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軍:光明磊落 无私奉献——革命英雄王克俊

风漾泾渭

<p class="ql-block">王克俊(1926—2005),陕西省高陵区张卜乡东小寨村人,少时机敏过人,博闻善思,性耿直,负侠气。虽生逢乱世,家道中落,但仍好读书,怀报国志,通四书五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求学本县著名教育家罗端先先生创办的高陵中学(今高陵一中),在校期间,他发奋图强,修学储能,阅读进步书刊,投身爱国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南郊高级中学,在进步老师引导下,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该校学生运动骨干力量。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斗争形势,他不惧艰险,追求真理,向往革命,足迹遍及高陵东南乡、临潼徐杨等红色热土。</p> <p class="ql-block">1949年西安解放,他进入贺龙元帅创办的西北军政大学干部培训班,系统学习军事知识,被编入炮兵科二大队。(该校1949年5月从山西临汾迁址西安王曲,为原国民党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3军187师561团,先后参加了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兰州战役。</p> <p class="ql-block">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北军区发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策应刘邓大军解放西南”的号召,他积极响应,随部队来到甘南、青海一带,负责恢复当地社会秩序。</p> <p class="ql-block">1951年他主动请缨,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铁原阻击战中,他和63军全体将士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英勇战斗,九死一生;他所在的561炮团充分发挥炮兵优势,给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重创,彻底粉碎了联军司令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彻底打破了“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打出了国威军威,为志愿军主力部队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战斗进入白热化,他和战友协同作战,击毙3名美军,战后荣立二等功。</p> <p class="ql-block">1953年回国后,他在“炮兵之父”朱瑞将军创办的东北炮校(前身为延安炮校)学习。1955年全国军队整编,他被分配到济南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218团任一营营长。</p> <p class="ql-block">​​1970年初,他奉命从济南军区调防到兰州军区,担任兰州军区第一筹建处处长兼书记,隐姓埋名,艰苦奋斗,呕心沥血,执行后方战备施工任务,配合地方建设,修水库,筑堤坝,凿山洞;之后又参与修建了被誉为“地下钢铁长城”的四八四一国防工程,为我国“三线”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离休后,落叶归根高陵老家,绝口不提生前事,安享平淡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5年,因积劳成疾病逝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