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火焰 漫谈《红与黑》

王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 。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司汤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u></b></p> 作者简历 <p class="ql-block">  司汤达于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苏联作家高尔基把他与巴尔扎克相提并论,称他为"真正的天才艺术家,形式的巨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u></b></p> 写作背景 <p class="ql-block">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这是因为1830年正是法国历史上发生七月革命的一年。从1789年起法国曾经历了15年的拿破仑执政时代和1814年到1830年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期间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之间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持续了40年之久。波旁王朝复辟之后,力图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君主专制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然而,在经过革命扫荡之后的法国,封建统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基础,占有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虽然表面上得意,但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阶级斗争事态,又是难以掩饰着内心的恐惧。《红与黑》及时的透过纷繁复杂而又普通的生活场景,敏锐地揭示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阶级对抗的关系,并且预示着社会未来变化趋势。</p><p class="ql-block"> 《红与黑》里主人公于连的思想、情绪、理想正是当时人民的心声。《红与黑》不是一般探艳猎奇的世俗流行小说;于连也不是一般寻花问柳的花花公子。它是一部政治小说,主人公于连是在政治漩涡里翻腾的人物。司汤达在小说里公开写道:“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就正经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u></b></p> 故事梗概 <p class="ql-block">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本是一个普通木匠的儿子,少年时受父兄虐待,从内心深处为自己卑微的出身而耻辱。但他长着少女般的清秀面孔,天资聪颖,记忆超群,有着非凡的意志力。他凭借熟记拉丁文《圣经》的天资在维里叶尔市长特·瑞那尔家当上了家庭教师。此便离开了那个经常因他看书打他的父亲以及欺负他的哥哥,在市长家开始了崭新的家庭教师生涯。</p> <p class="ql-block">  在当特.瑞那尔家庭教师的过程中,"一半是爱的觉醒,一半是恨的召唤"。他爱上了市长夫人特.瑞那尔夫人,并与之相爱私通。但他们的秘密恋情很快被市长知道后,于连被迫离开了维里叶尔去了省府贝藏松,跨进了地狱般神学院。</p> <p class="ql-block">  在贝藏松神学院,他结识了彼拉神父并凭借着彼拉神父的人际关系网以及他自身的才能,他被推荐到巴黎给拉穆尔侯爵做了秘书。很快得到赏识和重用,同时于连凭借着他那与生俱来的气质赢得了拉穆尔侯爵的小姐玛特尔的爱情,玛特尔得知自己怀有他的孩子后,并将其恋情告知父亲。拉穆尔侯爵决定赠与于连财产,默许女儿与于连离开巴黎。</p> <p class="ql-block">  正当于连在上流社会青云直上、春风得意之时,特·瑞那尔夫人在教士的诱逼写下的一封告发于连种种劣迹的匿名信,导致了拉穆尔侯爵的强烈不满,毁了于连多年苦心经营的美好生活。激愤使于连丧失理智,怒气冲冲的回到维里叶尔开枪击伤特·瑞那尔夫人,于连以杀人犯的罪名被捕并被法庭判处死刑,结束了他短暂、矛盾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span class="ql-cursor"></span></u></b></p> 漫谈随笔 <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信手翻阅司汤达的《红与黑》,居然一口气读完了。这是第三次读《红与黑》。第一次看是插队时期,那时《红与黑》还是本禁书呢。第二次是自考汉语言文学时外国文学课的必读本子,时隔三十多年再次读这本书时,感受与前两次大有不同,感触颇深。</p> <p class="ql-block">  过去读《红与黑》时由于受时代划痕的影响、用一种非红即黑的惯性思维来评判、思考作品及其人物的。认为主人公于连在道德上是彻头彻尾的野心家,生活中则是实实在在的伪君子。大多数读者也是这样认为的,经常对一些政治上的投机分子或生活中窃取爱情者都会冠以“于连式的人物。”其实都是没读懂司汤达和他的《红与黑》。</p> <p class="ql-block">  《红与黑》是司汤达创作并于1830年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索雷尔的两次爱情纠葛描写他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过程。都是对法国波旁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封建君主制复辟后各利益阶层利欲熏心的社会现象的深刻揭露和强烈抨击。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内涵丰富含、意义深远的"政治小说”。 