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昔日三清殿绛雪</p><p class="ql-block">原“三清殿”的绛雪是张三丰从长门岩移植来的。</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古耐冬</p><p class="ql-block">德国人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于1907年8月拍摄于崂山太清宫。</p><p class="ql-block">原图注为:“Thea oleifera. Tai ching kong temple, near Tsingtau, Shantung, China. A very fine specimen spreading out like an umbrella and loaded with red colored, knobby fruits. August 10, 1907. ” </p><p class="ql-block">大意是:油茶树,中国山东青岛附近的太清宫,一个非常好的标本,像一把伞一样展开,长满了红色的、多节的果实,1907年8月10。</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为我们留下了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太清宫古耐冬的图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日三皇殿绛雪</p><p class="ql-block"> 这棵绛雪也有500年了,是道士将原三皇殿院内的一棵耐冬取名为“绛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松龄笔下的崂山太清宫的茶花“绛雪”,树干粗壮,树冠直径达3米,已有500多年树龄。此株山茶花期从11月初至次年4月末,此间,六七百朵甚至上千朵鲜花争相怒放。最难得的是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正是这株山茶花盛开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松龄笔下崂山道士“穿墙而过”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赏太清水月最佳位置</p>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 游崂时间与同道 <br><br> 1672年(康熙十一年)的初夏,一个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群树竞绿的时节,在淄川县通往即墨的官道上,有8位绅士打扮的人正连辔而行。他们一路访游古迹,一路谈诗论文,向着即墨走来,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崂山。这8人中现在通过考证能够确定身份的有4人,他们全是淄川县籍。<br><br> 一行人中,职务最高、年龄最大的是当朝刑部左侍郎高珩,这一年高珩60岁。高珩是进士出身,在当时文坛的名气很大,被誉为山东文章宗伯。第二位是唐梦赉,他于顺治六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顺治八年( 1651)授翰林院检讨,后来因陷入朝中派系斗争被罢官。归田后,寄情山水,游历过无数名山大川,这一年唐梦赉44岁。第三位是张绂,贡生出身,其祖张至发明朝万历辛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十,居相位数年,也算是名门之后。<br><br>蒲松龄也在这一衍8人中,不过他并不是此行的主角,他只能算打秋风者,用现在的话说是搭便车,因为无论是从他当初的家庭经济条件,还是他做幕僚或塾师的收入都不允许他做一次旨在游山玩水的旅行。蒲松龄这一年32岁,还是一名庠生,凶为要参加康熙十一年秋的乡试,不得不于头一年辞去在江苏宝应县做知县幕宾的差事,回家专心准备考试。蒲松龄来崂山的目的,一是为他正在创作的《聊斋志异》搜集素材,另外是他参加完淄川县乡试的预选赛科试后,一直忙于应付秋天的乡试,借此机会出来放松一下紧张疲惫的身心。在这一行人中,蒲松龄出身低微,尤其与高珩的社会地位相差悬殊,高是当朝刑部“副部长”,蒲松龄还是一介没有食廪的秀才,社会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乡村教师。他们能在一起成行的原因,主要是敬重蒲松龄的才华。蒲松龄19岁就以县、府、道三试第一,为当初的山东学正施闰章所称赏。施闰章是清初杰出的文学家,能得到他称誉的人,绝非樗栎之材。他们也大概看过蒲氏的《聊斋志异》部分篇章,深为蒲松龄的才华所折服。<br><br>推测这次崂山之行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应是唐梦赉。原因有二:一是他辞官后寄情山水,游览过无数名山大川,有烟霞癖,用现在的话说是个户外活动爱好者;二是即墨有他一同考中进士的“同年”。前面说过在古代交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旅行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到偏远的深山大谷,“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如果没有当地人的接纳和导引更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1652年顾炎武游历崂山就是由即墨黄氏家族负责接引,为此还引发了清初一场震惊朝野的文字狱,黄家还搭上了一条人命。这次唐梦赉一行的到来,同样奔着即墨一位名宦而来,他正是黄培文字狱案的原告,黄姓的仇家和死敌——姜元衡。<br><br><br> 姜元衡<br><br>研究即墨文史的人并不陌生。他于清顺治六年( 1649)考中二甲第29名进士,榜名黄元衡,字玉蝽,号默庵,历任内翰林、宏文院侍讲、江南主考。姜元衡祖籍莱阳,他的祖父姜宽因为家贫流落即墨被黄嘉善收养,并人籍即墨。<br><br> 这一行人中.和姜元衡唯一有过交集的就是唐梦赉。顺治六年,唐梦赉和姜元衡同时考中进士,在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同年”之间的亲密关系比今天的老同学、老战友犹过之而无不及。同年之间通过参加“同年会”打开社会交际面,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网。<br><br> 从现有的资料还可以看出,唐梦赉和姜元衡除了“同年”之外,还同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关系比“同年”更进了一步,由同学关系变成了同事关系。在他们两人之间同时具备了同年、同事、同乡三种身份,可以想象两人的关系应当不错。<br>这年姜元衡53岁,因为和黄家刚刚打完一场官司,尽管官司的结局是黄家为此付出了一条人命,以姜元衡获胜而告终,但姜元衡也为此心力交瘁,心神俱疲,正请病假在家休养。唐梦赉、高珩一行的到来无疑为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姜元衡增加了人望。姜元衡热情地接待了唐梦赉一行。阔别日久的老朋友相见自是十分亲热,唐梦赉向姜元衡一一介绍同行中的人。当介绍到蒲松龄时,姜元衡也许并没有在意这个看上去年龄比自己晚一辈,身穿青衣的年轻秀才。不过他看到高珩、唐梦赉等都对蒲松龄敬重有加,也就不敢怠慢这个年轻人。当姜元衡听说蒲松龄正在创作一部志异小说,他就给蒲松龄讲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闻,这就是《聊斋志异》中的《龙堆》,因篇幅不长,兹摘录于下:“姜太史玉璇言:龙堆之下,掘地数尺,有龙肉充忉其中。任人割取,但勿言‘龙’字。或言‘此龙肉也’,则霹雳震作,击人而死。太史曾食其肉,实不谬也。”姜元衡所讲故事的真伪且不去考证。但毫无疑问这是《聊斋志异》中唯一一篇明确由即墨人提供素材写成的故事。<br><br><br><br><br>但据目前文献可证而为学者认定的,只有康熙十一年(1672)的崂山之行。盛伟先生编《蒲松龄年谱》“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三十三岁”条下有记:“是年夏,与高珩、唐梦赉、张绂(字孔绣)等八人,同游崂山,并作《崂山观海市作歌》。”<br>路大荒先生编《蒲松龄集》中,《崂山观海市作歌》等诗歌附在癸丑(康熙十二年)年下,因而有康熙十二年(1673)蒲松龄游崂之说。《崂山观海市作歌》诗作时间无题记,但蒲松龄好友唐梦赉《崂山看海市诗补赋》之记景象与蒲诗所述几同,应为游崂山共观海市,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又记:“壬子之夏,游崂山,见海市。”游崂时间因被认定为“壬子之夏”。《淄川县志》载张绂《焕山山市记》文亦记:“向者壬子初夏,偕同人游二崂山”遇雨观海市事。崂(劳)山旧有大崂山、小崂山之谓,“二劳山”即崂山。张、唐所记游崂时间一致,蒲等八人游崂时间得以确证,即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初夏。 <br><br>康熙十年(1671)初秋,蒲松龄辞去宝应知县孙惠幕僚之职归乡,原因是近两年“代人歌哭”之差有违心志,主要还是为了备考来年乡试。