得相见?</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深夜的午时后,享受过昆明的人文情怀而使得作者心绪舒畅,他以轻装上阵的身心,走进那段安静的缓坡路。没有外力的干扰,有的只是黑夜里一个人和一条等了他很久的、已经昏昏欲睡的小巷。他来了,她便轻轻醒来。此时夜的空间只有他和她,突然间他发现小巷不平凡的身世。</p><p class="ql-block"> 历史可以穿透历史,穿透在同样的大地,同样的胸怀,同样一种性格的人。李公朴、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钱钟书、沈从文、李广田、金岳霖……作者借着昏暗的灯光看小巷的来由,先生坡的石灰墙上依次写着他们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这些清华、北大、南开的学者教授,立于乱世,千里跋涉来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共同存续中华大地不息的火种。在此期间,李公朴,闻一多为宣扬真理,追求民族的复兴而成为革命者的先驱。最终,他们的牺牲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p><p class="ql-block"> “先生”两个字是为人常见的,但这两个字成为一条小巷的名字,却又是非比寻常的。也曾是热血青年,那一刻我们的作者徘徊在夜色里的小巷,面对着石灰墙,再看看似悬在空中的标示牌,“先生坡”,多好的名字,平淡高雅,透着对西南联大,对博学教育者,对革命坚持者的永不枯竭的怀念与尊重。这应是作者内心发出的声音,不然他怎会不止一次地站在先生坡前思考,或许说是悼念呢!</p><p class="ql-block"> 作者质疑,是自己所在的北方那座城让他觉得浮躁,还是自己烦乱的内心让他对安静的小巷发出感慨,总之,突然走在这样一条名字和氛围如此吻合的地方,内心才诞生了很大的震惊。</p><p class="ql-block"> 我想,在昆明的几天,先生坡一定是先给予了作者心潮澎湃的民族精神,然后是莫大的安宁。他每天夜里都会穿行这里,尽管龙泉镇才是西南联大名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巷子里的那份安静与“先生”二字天人合一,无懈可击。读到这里,我的思绪戛然而止,我为作者所叹服。安静的小巷与“先生坡”的名字天人合一,那么这篇文章呢?写到如此也应是无懈可击的。若将文章形容成一副装满水的担桶,那么这段可称是压在肩上、受力最重的那段扁担了。</p><p class="ql-block"> 作者说昆明的确是慢的,慢得最后一天他才发现先生坡有一处小饭馆。一对吃饭的恋人迟迟不愿离开,才使流连于昆明舒缓节奏的作者,见到安静的老板娘和她明眉皓目并且更加安静的孩子,也见到了先生坡更加真实的脚踏实地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昆明的历史如浪淘沙般,将昆明的风土人情淘洗得无所畏惧。这座城市的底蕴来源于所接触和所接受的,安静是这座城市在历史风云飘摇动荡后一种满足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在一位歌手那里,作者听到深山的爱情,两个互慕的恋人私奔到山里,男人活到105岁,女人活到85岁。他们安静地生活在山中,于缓慢的时间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聚拢他们的是爱情,而支撑他们的,是原始的爱和自然的馈赠,貌似再无其他,其实他们已拥有了世人求而不得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城市的玻璃幕墙上,变幻的影像平铺眼帘。高低起伏的高架桥上风驰电掣,风和尘在头顶肆意飞扬。地铁的车门瞬间打开,窸窸窣窣是衣服相互摩擦的声音,每个人的脚步都是麻利的,否则将冲不出地铁的闸口。这是作者的,也是我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我的城市,你的安静在哪里?你的舒缓在哪里?也在那寂静的午夜吗?你与昆明有不一样的性格,你也有昆明所没有的。我爱你,我会在你喧嚣的怀抱中寻找安静,我相信最终那份安静会在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关于昆明,如果有机会,我愿意顺着作者的足迹去感受,我会带着新鲜的谷粒,放于手心,去滇池边和红嘴鸥拍下照片。我会保留下与昆明点点滴滴的记忆,留做粒粒种子。也许就在非常安静闲适的某一天,用我手里的笔为它撅一方土壤,让它在我思维的世界里生根发芽,期望能够收获如《夜行先生坡》一样值得赏析的散文,来让读者久久回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姓名:刘均红 </p><p class="ql-block">电话:15602012871</p><p class="ql-block">地址:天津市东丽区先锋东路3号东丽区文化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