高尔基曾经高度评价斯汤达的文学成就,说他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即开始敏锐而明确的表现出它的特征的第一个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  如果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的社会现状来评判《红与黑》及其主人公于连,所有的疑虑和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p><p class="ql-block"> 其实于连就是一个普通木匠的儿子,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而且受父兄的虐待,形成了敏感自卑的心理,骨子有一种少年特有的叛逆性。加上他受新起的资产阶级思潮影响,疯狂地崇拜拿破仑,形成了他想往民主、平等、自由的独特性格特征。由于他长的如少女般的清秀英俊,天资聪慧,记忆超群,而且具有非常的意志力。他凭借他的天然优势并善于抓往机会,并为此苦苦经营了多年,不择手段地向上爬,随着地位的高升,他步步挤身上流社会,暂时满足了他的欲望和虚荣心。</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不管你于连如何有才,何等卓越,但终究改变不了低微的乡下木匠的血统,注定了一辈子当奴作仆的命运。复辟了的贵族也有着十分清醒的头脑,他们并不承认于连已经成为他们的驯服工具,一直把他当成危险分子。“你要当心这个精力充沛的青年人啊,若再有一次革命,他会把我们都送上断头台去。”由此可见,于连既不是一个野心家,也不是一个伪君子,他只是“一个叛逆的平民悲惨角色。”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p> <p class="ql-block">  于连和特.瑞那尔夫人,和德.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故事贯穿着整个小说。这是刻画人物、反映社会风尚的重要部分。于连的两次爱情经过种种曲折,终于和瑞那尔夫人衷心相爱了,和拉穆尔小姐达到了自愿的结合。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含义,它是对封建婚姻观念的有力冲击,是对平等自由的恋爱和婚姻的大胆肯定,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p> <p class="ql-block">  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热情。但他们在根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封建制度的厌恶,对封建婚姻观点的叛逆。温良柔弱的瑞那尔夫人要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必须有很大的勇气。大家闺秀拉穆尔小姐不顾一切嫁给一个平民,也需要有冒天下大不韪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对于连的爱都有带有壮烈的意味和英雄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至于于连的爱情道路,也是他个性反抗的道路。他作为一个平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平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了恋人的柔情。他在追求瑞那尔夫人时也没忘记平民的责任, “夫人,我出身低微,但我绝不卑鄙。” 或是为了嘲弄特·瑞那尔市长。他博得德·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是想证明平民子弟比贵族公子哥儿们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那个时代给他们的爱情生活打下的烙印。如果没有这种向统治阶级的偏见挑战和战斗的热情,就不可能有爱情的平等。</p> <p class="ql-block">  《红与黑》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独白和联想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尤其是在于连形象的塑造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于连同拉穆尔小姐的恋爱过程中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复杂的心理矛盾,这里既有平民自尊心和个人虚荣心的满足,也有对贵族的警惕;既有爱情成功的欢乐,也有受冷遇时的痛苦。这种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使他的主人公的形象刻画的丰满、鲜明、完整,大大地提高了人物的真实性。司汤达细腻地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感情与欲望的细微变化,使读者得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开创了“意识流”文体和“心理小说”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读完《红与黑》掩卷深思。于连是个有志表年,他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渴望成为拿破仑式的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他以个人的力量与社会激烈对抗,又被迫在社会中改造就范。是波旁复辟王朝堵死了他发展的道路,是他不断膨胀的欲望把他送了断头台。我们不能脱离1830年7月革命前前夕法国的社会现实去评价于连的所作所为。于连如果早生20年,也许他是拿破仑手下的英雄,为扫荡欧洲封建秩序建功立业。如果迟生20年,也许他会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生不逢时是于连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span class="ql-cursor"></span></u></b></p> <p class="ql-block">编辑:王利</p><p class="ql-block">图片:电影《红与黑》剧照</p><p class="ql-block">音乐:《tennessee》</p><p class="ql-block">制作:王利</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王利,男,本科学历,生于1959年8月。1977年高中毕业后走向插队、上学、工作、退休的人生之路。一生喜欢读书,晚年也有习作,现为沁岚.子矜读书会学员。</p> 谢谢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