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春节 钓源古村行

静远(淡空)

钓源古村,是一处深藏山里的桃源净土。这是的清静、清幽和清新,与我来前的想象是两码事。总想着江西民居是散落零星的,而当我涉足钓源古村,徜徉在这150多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居时,我真的感到惊讶和高兴,不负我300多公里的长途奔赴。 锣鼓咚咚响,走进古村,还来不及抬头去仰望那苍天的古樟古柏,就被声声催人奋进的鼓乐声所吸引,我们寻声而行,转身来到了“钓源欧阳氏祠”的祠堂广场,一队着装艳丽妇女,正在擂槌敲鼓,鼓点声声震耳欲聋。明快的节奏,响亮的锣鼓声,喧染出节日的喜庆。<br> 接着,女子乐队鼓歇锣停,她们收拢器具推入祠堂,又转身披挂挥舞出了一条长龙,在领队珠球的引领下,时而仰颈,时而伸脖,时而翻卷,摆出各种龙腾飞跃的动作,把潜龙亢龙飞龙演绎得栩栩如生。我暗暗惊奇,古村里这群看上去平均年龄五十上下的妇女们,居然有着这样灵活身姿和体力,恰实不简单。她们一路从广场转村道,在乡里开始巡游拜年,我们也跟随其后,先把乡里走了一圈,再来“慢吞细品”。 女子舞龙,而且舞出了造型和花样,足见在平时她们是花了不少功夫和心力。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这古村落的一份宁静。喜欢它的质朴和厚重,更喜欢它独特的民居风格。从相关资料上了解到,这个千年古村落,其重视风水格局的摆布,讲究八卦阴阳和天人合一,那7口排列有序的池塘,据说叫“七星伴月”,这样的讲究和意含,特别是注重排水系统,光滑的青石板铺路走来轻捷而又有古韵,条条巷道下都有暗道水沟,均为青砖砌成。是四通八达的排水沟,天下大雨,巷中无积水,村里“小雨不失鞋,大雨无积水”,都是值得现在村居在实施“雨污分流”时去借鉴。</p> 村头,这合围而抱的古樟,告诉我们,它的历史年轮久远,它曾见证过沧桑,它是这古村的活化石。 岁月悠悠,时光缠绵。日子可以从手缝中滑过,静坐沉默的老者,感受着阳光的柔和,也感受着轻风的抚慰。 我喜欢这古村落的一种淡雅。走进钓源,如同观赏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明清景画;无须着色粉墨,无须刻意涂鸦,每一个转角凝望,每一座祠屋村居,都让人觉得和谐优雅。置身钓源,嗅着袅袅的炊烟,闻着庭前桂树花开的清香,那谷场上觅食的鸡鸭,那厝前蹲守的小狗,就连同暖烘烘的阳光都有点懒洋洋。此情此景,尤如穿越时空隧道,融入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这里青石板道两旁樟木成林,有的粗壮高大,合围难抱。特别是“忠节第”前的4株古柏,直径1米有余,树龄近千年。村庄在绿树掩映下,呈现出的是一片生机盎然。 有时,历史的印记是无法洗刷殆尽的,墙上“人民公社万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就是那个充满狂热时代的留给我们的痕迹。 我喜欢这古村落的贑派建筑。全村现有村民150多户,800余人,存有明清建筑150多处,宗祠、家祠9座,书舍5处,古石桥2座。我们穿行在村中,仰望着那飞檐翘角,风姿各异的历代建筑,欣赏着一幅幅淡淡的民俗风情画,令人赏心悦目。听村里老人说这些建筑风格的丰富多样,隐含太极八卦的结构布局,形成了钓源古村群落的显著特色。房屋前后瓦檐上的骑瓦封火墙,刺向蓝天。幢幢民居,既有常见的单檐屋面,又有不多见的垂檐瓦顶;既有1进2厢、2进4厢式厅房,又有庭园式、院墙式等风格迥罕的居室。一砖一瓦、一池一巷、一树一木;那门扉、窗户、屏墙;那雕栏、画柱、窗格皆古香古色。让我更觉惊奇的是,每家每户门楼上的对联都是手写字体,每一幅彰显出来的都是苍劲有力,墨迹饱满,这村里有不少文化高人。远眺近观,举目所及的青山碧水,长道短巷,宅院重檐。<br> 整洁的村容,一口八角古井,井台边上铺就着鹅卵石。那一幢幢民居,诉说着时光流淌无痕。 据说,这是整座村落拍摄厝角头的最佳位置,那幢幢民居的飞檐重影,都可尽收眼底。 这有如油画的田园风光,让人驻足停留,期望着流云、清泉、绿水都可刻印入心。 风雨廊桥的倒影,雕龙画凤的砖饰,长道短巷的青苔,让人生发出“寻古风之悠远,觅流韵之长传”的雅兴情思。<br> <br>  我们十八个人的队伍,穿梭在村里尽情的浏猎。与锣鼓班一起敲锣打鼓,借舞龙队的道具一起游龙嬉戏,在池塘平台上练太极,每一位队友各自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风景,走走停停,寻寻觅觅,在闲散中享受着假日的悠闲,都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地交给这座藏在灵山秀水中的村落。陶醉在一泓池水里,陶醉在朱檐灰瓦中,陶醉在深院清秋里,巴不得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