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百年风云录》 (二) 古斯塔夫·冯·德璀琳

群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奠基人,是一位欧洲的老外,说起来是有些另类,如果不是人为因素的话,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可在中国近代史上,确实就有这样一位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的洋人,把持了中国晚清政府二十余年的外交事务,他的名字叫"古斯塔夫·冯·德璀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用如今的观念,这种让国人颜面尽失的事,可在腐败、堕落的晚清朝廷中存在,其实并不奇怪!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古老而又封闭的国家,缺少着与外部世界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一直到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以德璀琳为代表的外籍洋人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加明显,让无法容忍的达官贵人们,不得不勉强接受现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从十九世纪初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快速崛起!而古老、封建帝王统治的旧中国,仍然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因此,也就更加的落后,直到上个世纪的初年,中国也就彻底失去了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话语权。特别是产生了国际间的矛盾,需要仲裁时,晚清政府是没有申辩余地的,只有乖乖地服从。由此,也让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弱国无外交"的可悲场景。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掀起的洋务运动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晚清政府迫切的需要一个有能力驾驭和掌控全局的外交代言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作为晚清政府改革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就已经预见到了固执守旧只有死路一条,改革创新才是唯一出路。鉴于此,李鸿章力排众议,坚持重用职低言微的天津海关税务司外籍官员德璀琳,这也是李鸿章坚持"洋务运动"中最明智之举,从德璀琳在中国一生中所取得的业绩来评价,他做为一位本职为海关税务官员,但工作范围却大大超出海关业务,却在外交事务上为晚清政府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代史学家也达到了共识,德璀琳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当年天津的棉纺厂厂房,如今已经无影无踪,想当初天津棉纺业不止引领了中国的纺织行业,即便在亚洲与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上个世纪初的中国,还是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因此也吸引着拥有发财梦想的西方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包括拥有着德国贵族血统的古斯塔夫·冯·德璀琳,也不甘平庸来到中国,虽然在经商领域没有突出的成效,但他以敏锐的商业头脑而另辟蹊径,一步步走上了他人所无法企及的致富之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德璀琳在中国近代的官场上,从海关税务官员开始,一步一步施展了他的外交才华,德璀琳多次代表晚清政府,跻身参与了与他国之间的外交博弈。其中最让晚清政府赏识的,就是德璀琳坚决地阻止了德国强占胶州湾的计划!形成这样的谈判结果,德国司法部门认定德璀琳因私而出卖了国家利益,据此被德国政府予以拘禁,以示惩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德璀琳尽力表现出诚意,对晚清当局示好,致使朝廷中对"洋务运动"持有异议的人,不得不闭嘴。还有一个历史的事实国人也许还不太了解,就是在上个世纪初的中国,也是国家最虚弱的年代,各西方列强纷纷出动趁火打劫,利用各种手段从中国榨取既得利益,而德国作为欧洲工业化的强国,却相对的克制,与其它国家相比,德国也是从晚清政府获取经济利益最少的国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晚清时期的旧中国因各种机械设备落后,军事工业没有根基,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貌似强大,在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下,只能是不堪一击的结果!</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晚清重臣李鸿章力排众议主导了洋务运动,建立了貌似强大的北洋水师,但依然无法改变清政府陈腐无能的现状,结果还是要被各国列强所碾压。李鸿章对此也显得无能为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李鸿章出访德国时,德国媒体对其本人的表现却有另外一番表述:“中堂在中国,入朝为宰相,在军为元帅,临民为总督,交邻为通商大臣,西人无不重之。或更缘德国有贤相俾士麦,中堂适与之遥遥相对,遂称之为‘东方俾士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864年,李鸿章在一份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信函中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从这一刻开始,李鸿章就有了向西方列强学习先进技术的理念。但又表现的欲进则退,裹足不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与此同时,李鸿章又拒绝从制度与文明层面进行改革。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在李鸿章看来,中国的制度与文明,远远超过西方列强,只是武器不及他们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所有这一切说明,之所以李鸿章立志改革,但又表现出矛盾的心理,这一切只能说明李鸿章是没有办法超越自身职权范围与历史的局限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力主引进西方工业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为中国近代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原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近代史,是被人们称之为“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这变局里被命运搅拌的不光是中国人,还有一些生活、工作在中国的外国人,同样在这场变局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这些身份各异、生活环境也不同的洋人,在与中国结缘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顿和磨难。他们大多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就陆续来到中国,在朝廷大员们还不知英美各国位于地球哪一端、就连老百姓都把高鼻梁、蓝眼睛的洋人视为鬼魅的年代,来华的洋人们与中国人交往并得到了认可,以此开拓出自己的事业与一片天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这些异乡客经历了事业的坎坷起伏,他们在中国或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落魄地客死他乡,或闯出了一条事业的坦途而荣归故里。