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老茶壶诉说着淘金华工的故事

墨村明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老茶壶是本人的收藏品,一模一样的老茶壶我在维州本地狗金矿的博物馆里看到过,一样的款式,一样的苍老,一样地都在诉说着澳洲淘金热时期华人劳工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疯狂的澳洲淘金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851年5月15日,英属澳洲的《悉尼先驱晨报》刊出了一则消息:一个名叫爱德华·哈格雷大的男子,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省的巴瑟斯特,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黄金,他已将该地用圣经中的黄金城奥菲尔命名。这条消息一经刊出,10天内就有上千人丢开一切来到奥菲尔。还有更多的人正在赶往奥菲尔的路上。这些人有的乘坐马车,有的推着小车,更多的人靠肩扛背驮,带着简单的工具和铺盖,在原始丛林中缓慢而艰辛地跋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新南威尔士省发现黄金的消息,吸引了附近各省居民的大批迁移。为了阻止人口流亡,维多利亚省不得不以高额悬赏,鼓励在本省探矿。结果不但很快发现了金矿,而且蕴藏量超过了新南威尔土省。不久,昆士兰省、西澳大利亚省都陆续发现了金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时间,发现金矿几乎成了澳洲每个人同别人交谈时的话题。“澳大利亚河床上布满了闪闪发光的金子,就像雪地上的麦粒一样”,“有人一斧头就砍出了价值 4千镑的黄金!”这些传闻像闪电一般,传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挑起了人们的发财欲望。成千上万来自各个国家的淘金者,卖掉房子,扔下土地,冒着危险飘洋过海,不顾一切地涌向澳大利亚的丛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澳洲这片昔日英国流放犯人的地方,很快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在英国,利物浦、默西等港口挤满了开往澳洲的船只。在澳洲,墨尔本港口外等候靠岸的船只,更是桅杆林立 应接不暇。短短10年中,澳大利亚的人口从40万猛增到114.5万,几乎增加了两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并不是每个前往澳洲淘金的人都可以发财。随着黄金产量的迅猛增长,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由于各矿区采得的黄金需要汇集到悉尼银行,再转运到欧洲。长距离的运送和沿途茂密的原始森林,给土匪打劫提供了机会。这些土匪大多数是流放到澳洲的囚犯。新南威尔士省当局不得不成立特别护送队,武装押送运金车,从此产生了澳洲历史上有名的黄金护运队。衍生出了无数的惊险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各矿区所在省无不借口说,澳洲的全部土地属英王,地下的金子也归王室所有,规定每个采金者每月必须预付1镑10先令,以获得许可证,否则不得私自采金。当局为此招募贵族乡绅子弟,武装收取采金税。这些纨袴子弟任意欺凌采金人,四处追捕无照采金者,被称为是“维多利亚的沙皇”。1854年11月,为反对特许证税,尤利卡矿区的2000多名采金工人举行武装起义,与军警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后被镇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澳洲的这场淘金热中,还有5万多名华人来到采金区。他们大多不是永久居民,单身而来,与人无争,由于华工勤奋心细,即使是在白人开采过的废矿和尾矿中,也往往运气不错,这使白人感到嫉妒,终于酿成了几次有名的反华排华事件,使得华工的“黄金梦”大多变成血染史书的“黄金泪”,也给澳洲历史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世纪中期的澳洲淘金热潮,对于澳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无数采金工人的血泪的基础上,为澳洲带来了文明。正如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所预言的;“黄金的发现将结束澳大利亚丛林中的野蛮状态,停止流放囚犯,结束那种迫使牧羊人像猴子一样与澳大利亚土著一起生活在荒野上的物质落后状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黄金的大量开发,使得现代交通、通讯手段变得极为必要,从而为澳洲商业贸易的繁荣打下了基础。1854年3月,墨尔本至威廉斯敦之间的电报通讯开通。隔年9月,澳洲第一条铁路通车。