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矿务局的德日古建筑,沧桑逾百年。

席子蔷薇

2022年8月13日上午,随周珂率领的淄博市委老干局参观团,到淄矿集团德日建筑群进行参观。<div>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之际,我们来到曾被日本蹂躏31年的地方,追思寻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缅怀先烈,吾辈自强!<div>这些历经风雨的古建筑,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几易其主,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演绎着一幕幕斗转星移的故事。<br></div><div>如今,它悄然无声,静静地存留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守望中见证着我们城市的变迁,这些古建筑的前世今生续写了淄博矿业集团的百年历史。<br>那些曾经走过祖国三山五岳的淄矿集团的后人们,几十年后再次来到这里,感受到岁月轮回的沧海桑田。<br>这也是我们的家,魂牵梦绕的故乡!<br></div><div><br></div></div> 2013年5月,淄博矿业集团德日式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iv>淄矿集团机关附近现存德日建筑18处,其中德国建造13处,日本建造5处(一处为德日合建),分布在机关大院、西山公园(不含北大楼)。</div><div>1904-1945年,德日帝国主义侵占淄博矿区长达41年之久,在疯狂掠夺煤炭资源的同时,作为他们当时办公和居住的场所,留下了这一栋栋充满异域风情的洋楼别墅。其中大部分为德式建筑,部分为日式建筑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政东楼(原局党委)<br></div><div>该建筑是德国人建于1906年,为建筑群中最早的建筑。</div><div>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全木制楼梯,地下室分大中小内里外三间。1906年—1914年,为德华矿务公司淄川煤矿事务所。“中日合办”鲁大矿业公司时期,为淄川炭矿事务所。<br> 1948年解放以后至1953年3月建立淄博矿务局前为洪山煤矿党委办公室。建局后至文革初期的1968年为淄博矿务局党委办公楼。文革初期至1972年该楼为军管会的办公场所,2003年6月至今为集团公司副总办公楼。</div> 这是按原貌修复后的旋转木楼梯。 在这个经历了117年光阴的窗前,沐浴今晨的一缕阳光。 局长楼<br>  该建筑是日本人建于1943年,是德日建筑群中最晚的建筑,具有典型日式建筑风格。<br>  该建筑是日本人建于1943年,是德日建筑群中最晚的建筑,具有典型日式建筑风格。二层楼房,砖混结构,一层五间,二层五间,有地下室6间。迎门大厅水磨石铺地,楼梯踏步铜条镶边,做工精细。室内墙面水泥雕花色泽厚重,气派威严。地下室共有6间,通风良好。<br>解放战争以前一直为鲁大矿业公司淄川矿业所经理办公室。<br>解放后至1953年建局前为洪山煤矿经理办公室。<br>1953年建局后为局长办公室和局调度室,局调度室于1992年4月搬出,作为局长办公室。改制成立集团公司后成为董事会、总经理办公室一直沿用至今。<div>(小时候这里戒备森严,有门房,我们跟着彭立强趴在楼梯扶手上从二楼滑到一楼,很爽。他爸爸是当时的总工程师,就在楼上办公)<br><div><br></div></div> 党委办公室(原24号招待所)<div>  该建筑是德国人建于1907年,为上下二层,砖木结构,楼内为庭院式全木质结构。上下各六间,雕花房门,地下室共五间。1914年以前为淄川煤矿办公地点,1914年后,日军占领淄川煤矿,当时被称为24号衙门(相当于现在的保卫部门),20世纪40年代为中日合办鲁大公司淄川炭矿矿长公寓。这期间日本人对房屋内部作了部分装修,其中二楼有一裸木树立壁龛之中,显示了日本人追求淳朴自然的想法,现仍保留完好。<br>1948年至1972年为淄博矿务局招待所的一部分,当时称为24号高级招待所、营养食堂。1972年以后,局教育处、宣传部在此办公,其中宣传部团委办公至2003年5月,之后为党委办公楼沿用至今。<br><div><br></div></div> 24号招待所全景 楼前池塘。 <p class="ql-block">楼前池塘2(69年前的老照片,我们一家人。)坐在妈妈怀里的是我,我叫小扁头;另外两个孩子是我的姐姐哥哥,我哥哥叫大扁头。