所有这一切,作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淘金者,这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他们所做的一切,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给我们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的经验与教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他们的故事大都有着一种传奇的色彩。在旧中国的社会与政治舞台上,这些异乡客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最使人仰慕是一位名叫古斯塔夫·冯·德璀琳的德国人,他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有着一段"深厚而持久的友谊”,二人共同主宰了中国近代外交命运达二十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时代背景……一九零零年的"庚子国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上文中说到的德璀琳,就必然要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在中国的近代,由于西方国家对还处在封建时期的旧中国,肆无忌惮的欺压和掠夺,同时西方教会中某些不良分子,在中国各地的乡间倚强凌弱、作恶多端!从而激起民间百姓普遍的不满与反抗,逐渐形成了反对西方宗教的义和团运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天津与周边地区的义和团,最初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从最初的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逐渐发展到不可控制的虐杀洋人和教民。其中以"火烧望海楼"成为最典型的事件!在此期间英商投资于围堤道的赛马会,也被义和团全部焚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而愚昧的晚清政府,竟然听信了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的可笑传言,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权利机构,在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一九零零年五月二十五日,擅自作主对西方十一国正式宣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西方国家为镇压义和团的反抗,同时维护他们的在华利益,继续扩大对中国资源的掠夺,以此为借口,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军,于一九零零年六月,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租界开始出兵,一路上烧杀抢掠逼近北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的义和团与清兵,没能有过多的抵抗即全面溃败,八国联军也让沿途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八国联军一路杀进北京,最后导致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一场浩劫之后,晚清政府被迫以丧权辱国的"庚子条约"做为停战的条件而告终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自此,从一八四零年开始的《北京条约》至一八六零年的《南京条约》,到最后一九零零年的《庚子条约》,从此,旧中国彻底沦为了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悲催境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人物李鸿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政治改革的代表人物,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中国清朝晚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世人也多称之为“李中堂”李大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的起义,并受命组建了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多次参与决策清廷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大事务,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机构,又组建了北洋水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甲午战争中,因诸种失误,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启用为两广总督,翌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奉命北上谈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后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方一些国家将其视之为“当世三杰”与“中国的俾斯麦”。但因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和后人冠以"卖国贼"而唾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德璀琳(后左一)与李鸿章等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两次鸦片战争,英帝国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朝的国门,并被迫签下了割地赔款的条约,为了监督大清朝早日还清在不平等条约中所认可的赔款,而派出了英国人,接任了大清海关总税务司,从第一任李泰国短暂的任期结束,罗伯特·赫德就正式接任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干就是半个世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从一八五三年开始,赫德开始打理大清国的海关事务,并占据着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职位,同时,他也将大清的海关税收,从最初的不到500万两,提升到2000万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也正是因为海关给晚清政府增加了充足的国库保障,大清有了偿还各国列强赔款的本钱,也有了镇压农民起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可行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而赫德在任期间,任职的年俸禄为百万两白银,而对于为大清创造了年收入2000万两的财富来比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但赫德作为一个英国人,客观上也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可以说也是史无前例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随着罗伯特·赫德取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并站稳了脚跟,同时也把原籍德国的德璀琳培养成为了他的最理想的接班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890年德璀琳提议建造的戈登堂&nbsp;,天津解放后为天津市政府机关大楼,1976年大地震后严重受损被拆除</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一八四二年德璀琳出生在德国日耳曼的贵族家庭,二十二岁来到中国,最初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手下任四等税务员,一八七七年开始任天津海关税务司长达二十二年,十次任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的中国,官场上贪污腐败,社会上民不聊生!