康熙十一年,居家苦读的蒲松龄,或许为了排遣诵背经书的无聊,或许难遏一探崂山美景、仙道传说的渴望,初夏之际,值崂山山花烂漫、岩树青葱时,偕同友人来崂,饱览了仙山秀色神姿。 <br><br>虽游崂同道各著诗文,无彼此提及,但同一时间咏记同一事,以此同行八人中可确定名姓者有高珩、唐梦赉、张绂等人,皆为淄川士绅。其生平及与蒲松龄关系大略如下: <br><br>高珩(1612—1697),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先后任秘书院检讨、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等职,康熙十年(1671)升刑部右侍郎。十一年(1672)正月,高珩请假归乡,十九年(1680)致仕。高珩生平作诗万首,著有《劝善》书,诗文结为《栖云阁集》。蒲松龄与高氏家族有姻亲关系,高珩因称蒲为“亲家”。蒲松龄随高、唐等东游崂山后,一度住任高家塾师,后坐馆毕际友家,也是高珩推荐。康熙十八年(1679)《聊斋志异》结集,高珩作序并力推。 <br><br>唐梦赉(1627-1698),字济武,号岚亭,别号豹岩。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九年(1652)任秘书院检讨,因谏阻翰林院译《玉匣记》、《化书》为满文,被罢官。其后无意再仕,安居乡间,关心民瘼,结交士林,奖掖后学,为淄川文人领袖。有《志壑堂集》、《志壑堂后集》、《借鸽楼小集》、《林卑漫录》等著述,曾参编《淄川县志》、《济南府志》。唐梦赉长蒲松龄13岁,是继高珩后为《聊斋志异》的作序者。唐梦赉深为蒲松龄敬重,《聊斋志异》中《泥鬼》、《雹神》篇皆为对他的神异记事。 <br><br>张绂,字孔绣,号似圣,生于缙绅之家,明礼部尚书张至发之孙,清顺治年拔贡,地方名士,终身未仕,参修过《淄川县志》。其子张笃庆(1642-1715),字历友,号厚斋、昆仑山人,少时与蒲松龄、李尧臣等结为“郢中诗社”,作为同窗兼诤友,曾写诗规劝蒲松龄“聊斋且莫竞谈空”,莫因《聊斋》影响举业,亦以拔贡终老,在清代享有诗名,传入《清史稿·文苑传》。崂山之行,其父与好友前往,笃庆是否同行,有待考证。<br><br>还有一位同行者赵金人,这是盛伟先生近来的考证。张笃庆有诗《赵徵君月麓》,其中一首称赞赵金人画作:“间画一沧州,前辈空依傍;龙眠及营邱,落落写屏障;波涛腕底飞,飞天来蓬阆。”盛先生认为,所画为海市,是对八人游崂所观生于沧州岛处海市景象的描绘。赵晋石,名金人,字晋石,号慎庵,原字百缄,别号月麓,庠生,结交多名士,曾设馆青云寺,慕名投师者甚多,著有《借山楼诗文集》。为蒲松龄外甥,舅甥交好并曾同读,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作孙蕙幕宾,正是赵金人引荐。此番崂山之行,赵金人同往亦在情理。 <br><br>而另外的同行者至今莫能确证,料想还应在淄川士绅交往圈中寻找。 <br><br>明清时崂山为即墨辖地,从存世崂山游记看,其时官员士绅游崂,往往先以即墨城为投至地,多由地方官员或蓝、黄大族之家接待陪游,如明代山东参政陈沂、山东提学邹善、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清代山东巡抚徐绩等游崂皆是。康熙十一年(1672),高珩时任刑部右侍郎,一干人等的崂山之行于公于私皆可,若有京官降临本县,时即墨知县康霖生(康熙九至十一年在任)倘若获知,怎能不亲自或委人接待?揣测当有地方士绅或官员伴游。 <br><br></span></p></h1> <h1>游崂的再下站为下清宫。由上清宫去下清宫,道路有二:一西下龙潭湾(瀑),折而南沿八水河南下,至海口东去可达,约6里路程,路稍难行,然沿途巉岩清流,景色优美;二由上清宫东南去,越宝珠山(海拔400余米),下行至海边即可,路程略近,约有4里,下行之际景色尤奇,前望长空如洗,白鸥翔飞,足下碧海渺渺,波光粼粼,山坳中绿树葱茏,飞甍斗拱,青灰道院隐现,恍若仙境。若行色匆忙,此一路线当为首选。 </h1><h1><br></h1><h1>下清宫,实名太清宫,上清宫处其北上,故二者对称上、下清宫(庵)或上、下宫。背后宝珠山七座山峰拱卫,东屏甘龙山,南当太清湾,处坳谷中,地势平阔,无严寒酷暑,草木长青。黄宗昌《崂山志》、周宗颐《太清宫志》、周至元《崂山志》等文献记载,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张廉夫创庵,唐末五代时李哲玄、刘若拙等道人来居,大其规模,元明时邱长春、张三丰等亦来栖止,扬其盛名,明中后期,观圮人散,教派衰微,万历年憨山来崂,以旧宫基址建海印寺,耿义兰等道人护教,经十余年诉告,朝廷降旨毁寺复宫,明末时庙事再盛。 </h1><h1><br></h1><h1>宫观历史久远,是以古木多生,汉柏唐榆随处可见,百年卉木只为寻常。宫处北地,而修竹攒立成林,冬季绿树萌蕾著花。崂山独有一种耐冬花(山茶科常绿灌木,今为青岛市花),黄宗昌《崂山志》载,为张三丰自海岛移来繁衍,于下清宫生长最盛,此花“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蒲松龄来崂,为如此奇花所迷,故而在《香玉》篇中,塑造了耐冬花神红衣女子“绛雪”。 </h1><h1><br></h1><h1>太清宫为全真道观,被誉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王重阳所传全真七子丘处机等皆曾来崂修炼,于崂山全真道教衍出随山派、金辉派、鹤山派等支派。通于修炼,宫中道人多高年,往往被传秉有仙术异能,因而道法神通故事多有流传。清人王士祯、王椷在《池北偶谈》、《秋灯丛话》等著作中,对崂山道人法术皆有记载。蒲松龄此来亦有广闻,在《崂山道士》、《成仙》、《龁石》等篇章中,对崂山道人剪纸成月、抛筷化美、穿墙术、神行术、移魂术等神异道术的奇幻瑰异多有描述。 </h1><h1><br></h1><h1>初夏的太清宫,花树吐芳,溪流奏韵,山峦飘云,道曲逸响,令人忘尘。宫中传有题名蒲松龄的词作《西江月·崂山太清宫》(蒲松龄全集无收,或为逸诗,或为托名之作)有云:“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堪为神迷太清宫蒲公此际超然心怀的吐露。 </h1><h1><br></h1><h1>其后蒲松龄等游览八仙墩。八仙墩位于覆峰盂(亦称崂山头,海拔370余米)东下海边,为甘龙山南去入海支脉断崖。俯瞰山形如巨鳌探头入海,八仙墩乃其唇吻。自太清宫去八仙墩有二路可行:一是东北上经垭口行约3里到青山,由青山转行东南约15里即达,路远但稍平夷,明人高出浏览即如是行走;一是出宫东南行,翻越几个山头,行约14里路可达,明末高弘图则如此行走。一般而言,无论左出右出,到八仙墩后多交递而行,环游以欣赏不同景观,如高弘图的八仙墩之游即由太清宫南去,沿山脉西侧海边行走,而后由八仙墩转山脉东侧海岸行走,去往青山。据唐梦赉之记判断,蒲等八仙墩之游,行走路线应如高弘图之行。 </h1><h1><br></h1><h1>下清宫西南去往八仙墩之路几在山半,其下海浪涤岸,涛声訇然。中路有驱虎庵旧址,传为刘若拙初到崂山时修建,明末时废弃已久,断垣处几株数百年银杏树(今仍存)枝干婆娑。西下海岸,大石平砥,可听涛观海,今称“钓鱼台”。从庵南去,翻越数峰,山虽不高大,而陡峭处令人仰息,最后攀上最高峰覆盂峰再南下海侧,即到八仙墩。 </h1><h1><br></h1><h1>墩处断崖下,崖上山石层叠成塔,称“张仙塔”,传为张三丰建,周边生有古本耐冬。八仙墩,万历版《即墨志》记:“八仙墩,八石周围散处,俱在海水内,中一大石,上有棋盘,乃凿成者。”传言八仙过海在此围棋,又名聚仙台,实是山崖为海浪击打断裂所致。岩石层叠纹理清晰,断崖探出如厦,其下岩石坠落成墩,大小不一。其前石坡延伸入海,如唐梦赉言“水尽山穷,连天一碧”,景色瑰伟。明天启年高出至此,其《崂山记》如是记载所观:“海水澎湃,如鼓雷霆,乱石如马,潮荡之如白羊,飞空如鹅群,故曰: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山形峭削,五色离披,仰瞩青云,若接溟涬,是劳第一壁也。坠而若群星,若列几,故称仙墩焉。”可以想象蒲公等人至此的骇观之态,同游者又合于八仙之数,其必欢欣雀跃吧。 </h1><h1><br></h1><h1>八仙墩之后行程,当是“再宿青玉涧,观日出”。唐梦赉记,观日后“回至番辕岭”,因此“青玉涧”应在返归修真庵途中,即在八仙墩至翻燕(番辕)岭之间。张绂《焕山山市记》记:“壬子初夏,偕同八人游崂山,遇雨假宿青石涧。”唐、张之记地名略异,不同版本唐之记“青玉涧”亦写为“青石涧” ,核以张记,“玉”当“石”写刻之讹,“青石涧”为是。而“青石(玉)涧”,翻阅明清地方文献,不见如是地名记载,访诸山民不知有处。遇雨只能借驻人家,“青玉(石)涧”应为有人家山涧。八仙墩至翻燕岭间,今有青山、黄山、长岭、返领等村,皆有河流东走入海,以青山村前山涧最为深切。蒲等游山前后,长岭、返领不见文献记载有人居处,揣测其时尚不成村,二村中亦有村庄建于清中后期说法,黄山村在清末王大来诗中还是“八九人家一小村”,此际亦不成村,因而所谓“青石涧”,当为“青山涧”,山、石二字方言音近而外人难辨。青山村也是观日佳处,明张允抡《游崂东境记》中即有于青山观日出的记载。可以推断,八仙墩后其前往之地即为青山。 </h1><h1><br></h1><h1>由八仙墩去青山,就地理形势而言,必走崂山头东麓,一路所见景致有酒缸槽、晒钱石、试金石滩等,名称见载于黄宗昌《崂山志》。酒缸槽在八仙墩东北偏下海边,礁石外突中洼,像酒缸沥酒之槽,因有是名;其北不远处,大石平坡即晒钱石,传为海神晒钱处;再北为试金滩,海滩长约2里,尽布青、白卵石,光润可玩,黑色者可取作“试金石”,检验金子成色,因称试金滩(试金湾)。北上翻越小山(獐岭),即抵青山湾。青山之民以捕捞为业,青山湾为天然渔港渔场,时见小舟泛波海上。