妈妈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跟着爸爸52年来到淄博矿务局。</p> 原矿务局女篮队员故地重游。 <div>小俱乐部</div>该建筑第一期工程即V型楼梯以北是德国人建于1914年8月以前,第二期工程即V型楼梯以南由日本人占领后建造,在1918年完成。砖木结构,分为上下二层,是德日建筑群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最大的一栋。墙体为砖石结构。木制门框各具特色,十分精美。墙面天棚均有装饰。<br>1914年前为公务场所,1919年成为淄川炭矿俱乐部,是准职员以上人员的活动场所。设有台球部、食堂部、旅馆部等。内设大房间,除娱乐还供住宿。<div>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获莱芜战役重大胜利后,在淄博休整期间,于1947年3月8日至12日在此召开了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陈毅、粟裕、饶漱石、黎玉、舒同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报告。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日后孟良崮战役的重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事、政治基础。2004年6月,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时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陈毅长子)参加了揭幕仪式。<br>1948年至1972年为淄博矿区工会办公地点。之后,总务处、卫生处、财务处在此办公,现称为小俱乐部,会议召开、规划发展部办公地点。<br></div> 两位淄矿子弟的合影。 现组织部(原机电处) <p class="ql-block">我对这栋房子特别有感情。小时候,父亲曾带我在这里值过夜班。木地板,咯噔咯噔,在寂静的夜晚特别有回声。噫吁嚱,已经过去60余载!</p> 这是一栋日本风格的建筑。<div><br></div> 现工会和共青团办公处<div>文革前,此栋房子曾是党委书记(张欣荣)和局长(王吉庆)的住宅。</div> 原文工团驻地 坐在原文工团驻地门口,天空依稀传来曾经优雅的琴声。 在他父亲曾办公的房子前留个影。 现销售大楼 <div>追思寻远,旧地重游,思绪万千!</div>1948年,她外公翟雨田是最早来到这里的淄矿人,是当时矿区的警备队长(镇江人,老八路)。 一栋栋风格迥异的德日建筑,用无声的存在,见证了矿业集团的百年历史。 讲解员曹菲,全程陪同,给我们讲解主要德日古建筑的前世今生和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div><br></div> <div>走在淄矿集团办公区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就像走进了充满异国风情的欧洲园林。道路两旁,还长满了古老的丁香树。随着曹菲的讲解,这一排排的丁香树,唤起我带有淡淡香味的记忆,似乎还能依稀闻得到那似有似无飘过的清淡略苦的丁香花的味道。假如你在清明前后来到这里,这里就是一片花的海洋。徜徉在花丛中,丁香花的香气飘落在机关大院的每一个角落,钻进和她共生的这些古建筑的廊庭间,弥漫在淄矿人的心胸里,沁人心脾,香醉。<br></div><br> 原文工团驻地楼旁这颗紫藤已逾百年。 领队周珂(淄矿子弟)与集团梁静同志和解说员曹菲合影。<div><br></div> 三位与淄矿人有渊源的合影。 淄矿集团机关大门外通往北门的大道。 淄矿集团机关大门外通往北门的大道2(70年前的老照片)<div>照片背景的那栋德日建筑,那时的门牌号码是一段二十五号,我家,朱明斋家,张欣荣家都曾在这里住过。</div> 这就是一段二十五号德日建筑的近景老照片。现已拆建新居。 淅淅沥沥的夏雨淋在这条已逾百年的小路。我们的父兄曾这里走向胜利,我们也曾在这里走向梦想 ,新时代的后来人还会沿着这条小路继续走下去,走向复兴!走向辉煌! <p class="ql-block">淄矿集团办公区大门</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4.06:德国人在淄川大荒地开办淄川煤矿 。</p><p class="ql-block">1906:淄博矿业集团德式建筑群始建,为淄川煤矿的办公和居住场所 。