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岁展庆帖》:新岁展庆,祝颂无穷!但著润笔,不愁无好画

菲特

<p class="ql-block">苏轼写完这幅字,就成了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1081年的北宋大年初二</p><p class="ql-block">苏轼在这一天写下了著名的帖子《新岁展庆帖》</p><p class="ql-block">《新岁展庆帖》是苏轼写给友人陈慥的一封书信,因首句有“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而名之。此帖挥洒自如,姿态横生,笔力雄健,骨劲肉丰,可见苏轼秀逸劲健、天真烂漫的书风。董其昌跋云:“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新岁展庆帖》的主要内容及陈慥其人</p><p class="ql-block">《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的手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 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p><p class="ql-block">陈慥,字季常,四川眉州人,北宋名臣陈希亮第四子,苏轼于仁宗嘉佑六年(1061)授凤翔判官时,陈希亮为凤翔太守。因此,他和陈季常早已相熟,故在黄州时,苏轼称陈季常为“故人”。</p><p class="ql-block">苏轼在元丰年间曾为陈写过一篇传记,名为《方山子传》,其中详细记叙了陈季常早年的事迹:“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闻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方山子即陈季常,由于“所着帽,方耸而高”,故名之。</p> <p class="ql-block">陈季常隐于岐亭(今湖北麻城市岐亭镇),在黄州之北一百四十里处。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生活困顿寥落,陈季常在光、黄一带颇有声望,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因此两人通信频繁,多有往来。</p><p class="ql-block">苏轼《岐亭五首》序:“元丰三年(1080)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其后数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p> <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p> <p class="ql-block">另纸行书:</p><p class="ql-block">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历经9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注:⑴展庆:拜贺,展拜恭贺。祝颂无穷:祝颂吉祥福禄无穷。⑵起造:当指起造雪堂。有涯,有定期。⑶公择,即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宋史《李常本传》载: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徙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元丰六年,召为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苏轼年谱》载:熙宁十年正月,苏轼至济宁,公择以诗来迎,常出甥黄庭坚诗文以观。 ⑷沙枋,沙板之一种。画笼,雕饰精美的鸟笼。⑸建州,唐武德四年(621)改建安郡置,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市。⑹木茶臼子并椎:用于碾制茶末的木臼和木椎。⑺怏怅:即怅怏,郁闷不乐。</p><p class="ql-block">此信主要内容是邀请陈慥在李常到来时一同前来,另外还涉及送沙枋画笼、扶劣膏,借茶臼茶椎等事,还说陈慥的壁画损坏了,不要郁闷,只要把润笔费摆在新屋里,不愁没有好画。</p> <p class="ql-block">写此信时年四十六岁。写来无拘无束,横竖斜直,笔力雄健,骨劲肉丰。挥洒自如,率意而成,姿态横生。</p> <p class="ql-block">信中,苏轼告诉陈季常,他们的好朋友“公择”即将造访黄州,过完正月十五出发,估计月底能到,苏轼于是请陈季常届时过来一聚。</p> <p class="ql-block">苏轼在信中向陈季常借用茶臼子,值得一提的是,此帖中涉及的人物,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比如收信的陈季常,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在男尊女卑的年代,陈季常是爱老婆的典范。河东狮吼,就是从这里来的。</p> <p class="ql-block">明明是爱老婆,却被认为是怕老婆,这对好男人陈季常是不公平的。而且,他老婆柳氏也很够意思,为了爱情,她没有当面大喊大叫,而不惜在隔壁自毁形象,这样的好女人,即使现在也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信中提到的另外一个人“公择”,他的名字叫李常。他也是苏轼的好朋友,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是黄庭坚的舅舅。假如不是他的极力推荐,黄庭坚想成为苏门弟子,恐怕没那么容易。要知道,黄庭坚和苏轼相交一直是书信往来,他们通了十年信,才第一次在东京汴梁相见。</p> <p class="ql-block">此时,苏轼的生活也面临转型:开春之后,军营废弃的几十亩地即将归他耕种,那个叫“东坡”的地方,从此便要姓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岁展庆帖》是一个分水岭,从帖中显示出悠游自如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书写者的那种自信和从容。说这个帖子好看耐看,用苏东坡自己的话来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论书》),这五方面反映在这个帖子里面,可称得上是具足完备。在读这个帖子的时候,先从整体欣赏,次之每行每行地看,最后又从每个字甚至每个字的笔画看,不仅得到了很大的精神享受,而且还领会到了苏书的妙处。尤其是看帖中每个字的用笔,如果能随着书作者的笔触沉潜、升华,那就捕捉到了作者作书时的用笔节奏,达到了共鸣,进而能使欣赏者从此不隔阂,临习者从此不懵懂。</p> <p class="ql-block">《新岁展庆帖》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的佳作。</p><p class="ql-block">《新岁展庆帖》该帖一共19行,前面的14行算是正文,字迹比较大。后面的五行,字迹都比较小。这个情况呢,相当于东坡写完前14行后,这信就算是写完了。写完后,他又发觉还有事情没说完,但后面所剩纸的空间不多了,于是就将字往小里写。所以呢,这封信可分为两部分,前14行字稍大一些,为一部分。后5行字小一些,算另外一部分。宋人各种手札中,本来已经信已经写完了,却发觉还有事情要交代,于是又在后面接着写。这是很常见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二、《新岁展庆帖》的书法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苏轼写《新岁展庆帖》时46岁,正是其书法创作的黄金时期。综观此帖,洋洋洒洒,信手写来,一气呵成,无拘无束,连添加的漏字也不予理会,其悠然自得、天真洒脱的本性油然可见。其用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大小粗细、疏密得当自然。难怪古人评:“东坡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充分表现出其合乎自然、不矫揉造作的艺术追求。</p> <p class="ql-block">书法诀窍 2024-02-21 09:06 江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