海湾西侧,分水河涧北,有人家散落于半山之坡,即青山村。 </h1><h1><br></h1><h1>唐梦赉记“再宿青玉涧”,因前有“初宿修真观”语,或以为,蒲等一行游崂只有两夜之驻,“再宿”为第二夜宿驻之意。实际上就其旅程而言,从修真观出发的崂山东南境之行,是一日间不可能完成的旅程。据青岛史志办编《崂山志》载《崂山各景点之间里程表》推算,今日王哥庄(修真观)到青山距离为16公里。笔者曾由太平宫沿公路南去青山,中速行走,不游览山侧景胜,亦步行了5个多小时,而王哥庄到太平宫估计还得1个小时,这是路途平坦条件下的行走。在古时路途窄仄交通不便情况下,从修真庵到青山更需费时,所以明代高出等在太平宫观日出后一路南行,至青山下行到下清宫(距青山3里)时,只能夜驻宫中,明张允抡日出时自太平宫南行,走至青山时已是夜静时分。蒲松龄等还有上清、下清、八仙墩之游。</h1><h1>崂山东境,旧时不通车马,高弘图的崂山游也只能乘以肩舆(二人抬便轿)。蒲松龄一行中,是年高珩59岁,唐梦赉45岁,蒲松龄33岁,张绂(子张笃庆时年29岁)应年逾50,一干人等即便乘轿行走亦不会太快。所以唐梦赉言“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之“再宿”当非“第二夜之宿”,应为第二次宿驻之意,即前后两次宿于青石涧—青山,一在去上清前,一在游八仙墩后。或如张绂《焕山山市记》之言:“壬子初夏,偕同人游崂山,遇雨,假宿青石涧。”只是旅途中的假宿,借住而已。崂山之游或有多日,唐、张之记所以突出青石涧之驻,是因为游劳遇雨,其后又有观日出、海市事,印象深刻。 </h1><h1>遇雨驻青山,次日清晨雨霁,一行人等欣赏了海上日出景观,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对此有描述:“在崂山青玉涧,宿民家,微雨,以事不就矣。已而晴霁,同游者闻鸡而起,出村,各据一石东望。云蒸霞变,星光摇摇浮水上,既而彤云横亘竟天,宝光欲焚,云际金丝,射海中如火柱,滉洋直至游人足底,渐升渐赤,直透重云矣。”红日跃出海面,海天如燃,景象令人震撼。 </h1><h1><br></h1><h1>观日后,张绂有记:“凌晨晴霁,过翻袁岭”,他们踏上了北去归程。由青山北去,走的是来路,故唐梦赉言“回至番辕岭”。经行黄山到翻燕岭(番辕岭),约17里路程,估计需行走2小时~3小时,初夏日出时间约为5时左右,其到达番辕岭时应在7小时~8时许。于翻燕岭上,他们看到了平生难遇的海市蜃楼奇观。 </h1><h1><br></h1><h1>唐梦赉《志壑堂杂记》对此记载甚详:“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俄见一人青衣出城南行,后一人肩挑雨具从之,向西望,若凝眸。吾辈诸同人方惊疑,云去时未见此城,且迁海以后,宁复存此岛乎?询之土人从行者,乃曰:‘此海市也,是为沧洲岛。’一食顷,而埤堄渐低,青山露髻文,移时城山尽出,恍如梦寐矣。”张绂《焕山山市记》亦有记载:“向者壬子初夏,偕同人游崂山,遇雨,假宿青石涧。凌晨晴霁,过翻袁岭,矫首南望,倏见城郭楼台,旌旗人马,变幻顷刻,咸叹以为异观焉。问之土人,曰:此沧州岛现海市耳。”登高回望,海面上化现城池一座,城郭楼台清晰可辨,不时化作旗马人物,惊愕生疑间,询问从行土人,知所遇为海市。 </h1><h1><br></h1><h1>崂东海面常有海市显现,明清士人游记中多有记载,明代高出,清代徐绩、朱孝纯、尹琳基等人皆有诗文记载游崂时的海市之观。古人不明海市产生的自然之理,归于神秘,认为是海中蜃龙吐气所化,或海上仙岛显现,因而土人言其为沧州岛所现。沧州岛,明陈沂《鳌山记》有记崂山周边海岛其名在内,位于崂山头东南70里海面,又称乍连岛、搭连岛,传言其地昔为州府,后沉没海中,民间有“沉了沧州,立了洪州,沉了洪州,立了胶州”之说,所以土人作如是之言,海市被看做昔日陷没城池幻化。 </h1><p class="ql-block"><br></p> <h1>二、游崂行程及所见 <br><br>蒲松龄等崂山之游,今已难窥全貌与细节,只在唐梦赉《志壑堂杂记》中简略有记:“壬子之夏,游劳山,见海市。时同行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玉涧,观日出。”继之,“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见到了海市奇观。就唐文而言,追忆海市是记事核心,游崂行程是背景交代,是以仅为大略,或只为游崂的一段行程。今我们只能根据这段语焉不详的记载,沿其游览所去,依前人旧典旧文之记,复现其游山路线,及可见或当见的已名、既存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之胜。 <br><br>崂山昔时,偏居齐东,路途险远,交通艰难,清末始开道路,后几经拓扩,方有今日之便。 <br><br>因而蒲松龄等崂山之旅始自修真观,为必然之择。民国前,去上清、下清地,只有二路为捷,即东走窑货堤,西走梯子石。东走窑货堤即蒲公游崂选路。西走梯子石,经沙子口,走流清湾、大平岚,上梯子石(民国修为石阶路),下至八水河口,顺涧北上或涉涧东去,可到上、下清宫。此线上世纪60年代拓为公路,今为去往太清景区主要通道,此前为经行悬崖羊肠之路,稍不慎即失足海中,险绝难行,樵夫出入之径,游者不取。明清时人们游山,多走东线,即从王哥庄南去,经太平宫,走翻燕岭、窑货堤,过青山、黄山,去往上清、下清二宫。此线民国20年代辟为公路,旧时亦多险处,但与梯子石线及由巨峰而来的几条险远山路相比,这是较平夷省力省时的路线。 <br><br>蒲松龄等宿驻的修真庵,位于崂山东北偏今王哥庄镇,为明天启二年(1622)道人李真立创建。明乙卯年(1639)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游崂时亦曾借宿其中,其《劳山九游记》言“村有中贵人”(内廷官)李姓者“作道院于其中央”,即指此庵。村时名“王家庄”,高弘图改为“太平村”,因前有道观名“太平宫”,村中人家不多,“四五家烟景也”。清中后期发展为海边鱼镇,文人多有诗作颂赞其繁盛景象。修真庵则于明亡后太监边永清等出家其间,规模扩大,清代屡加整修。蒲松龄游崂前一年,修真庵重修,清末黄肇颚著《崂山续志》载康熙十年(1671)《重修修真庵碑记》有记:“重行修葺玉帝殿、三清殿,以及东庑之文昌、迤西之王母殿并山门,黝之,垩之,丹之,青之,神像俨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可见修真庵规模大且富于资财,蒲等八人借宿其中,食宿条件应为充裕。一行人等由此南去,游览了崂山东南景胜,之后原路返归此处。 <br><br>王家(哥)庄周边地势平坦,前有河流东走入海,东北处有“小蓬莱”景胜。东南去约7里,为上苑山。山脚东下为仰口湾,海岸金沙铺地,细软平坦。海湾北侧为峰(丰)山,山不甚高,下为绿石滩,出产绿石温润深碧,可雕可琢。山海之间为蒲等南游必经之路。 <br><br>上苑山半处道宫即“太平宫”,又称上苑,初名太平兴国道院,传为宋太祖予华盖真人刘若拙的敕建道场。周侧有槐树洞、犹龙洞、龙眠石、绵羊石等景致,宫东狮子峰尤为奇秀,攀顶东眺,大海荡漾如在足下,令人神怡,明末黄宗昌(监察御史)著《崂山志》有记:“海涛冲击,直至峰下,千里一瞬,殆不足喻也。”此处为“宾日”—观日出的绝佳之地,明清士人游山多宿住宫中,以观海上日出胜景。明代陈沂、高出(河南参政)、陶允嘉(凤阳通判)、王有恒(军职)、高弘图等皆有游记传世,对其瑰丽景色尽加称叹。北下涧底有仙人桥、白龙洞等,景胜清幽洗人尘俗。 <br><br>下山沿海侧小路曲折南去,过泉儿岭(泉岭),行约6里为雕(钓、刁)龙(翎)嘴(崖),黄宗昌《崂山志》记为“叼龙矶”。蓝水《崂山志》有记此处形胜:“雕龙嘴,又名钓龙矶,由白云洞东走脉,至海滨突起危岩,色赤黄,石理纷披如璎珞下垂,下半内缩,一大圆石悬空探出,酷似骊龙颜下珠,每遇潮来,洪涛颠荡,摇摇欲飞。”此处亦为蒲等南游必经。 <br><br>叼龙矶西侧为大仙、二仙两山,翻山行约6里山路可至白云洞(海拔400米),清初道人田白云建观洞中。周志元《崂山志》记,白云洞“在大仙山巅,背倚危岩,前临深涧,二仙山峙其东,望海门矗其西,东南俯视大海,气象万千。洞系三巨石结架所成,深广可丈许,供玉皇于其中。”洞周大石以方位取名于四灵: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宫观中传有题名蒲松龄的七言诗《白云洞自吟》(《题白云洞》),诗云:“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愿扣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究竟是否为蒲公游览亲笔,待证。 <br><br>越叼龙矶,过青正(龙)河,南行约3里至那罗岩(延)山东下。山前抱中有寺名华严庵(民国市长沈鸿烈改庵为寺),距海侧约3里。庵为黄宗昌、黄坦(曾任明浦江知县)父子两度修建,顺治九年(1652)建就。传顺治十八年(1661)于七反清起义失败逃此,为慈沾大师藏匿,得法名善和,终老庵中。 <br><br>庵西南处有那罗延窟,黄宗昌《崂山志》记:“天然巨石,结为窟,门向北开,周围约十余丈,高如之。窟中四壁完好,底石光且平,一气浑成,俨然石阁也;后壁有薄石架出,可丈许,如阁之覆板,结为龛,可供法座;其窟之圆窦冲天,径可丈余,引光入焉,俾无浑眛。”《华严经》载:“东海有处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唐代佛界认为其在崂山,明万历年间高僧憨山寻访来此,居处窟中修行多年,后在崂山南麓筑海印寺,僧道争地败诉后,毁寺南谪离崂。传言那罗延佛成道此处,窟内通天圆窦是其法力所为。周边有望海门、天池、华严洞等景胜,西上可去棋盘石。 <br><br>那罗延山东南对处为翻(返)燕岭,山岭约2里之距。翻燕岭,有音近字异多个名字。