现代物质文明的光辉,终于划破了千年密封的黑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同样,千万只挖掘黄金的铁铲,也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观念。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一个贵族老爷赏给路边一位采金人1个先令,叫他为自己搬运行李。这位采金人打量了贵族一下,然后把脚放在树桩上说:“你给我系上鞋带,我给你5先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平民经济地位的提高,带来了政治上平等的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淘金热潮最终还推动了澳大利亚朝着独立国家发展的进程。1851年8月9日,《人民倡导者》报刊出文章,指出:“金矿包含着一切未来伟大的闪素——未来独立国家的因素,我们要成为一个民族自治的国家,不做遥远国家的属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斗争,澳大利亚联邦终于在1901年1月1日宣告成立,英国对澳洲100多年的殖民统治史从此结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自1852年开始,大批广东人通过香港涌入澳洲,主要是进入维多利亚,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新金山淘金热。1852年,第一批得到上述消息的广东人通过雇主或商家安排来到维多利亚淘金;次年他们中的19人回乡,又带回一批人来到矿区掘金。到1861年,澳洲已聚居有约40,000中国人,最主要分布于维多利亚,其次是新南威尔士,占当时在澳总人口的3.3%。而当时来澳掘金及从事相关商业生意及做工的广东人,是以四邑人为主,尤其是来自新宁和新会两县者占了绝大多数,因而澳洲媒体后来认为,这实际上就是雷亚妹提供澳洲发现金矿信息的结果,并称是由其一封信,引来了37,000中国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维多利亚是当时华人涌入最多也最集中的地方,这也是华人将此处称为金山的主要原因。1859年,来到维多利亚淘金的中国人达到了高峰,有45,000人之多;但到1867年,就只剩下约20,000人。一方面,是维多利亚殖民政府对入境华人实施了种种限制,当地白人矿工也对大批涌入的华工产生厌恶及抵触反对和敌视,导致自1859年之后华人入境人数减少;另一方面,地表冲击层砂金至此已大致开采完毕,剩下的要有足够的机械和工具往地下岩层开采方可有所收获,简单劳作的华人缺乏资本,无法适应这种需求,导致许多人离境返乡,或是他往别处寻找新的机会。而此时新南威尔士的金矿场(主要是地表冲击层砂金)不断发现和开发,许多在维多利亚淘金的华人便北上前往新南威尔士的各地矿区,寻找新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简言之,人口的增长是催生商业的土壤,大批华人到来及发散,为在这些地区华人聚集地(以唐人街为主要特征)及其商业网络的建立打下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由此本人鉴定,我的这把茶壶是1852年到1859年间带到澳大利亚金矿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华人赴澳大利亚发展的背景——淘金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之后,先是将其作为罪犯流放地,然后再转向鼓励自由移民。从1830年代开始,殖民当局就大力推行以牧业为主的自由移民政策,以促进澳大利亚土地的开发。随着来自英国的自由移民牧羊业主不断向内陆地区进发,大肆圈地开垦围栏牧羊,期间也总是有发现金属矿藏包括黄金的信息传出。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官方不是对此信息视而不见,就是极力阻止其扩散,因而澳大利亚有黄金的信息并未引起涟漪。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流放犯人的政策尚未废除,在1850年澳洲450,000的总人口中,包括那些过去几十年中从英国运来的总计160,000人的流放犯,其中大多已经释放和即将释放,但还有大约占总人口2%的流放犯仍在服役中,如果失去控制,放任他们去淘金,对于社会秩序和管理是个很大挑战;殖民政府的管理者当时皆为英国外派官员,自然以稳定为其要务;而且,牧羊业正在发展和扩张之中,对劳力需求很大,如果发生大规模淘金,其吸引力将会对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848年,北美的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发现金矿,吸引了全世界各国的人群前往寻找发财致富机会,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淘金热。澳大利亚的居民和新移民得此消息,亦深受影响,迅速加入这一淘金浪潮。据资料显示,在当年淘金热刚刚开始时进入三藩市(San Francisco)的数千淘金人中,就有来自澳大利亚的被释放和仍在服刑而逃出的流放犯。