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末民初的严寅亮</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严寅亮(1854~1933) 贵州铜仁印江人,土家族,字剩庵(又作“剩广”),号弼丞、碧岑,别号阳坡山民、武陵居士。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严寅亮幼年入塾读书,学识超群,尤好书法,常临六朝唐宋诸家法帖,尤其酷爱王羲之的字,14岁便能提笔书匾联。严寅亮书法远师王羲之,深得汉魏六朝及唐宋诸大家之精髓。其匾联作品,浑厚雄健,雍容大度,适合宗庙大殿悬挂,以北京“颐和园”、梵净山“黔山第一”匾和相关楹联为著名代表作。其行草作品,或端庄娟秀,或铁画银钩,以《改修铜江书院记》、《剩广墨试》一书为代表。贵州著名学者陈矩在《剩广墨试》跋中赞:“碧岑道兄书,娟秀中饶风骨,殆集唐宋诸家之长……颐和园榜联,铁画银钩,辉映霄汉,莫不艳羡。”四川学者张此民称:“云鹄飞鸿久擅名,榜题天语动神京。年来老笔纵横甚,烟墨纷披玉版明。”贵州思南名士程其棫云:“幡然严弼老,海内夙知名,橐笔周燕赵,为书动公卿。归来还向蜀,苙屐相纵横,一篇聊自惜,无以视彼肓。”</p><p class="ql-block"> 严寅亮在国内名胜古迹处留下的墨迹甚多,成都的“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广州的“中山公园”、“梦草堂”;贵州黔灵山的“麒麟洞”;修文的“阳明洞”;黄平的“飞云洞”; 黄果树的“观瀑亭”等等。</p><p class="ql-block"> 严寅亮晚年从事教育20年,先后于贵阳“正本书院” 、印江“依仁书院” 、铜仁“铜江书院”、贵阳“省立贵州师范学校”、“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省立贵阳第一中学” ; 创建印江“正基初级小学”。</p><p class="ql-block"> 严寅亮早年虽然以书法名满天下,但他却虚怀如谷,不媚于俗。他曾说:“余生平浪得虚名,愧不副实。”他处世平直,待人和蔼,不善逢迎,对于求书者,虽高官巨富,若其为人有污,则便重金求购,他也绝不提笔书写。严寅亮一生以淡泊为务,仅靠薄薪度日,不图鬻书而求富。正如贵阳名士金正炜在《剩广墨试》一书题跋中称:“倾见其书者,初不意剩庵之老而犹穷也!昔王溥以善笔致富,今剩庵所遇,不偿所业,可慨也夫!”著名书法鉴赏家张冤堂、饶伯高称他:“书法可比东坡,道德可比庐陵。”(指苏东坡、欧阳修),可见严寅亮书法与人品之高,堪称德艺双馨。</p> <p class="ql-block">附:颐和园的修葺</p><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宫,前⾝为清漪园,是三⼭五员园中最后兴建的⼀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建成于1764年,⾯积290公顷(4400亩),⽔⾯约占四分之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万寿山”金,元以来曾有金山、瓮山等名称,昆明湖曾称作金水、瓮山泊、大湖泊、金海、西湖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继位以前,从海淀到⾹⼭这四座园林已⾃成体系,但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所以乾隆决定在瓮⼭⼀带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把两边的四个园⼦连成⼀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长达⼆⼗公⾥的皇家园林区。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遭⼋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颐和园重建⼏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颐和园里楹联匾额在中国现存古典皇家园林中首屈一指。其形式丰富,内容广博,在园内几乎无室不匾、无柱不联;联以景生、景以联荣,成为颐和园一大看点。</p> <p class="ql-block"> 河南 张子千</p><p class="ql-block">2024年正月初十辑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