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年第一天,来到海盐县档案馆参观海盐县档案史志陈列展,门口那块龙年大吉的宣传牌特别醒目。</p> <p class="ql-block">一块LED墙展示了海盐获得的各项荣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百强县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收藏的浙江文史记忆—海盐卷前言</b></p><p class="ql-block">海盐是崧泽文化发祥地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县,以“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属会稽郡,治在华亭乡(今上海市金山县境东南)。2200多年来,海盐四徙县治,六析其境。20世纪50年代末,海盐并人海宁县,1961年底复置海盐县,将原属地狮岭公社划归海宁,县境始成今日之貌。而县治在唐代从马嗥城迁移至武原镇,迄今已逾13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海盐濒临杭州湾,有鱼盐之利,鱼鳞石塘,横垒纵叠,号海上筑城,民勤耕殖,实东南农业基地,有“粮仓”之称。山川秀丽,有南北湖之胜,名贤辈出,文物昌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与海盐兴衰有着密切关系。海盐历来以产盐著称,与江苏盐城同为东南产盐中心。汉初在民间产盐基础上,始设官府煮盐,吴王濞在马嗥城置司盐校尉,煮海得盐利。武帝遣盐铁丞进行官府测盐,会稽郡唯海盐设盐官,为设官置场之始,两浙榷盐也由此始。《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唯海盐有盐官。”宋代起,设芦沥、海沙、鲍郎三盐场,盐业生产持续两干余年之久。“北团”“六团”“草荡”等流传至今的地名,沉淀着海盐盐业的悠久历史。“潮声来万井,山色映孤城”——唐朝大诗人刘长卿摄海盐令,记录下了万并盐田的壮丽景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煮海为盐之利,为海盐引以为傲的酱园产业崛起奠定了基础,而酱园之利为县城私园丛立,文化繁盛创造了条件。《浙江通志》描述.“嘉属产盐最广,如西路鲍郎等场,其色多白,海沙声沥等场,其色名青,青者粒粗且凝成水块,其味最成,吴郡造酱者多利此,取其质面而味厚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绮园,即为清末酱园商人所建,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评价“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能额顽苏扬二地园林者,山水实兼两者之长”,是研究造园学与园林史之重要实例。</p><p class="ql-block">悍海石塘是人与自然既拼搏奋争又和谐相处的典范。海盐地处杭州湾北岸,面朝大海,受海潮正面冲击,潮流汹涌激荡,岸线不断坍塌内陷,百年来海水内溢,灾患不绝。一部海盐历史,也是和海患搏斗的历史。《新唐书·地理志》云,海盐“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里”。原海塘为土塘,自明代始筑石塘。《明史·地理志》云“海盐动临海,有防备塘,洪武初以石为之。”至明中叶浙江水利佥事黄光昇发明五纵五横鱼鳞塘,岸线及海塘方稳定下来,被誉为“海上长城”,道光元年(1821年),林则徐任职杭嘉湖道,曾亲临海盐督修海塘。</p><p class="ql-block">秦山,因两千两百年前,秦始皇东巡时曾登临此山遥望东海而名。昔日秦帝国的高速公路——秦驰道沿弯曲海岸直达秦山。今日秦山因是中国核电基地所在而驰名中外。</p><p class="ql-block">成书于南宋绍定年间的常棠《澉水志》,有开启中国镇志先河之誉。澉浦镇后有明嘉靖《续激水志》、清《再续澈水志》《澉水新志》、民国《澉志补录》《澉水汇编》,古镇千年以来修志绵赓,罕有其匹。</p><p class="ql-block">明天启年间编辑的《盐邑之林》,是中国最早的地方文化丛书,收录了从三国至明代海盐人最有影响的著述四十一种计六十五卷,包括中国第一部志怪小说《搜神记》,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道家经典《化书》。</p><p class="ql-block">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是为海盐腔量身定做的折子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海盐腔始创于元代,在明代风靡南国一百多年,与“余姚腔”“七阳腔”“昆山腔”并称“南戏四大声腔”,有我国“戏曲声腔鼻祖”之称,对后世戏曲的变化演进影响极为深远。如果说海盐腔是阳春白雪,“海盐骚子歌”则是扎根于民间的下里巴人,典雅与通俗的艺术连同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海盐滚灯”,积淀了海盐令世人感慨的人文高度。</p><p class="ql-block">海盐有太多的故事和人物值得叙说,如浙江第一古寺金粟寺,宋元之际著名的贸易港澉浦港,南北湖风景名胜,中国现代出版业巨壁张元济,史学家朱希祖,小说家余华等。