明陈沂《鳌山记》记为“翻燕岭”;高弘图《崂山九游记》记,高氏至此闻名为“翻眼岭”,认为“得名不典”;同治版《即墨县志》中地图上此处标为“番叶岭”。闻音记名,音近字异地名,崂山地多有。翻燕岭即唐梦赉、张绂文中所记八人观海市所在番(翻)辕(袁)岭,但海市是在游览八仙墩后踏上归途再过此地时所见。民国时翻燕岭上建斐然亭,今岭之前后有村名返岭前、翻岭后,翻燕岭亦简称为“返岭”。 <br><br>岭下小路名窑货(河)堤,长约里数,是南去的险绝之路,黄宗昌《崂山志》记:“窑货堤,山之东偏皆削壁,无可援手处,一径南北约里余,宽不及二尺,下即大海。”,道路窄仄,不容人并行。民国20年代,窑货堤方被拓宽。翻燕岭、窑货堤亦是游崂东南的必历之地。 <br><br>过岭南行约3里,河流西来,今名泉(璇)心河,源出巨峰,落差大,雨季时水势凶猛,明清游记中名“恶水河”,入海滩头,石块磊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名“乱石滩”。 <br><br>穿滩东南行,约4里过长岭,山势稍缓。继续南行5里许,抵黄山,西侧山峦有崮耸立,石色略黄,名“黄山崮”。其下地势略旷,景色奇美,黄宗昌《崂山志》记:“沿路皆大石错落,忽峭壁,忽坐矶,苍松杂出其间,折而愈藩。即山阴道中,未必尽如此之天造也。” <br><br>再南行5里许,为青山。西南山崮名青山崮,村落名青山村,人家参差散落涧北,涧水自西山来,名“分水河”,东下海湾为青山湾。民国周宗颐《太清宫志》记载了此村庄的由来:“明万历初,由福建、台湾逃户,唐、林二姓遁于此,与本宫看山为佃户,以后引来多家,遂迁居于分水大河北岸,依山为村,仍旧山之名曰‘青山村’。”自此西上可至上清宫,西南下可去太清宫,东南越岭可到八仙墩。明清游山者多于村中止息食宿,如明末张允抡(曾任饶州知州)《游崂东境记》中有记,太平宫观日后,一路南行,抵青山时天色昏晚,只得留宿村中。蒲公等游览八仙墩后,唐梦赉所记“再宿青玉涧”,疑即此处。 <br><br>蒲松龄等自修真庵来游上清、下清的路线,虽无有更多文字可证,而上述线路修真庵—上苑山—叼龙矶—那罗延山—翻燕岭—窑货堤—黑水河—长岭—青山—黄山,在古在今都应是必然之择,明代高出、高弘图、张允抡等人游崂东南境皆如是取路行走。泉心河、长岭、黄山等处,今虽有西行山路通明霞洞,下行可至上清宫,但皆需几经跋山涉水、穿林攀岩,路远行难,易迷向,当时难以为人取行。 <br><br>其后行程据唐梦赉之记,先去上清宫(庵),再去下清宫(庵),如是当由青山村西上。越松风岭西下,行约4里山路,即到上清宫。 <br>道教有三清境说,崂山据此建有玉清、上清、太清道宫。上清宫之建年代甚早,元于钦《齐乘》有记:“大劳山有上清宫,五代末,华盖仙人识赵太祖于侧微,宋人为建此宫。”华盖仙人即太平宫创建者刘若拙。是处周山环绕,海拔约300余米,蓝水《崂山志》记:“上清宫,俗名上宫,宋建,在幽谷中,倚聚宝峰,西南为锦屏山,东南为宝珠山,北为昆仑山,东为青山。”宫前银杏树粗壮为建宫时栽种,黄宗昌《崂山志》记:“宫前两银杏树,大可荫数十人”。宫侧巨石上刻丘处机、陈沂题字题诗,均镌于清前。宫植白牡丹,极繁盛,宫中有牡丹为人移栽后显异再生传说,明高弘图《崂山九游记》有记。蒲公此来再闻传说,将之演绎为《聊斋志异·香玉》篇。 <br><br>东北上有明霞洞,嘉靖年孙玄清于此受传张三丰,盲目复明,而弃释入道,创立了崂山金山派道法。洞外四望,景色尽揽,周志元《崂山志》赞曰:“四周峰峦回视如屏障,山外海光明澈如镜,向下俯视,悬崖深壑,真洞天胜观。”后山又有玄真洞、三丰洞,传言张三丰静修其中。景致幽绝,洞宫仅距3里之远,蒲公此来能否一游此处? <br><br></h1> <h1>偶遇“海市蜃楼”诗作<br><br>崂山虽临海,却并不易见到海市。或许蒲松龄与崂山若有夙因,或许是造化之神特别眷顾这个毕一生心血搜奇抉异的天才小说家,竟在他们返程的途中意外地出现了百年难遇的海市奇观<br><br><br><br>蒲松龄赋诗《崂山观海市作歌》:“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悬天半。埤堄横亘最分明,缥瓦鱼鳞参差见。万家树色隐精庐,丛枝黑点巢老乌。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飂飕。 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君不见: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br><br>唐梦赉亦作数首诗词以咏所见,其《崂山看海市补赋》曰:“望日天涯碧玉隈,返辕岭下化城开。五云缥缈芙蓉岛,百雉崔嵬烟火台。人物安期应共往,市廛徐福旧同来。丽谯乍卷青峦出,指点诸峰首重回。”(同治版《即墨县志》录该诗,题为《崂山看海市》)。<br>海市令其生就飘然出世之思。又有《贺新郎·忆二崂山观日出,时海市见沧洲岛》、《双调新水令·游崂山看日出,回番辕岭,海市现沧洲岛》等词曲咏述此事,可见偶遇海市让他难以忘怀。<br>崂东海中岛屿多有,沧州岛外,尚有田横岛、小管岛、大管岛、车门岛(又称古迹岛、谷积岛,今称长门岛,即《海公子》篇所记之岛)等。翻燕岭上东望,近岸数座小岛,为兔子岛、狮子岛、女儿岛、大管岛等。 <br><br>蒲等行踪再过翻燕岭后失记。翻燕岭至修真庵一路景观,那罗延窟、华严庵、白云洞、太平宫等,前行归途两过其侧,再归修真庵后,蒲公等人崂山东南之游告终。 <br><br><br></h1> <h1>那罗延山东南对处为翻(返)燕岭,山岭约2里之距。翻燕岭,有音近字异多个名字。明陈沂《鳌山记》记为“翻燕岭”;高弘图《崂山九游记》记,高氏至此闻名为“翻眼岭”,认为“得名不典”;同治版《即墨县志》中地图上此处标为“番叶岭”。闻音记名,音近字异地名,崂山地多有。翻燕岭即唐梦赉、张绂文中所记八人观海市所在番(翻)辕(袁)岭,但海市是在游览八仙墩后踏上归途再过此地时所见。民国时翻燕岭上建斐然亭,今岭之前后有村名返岭前、翻岭后,翻燕岭亦简称为“返岭”。 <br><br>岭下小路名窑货(河)堤,长约里数,是南去的险绝之路,黄宗昌《崂山志》记:“窑货堤,山之东偏皆削壁,无可援手处,一径南北约里余,宽不及二尺,下即大海。”,道路窄仄,不容人并行。民国20年代,窑货堤方被拓宽。翻燕岭、窑货堤亦是游崂东南的必历之地。 <br><br>过岭南行约3里,河流西来,今名泉(璇)心河,源出巨峰,落差大,雨季时水势凶猛,明清游记中名“恶水河”,入海滩头,石块磊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名“乱石滩”。 <br></h1> <h1>叼龙矶西侧为大仙、二仙两山,翻山行约6里山路可至白云洞(海拔400米),清初道人田白云建观洞中。周志元《崂山志》记,白云洞“在大仙山巅,背倚危岩,前临深涧,二仙山峙其东,望海门矗其西,东南俯视大海,气象万千。洞系三巨石结架所成,深广可丈许,供玉皇于其中。”洞周大石以方位取名于四灵: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宫观中传有题名蒲松龄的七言诗《白云洞自吟》(《题白云洞》),诗云:“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愿扣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究竟是否为蒲公游览亲笔,待证。 </h1> <h1>香玉、绛雪与崂山道士 <br><br>文学中蒲公游山留迹甚多,山峦里蒲公影踪余痕无几。今崂山太清宫三官殿前一株古本耐冬枝柯舒展,传言寿近千年,旁有山石锲以朱字“绛雪”,被认为是《香玉》篇中耐冬花神“绛雪”原身。其实蒲公《香玉》篇已明言,香玉原身与黄生所化牡丹、绛雪原身耐冬最终同陨,显见此为因文而生事的附会。最早“绛雪”被认作三清殿前一株耐冬,《太清宫志》记:“本宫古耐冬有二株,其一在三清院,年最久,传云两千年来枯而复荣者数次。载诸《聊斋志异》,名绛雪,曰花之神。”民国时曾随国运之变几度荣枯,数年前这株耐冬几经抢救,不治枯亡。为给蒲公营造的发生于太清宫中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留记,“绛雪”刻石被移至现三官殿前这株传言为张三丰亲植的耐冬树前。 <br>太清宫“关岳祠”旁有一座木制飞檐小亭,传为蒲松龄“写书亭”,一度坍塌,今又修复,据云蒲公在此著下了《崂山道士》、《香玉》、《崂山观海市歌》等不朽诗文。西有粉墙一堵,称“穿墙壁”,即蒲公笔下道士穿越之墙。传言当年月夜下,蒲松龄独坐亭中品茶凝思,忽见对面墙上人影闪过即逝,似穿墙而去,后原委弄清,乃是道人经行院门时月光投射身影墙上所成幻象,受此启发,蒲松龄构思了《崂山道士》。宫中南配房中西耳房传为蒲公寓所。<br><br> 《崂山道士》这篇故事写的是一个名叫王七的游手好闲年轻人,“少慕道,闻崂山多仙人,负芨往游”,在宫中见到一位白发垂颈的道长,苦苦哀求,被收为徒。一月后,因难受其苦,产生回家的念头。一天日暮时分,王七师傅的两位朋友来访,师傅便剪纸成月,室内光亮,嫦娥由月中跳下,为饮酒人歌舞,后三人又移入月中。这一表演使王七大开眼界,打消了回家念头。又一个月后,王七决意回家,临行前苦求师傅教其穿墙术。王七按其指点,一试而过,大喜过望。师傅告诉他,要洁身自好,否则就不灵验。王七回家后,将师傅的告诫抛到九霄云外,想在妻子面前炫耀一番。结果不仅没有穿墙而过,反而在头上撞了个大包。这个故事告诫世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光明磊落,心地坦白,否则总有一天会被无形的墙撞得头破血流。<br> 在崂山太清宫有一株高约7米、胸径约60厘米的特大号山茶花,因开花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故又称耐冬,古书中也叫曼陀罗。