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61年12月首版。</p><p class="ql-block">《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1]</p><p class="ql-block">《红岩》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2]</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19年9月23日,《红岩》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span></p> <p class="ql-block">《红岩》出版</p><p class="ql-block">“咱们自己来写点东西,你俩觉得怎么样?”</p><p class="ql-block">1950年,从渣滓洞逃生的罗广斌对着和他有着同等相遭遇的刘德彬和杨益言如此说道。</p><p class="ql-block">不待他们回答,他心里就已经知晓他们的答案。</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不管是刘德彬还是杨益言都同意了他的提议。他们都忘不了那段历史,忘不了昔日的战友,心中早有写作的冲动,想要拿起笔写下当年发生的事情,让更多人知晓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重庆地下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他们所做的不屈的抗争。</p><p class="ql-block">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三人约定在罗家碰头,利用下班时间一起讨论,整理资料,通宵达旦地加班写作。他们一起确定了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材料的详略,之后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分工写作。如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就分别写出了《小萝卜头》、《江竹筠》、《饮水斗爭》等作品,初稿就合计超过了50万字。这些作品在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陆续发表,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p><p class="ql-block">当时重庆市委就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事实上,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三人的写作就是在重庆市委的支持和配合下进行的,不仅给他们提供了专门用来讨论、写作的房子,还特地批准了他们半年的创作假,好让他们脱产创作,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期间,不少人在仔细阅读他们的作品之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除刘德彬因为一些原因不再参与写作,罗广斌和杨益言两人为使作品精益求精,又结合多方意见以及自己的感悟进行了多次的修改。</p><p class="ql-block">这个过程中,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也在全力配合他们作品的审核工作。一直到1961年,他们才被通知可以正式出版。重庆市委一直很关注罗广斌和杨益言的写作进度。当罗广斌将小说可以正式出版的消息上报之后,他们还专门开会做了讨论,讨论的重点就集中在“书名怎么定”。最后还是当时的市委书记任白戈敲定了书名,书名就叫做“红岩”。任白戈表示,这本书不只写了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的狱中斗争,同时还是国统区地下党工作的缩影。而这些地下工作者都接受过当年南方局的教育培养,考虑到这一点,用当时南方局所在的地名——“红岩”来命名,反而可以更好地体现那一段革命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