明代县志云:“海盐面山襟海,虽斗绝一隅,古称望县。”诚哉斯言,海盐之“古"、之“望”、正在于它绵亘如斯的人文蔚然和蕴藉流风。</p> <p class="ql-block">一个立体LED显示屏播放着介绍海盐二千多年历史文化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太平寰宇记》关于海盐的记载,作者叫乐史,他是北宋年间著名学者。</p> <p class="ql-block">《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提到北止于平原,今海盐县,越绝作武原。</p><p class="ql-block">《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其中提到水东入海莽曰会稽,海盐,故武原乡有盐,官莽曰展武。</p> <p class="ql-block">《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全书一共十五卷。</p> <p class="ql-block">LED大屏播放先民耕作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海上丝路</p><p class="ql-block">淳祐六年,创市舶官;十年,置市船场。 ——《澉水志》</p><p class="ql-block">在镇东海岸,凡大食(阿拉伯帝国)、古逻(印度奎隆)、闹婆(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占城(越南)、物泥(文莱)、麻逸(菲律宾)、三佛齐(苏门答腊岛)诸香,并通货易,以金银、络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排、缤铁、皮、玳理、玛瑙、车果、水精、香布、乌构、苏木等物。 —《海盐县图经》</p><p class="ql-block">番舶至,聚长增山龙眼潭下,货由招宝闸入运河,穿城西,出栅桥,发引收税,抵六里堰,搬度下河,流通内郡。—《海盐县图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盐海塘(敕海庙段)又称“鱼鳞塘”,位于武原街道东部沿杭州湾一带。此段海塘南至南台头闸北侧,北至城北路口,长约2250米。鱼鳞塘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浙江水利佥事黄光昇创筑,用以抵御海水入侵。黄光昇修筑的鱼鳞塘采用五纵五横的条石叠筑方法,共十八层。清道光、光绪年间曾对海塘进行维修。现海塘高约7-8米。顶部宽度约11米——20米不等。均为重力式鱼鳞石塘,大部分为双盖鱼鳞石塘,塘底有护坡,塘外向海中有“丁”字挑水坝,塘上有防浪墙。鱼鳞塘固定了海盐的海岸线,也是海盐历史、文化、经济、军事、水利设施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7月公布为文物保护点。2003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钱塘江海塘海盐敕海庙段和海宁段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海盐官舍早春》 刘长卿</p><p class="ql-block">唐代 刘长卿</p><p class="ql-block">小邑沧洲吏,新年白首翁。</p><p class="ql-block">一官如远客,万事极飘蓬。</p><p class="ql-block">柳色孤城里,莺声细雨中。</p><p class="ql-block">羁心早已乱,何事更春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长卿,唐代诗人,曾任海盐县令</p> <p class="ql-block">《涉园图咏》局部,上海图书馆收藏</p><p class="ql-block">《涉园图咏》为近代文化老人海盐张元济先生捐赠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前身合众图书馆之卷轴,长约二十四米,由《涉园图》及有清以降名家题咏装裱而成。</p><p class="ql-block">张元济八世祖张皓(皜亭)为纪涉园之盛,仿王摩诘《辋川图》,倩画家吴江王巘补云绘一帧《涉园图》,并徧征世贤题咏附于图后,而成一长卷,传于三子张芳潢(客园),至民国时犹存于其后琴垞处,今则不知去向。而上海图书馆庋藏之《涉园图咏》,乃张芳潢次子张柯(东谷)“倩查日华别摹缩本”,不知如何流入徐轶如之手。一九二七年,张元济百计求之,乃以银饼四百枚购得。至合众图书馆创立,遂将先人旧藏及此卷一并捐献。</p><p class="ql-block">据张元济跋,张柯且曾“以小楷备录诸公之作”。此卷之图确为龙山查昉所绘,叶夑《涉园记》亦为张柯所书,若张榕端、梁同书及阮元、林则徐诸家题词,则非本人原书,亦非张柯所录。张元济得此卷后,上继东谷公之志,检张宗松从侄张鹤征(鸥舫)所集《涉园题咏》中诗文涉及是图,及散见于他书者,以小楷录之,并倩郑孝胥题为卷首,裱为长卷;复嘱其友朋,如郑孝胥、陈曾寿、张宗祥、蔡元培、叶景葵乃至日本汉学家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等亲笔题咏识跋,而以顾廷龙作跋尾。全卷所收题咏凡五十九家,又龚心钊题咏一页,总六十家。菊翁克绍箕裘,复使前世近时名贤题跋萃于一卷,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涉园原为张元济十世祖张奇龄(大白先生)之书斋。