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忻州市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05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740平方米。展厅从忻州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魅力、文物价值等方面展示了忻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地址位于忻州城区凤栖街以南、慕山路以东。</p> <p class="ql-block">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p> <p class="ql-block">西汉“见日之光”镜是西汉时期的铜镜,该面铜镜正圆,半径3.7厘米,直径7.4厘米,整体净重约50克,背面装饰有汉代风格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地区之一,铜镜因镜背多有精美图案铭文纹饰,成为古代青铜器中独成体系的精美工艺品。铜镜背面铸铭文是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新式样。经过西汉早期的发展,至汉武帝以后,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汉代铜镜一个显著特征。 [1]</p><p class="ql-block">铜镜是我国青铜器中一个重要门类,其地位在青铜史上非常特殊。据文献记载,自战国以来,传统的三代礼乐日趋崩坏,诸侯率相征伐,象征王权与神权的青铜文化逐渐衰落;而铜镜却在此时异军突起,成为战国以后青铜世界的主角。铭文铜镜出现于汉初,也正是传统钟鼎铭文消亡之时,所以有学者称“鼎铭衰落时恰为镜铭兴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与三代金文不同的是,西汉铜镜铭文所反映的多为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文化活动,小小铜镜实为西汉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真实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