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政府的赔款致使国库空虚,各地的连续不断的农民起义,致使朝廷的统治岌岌可危。在内外交困之下,为了稳固其统治地位,朝廷中先后涌现出一批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改革派,并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洋务运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这波大潮中,出现了以德国商人德璀琳为代表,他以圆滑、灵活的商业头脑,与卓有成效的办事能力,取得了官场上当权者的信任,在罗伯特·赫德提出,并在李鸿章的举荐下,德璀琳很快的成为了晚清政府外交代言人,在历次的外交博弈中,以他个人的能力,为晚清政府争取了显著的成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从中俄伊犁交涉,到甲申中法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德璀琳无不跻身其中。在这二十多年里,他逐渐成为了晚清政府实际意义上的外交部长。在当时,北京的外交使团如果不先到天津拜见李鸿章和德璀琳,就什么事也办不成。由于他多次代表清廷办理外交事务,为此,清政府几次授予勋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曾赏赐德璀琳头一品顶戴花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德璀琳和他的家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德璀琳1842年生于德国,后加入英国国籍,1913年病故于天津,享年71岁。他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中国渡过,甚至更准确地说,是在天津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活,在天津德璀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据史学界的学者们认为,没有当年的古斯塔夫·冯·德璀琳,没有当年的赛马场,也就没有今天的马场道,当然也就没有今天的五大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在今天,天津五大道之首的马场道,其名称的由来与历史的演变,无不包含着德璀琳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在殖民统治时代所赋予的街道里巷名称,全部予以删除并重新命名,而单单只是留下了一条街道未予更改,那就是马场道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德璀琳在为晚清政府做出了极大贡献之后,也理所当然地接受了晚清的馈赠。而做为一个既得利益的德国商人,在骨子里,他也时时地暴露出贪婪的本性!与圆滑的处世哲学,并因此在官场上付出了身败名裂的下场,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中也是一败涂地。最后在抑郁与孤独中客死在天津的寓所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专供外国绅士与富豪享用的豪华场所;1933年与英国赛马会合并改称“马场球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马场道与干部俱乐部历史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886年,天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璀琳获得直隶总督李鸿章赠予的佟楼附近养牲园土地,建造赛马会和乡谊会,同时天津英租界越界修筑了沟通该租界以东到海河西岸,与赛马场相连接的马场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天津义和团以火烧望海楼为最为典型的事件,震惊了国内外,在此期间英商德璀琳的损失最为惨重,其投资位于围堤道以南的赛马会,同时也被义和团焚毁,到1925年英国赛马会才在原址上重新开始修建</b><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而"马场道"的名称,最早也是由英国乡谊俱乐部的再次创建而得名,乡谊俱乐部坐落在马场道188号,毗邻赛马会,由德璀林在其创办的《中国时报》上,1921年开始正式定名为马场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英国赛马会有限公司游艺部兴建英国乡谊俱乐部大楼,又称“新英国俱乐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该俱乐部占地面积为2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525.83平方米,内部设有游泳池、台球室、保龄球房、乒乓球室、西餐厅、舞厅、图书馆等多项游乐设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933年,新英国俱乐部与天津英国赛马会合并改称为“马场球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乡谊俱乐部,改为“国际俱乐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为美军“军官俱乐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947年,美军撤出天津后,由原天津英国乡谊会收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9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该建筑并定名“天津市干部俱乐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66年,该建筑更名为“天津市俱乐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975年,改称为“天津市第五招待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979年底,该建筑划归于天津市旅游局并定名为“天津市友谊俱乐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5月,该建筑复名为“天津市干部俱乐部”至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原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在家乡的墓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德璀琳于1842年在德国出生,1913年1月4日在天津去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公正和客观地说,做为一个有着实权的德裔商人,却很少为他的国家谋取利益,因此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瓜分土地与资源时,德国政府却相对的克制,德国也是当年在中国获得利益最少的国家之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但德璀琳他也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其两面性!做为一个商人,也会时时显露出他投机的心理与贪婪的本性,在开滦煤矿权属一案中,德璀琳借机以权谋私、巧取豪夺,在经济上获取了巨大的个人利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几年以后,开滦煤矿权属案暴光之后,德璀琳从此也失去了清政府对他的的信任,从而剥夺了他在清廷中的全部权力,德璀琳从此名誉扫地,家族的事业从此毁于一旦,最终德璀琳郁郁寡欢,1013年因病客死于天津马场道的寓所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内容来源于文史资料或网络,如有差错或不妥之处,可与作者沟通进行改正,谢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本文作者:杨群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零二四年元月于天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