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岭南名儒湛若水墓

秋思

<p class="ql-block"><b>  在广东,我们应邀到荔枝之乡增城去了一趟,增城新塘镇的古村落、尚存的碉楼、近百年历史的南华小学等,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在新塘镇两天的时间里,带我们采风的增城作家湛老师经常提到湛若水的名字,显然湛若水在增城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说,湛若水是新塘人,明代大儒,曾在南京为官多年,可我们身为南京人,却对湛若水一无所知,让我们很是汗颜。后来在湛老师陆续的介绍中,我们才对湛若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b></p> <p class="ql-block"><b>  湛若水(1465—1560),字元明,号甘泉,增城甘泉都(今新塘镇)人,当地也把他称为甘泉先生。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历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可以想象,当时能在明代都城南京任三部尚书的高官,在家乡增城的父老乡亲心中是十分荣耀的,同时他在增城历史文化的地位自然也很重要。</b></p> <p class="ql-block"><b>  到增城新塘镇的第二天清晨,湛老师早早来到我们下榻的宾馆,他说带我们去寻访湛若水墓。开车的是一个年轻人小湛,他是增城市湛甘泉文化促进会的常务理事,多次带友人专程寻访湛若水墓,所以很熟悉道路。</b></p><p class="ql-block"><b> 小车离开新塘镇后,公路两旁绿意盎然,一片田园风光,渐渐进入一个山坳,小湛将车停在路边,说,这山叫天蚕山,湛若水就安葬于此,但附近並没有任何标示,我想,如果不是他们的带领,人们是很难找到湛若水墓的。</b></p> <p class="ql-block"><b>  小湛和湛老师在前引路,我们跟随着往茂密的荔枝林深处走去。四周一片静寂,一条人们踩踏出来的小路向前延伸,芳草菁菁,枯枝跘脚,走在满地的落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林间除偶尔看到农人于此管护荔枝林留下的瓦屋围栏外,看不到任何墓址的痕迹。</b></p><p class="ql-block"><b> 沿着荒僻的小路蜿蜒上山,在树林和荒草丛中穿行近二十几分钟后,忽然,看到几根断裂了的粗大石柱横七竖八地倒卧在草丛中,湛老师说,这里应该是湛若水墓的神道,这些石柱就是当年的牌坊等遗物,从倒卧的石柱残件来看,精致的榫卯孔和石柱础,可以推断神道是很有规模的,但不知何时已被毁坏了。</b></p> <p class="ql-block"><b>  再向前走,可见一座颇具规模的墓园隐藏在山坳里,这就是湛若水墓。只见古墓依山而建,用灰沙三合土版筑而成,随山势由上而下分为四级,形如交椅状,从第一级的坟头下至第四级的池座总长约二十多米,位于正中的墓室是类似牌楼的两层建筑,造型较为独特,整个墓园被绿树和茂密的草丛包围,显得格外古朴。</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山坳潮湿,墓壁已布满苔痕,其上镶嵌的一块“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湛若水墓”碑刻也被水渍侵蚀,看不甚清楚了。</b></p> <p class="ql-block"><b>  墓包由板筑墙环绕成半圆状,碑楼的下层较为宽阔,便于祭祀。迎面正中辟有碑龛,原碑已不知去向,现碑刻“明谧文简 赠太子少保 南京礼吏兵部尚书湛公讳若水之墓”,为1991年由新塘旅港湛氏宗亲重立,上层中间有篆文“谕葬”二字。第二级为祭台,左右两边的板筑墙上分刻双钩篆文“山斗八座贞儒千载”和“九十五年全归不朽”,然而字迹与灰黑色版墙混为一体,难以辨识,这些题刻都是对他辉煌一生的颂辞。</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缓缓绕墓而行,脚下是没膝的青草灌木,耳边有鸟鸣声空谷传响,感觉真应了杜甫在诸葛亮墓前留下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湛若水一代岭南大儒,几百年来安卧于此,也是如此落寞,寂寂无人识,心中颇为感慨。</b></p> <p class="ql-block"><b>  据说原来神道有文武翁仲和石马、石羊各一对,可我们并没看到,倒是在附近的树林里发现一个文臣石像倒卧于地,尚且完整。湛若水死后,即安葬在增城县内,可是几百年来,为何在增城当地人对湛若水墓也不很知晓呢?</b></p><p class="ql-block"><b> 原来,湛若水在南京做过三任尚书,得罪过一些权贵,又传说他的墓埋藏有不少珍宝,为防日后被盗挖,他的弟子和家人为他一共修了七座墓冢,明嘉靖39年(1560)出殡那天,“棺木由四门分七路抬出,不知何为真墓,何为衣冠冢”,现时能辨识的就有六座,这些墓冢大小不一,均用灰沙捣筑,上有碑刻,让人很难分辨哪一座是真墓,以致1984年增城县政府在公布首批本县文物保护单位时,因无法确认真墓,只好笼统地将数座湛墓并列为一项。</b></p> <p class="ql-block"><b>  1986年6月,有盗墓者用炸药将位于镇龙和天蚕山两处湛墓炸开,盗走墓中的二十余件陶俑和陶罐等文物,当时天蚕山墓的墓碑被炸成碎片,从墓内楠木棺材里的骸骨判断天蚕山墓为湛若水的真墓,其他几座均为衣冠冢。</b></p><p class="ql-block"><b> 湛若水墓1999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到现在仍藏在深山人未识,未得到完全修复,实在是一种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在新塘镇文化广场上,我们看到一尊湛若水的塑像,大理石基座上刻有他的生平简介:“湛若水明弘治18年(1505)考取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曾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册封安南国王,后连任南京三部尚书,提出‘刑德并用,以德为主’的治国方针,力戒奢靡,主减赋税,史称良臣”。</b></p><p class="ql-block"><b> 湛若水“师从陈献章(号白沙),为岭南心学传人,有‘白沙门下,规模宏阔,独开户牖者,终推若水’之誉。居官之余,游历讲学,足迹所致,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为官数十载,创办书院近四十所,门下弟子四千,几遍天下。”他创办书院之多,学生之众,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属罕见,被称为“甘泉学派”。其治学思想和方法,不仅在明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b></p><p class="ql-block"><b> 湛若水在南京任尚书期间,他也不忘家乡,曾派船调夫,将家乡一处水塘垒石筑成一口新塘。退休后,又发动乡人在新塘周围建铺开圩,形成新塘圩,新塘镇得名由此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湛若水倡导的“随处体认天理,践行知行合一”学说理念仍深深的影响着新塘后人,在设施完备,门类齐全的镇文化馆,我们惊讶地看到馆内设有书画、教学、舞蹈、图书阅览室、展览活动室等众多场所,大人和孩子都可以随意进入阅读学习和参加各项活动,不收费用,浓浓的文化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五百多年来湛若水对新塘的影响,新塘也由此成为广东远近闻名的“礼仪之乡”。</b></p><p class="ql-block"><b> 我作为南京人,面对曾长期在南京为官的明代大儒湛若水,一种崇敬心情油然而生,感叹他的儒学之风虽时隔数百年,仍如有源之水滋养着这方土地,不绝于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