九世祖张惟赤(螺浮先生)沿其斋名,辟园藏书。嗣后,历世子孙锐意搜书,绵延至六世祖张宗松(青在)时,诸兄弟皆以藏书名世,涉园遂名闻江浙藏书界,步入鼎盛时期。张元济《海盐张氏涉园丛刻跋》载其父云:“吾涉园藏书极富,积百数十年未稍散失。嘉道之际 ,江浙名流如兔床(吴骞)、鲍渌饮(廷博)、陈简庄(鳣)、黄荛甫(丕烈)辈,犹尝至吾家,借书校雠。”惜后毁于咸丰兵火,入民国几成废墟。</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张元济图书馆邮折,内附张元济先生个性邮票大全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中国近现代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p><p class="ql-block">张元济出生于书香世家,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参加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此后虽曾供职学部、外务部,一度任中央教育会副会长[44],但主要居于上海致力于文化事业,曾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南洋公学总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参与、主持、督导商务印书馆近60年。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文史馆馆长、公私合营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并当选为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在上海逝世。</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商务印书馆董事长,中国出版业巨擘、校印《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批古籍</p> <p class="ql-block">《说园》 陈从周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从周(1918年11月27日—2000年3月15日),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九三学社成员,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大师,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园治》 计明成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在江苏仪征所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1634)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p> <p class="ql-block">胡震亨(1569年-1645年),明代文学家、藏书家。原字君鬯,后改字孝辕,自号赤城山人,晚号遯叟。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先世业儒,藏书万卷。震亨才识通达敏捷,为诸生即怀济世之志</p> <p class="ql-block">《顾华阳集》唐顾况撰。</p><p class="ql-block">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至德二年进士。德宗时官秘书郎,迁著作郎,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退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集有皇甫湜序,称为三十卷。《读书志》作二十卷。《书录解题》惟载其诗集,云本十五卷,今止五卷。其本今皆不传。此本乃明万历中况裔孙名端裒其诗文成三卷。末附况子非熊诗十馀首。《文苑英华》、《唐文粹》中尚有况诗四首、非熊诗一首,皆未收入。尚未为赅备也。非熊诗有父风。长庆中登第。大中间为盱眙簿,亦弃官隐茅山。《酉阳杂俎》记况作《殇子诗》,旦夕悲吟,其子之魂闻之,因再生为况子,即非熊也。其事怪诞不足信。《本事诗》又载况《红叶题诗》事,尤属不经。其所题诗亦猥鄙不足传,皆好事者为之也。旧本所有,姑存之以为谈助云尔。《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楷书字典。其卷首有顾野王自序和《进玉篇启》,以呈梁武帝之子萧纲。原本《玉篇》现仅存若干残卷(现存日本,《古逸丛书》中有辑录)。唐上元元年(760),孙强在顾野王所编《玉篇》的基础上,增收了一些汉字,世称上元本,今已佚。再后来,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丘雍等奉命收集并重新编修了《玉篇》,即《大广益会玉篇》。因此,为加以区别,顾野王最早所编的《玉篇》一般被称为原本《玉篇》。</p> <p class="ql-block">《澉水志》宋常棠撰。