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龍</p><p class="ql-block"> 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独特精神标识</p><p class="ql-block"> 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 《周易·乾·文言》载:“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是汉语所见“文明”一词的最早出处。“田”既可指田地,也可指天田星,而“龙”指东宫苍龙星宿。文化、天文历法与农业相伴而生,文明也随之兴起。</p><p class="ql-block"> 晋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在立国六百多年间创造的晋文化为华夏正脉之绵延,是中华文化总根系里的直根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艺术形象作为华夏文明的代表性元素,在诸多的晋国文物中得以体现。吉金龙影、玉龙有象等,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龙文化中镌刻出晋国龙的独特姿态,其智慧、进取、独立、包容的精神内涵,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明密码,是激励着我们努力创造新的文明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 龙起中华</p><p class="ql-block">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在遥远的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成为中华先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早期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充满幻想、懂憬乃至畏惧,崇拜各种比人类强大的一切自然或超自然力量,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龙就具有了各种动物的特征。宋人罗愿为《尔雅》作补充《尔雅翼》中“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人们发挥出无限的想象力,把各种动物的形象聚于龙一身、龙便具有了有兽的野性、人的悟性、神的灵性,同是也赋予龙万兽之首,万能之神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吉金龍影</p><p class="ql-block"> 商周以来,龙被广泛用于器物装饰,特别是铜礼器上。虽周代以凤鸟为图腾崇拜,但龙元素也与其平分秋色。龙不仅是商周时期地位重要且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元素,而且变化无穷。铜器上的龙纹根据结构形态大致可分为夔龙纹、顾龙纹、蟠龙纹、蟠螭纹、蟠虺纹等几种;龙的形象在青铜器上不仅作为纹饰存在,并且以浮雕、圆雕的形象出现,作为器物的耳、流口、底座。晋文化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晋国青铜器上到处可见龙的身影,龙文化的传承演变极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玉龙有象</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玉龙,被誉为“天下第一龙”。从此,中国玉文化与龙文化开始完美融合。发展到两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明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的“轴心”。礼既兴,则礼器作,玉器作为礼制文明的载体,周的玉文化居于了周文化的核心地位。晋国是周代重要封国,玉文化亦是晋承周制,在贯彻周代用玉的传统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据晋文化考古成果来看,龙题材在晋国玉文化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晋国玉龙,雕琢技巧日臻完善,以“形”表现的,形象写实;而以“纹”表现的,意深抽象。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玉工,顺应时代礼制的需要,创作出了各色神奇怪异、极具想象力的玉龙,让今人叹为观止。这些玉龙充分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以及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龙文化的发扬和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形象从抽象混沌到拟形清晰,从简洁稚拙的单体到复杂灵性的组合,从单纯的实体崇拜到一种文化创造,其发展演变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融入了中华文明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内涵,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晋国文物里的龙,承载了中华民族璀璨的龙文化,不仅表现出强大的传承性和融合性,也展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力,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承古开新,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作为龙的传人,在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保持多元文化共存融洽的今天,要以弘扬“龙文化”为己任,发挥龙文化的凝聚作用,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团结奋进、开拓创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