树下立着一块木牌,上书:此耐冬——山茶,即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香玉》篇之绛雪。《香玉》写的是胶州一位姓黄的书生在宫中读书时,与由白牡丹所幻化的女子香玉浪漫而缠绵的爱情以及与由耐冬所幻化的女子绛雪的深厚友情。小说中的绛雪是一位孤傲清高、极有个性的女子。她有着成人之美的君子胸怀,正是在她的帮助下,黄生与香玉生死相许的爱情才得以超越阴阳阻隔而再续前缘。黄生由此感叹:“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因此,这篇小说中绛雪的形象最为动人。这一人物的言行,无疑也使太清宫这株饱经风霜的耐冬蕴含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纯美的人性魅力。目前,在崂山头东二十多公里的长门岩海岛上,有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树龄不同的耐冬树六百多棵,树龄最高的达一千三百多岁。每年开花季节,碧绿的枝头、翠叶丛间,生出朵朵璀璨晶莹的红玛瑙,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如盘的花朵间,丛丛黄蕊闪烁着万点金星。远远望去,整个小岛既像一座绿莹莹的翡翠谷,又像一座红光满天的火焰山。长门岩是名副其实的“耐冬王国”。明代诗人杨慎曾写诗赞美耐冬:绿叶红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玉枝照玉台。<br> 作为香玉原型的那株白牡丹,据说也不是蒲松龄凭空杜撰的,而是从崂山关于牡丹的传说中受到了启发。不过,这个传说中的牡丹,生长地却是在上清宫。明代大学士高弘图在他的《崂山九游记》中曾饶有兴致地记载了这一传说。据他所见,上清宫当时确有一株白牡丹,看起来年代已久。道士们给他讲述了关于这株牡丹的神奇故事:一百多年前,这株白牡丹被“大力者”连根掘走。几年后白牡丹从他那儿逃了出来。当晚宫中道士梦见有白衣人叩打宫门,高兴地叫喊:“我回来了!我现在回来了!”第二天早晨,道士们到原来种白牡丹的地方一看,果然花的根茎又出现在土中,并吐出了新芽。“大力者”庭院中从崂山掘去的那株白牡丹,却在这一年枯死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据高弘图说,在他游览崂山时还为人们津津乐道。蒲松龄很可能在游览中听到了这个流传已有二百余年的白牡丹传说,于是在《香玉》中对它作了艺术加工,塑造了美丽多情的香玉,但把白牡丹所在地从上清宫“移”到太清宫。令人惋惜的是,这棵美丽的白牡丹后来被无知的小道士砍掉了,留下了永久的遗憾。<br>蒲松龄一生仅到过崂山一次,逗留时间也不太长。在他以崂山为背景的这两篇小说中,虽然并不能找出他在崂山写作的证据,但是完全可以肯定,这两篇小说的创作的确是以蒲松龄游崂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前提的,是驰名中外的崂山及其美丽传说成就了这两篇小说。<br><br>崂山下清宫,背山面海,松栝疏古,曲径通幽,蒲松龄一行与崂山道士共坐花荫下,喝茶品茗,听道士讲崂山种种诡异传说,讲硕大的耐冬、白牡丹的灵异。其他人对崂山道士海阔天空地漫谈,只当做是齐东野语和茶余消遣的谈资,而蒲松龄却听得专心致志。他凝视着宫前的耐冬和白牡丹静神凝思,沉浸在胶州黄生和花神凄美的爱情故事中。《聊斋志异·香玉》里绛雪和香玉的形象在他的脑海里跳动。<br> <br><br>崂山之行,美景之感、神异之撼,涤荡心胸,使蒲松龄所获甚多,搜异写奇,著文结篇,传诸后世,影响深远。而崂山之得尤多,道人仙术之神奇,品物变化之灵异,随蒲公文章浪传环宇,崂山因之声名显扬、异彩倍增。人们魅惑于崂山,多自蒲公聊斋故事始,游者四至,徜徉林泉山石间,游走宫观殿宇中,求索于蒲公之记。<br><br><br><br><br></h1> <h1>鹤山之胜<br><br>修真庵北去20余里有鹤山之胜,山虽不高而备具山峦海色之奇,有升仙台、仙鹤洞、七蹬台、遇真庵诸景。万历四十二年国子监祭酒即墨人周如砥撰《鹤山正殿碑记》赞言:“东跨大海,万里波涛,海天一色,直与扶桑相接,日升海转,波心蜃楼海市,天下奇观,殆无逾此。” <br><br>此番崂山之行高珩作有《游崂山》诗三首,一云:“虹霞不尽恋山椒,坐听波声识晚潮。沙屿高低分断鹭,烟村寂寥数归樵。临溪人劝风前酒,隔岸谁吹月下箫。机息萧然皆自得,漆园何处说逍遥。”二云:“风吹雨过谈晴晖,荦确漫漫石径微。山路渐高人藉杖,海风忽到客添衣。通潮溪水来无爽,守洞山云静不飞。惆怅鹤山高士去,万松影里闭岩飞。”三云:“何年兰若此修真,仿佛空山姑射身。湘瑟鼓来疑帝子,奏箫吹后忆仙人。石惟垒在犹如黛,杏已花残不复春。过客漫劳频吊古,纵余珠翠已成尘。”<br>其一吟咏宿住海岸渔村事,或许即青石涧之驻;其二描摹杏花凋零初夏时分借住修真庵景情。其三则是纪游鹤山,“惆怅鹤山高士去”句,表明蒲、高一行人登上了鹤山,观赏了徐复阳“升仙台”等景观。徐复阳,元人,传言居鹤山修道飞升,黄宗昌《崂山志》记:“徐复阳,号太和子,尝师李灵仙,得秘传。元元统间,隐居鹤山,锻炼功成,阳神静出。顺帝召见,赐锦襕之衣。所著有《近仙客词》,遂于仙去。”周如砥《鹤山正殿碑记》言,“沐浴盆”、“升仙台”皆为徐复阳遗迹(遗迹犹在)。以是蒲松龄等人游览鹤山无疑,但其行在游崂东南的前后则难以确定。<br> 修真庵北去西折,经劈石口,可至华楼山,上有华楼宫、玉皇洞、梳洗楼、凌烟崮、南天门等景胜,文人题刻甚多;北去鹤山半途西出峡口,三标山、不其山在途,山峰竞秀,胜迹多有,郑玄结庐授徒遗址(康城书院)、三丰邋遢石、百福庵等在此。明清时崂山太清、巨峰、九水景区,路途险远,难以深入,此二地与鹤山均距即墨城邑不远,为进出崂山门户,一行八人是否一游?<br><br> <br><br><br></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百福庵与道乐</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据言康熙年间蒲松龄曾两来崂山游览访友,除了搜集写作素材外,还与太清宫、百福庵道人切磋琴法、经曲,交流音乐技艺。道宫中流传的几首琴曲,据传与蒲松龄有关。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崂山文化专家陈振涛先生多年研究崂山道教、道乐,先后撰有《清与民国间崂山道乐考略》、《崂山道教音乐考察记》等文,阐述了调查研究所得。据云蒲松龄二来崂山时,结识了百福庵70余岁的蒋清山道长,因所谈投机,志趣相契,遂同游了道庵东南处的三标山。登高临远,触景生情,意绪飞扬,二人精通琴技,抚琴以抒怀,共同创编了一首琴曲。蒋又名云石,蒲名松龄,各从名中取字,名琴曲为《云石风松》,以为纪念。民国时,庵中道士尚能演奏此曲。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百福庵,位于不其山(铁骑山)西南山麓,山北为进出崂山的一条重要通道。万历版《即墨志》记,庵始建于宋宣和年间,康熙年间蒋清山任道庵住持。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蒋清山,字云石,江南人,自幼出家,住劳山百福庵,号烟霞散人。好读书,工书能文,修真养性,行谊高洁。胡峄阳引以为友,及老无病,沐浴更衣而化。”蓝水《崂山志》又记,有说法言蒋清山是“河南祥符人,进士,官知县。”清初来崂山为道,改白佛庵为百福庵。据言蒋清山酷爱读书,庵中收藏了大量经籍图书,蒋又名迪南,百福庵因被时人称作“迪南书院”,成为士人会聚之地。蒋富于道养学问,为一方雅望,地方名士胡峄阳、隐士孙笃先等与之交好,84岁时寿终。传言蒋清山精通音乐,明亡后,崇祯帝妃子养艳姬、蔺婉玉随太监逃至崂山出家,被蒋迎于百福庵中,致力于道乐创编,百福庵因此成为崂山道乐中心。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蒲松龄精通音乐,一生搜集、整理、创编了诸多民间俚曲与地方小戏,倘能与蒋清山等通于琴乐道人相遇,应该有共同话语与技艺切磋的可能。有资料称,蒋清(青)山生于明熹宗天启年间[29],以此推算,天启年为1621—1627年间,蒲蒋相遇时,蒋70余岁,时间当在1691~1697年(康熙30—36年)前后,蒲松龄(1640—1715)年龄在51~56岁左右。但不知蒋生年之来所凭何据,地方文献所查无记。据康熙五十六年(1717)黄鸿中撰 《重修百福庵记》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百福庵重修,蒋清山为之忙碌,又言30年前蒋已得人推赞。那么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蒲松龄,至少生前30多年间,倘游百福庵则极有可能与蒋谋面。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据言崂山道乐经曲中有明显的俚曲与弦子戏痕迹,或与蒲松龄有关。陈振涛又言,清末白云洞道长李是庆精于琴法,传言他把蒲松龄游白云洞诗作《白云洞自咏》,以夜坛功课经《救苦诰》曲调谱曲,因词曲典雅、旋律优美,其成为道宫中流传的经典道乐。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蒲松龄二次游山及其对崂山道乐发展的贡献,只是宫观道众或山民的口耳之传,证之蒲公或其友人文字无求,地方文献更乏支持之据,需进一步考证核实。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br>三、二次游崂传言 <br><br>蒲松龄的崂山之旅,能为蒲公及其友人文献证实,为人认可的,只有康熙十一年(1672)初夏的这次出游,行程却仅得大略且细节模糊。而在崂山,还有蒲松龄二次来崂的传言。 <br><br>古代文人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蒲松龄迫于生计,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坐馆授教,极少有时间外出游历。查阅史料得知,蒲松龄除游幕宝应外,一生中仅游览过崂山和泰山。但可以看出,泰山留给他的印象远不及崂山深刻,这大概是崂山自古以来就富于神秘色彩,而蒲松龄天性中又具备一种追踪神秘事物热情的缘故。<br> 据《蒲松龄年谱》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夏天,蒲松龄与高珩、唐梦赉、张绂等八人,同游崂山,并且非常幸运地看到了海市蜃楼。又据唐梦赉《志壑堂文集》卷十二《杂记》记载:“壬子(即康熙十一年)之夏,游劳山,见海市。时同行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玉涧,观日出。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俄见一人青衣出,路南行。后一人肩挑雨具从之,向西望,若凝眸。吾辈者同人方惊疑,云去时未见此城,且迁海以 后,宁复有存岛乎?询之土人从行者,乃曰:‘此海市也,是处 为沧州岛。’”<br><br> 崂山,古称“劳山”、“牢山”或“辅唐山”,被誉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在这里有幸目睹难得一见的崂山海市,对蒲松龄等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令人终生回味的神奇经历。因此,同行诸人多有不同形式的文字记载。尤其是唐梦赉,以杂记、诗、词、曲多种样式对于观日出、见海市的奇遇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蒲松龄则写了《崂山观海市作歌》,为我们复现了崂山海市的真实面貌。诗中写道:<br> 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br> 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br> 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悬天半。<br> 埤堄横亘最分明,缥瓦鱼鳞参差见。<br> 万家树色隐精庐,丛枝黑点巢老乌。<br> 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br> 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br> 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br> 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br> 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飂飕。<br> 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br> 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br> 君不见: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br><br>诗的大意是:海市开始时如万顷碧波,澄净可见,忽又变为天边孤城,女墙(矮墙)分明,琉璃瓦清晰可见,城中房屋隐于树丛之中,树上有归巢的乌鸦。这一切在海市中的夕阳照耀下,连同洞开的城门极为清晰。城外绵延不断的道路上,许多人或乘车或骑马,从城门进进出出。接着,又像是关上了门户,孤城内外的景观隐去了,再度出现的是城门望楼下上千的人群在骚动;转眼间,城郭又化为山,有百余人骑着马、戴着头盔正在打猎;一瞬间,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所有景物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首七言歌行,描写了作者在崂山观海市所见的奇幻景象,流露了作者否定现实的消极思想。<br><br> <br><br> <br><br> <br><br>游崂即墨出发<br>古人游崂山,必先在即墨城落脚并补给。推测唐梦赉一行应该住在姜元衡家。因为古时风俗和今天有很大不同,古人尚客,如果有远客来访,让其住客栈,是对客人的不敬,在姜家休憩后,唐梦赉一行便向崂山进发。从唐梦赉的《志壑堂笔记》看,姜元衡并没有陪同前往,但作为东道主,为客人准备物品,派遣向导跟随自然是少不了的。他们清晨从即墨城环秀门出城,往东南而行,过铁骑山、三标山,天黑前到达太平村的修真观,并在此下榻。根据黄肇颚的《崂山续志》载:“修真庵居邑东南五十里太平村,规模宏整……太平村即王哥庄,为人山冲区……”第二天他们继续向崂山进发,其在崂山的游踪,从唐梦赉《志壑堂笔记·杂记》可以略知大概,他们“历上清、下清庵(宫),登八仙墩……”至水尽山穷处,看连天一碧。<br><br> <br><br>蒲松龄游览崂山<br><br> 屹立在黄海之滨的崂山,同国内的其它名山大川相比,无论其雄、其险、其峭、其秀都毫不逊色,所以《齐记》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但由于崂山远处海隅,其以前的所在地即墨既非通都大邑,也非四通八达的要冲,因而在交通工具等尚不发达的古代,鲜有名人文士专程造访。这也使得崂山虽有“海上名山第一”、“神仙窟宅”、“灵异之府”的美誉,但在过去很长时间不被外界所知,宛若处在深闺里的淑女不被外人所识,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也很少有关于崂山的题材。“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尽管在山东一代游历过一段时间,但现在尚没有确凿的资料证实李白到过崂山,他也许只是根据传闻和自己的想象写下了《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br><br> 喜好谈佛论道的苏东坡,熙宁八年(1075年)被任命为密州(今诸城)太守,元丰八年(1085年),又被任命为登州(今蓬莱)太守,两处地方离即墨都不很远,只有几天的行程,或许是忙于政务,或许是交通的不便,最终让这位大文豪与崂山擦肩而过,只是在他的《盖公堂记》提到:“……牢山,其中多瘾君子,可闻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br><br></h1> <h1><br></h1><h1> 《齐乘》有记:“大劳山有上清宫,五代末,华盖仙人识赵太祖于侧微,宋人为建此宫。”华盖仙人即太平宫创建者刘若拙。是处周山环绕,海拔约300余米,蓝水《崂山志》记:“上清宫,俗名上宫,宋建,在幽谷中,倚聚宝峰,西南为锦屏山,东南为宝珠山,北为昆仑山,东为青山。”宫前银杏树粗壮为建宫时栽种,黄宗昌《崂山志》记:“宫前两银杏树,大可荫数十人”。宫侧巨石上刻丘处机、陈沂题字题诗,均镌于清前。宫植白牡丹,极繁盛,宫中有牡丹为人移栽后显异再生传说,明高弘图《崂山九游记》有记。蒲公此来再闻传说,将之演绎为《聊斋志异·香玉》篇。 </h1><h1><br></h1><h1>东北上有明霞洞,嘉靖年孙玄清于此受传张三丰,盲目复明,而弃释入道,创立了崂山金山派道法。洞外四望,景色尽揽,周志元《崂山志》赞曰:“四周峰峦回视如屏障,山外海光明澈如镜,向下俯视,悬崖深壑,真洞天胜观。”后山又有玄真洞、三丰洞,传言张三丰静修其中。景致幽绝,洞宫仅距3里之远,蒲公此来能否一游此处? </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太清宫,上清宫处其北上,故二者对称上、下清宫(庵)或上、下宫。背后宝珠山七座山峰拱卫,东屏甘龙山,南当太清湾,处坳谷中,地势平阔,无严寒酷暑,草木长青。黄宗昌《崂山志》、周宗颐《太清宫志》、周至元《崂山志》等文献记载,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张廉夫创庵,唐末五代时李哲玄、刘若拙等道人来居,大其规模,元明时邱长春、张三丰等亦来栖止,扬其盛名,明中后期,观圮人散,教派衰微,万历年憨山来崂,以旧宫基址建海印寺,耿义兰等道人护教,经十余年诉告,朝廷降旨毁寺复宫,明末时庙事再盛。 </span></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次崂山游览,蒲松龄用了10天的时间(此处有待定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671初秋,为了筹备来年的乡试,蒲松龄辞去宝应知县孙蕙幕僚之职归乡。据《崂山志》记载,1672年,33岁的蒲松龄为了排遣寒窗苦读的寂寥,在友人的推荐和带领下,是年初夏之际,正值崂山山花烂漫、岩树青葱之时,偕同友人高珩、唐梦赉、张绂(有资料称为张钹)、赵金人等8人,饱览了仙山秀色的神姿。“先到即墨王哥庄的修真观投宿,后到上清宫,再到下清官,再经伸人海中的八仙墩。”这段路程在当时可谓跋山涉水、穿林攀岩,路远行难。“因遇雨又宿青石涧,观日出。再回至番辕岭,观海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海市蜃楼的出现,让他们觉得行程的艰苦颇为值得。文人游览,恰遇奇景,纷纷记入作品之中。