从1849年4月到1850年5月,从澳大利亚奔赴加利福尼亚淘金的男性就有11,000人之多,其中仅从悉尼出发的就占了7,500人。澳大利人对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的积极参与,反过来也改变了澳大利亚的发展进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爱德华•哈格雷夫斯(Edward Hargraves)就是造成上述改变的关键人物。哈氏是1832年从英国赴澳的移民,是1849年从悉尼(Sydney)奔赴加利福尼亚淘金潮中之一员。因加州淘金热到1850年底就快速降温,他便和一些澳洲淘金人打道回府,1851年1月回到澳洲。由于此前已经积累了或多或少的淘金经验,尽管他没有多少地质学和矿物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但相信与加利福尼亚金矿地质结构相似的澳洲地貌,也极有可能会蕴藏黄金。于是,刚刚返澳的哈氏便在2月初邀了几个伙伴前往悉尼以西200公里处的巴瑟斯特(Bathurst)一带寻金,一周以后他们就在附近一条河滨找到大金块。英国有个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古老矿产法,即私人不得挖掘黄金。为此,哈氏一方面向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当局汇报金矿的具体位置,主要目的是想得到政府赏金,另一方面他又故意把上述大发现的消息透露给了媒体。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消息顿时在悉尼引起轰动。那些曾经闯荡加利福尼亚的人带回的经验,已使普通人认识到参与淘金热几乎没有门槛,没赶上前往北美一夜暴富机会的人们无论如何不肯错过在家门口发财的机会。到5月下旬,就有数百人从悉尼涌到了巴瑟斯特。随后巴瑟斯特一带金矿林立,由此带来的澳大利亚淘金热已势不可挡。对此,新南威尔士当局审时度势,随后颁布法令,允许人们自行淘金,不过必须缴纳象征性的金矿开采许可费以表示对皇家所有权的尊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而在这一年的7月,维多利亚(Victoria)从新南威尔士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殖民地。也是在这一时间前后,墨尔本(Melbourne)周边200英里范围内多处也发现了金矿,尤其是在其西北方面的克伦斯(Clunes)、卡斯尔梅恩(Castlemaine)、巴拉瑞特(Ballarat)和本迪戈(Bendigo)发现的金矿属于冲击层砂金,位于表层,易于开采,且藏量相当丰富。消息一出,顿时吸引了大批人员前往。这些金矿场所处区域,地势没有新南威尔士所发现的金矿场那么崎岖,相对也更易于交通,且比较密集。许多当地人丢掉城里工作,涌向荒野,寻找运气,冀望短期暴富。世界其它地方的各色人等,得获消息,也从四面八方涌来淘金,以攫取发财机会,使得维多利亚成为距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热兴起未及几年后的又一个世界级的淘金热点。新南威尔士虽然发现金矿更早些,其开发规模反而落在维多利亚之后。此前广东人去往加利福尼亚淘金,将那里称为“金山”;现在这同一个地区的人南下奔赴澳洲淘金,那里也是金山,而为区别前者之故,维多利亚就被称之为“新金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套茶壶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普遍认为,在维多利亚淘金热之后的动荡岁月里,武装匪徒(在澳大利亚被称为丛林游侠)发生了多起抢劫案,发生在墨尔本St Kilda Road圣基尔达路上,当时这条路是一条从城市穿过灌木丛到海滨定居点的小路。圣基尔达。然而,仅记录了两起事件,并且只有一件发生在今天的St Kilda Road 圣基尔达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该事件发生在 1852 年 10 月 16 日下午,历时超过 2+1⁄2 小时,当时 19 人在格兰亨特利路 (Glenhuntly Road) 附近的一个地点被一对一或成群地劫持、抢劫并绑在一起。这条路现在被称为布莱顿路,一直延伸到圣基尔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批受害者似乎是布莱顿的威廉·基尔和威廉·罗宾逊,他们正沿着布莱顿路驾着一辆马车前往布莱顿。当他们经过圣基尔达赛马场和格伦亨特利路附近的某个地方时,他们看到两个男人走在他们前面不远的地方。他们旁边有两三个拿着枪的人,他们正在树上寻找,显然是在寻找鸟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突然,基尔和罗宾逊被包围了,枪指着他们的头和马的头。起初,当他们被命令从购物车上下来时,他们认为整件事只是一个笑话。然后,当他们粗暴地告诉他们,如果不快点的话,他们的脑子就会被炸出来,他们意识到事情很严重,就下了车。他们很快就被抢走了 28 英镑和 46 英镑,并被勒令将车开进附近的荆棘丛。