</p><p class="ql-block">1914.10:日军占领淄川煤矿,又增添部分日式风格建筑 ,为鲁大矿业公司总经理办公室 。</p><p class="ql-block">1948--1953.03:为洪山煤矿党委办公区 。</p><p class="ql-block">1953--:2002:为淄博矿务局机关办公区。</p><p class="ql-block">2002--2011:淄矿集团机关办公区。</p><p class="ql-block">2011--2021: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办公区</p><p class="ql-block">2021.11--:山东能源西北公司(淄矿集团整体搬迁至陕西)</p> <div>日本神社</div><div>在淄矿集团生活区里的这个日本神社是中国保存完整的混凝土结构神社之一,也是一处帝国主义侵华遗址。该日本神社坐西朝东,为楼阁式仿唐宋建筑形式。基座四周设回廊,单脊,悬山顶,混凝土浇注屋面,饰水波纹、云文,置脊饰吻兽,前檐设柱头斗拱,檐角有转角斗拱,前廊有四根檐柱,设台阶踏步。</div>原来在它的前面有一石牌坊,四条近十米高的花岗岩石柱耸立,相当壮观,可惜文化革命初期被放倒砸坏了,现在一直没找到它的照片<br>这个神社供奉的是日本的天照大神、八柱矿山神,每年举行多次祭祀,日本职员亦在此举行婚礼 。<br> 这个日本神社给我的记忆就是阴森森的。<div>小时候,这个日本神社在机关托儿所里,不让进。</div> 德国岗楼(我们习惯叫炮楼)<div>这是德国人建造的岗楼。岗楼共两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护拦,建筑是用当地料石砌成,岗楼西侧有混凝土浇制成的楼梯通向岗楼顶部,东侧门前有月台,月台外有“八”字形护墙。岗楼建在西山公园的最高处,能够俯瞰淄川城区。<br></div><div>(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光顾的地方)</div> 她说,她小时候也经常来这里玩耍。 通往炮楼平台台阶。 炮楼平台 这是四十年前拍的老照片,这个少年叫王铁军。他的祖父是局设计处长王松圃,他的父亲曾是矿务局男篮主力队员王敦喜。 岗楼两层,正八棱形。一层正东开门,上下相通。二层每面开窗,瞭望四周。西面有22级台阶,直通岗楼顶,其下部是水仓。<div>(文革前,炮楼里是一个叫小戴的大学生管理的气象站。)</div> 炮楼的顶端,现在周边被高大的树木和高楼所阻,已不能一览无余的环视周边的一切了。 碧霞祠(大庙)<div>该建筑是日本人建于1914-1929年间,位于西山公园,坐北朝南。石头、水泥建筑,日式风格。拱形门窗,前檐四根方柱支撑,顶水泥弧面,勾檐翘角。祠前悬挂“泰山行宫”匾额,里面供奉主神碧霞元君。<br>像这种日本风格建筑供奉中国碧霞元君的例子在全国实属罕见,是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代表产物。<br></div><div>我们习惯叫大庙</div> 这里从来没有被开放过,文革期间曾是汽油油库。 <div>钟楼</div>该建筑是日本人建于1914-1929年间,位于西山公园南门东侧。日式建筑风格,全钢筋水泥结构。方形底座高2米,7级台阶,面积25平方米。上部圆柱支撑,柱高2.4米,正中嵌有圆形铜质挂环(悬挂钟之用)。顶方形椎体,四角飞檐,镶嵌4个铜质龙头,龙起生云,活灵活现。正中悬挂铜钟,每天定时敲响,方圆十几里都能听见。<br> 西山公园<div>1923年成立鲁大矿业公司后开始兴建,逐步建成初具规模。后连年战争,园林设施严重破坏。解放后,特别是1985年开始规划设计恢复到目前的模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来的石湾(原德日时期建筑用石在这里开挖,废弃后形成巨大深坑石湾)改造成现在的西山湖,波光嶙峋的湖面映照着白云蓝天,她把那段千疮百孔的屈辱历史的伤疤深藏在湖底。</div> 湖边凉亭 葫芦丝声悠扬。 这座小桥的下面,就是我们曾经的家,一座已经被拆除的德日古建筑。(在淄矿集团机关大院曾散落着几十栋德日建筑,目前基本上都拆建新居了。) 西山,我曾经的乐园! 环西山湖都是美丽的景象。 这是石湾改造前的老照片(大约在1976年) 兄弟俩(西山老照片) 我和小羊(西山老照片,父亲抓拍,快70年了!) 凉水池畔(老照片)<div>我家就住在西山公园脚下的凉水池畔,日夜喷洒的哗哗声伴我长大。</div> 通往西山公园山顶的道路平整漂亮,已没有铺满炉渣的泥泞。 如今的百年德日古建筑和西山公园变得如此美丽漂亮,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