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8)】石涛与片石山房

玉树临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过何园的朋友一定记得那小巧奇拙的片石山房。片石山房作为何园的园中园,虽然占地不广,但它叠石精妙,曲水流觞,以及融琴棋书画于一室的巧思......,令人难忘。</span></p> <h1>  片石山房,位于扬州城南花园巷,是清初江都县人吴家龙的别业,又名“双槐园”,为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造园的唯一遗迹。1989年底,以石涛画稿为蓝本进行了修复,顺自然之理,行自然之趣,表现了石涛诗中“<b>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池中天地小,卷舒收放桌然庐</b>”的意境。被盛赞为园林叠石杰作中的“天下第一山”。</h1> <h1>  座东面西的青砖门楼上悬有石涛墨迹——“片石山房”的匾额。门后是被片墙分隔的小天井,转角处是贴壁小山,此为“注雨观瀑“之景,丝丝细雨时,水珠滴落;大雨滂沱之时,则飞瀑直下,此景皆由天成。壁上是陈从周专门撰书的《重修片石山房记》,文中称“<b>世之叠石能手胥工画,石涛高名,艺垂千秋,人所共鉴......</b>”</h1> <h1>  穿过一扇月门 ,便见一座水榭静卧波上。栏、楣、隔扇雕刻入微,古朴典雅。西间为书屋,笔墨字画,风雅之风扑面而来;东间为棋室,树根棋盘,楚河汉界嘶杀之声骤起;中间方井与暗溪相通,涌泉潺潺,叮咚之声不绝于耳,抬头可见一窗竹石美景,如水墨之画。整个建筑融琴棋书画为一体,实为艺术之绝唱。 </h1> <h1>  立于水榭檐下,向北而望,蓝天白云下假山主峰隐约可见,一条小溪从榭下幽幽然流向假山深处,崖壑流云、茫茫烟水,此情此景正合石涛的诗意:“<b>白云迷古洞,流水心檐然;半壁好书屋,知是隐真仙。</b>”</h1> <h1>  池的东侧有一座建筑,面水那间外形十分别致,似榭非榭,似船非船,像是一艘临水而泊的小船。 它有一个别致的名字—— “不系舟”,坐在舟上可赏景观鱼。这几日气温骤降,冰封池面,池底的锦鲤一动不动,像被凝固在玻璃里,又像是一幅3D版的国画,倒也有趣。 </h1> <h1>  “不系舟”东侧是一座清代楠木厅,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面阔三间,门前挂着“扬州板桥书画院”的竖匾,室内陈列着数幅扬州当代的精品书画。</h1> <h1>  厅内两侧有飞罩挂落,上面雕刻了松、鹤、鹿等吉详图案。中间是是一扇屏门,由十二个相同的冰裂纹小格窗组成。如此设计不仅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而且利于室内的采光,更主要的是透过花窗,可以欣赏外面的景色——片石山房假山。</h1> <h1>  厅前是空旷的小院,鹅卵石铺地,竹石点缀,厅后与假山隔池相望,湖石假山贴壁而起,由东向西蜿蜒,西侧主峰迎风矗立,苍劲奇峭,东峰作陪衬,两峰间叠成水岫洞壑,山下池水深幽,以虚衬实,以幽深烘托峻峭,相得益彰。</h1> <h1>  一角山峰即可见黄山的雄伟,在咫尺空间内再现自然的千岩万壑。绝非信手而为,而是要有设计大师的诗情画意之魂,掇山大师移花接木的匠心之手,方能做到奇巧天工,妙趣横生。</h1> <h1>  片石指小石料,片石山房就是用小石块巧妙依据大小与石纹的脉络搭配拼镶而成,形成“<b>如山川自具之皴</b>”的效果。假山内部有两间石屋,相连相通。出石室拾级蹬道而上,但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黄山的雄奇之势近在眼前,不愧为“天下第一山”。</h1> <h1>  园中“镜花水月”之景是一大奇观,嶙峋斑驳的叠石假山下,碧水如镜。假山上有一块叠石自带圆孔,阳光折射,那孔洞透亮,假山黑黝黝的倒影里仿佛升出一轮满月,移动脚步,又见月亏之相,为水中见月之绝妙景观,此谓“水中月”。</h1> <h1>  西侧的廊道壁上,设置了一面镜子,不经意间以为是镂空的花窗。镜子将周围鲜花美景映照其中,“镜中花”在此得到验证。与“水中月”相合,便成“镜花水月”,蕴含石涛通透的人生感悟。</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浏览完片石山房 ,去到西隔壁石涛纪念馆。纪念馆设在骑马楼的东楼。骑马楼是一座带有西洋风格的筒子楼。一条狭窄的巷道将整栋楼分为东西两部分,形似马鞍。原是何园的客舍。当年,国画大师黄宾虹就住在这里。度过了令他念念不忘的一段客居时光。</span></p> <h1>  骑马楼的东楼堂厅前悬挂着“石涛纪念馆”的匾额。看着有些低调。进门才发现,东楼里藏着三进院落,厅堂栉比,廊道迂回。展厅布置雅致,书香气十足。东一楼内悬一匾额,上书“皇族、奇僧、叠石大师、一代画圣”。纪念馆分四个展厅,展示石涛生平、绘画造园与美术理论成果及其在扬州的创作和人文生活。</h1> <h1>  石涛,原名朱若极,名元济,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崇祯十五年(1642)生于广西桂林。1644年国破家亡,他随家仆外逃活命,改名石涛,削发为僧,学画山水人物,临古法帖,展现其在绘画艺术方面过人天赋。</h1> <h1>  “<b>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b>”如诗如画,秀丽而宜人的黄山,激发了石涛的艺术灵感,有关黄山的画作,他画了一幅又一幅。山水画,是他最高艺术成就。他曾在所绘的黄山图上题道:"<b>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b>",黄山对其艺术上的影响可见一斑。</h1> <h1>  康熙二十九年(1690)石涛赴北京。期间他创作了《醉吟图轴》等大型作品,交结显贵,企图出人头地。因其特殊身份终不得志。最终,他吟着“<b>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b>”凄楚哀婉的诗章,买舟南下,定居扬州。</h1> <h1>  石涛客居扬州15年,出佛入道,精品迭出。同时潜心研究绘画理论,写成经典之作《画语录》十八章,其超人的学识见解堪称千古绝唱,对近现代绘画艺术产生重大影响。</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众对石涛的了解大多从片石山房开始,石涛绘画信手涂抹,不拘泥形制,诞于纸面的松林、山石却无一不有个性。造林叠石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span><b style="font-size:20px;">搜尽奇峰打草稿</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峰剥尽一峰环。寄予了石涛的山水诗情。</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声名远播的“扬州八怪”为中国美术书写了一段“</span>大写<span style="font-size:20px;">”的历史,其书法和绘画艺术备受称道,享誉画史。而这段历史的开创者则是奇僧石涛。“扬州八怪”创造性地继承了石涛艺术风格,建立起独特画风。可以说,石涛是扬州画派的开山鼻祖。</span></p> <h1>  石涛与扬州的关系,有点像朱自清与扬州的关系,“......死与斯”的关系。看来,唐代诗人“<b>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b>”的诗句,已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故生前曾自画《墓门图》并在上面题跋:“<b>谁将一石春前柳,漫洒孤山雪后坟</b>。”蜀岗高处,是他生命最后的归属。</h1> <h1>  从皇亲贵胄到流浪画僧,从一代画圣到叠石大师,石涛独领风骚三百多年 。其挥毫泼墨的丹青、倾注心血的"画语录"流芳千古,精雕细琢的片石山房则在扬州园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可谓 "<b>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