唐梦赉写下《崂山看海市补赋》《忆二崂山观日出时海市见沧州岛》等,张绂作《焕山山市记》,赵金人画丹青沧州岛……大家都各显其能,蒲松龄也不示弱,写出诗歌《崂山观海市作歌》:“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山东大学教授、蒲松龄研究专家马瑞芳说,蒲松龄的诗比唐梦赉的《杂记》记述得更细致。“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他知道海市是幻影,并联想到:人世繁华都像海市,它似乎在你眼前,真正走近,又离得很远”,一如他的科举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基于对崂山的美好印象,专家们推测蒲松龄在1672年下半年或者1673年上半年又来过崂山。但青岛文史学者孙守信说,据他初步判断,蒲松龄可能来过三次。他的依据是蒲松龄和百福庵道长蒋清山的深厚友谊。“蒋清山和蒲松龄的关系非同一般,蒲松龄应该和他不止一次接触过”,孙守信说。其实,除了《聊斋志异》,蒲松龄还写过大量的诗文、俚曲、戏剧,以及有关农业和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其中戏本3出,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等)。太清宫中流传的几首琴曲,据传与蒲松龄有关。蒲松龄再次来到崂山时,结识了百福庵的蒋清山道长,二人共同创编了一首琴曲。蒋又名云石,蒲名松龄,各从名中取字,琴曲名为《云石风松》,以为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张文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h1><br>崂山原属古即墨区域,即墨也有名宦祠,奉祀清代以前在即墨任职而勤政为民、兼有德业的十四位知名官员,其中对崂山有重大贡献的有两位,一是康霖生,一位童恢。<br> 康霖生在康熙九年至十一年在即墨任知县,只在即墨在任两年。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却为民做了很多官员一辈子也没有做过的实事、好事。<br> 一是整饬吏治,治吏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治国最难是治吏,但凡一个官员敢于从吏治开刀,都是能干事的官;二是清丈土地,敢于从这两方面发力,确实够魄力。<br> 在任期间,康霖生视察崂山,见山民贫困,对山地地质进行了考察后遂派人回其故乡运来大批花椒苗,并教授种植。花椒虽小,但产值高,成了崂山山民改善生活的一大法宝。<br> 数年后,山民深得花椒之利。到了后期,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有“沧口、沙子口、登窑三小口,装花椒梨果同”,花椒和水果外运销售,可见花椒不但自给自足,还远销外地,换回粮食等物品。<br> 康公在即墨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如即墨古城有鸭绿池,池内蛤蟆不鸣、堂口衙内蚊不扰人,皆为公所为也。<br> 康公任即墨知县仅两年,便积劳成疾,殁于任上。为纪念他,即墨乡民和崂山山民分别于即墨城北之北斗庵和华阴集洞建造了两座康公祠,四时奉祀。康熙二十六年,又立“康公祠碑”,康熙四十九年,得入即墨名宦祠奉祀。</h1><h3><br></h3> <h1><br></h1><h1>陈沂<br></h1><h1> 字宗鲁,后改字鲁南,号石亭,因好苏诗,又号小坡,浙江省鄞县人,后徙家今江苏省南京市。<br>以山西行太仆寺卿致仕。陈沂善诗工画,尤擅隶篆,为当时“金陵三俊”之一,著有《维祯录》《金陵古今图考》、《遂初斋集》、《石亭集》等。任职山东时,曾遍游崂山,留下了许多诗文,至今在崂山的许多景点仍可见他的勒石题刻。清嘉靖十二年(1533年),陈沂游崂山时曾撰写《山记》(又名《劳山记》),记述了五日之游程,对崂<br>山各处景观介绍颇详。<br><br></h1><h1>蓬莱之山乱插天</h1><h1>大崂小崂青可怜<br></h1><h1>落日缥缈生晴烟 </h1><h1>眼前此景出人世</h1><h1>便可羽化凌飞仙<br></h1><h1>枕石大醉云峰巅</h1><h3><br></h3> <h1><br> 邹善</h1><h1> 号颖泉,明江西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嘉靖年间进士,累擢山东提学佥事,时与诸生讲学,万历年间授太常卿致仕。邹善于明<br>隆庆二年(1568年)来游崂山,在太平宫和狮子峰留有《眠龙石》和《明明崖》五言绝句。在华楼山将“接官亭”易名“迎仙岘”。在他撰写的《游劳山记》中对崂山胜景留有“海之奇,尽上苑,山之奇,尽华楼。”之精辟评语。</h1><h3><br></h3> <h1><br></h1><h1>蓝涺<br> 明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即墨蓝氏十世孙,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武进土,历官南京神威营都司。明亡后,在崂山华楼山南天<br>门西麓峪中,构筑茅庐3间隐居,娱于经书字画,取名“读书楼”。此读书楼所在地名“南茔”,原为蓝氏茔地。1934年青岛市市长沈鸿烈视察崂山,见谷内气候温和,山光灵秀,是一个天然乐园,又得知南茔是当年蓝湉隐居的读书楼,遂正式定名该村名为“书院”。</h1><h1> </h1> <h1><br></h1><h1>顾炎武</h1><h1>蒋山佣,学者称他亭林先生,江南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为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14岁为诸生,耿介绝俗,见明朝多故,弃举业,讲求经世之学。明亡后,顾炎武怀着匡复故国的目的,遨</h1><h1>游北方大地,历时25年,行程达数万里,后来他又去西北和中原。</h1><h1>顶炎武客死异多,年70岁。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h1><h1> 顾炎武漫游北方时、最先来到爆发抗清农民起义的山东省胶东一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他从莱州到达即墨县,受到即墨名门黄氏家族中黄坦的接待。他游览了崂山胜景,凭吊了郑康成书院故址,还会见了避居崂山的许多明代遗</h1><h1>臣和文士。正因为顾炎武此次崂山之行,后来在康熙五年(1666年)发生的“即墨黄培文字狱”中,使他受到了牵连,在狱中因禁了7个月,顾炎武在狱中正义凛然,无所畏惧,幸有友人竭力营救才幸免于难。</h1><h1> 顾炎武崂山之行中,写下了《劳山歌》、《不其山》、《张饶州允抡山中弹琴》、《安平君祠》等</h1><h1>诗篇,还为黄宗昌撰貨黄坦续的《崂山志》续写了《崂山志序》。《劳山歌》把崂山的宏伟壮丽和变幻奇异写的淋漓尽致,其文飞腾游走,笔力遒劲,颇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特色。对崂</h1><h1>山之山名作全面之探求,也是始于顾炎武,他最精辟的见解是,《史记》中之“荣成山”应写为“劳</h1><h1>成山”,因此他要为崂山之名而正《史记》2000年之误。另外,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h1><h1>美誉,也出自他的手笔。崂山名声之所以张扬远播,顾炎武功不可没。</h1><h1> </h1> <h1><br></h1><h1>蒲松龄<br>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年76岁。著有《聊斋志异》。康熙十一年(1672年)游崂山,适逢海市出现,写下了《劳山观海市歌》。他还以崂山上清宫白牡丹的传说和太清宫的耐冬为题材,写了脍炙人口的《香玉》故事,在《聊斋志异》中,还有《劳山道士》、《成仙》、《橦奇志异》、《聊奇<br>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海公子》等故事都涉及到崂山。<br> 在路大荒编订的《蒲松龄集》中,《劳山观海市歌》同其他57首诗,皆被暂附于癸丑年(康熙<br>十二年)下,因而蒲松龄于康熙十二年游崂山之说,得以夤缘附会而流传于世,据清代文人蒲松龄好友唐梦赉之《劳山看海市》一诗的记述,与蒲松龄所见之景相同,是当时一同来崂山之所见<br> 据此考证,蒲松龄来崂山是在康煕十一年(1672年)的夏天,唐梦赉、张钹都是同行者,蒲松龄一<br>行到崂山后,先在王哥庄的修真庵止宿,然后游历了崂山上清宫、下清宫和八仙墩,因遇雨而住宿在青石涧,在他们返至番辕岭(今称返岭)时,雨后新霁,海上出现了海市蜃楼,蒲松龄和唐梦赉各自以诗记下了自己的观感。</h1><h1><br></h1> <h1><br>唐梦赉</h1><h1> 字济武,别字豹岩,清代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顺治年间进土,授检讨官职、后因言事忤当道罢归。有《铜钞疏》、《备边<br>策》、《志壑堂文集》、《志壑堂诗集》等著作。据《志壑堂文集》卷十二《杂记》载“王子之夏,游<br>劳山,见海市。时同行者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按壬子夏为康熙十一年(1672年)、该年唐梦赉与蒲松龄等8人一起,同游崂山,并在崂山番辕岭(今返岭)看到海市。唐梦透在《志<br>壑堂诗集》中有《劳山看海市》诗及词,其中有<br>“番辕岭下化城开”之句。