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合规要点

健康平安人生•韦韦

<h1>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污水处理厂数量已超过2万座,其中城市和县域接近5000座。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污泥”),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衍生品,其运输、处置过程均为环保重点领域。2015年以来,多人因非法处理污泥获刑,中央环保督察也多次指出非法处置污泥污染环境行为。随着环境执法监管日趋严格,污水处理厂环境法律责任风险越来越大,由此引发污泥违法处置行政处罚及刑事犯罪风险亦越来越大。<br>对污泥处置的合规要求,主要规定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及部分部门文件中,本文简要介绍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过程涉及的合规要点。<br>一、判断污泥性质<br>污泥可能是一般固体废物,也可能因其成分或产生来源被认定为危险废物。根据原环境保护部《关于污(废)水处理设施产生污泥危险特性鉴别有关意见的函》(环函[2010]129号)规定,单纯用于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公共污水处理厂,其产生的污泥通常情况下不具有危险特性,可作为一般固体废物管理。专门处理工业废水(或同时处理少量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可能具有危险特性,应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规定,对污泥进行危险特性鉴别。鉴定为危险废物的,应符合危险废物管理规定。<br>根据《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对污泥性质进行判断,并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此外,根据《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2]1453号),污泥泥质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控制指标要求。<br>二、建设环保设施并通过自主验收<br>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等规定,污水处理厂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规定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泥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通过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实践中若存在工艺变动导致处置措施与环评文件要求不完全相符情形,应判断该变动是否属于重大变更,若属于重大变更,应重新报批环评文件;若不属于,则可纳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程序处理,并将情况告知生态环境行政部门。<br>三、取得排污许可,按许可证要求处置污泥<br>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场所、日处理能力2万吨及以上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实行重点管理,日处理能力500吨及以上2万吨以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实行简化管理,日处理能力 500 吨以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实行登记管理。实行登记管理的排污单位,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排污登记表。大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属于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应取得排污许可证,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方式处置污泥。<br>存在以下三种情形时,应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1、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2、生产经营场所、污染物排放口位置或者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发生变化;3、污染物排放口数量或者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增加。<br>四、建立污泥管理台账制度<br>台账可以实现固体废物可追溯、可查询的目的,推动企业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十六条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污水处理厂应建立污泥管理台账,对产生的污泥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以及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保证处理处置后的污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依据污泥性质分别依据《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管理台账制定技术导则》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制定指南(试行)》规定建立管理台账。同时,应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台账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5年。<br>五、核实受托单位主体资格和技术能力,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约定污染防治要求<br>大部分污水处理厂不具备处置污泥的能力,通常将污泥交由他人进行处理。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委托他人运输、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应当对受托方的主体资格和技术能力进行核实,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约定污染防治要求。对于实践中如何核实主体资格和技术能力,四川省生态厅曾回复:可通过核实被委托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营业执照、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及相关承运人员的资质和证件(运输单位)、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如处理处置的固体废物为危险废物)等文件,对受托方的主体资格和技术能力进行核实,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约定污染防治要求。<br>值得注意的是,若污水处理厂未履行前述规定的审核义务,除承担行政处罚等责任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受托方承担连带责任。<br>六、污泥转移、运输过程中的管控<br>1.经过生态环境部门批准或报备<br>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跨省转移固体废物贮存、处置的,应当经过生态环境部门批准;跨省转移固体废物利用的,应当报生态环境部门备案。转移符合豁免要求的危险废物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行豁免管理。<br>2.运输条件<br>根据《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2〕1453号)规定,在运输环节,污泥运输应具备如下条件:<br>(1)污泥运输应当采用管道、密闭车辆和密闭驳船等方式,运输过程中采用密封、防水、防渗漏和防遗撒等措施。<br>(2)需要设置污泥中转站和储存设施的,应充分考虑周边人群防护距离,采取恶臭污染防治措施,依法建设运行维护。建立污泥转运联单跟踪制度,运输单位应对运输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br>另外,根据广东省监管部门要求,运输车辆应当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br>若运输的污泥为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等规定填写、运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还需符合以下条件:<br>(1)承运单位应当符合《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公路运输)/《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铁路运输)/《水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水路运输)的特定技术条件和要求,取得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资质,同时在运输中还应遵守《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br>(2)驾驶人员、押运人员、装卸管理人员应当取得相应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资格。<br>(3)运输单位承运危险废物时,应按规定在物品包装、运输车辆上设置危险废物标识。<br>(4)运输车辆应当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br>七、污泥处置、利用<br>在“双碳”背景下,污泥的处置及利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处理路径和技术路线,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积极回收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根据《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规定,鼓励采用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干化焚烧、土地利用、建材利用等多元化组合方式处理污泥。委托他人处置的,污水处理厂应保证污泥处置后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要求。</h1>

污泥

危险废物

污水

固体废物

处理厂

处置

运输

排污

管理

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