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童年】儿时过年那些事

飞扬的青春10981488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六七十年代,一入腊月,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普遍低下,需早早的一点点积攒年货,所以每年腊月一到,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首先,拆洗被褥,蚊帐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情。至于缝制新衣、添置鞋袜,那就要看家庭经济是否允许了。反正我家就不是每年都给我们准备了新衣服的,不过,母亲每年都给我们做了一双新布鞋。对于做鞋,我至今记忆犹新。从打袼褙(方言叫褙子)到纳鞋底,从做鞋面再到鞋底、鞋面合二为一,做一双鞋,得经过很多道工序,而且全是手工制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做鞋子就得打袼褙(褙子),这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情。先将少许大米磨成粉,在锅里加水,烧开,边倒入米粉边用筷子搅拌,打成浆糊。然后将里屋的门板取下,搬到太阳下。在门板上刷一层米浆,帖上一层旧纸或报纸,再在纸上刷上浆糊,把曾经改制旧衣服时留下的或从破了的衣服上撕下比较完整的布片,帖在涂满浆糊的纸上。这样一层碎布一层浆糊,反反复复帖六七层,一块褙子才算打成。在太阳底下晒干,将其扯下一整块,就成了做鞋底的材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说起打浆糊,又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趣事。因为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那时生活条件很差,我们兄弟也经常吃不饱。所以母亲每次打浆糊时,我都围在锅边转圈圈。因为打浆糊时锅的边缘会结一层薄薄的白色锅巴。每每等它自行裂开,我便用小手轻轻捏住放入口中。其实,那东西入口即化,根本就不饱肚子,但它就是那么吸引我。有一回,因不小心触碰到滚烫的浆糊,将我指心烫了个泡,痛得我撕心裂肺,后来母亲每次打浆糊,我就躲得远远的,心中再无贪吃的欲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等褙子打好,离过年就越来越近,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了。记得我家磨豆腐,推磨都是父亲与我哥的事,有时,父亲临时要做别的事,我就帮着哥哥一起推磨。当我正推得起劲时,突然感觉一阵头晕,没等我回过神来就扑通一声倒地了。母亲一见,吓得尖叫连连,将我抱起急问:“二伢子,怎么了?摔到哪儿没?”我拍了拍身上的灰土,摇了摇头说:“娘,没什么,可能圈圈转多了,有点头晕而已。”一听我说没事,母亲紧张的 心情即刻放松了许多,但不再让我推磨,只让我坐在柴火灶旁添柴烧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记得那天磨完豆子已是黄昏了,晚饭后,一家人继续挑灯夜战。母亲把烧开的豆浆除去泡沫后,一瓢一瓢舀入吊在大锅上的粗布袋中,父亲就一上一下的摇动连接布袋的竹架,将豆汁沥入锅中。父亲一手摇竹架,一手挤揉布袋。母亲偶尔向袋中加些热水,父亲又将布袋摇摇挤挤,挤挤摇摇,直到挤出来的液体似清水一样,才算完事。然后把布袋里的豆渣倒出来,清洗后接着揉搓第二袋,第三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等豆渣全部过滤完后,把锅里的豆浆烧开,稍微凉一下,就可以用卤水(石膏与水按配比磨成的溶液)点豆腐了。之所以叫点而不叫倒,是因为放卤水得一点一点地放,一边放一边搅。卤水放多了,点出来的豆腐又老又硬,炸时不起泡。卤水放少了,点出来的豆腐嫩,压出来的豆腐软塌塌的,炒时容易碎,所以点卤水就是一个技术活了。等完整的豆腐块从豆腐匣子里端出来后,才算大功告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豆腐制作完后,剩下的事就是煮肉,炸豆腐,炸丸子,糊窗户,贴窗花,大年三十帖对联,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除夕夜守岁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全家吃完饭,父亲就带着我们去给长辈们拜年了。过了初一,初二至十五就可以走亲戚了。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父姨妈一大串。那时也没车坐,连自行车都少有,全靠两条腿走路,作为小孩子的我们,走亲戚是最喜欢的事,累并快乐着。因为每走一家,都会吃到不同的好东西,运气好时还会收到三五几毛拜年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记得有一次过年,去给母亲的五叔五婶(我的五外公五外婆)拜年。进屋没多久,在单位上班的堂舅就给我和弟弟每人一个红纸包。那时还没有现成的红包袋,只是用普通红纸裁成小张包着钱,看起来很像如今的红包。堂舅说:“你们两个外甥崽今年第一次来我家,我给你们俩挂个红,祝你们新年健康成长。”接过堂舅的“挂红”包,我们躲到别处偷偷一看,里面包了五角钱,两张两角的,一张一角的,都是崭新的。看后,我心里就有了想法,是全部交给母亲还是留下一两角自花,左右为难。最后还是经不住钱的诱惑,回家后拿出三角钱交给母亲,说是堂舅给我的挂红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想不到就在母亲接过钱的时候,比我小两岁的弟弟突然大声说:“二哥,在撒谎,明明舅舅给了五角钱,怎么你说只有三角呢?你看,我的也是五角钱。”弟弟边说边掏出钱交给母亲。在事实面前,我的脸像血淋过一样通红,只好默默地把扣下的两角钱交给了母亲。母亲接过钱,看了我一眼,轻轻问我:“二儿,为什么不说实话,你留下两角钱做什么?”我不敢抬头看母亲,吞吞吐吐着说:“我想用来买鞭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正色道:“不管你留钱的理由多么充分,首先做人必须诚实,你舅明明给你的是伍角钱,你却谎报成叁角,你这不是吃了人家的人情吗?这样做是极不地道的,下次再不能这样了。”母亲说完又把那两角钱还给我,我接过钱后忙对母亲说:“娘,下次再不会这样了。”母亲满意地点了点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时我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根本就不知道,那两角钱可以买到半斤多猪肉了。走完亲戚,也就差不多要过正月十五(元宵节)了。俗语说得好:喝了元宵酒,功夫到了手,标志着大家又该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了。</span></p> <p class="ql-block">文字/飞扬的青春</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音乐/儿时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