</h1><h3><br></h3> <h1><br></h1><h1>高凤翰</h1><h1> 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南阜山</h1><h1>人,丁已残人等,清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h1><h1> 高凤輸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19岁为生员,雍正五年(1727年)荐孝廉方正,任安徽歙</h1><h1>县县丞、知县,又任扬州仪征知县。乾隆二年(1737年)、因患风痹,右肢落残,遂以左手作画,</h1><h1>因更号“后尚左生”,又称“归云老人”。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著有《砚史》、《击林集》</h1><h1>《湖海集》、《岫云集》、《鸿爪集》、《归云集》、《青</h1><h1>莲集》等。</h1><h1>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秋,高风翰曾遍游崂山巨峰、白云洞、华严寺、北九水等处,写下了《游劳山至二水小憩》、《三水题定僧峰》、《鹰窠河》、《鱼鳞口看瀑布》、《赠劳山何老》、《白云</h1><h1>洞望海》和《华严庵》等诗篇。《鱼鳞口看瀑布》诗,镌刻于崂山北九水旋缸湾西壁,与潮音瀑相对,该诗原为高风翰呈广渊道兄者,手稿藏于青岛市博物馆。</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尤淑孝<br></h1><h1> 清乾隆十九年任即墨知县, 传说驯虎山的石橛毁坏后,尤淑孝在此处重新设立石碑,虎患才得以平息。尤淑孝曾多次游崂山,留有《崂山二首》、《巨峰》等诗篇,在华楼山清风岭立有石碑,题刻“名山第一”。<br> 尤淑孝在任十余年,首先关注民间疾苦,洁己爱人,因此很受人民爱戴;其次是兴利除弊,革除政治弊端,倡导清正廉洁之风;第三是兴修水利,开泉庄河,修建城南拦河坝和古城垣。《开泉庄河记》及《修城记》都载于县志。<br>第四是编修县志,其修志体例严谨,为史志编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奠定了尤淑孝在即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为表其功绩,乡民为其立有《磐石犹存碑》,又在县南三里登高埠建祠供奉。</h1><h3><br></h3> <h1><br>王作梅</h1><h1> 即墨人,1910年创办了崂山森林<br>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崂山的第一个经济实体,王作梅任该公司经理。该公司是由王作梅集股20余</h1> <h1><br>赵尔襈</h1><h1> 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汉<br>军正蓝旗人。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进土,授輸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又调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任东三省总督。1912<br>年任中华民国奉天都督,旋即辞职,寓居青岛,后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h1><h1>1914年春,赵尔巽与举人萧应春由青岛来崂山太清宫游览山景,<br>至崂山头、八仙墩、晒钱石等处,又在太清宫听韩谦让道长弹琴,并书幅以赠,上书:“欲逃庄叟<br>人间世,来听成连海上琴。”</h1><h1><br></h1> <h1><br></h1><h1>劳乃宣<br>江桐乡(今浙江省桐乡县)人。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进士,历任南皮、完县、吴桥、临榆、清宛、蠡县等县的知县,又任杭州求是书院监院、浙江大学堂监督、江宁提学使,清宣统二年(191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学部副大臣及代理大臣。辛亥革命后寓居青岛,曾主持德人尉礼贤创立的“尊孔文社”。1917年张勋复辟时,被任为法部尚书、学部尚书,失败后,隐匿上海。著有《各国约章汇录》、《义和拳教门源流考》、《简<br>字丛录》、《筹算浅释》及自订年谱等。</h1><h1> 劳乃宣寓居青岛时,曾游览劳山,写有诗文。</h1><h1><br></h1> <h1><br>叶恭绰</h1><h1> 字誉虎,广东省番禺(今广州)<br>人。清光绪六年(1886年)生,卒于1965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毕业,清代曾任芦汉铁路(即京汉铁路)督办,民国成立后,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1927年后任南京政府国学馆馆长等职,著有《遐庵汇稿》、《交通救国论》、《历代藏经考略》等。<br> 叶恭绰于1931年来游崂山,曾题写“潮音瀑”字,镌刻于旋缸湾之北,字径30厘米,并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月番禺叶恭绰”一行字。该瀑布原称“鱼鳞瀑”或“玉鱗瀑”,自叶恭绰题刻后,遂称之为“潮音瀑”</h1><h3><br></h3> 太清宫内最著名的是山茶树,大概是因为《聊斋志异》 “绛雪”仙子吧。三官殿前有两株山茶树,树龄分别是400年和600年,一株开红花,一株开白花,开花时节,一红一白,交相辉映。<div> 山茶树是亚热带树种,主要生长在云南,花期从每年的11月份开到来年的5月份,长达半年,又正值隆冬和春寒怒放,它居然能在北方的青岛生长,青岛人把它称为“耐冬树”,评为“市花”。</div><div> 传说开红花的山茶树是明朝高道张三丰从海岛上移植而来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来太清宫静心写作《聊斋志异》,他见到这棵山茶树在白雪皑皑中花红似火,热烈而庄重,尤为喜爱。受此启发,他在他的《香玉》篇中为一位对爱情和友谊坚贞不渝的花仙起名“绛雪”,意思就是深红色的雪。现在这些山茶树郁郁葱葱,树叶浓密肥厚,引人无限暇思。</div> <h3> 斜卧在逢仙桥头的唐代榆树是唐朝高道李哲玄亲手所植,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了,它树干盘曲,形似龙头,又被称为“龙头榆”。游人或倚或攀,争相留影。感慨这榆树疙瘩也有千年的历史了。</h3> <h3> 太清宫内种有芍药、金桂、四季桂、红梅、牡丹等多种花卉,最为名贵的就是东华殿前的一株绿萼梅,它树体虽不高大,但树龄已有三百多年。</h3><div> 太清宫内还有300年的紫薇,虽说大部分枝干都已枯死,但顶端仍有几条短短的新枝,三株数百年的小叶黄杨都有碗口粗、丈余高了,但枝条纤细,叶片点点。一株巨大的黄连树冠盖如伞,把林间小道郁蔽其下。</div><div> 还有杨柳松、楸树、槭树、红楠、石楠、十大功劳、七叶树、小叶胡颓儿等。</div><div> </div> <h3> 崂山风景区内共有古树名木231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名木80株,树龄2100余年的有2株,树龄1000余年的有14株。太清宫中的汉柏、唐榆、宋银杏均历经风霜,至今仍柯干嵯峨,蓊郁葱翠。</h3><div>太清宫内最多的是银杏,随处可见,树干笔挺,伟岸入云。三官殿的大门两边有两棵古老雄壮的银杏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最奇特的是这些大银杏树周围都生长着许多小银杏树,或基部连生、或基部分杈,株株大小不一,拱卫在大树四周。</div> <h3> “汉柏凌霄”是一株汉代栽植的蜀柏上缠绕着如龙蛇状的凌霄藤,汉柏枝干挺直,树皮斑驳,中间的一些小枝干也已枯死,唯有顶端的柏叶仍绿意盎然,那凌霄的藤蔓借着这挺直之干攀缘上升,在一树苍老中开出明艳的凌霄花。</h3><div> “三树一体”中的柏树是太清宫的开山祖师张廉夫亲手所植,已有两千多年的树龄。柏树曾遭到雷击,引起火灾而被烧死,至今依然能看见大片黑色的烧痕。几年后奇迹出现,不但这棵树又重新复活,而且在这棵树的中间,寄生了一株凌霄,像龙一样攀附在树干上。在这儿,你不能不惊叹自然界和谐共生的顽强的生命力!</div> <h3> 太清宫“神水泉”三字,据传是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亲笔手迹。</h3><div> 传说神水泉有三“神”:一“神”是水质清澈甘洌,富含矿物质,杂质却非常少。从池中舀出一盆水,沉淀三天不见半点沉淀物。崂山道士们用过多年的暖水瓶从来没生过水垢;二“神”是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涝三年泉水不溢;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只可惜在一次修复中,因地基打得不好,水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三“神”是饮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具有有病治疗,无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