在这里,缰绳被切成碎片,然后用来将它们绑在一起。他们被命令坐在地上,两名男子拿着双管枪看守着他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团伙头目告诉警卫将受害者集中在一起,这样如果他开枪但没有击中一个人,他就会杀死另一个人。还提到一名男子在当天下午被杀,他的尸体被放入水坑中。然而,所有报告中都没有提及他的尸体。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更多的人被抢劫,直到有十九名俘虏坐在灌木丛中,全部绑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最后,日落时分,丛林游侠们撤回了警戒,骑上拴在灌木丛中的马匹,向South Yarra南亚拉方向策马而去。受害者释放了自己,继续上路。该团伙似乎由四到六名男子组成,其中没有一个人乔装打扮。灌木丛里有很多叫声和咕咕声,这让受害者感到困惑,并可能让他们相信那里的人比实际情况要多。几天后,五名丛林匪徒(被认为是同一伙人)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丹德农附近营救旅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另一次事件发生在早些时候,即 1853 年 3 月 17 日,在坎瓦斯镇 (Canvas Town) 附近的道路上,距离城市不远的圣基尔达路 (St Kilda Road) 西侧有一个临时安置的帐篷,为涌入的数千人提供了临时住所。维多利亚州淘金热期间的每周墨尔本。黄金买家爱德华·里特 (Edward Ritter) 和他的妹夫塞缪尔·麦克斯韦尔·亚历山大 (Samuel Maxwell Alexander) 乘坐马车从圣基尔达前往墨尔本。一伙八九人试图拦住他们,但里特设法摆脱了潜在的强盗。连发几枪,其中三枪击中里特的腿部,没有造成任何严重伤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里特和亚历山大对袭击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两人是大约三周前试图抢劫里特的类似团体中的两人,他认出了他们。政府悬赏1600英镑(按每人200英镑计算)逮捕并定罪他们,墨尔本警方开始围捕可能的嫌疑人。 1853 年 4 月 18 日,七名男子面对法官雷蒙德·巴里 (Redmond Barry),其中五人被定罪:希金波坦 (Higginbotham)、利特尔 (Little)、墨菲·威廉·伯恩斯 (Murphy William Burns) 和詹姆斯·伯恩斯 (James Burns),每人被判处 10 年街头苦役,前两人戴着铁链。另外两人,汤普森和詹姆斯·格莱姆斯,被无罪释放。格莱姆斯因涉嫌参与 1852 年尼尔森抢劫案而被捕,但没有足够的证据对他定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据信参与其中的乔治·威尔逊后来因麦基弗护送抢劫案被绞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澳洲淘金热时期的小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边远的金矿区周围警察不多,而且金矿地处又比较偏僻,这就给了盗贼偷窃、杀人、抢劫的绝佳机会。穷人或没有多少钱的人只好选择抢劫。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在金矿中发现黄金时,他们会将其隐藏起来或尽快出售。澳大利亚淘金热中也存在犯罪团伙。他们在某些时候会抢劫、偷窃和谋杀。此外,金矿区还为死在矿井中的矿工准备了坟墓,为强盗和犯罪团伙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澳大利亚淘金热中最常见的犯罪是“偷马”。想要从金矿偷窃的小偷想要一匹马才能到达巴拉瑞特。所以他们会举起枪来偷一匹马。有的劫匪甚至乔装成矿工,持假身份证盗取矿井中的黄金。淘金热期间,一家商店的柜台上有一只断手,似乎是一名强盗从帐篷里偷东西,矿工砍掉了他的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谋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谋杀是淘金热中的亮点之一。 1852年,澳大利亚黄金报在比奇沃斯发生了一件被称为“野蛮暴行”或者有人称之为“安息日谋杀案”的事件。一名男子遭到抢劫,尸体被肢解。不久之后,一个德国家庭的马被盗。德国父亲追赶小偷,但他被拖进灌木丛,小偷开枪射穿了他的头部。这只是澳大利亚淘金热中的谋杀案之一。在淘金热的时期还有​​更多的谋杀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夜行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天晚上,一位名叫 C Rudston Read 的地方法官看到了一名奇怪的矿工。他发现这个奇怪的人被称为夜间淘货者……夜间淘货者是指白天睡觉、晚上醒来的人,这样他就可以在其他矿工睡觉时偷窃货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