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韶十八座,隐于乡野的清代岭南民居

清风徐来(丁浩)

<p class="ql-block">去海陵岛时途经阳江,偶然获得一个信息:其市区东面十余公里的乡间,有一片古民居,称“雅韶十八座”,遂决定去看看。</p><p class="ql-block">“雅韶十八座”,这个名字是不是感觉书卷气十足呢?</p><p class="ql-block">其实,“雅韶”是一个镇名,在它近旁有一个西园村,十八座这片民居就在西园村里,因有十八间青砖大屋,故得名“雅韶十八座”。文绉绉的名字倒是对人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雅韶十八座是由当地富商谭谓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p><p class="ql-block">有关雅韶十八座的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谭谓擅长贩牛,当时流行牛瘟疫,其他牛贩的牛都病死了,而谭谓把牛赶到村外一个水塘浸过之后,牛就奇迹般地好了,因此在那个时候赚了不少钱。</p><p class="ql-block">于是,谭谓用贩牛赚来的钱在这里盖了十八间青砖大瓦房安置家人定居下来。十八间大瓦房呈3×6的格局排列,十分规整。后人又在“十八座”的南面建了十八座格局相同的房屋,前者称为“上十八座”,后者为“下十八座”,上下十八座之间用青砖铺筑了一条宽畅平整的道路,供居民通行。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这片民居应该是三十六座。但后建的十八座虽然体量与先建的十八座相当,但质量则不如前者,而且结构造型也显简单,尤其是少有被称为“镬(huò)耳”的山墙。如此,当地居民仍习惯称其为“雅韶十八座”。</p><p class="ql-block">这里多说几句,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最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因其山墙形似锅(当地称锅为镬)耳,故名。民间又认为镬耳山墙类似官帽的造型,寓意升官发财。镬耳山墙的实际作用则是挡火,称封火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清代古村落保存完整,直到2008年才被外界知晓。至今仍保持原状,没有包装。如今行走其中,还能听见鸡鸣犬吠。若来到阳江,不妨来此打卡一番。</p> <p class="ql-block">俯拍雅韶十八座全貌,实际上是南北共三十六座房。</p> <p class="ql-block">雅韶十八座民居是典型的岭南镬耳屋。</p> <p class="ql-block">镬耳屋的山墙状如镬耳(即锅耳),功能是为防火,但因其又形似官帽,民间寓义升官发财。</p> <p class="ql-block">镬耳屋排列整齐,每排3座,共六排(下十八座也如此)相邻两排之间有窄巷相通,过去巷口建有栅门,现在还能看到栅门的基座。</p> <p class="ql-block">巷内的民居门头</p> <p class="ql-block">现在大部分居民已经迁出,但有少量住户仍住在老屋里。</p> <p class="ql-block">院内景观</p> <p class="ql-block">室内陈设</p> <p class="ql-block">上下十八座之间有一条青砖铺筑的平整大路,仍然保持着原貌。</p> <p class="ql-block">古巷民居很有沧桑之感</p> <p class="ql-block">被大片民居包围着的雅韶十八座。</p> <p class="ql-block">村头一大群鹅为古村增添了生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