为澉浦镇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音统签》是明代胡震亨所著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私人纂辑的一部最大的唐五代诗歌总集,胡本人也为此付出毕生精力。《明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为1024卷,《千顷堂书目》著录为1032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1027卷,惟故宫博物院所藏范希仁抄补本1033卷最为完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说》清代朱琰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琰,别号笠亭。是年至三十四年为江西巡抚幕僚。为政廉慎,捐俸重建学宫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海盐人。工诗擅文,一生著作甚丰,有《金华诗录》、《明人诗钞》、《唐诗律笺》、《笠亭诗钞》、《金粟山人遗事》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盐古代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逊(183-245),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欲取荆州,吕蒙称病,陆逊与其定计、关羽大意失荆州。魏黄初三年(222),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领荆州牧。吴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赤乌七年(244)任丞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绩(188-219)、字公纪,东汉末年大臣。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六发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而橘坠地,谓欲怀而遭母,后被收入《二十四孝图)。孙权授予奏曹像,出为郁林太守,解任回乡时以巨石压载,人号“郁林石”。作《浑天图),注《易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梓(1260-1327),元杂剧作家、戏曲家。至元三十年(1293).以宣慰司官征讨爪哇,兵不血刃,劝降有功。杨梓谙音律,得散曲家贯云石指点,改南北歌调,形成南戏海盐腔。《乐郊私语》记载:”州少年多善歌乐府,其传肯出于微川杨氏。”所作杂剧有《下高丽敬德不服老》《承明殿霍光鬼谏>《忠义士像让吞炭》三种。杨梓曾用日本铜铸成巨钟,重5480斤,悬于澉浦禅悦寺钟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宁(1426-1496)、字靖之,自幼聪慧过人,7 发题画龙图有“莫点金晴恐飞去”句,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模礼科给事中。朝鲜与邻部毛怜卫仇杀,天顺四年(1460)、张宁和都指挥武忠出使朝鲜。宁辞义慷慨,而忠骁健,张两弓折之。射雁一发坠,朝鲜人大为惊服,两人竟解其仇面还。负册一无所受,朝鲜为树“却金亭”,著有《奉使录》《方洲集》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棠,宁召仲、号竹窗,隐居澉浦、留意地方掌故,尽悉当地情况,商宋绍定三年(1230)澉浦镇尹罗权借请常棠编撰《澉水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孙遹(1631—1700),清初官员、诗人、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p> <p class="ql-block">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号香树,祖居海盐半逻村。少时家贫,为求粟米而忧。母陈书知书善画,课读于纺车旁,纺入不足,需画以继。清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雍正、乾隆时久值南书房,充经筵讲官,得乾隆帝尊宠,称为故人。官至刑部侍郎、加尚书衔。病老归乡后,乾隆帝常寄诗相与唱和,与沈德潜井称“东南二老”。著有《香树斋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昌颐(1784-1855),字吉求,号正甫,又号朵山。清道光丙戌(1826)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吏科给事中。为官时能洞悉利弊,实心任事,弹章无所避忌。县城南面一带,海塘久记,督劝绅民捐筑石塘,民赖以安。归隐后,主讲杭州敷文书院,被学者奉为楷模。著有《鹤天鲸海诗文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仪洛(1784-114)清医学家、藏书家。字遵程。浙江海盐澉浦人。名医世家出身,精研医学并以行医为业,有盛名。先世藏书甚富,且多海内稀见医书,多收藏名家古本,如诗文集、经学、史类之书。曾游湖北、广东、河北、河南等地,并在四明(今宁波)数年,入“天一阁”苦读医籍,学业益精。行医之暇,聚书博览精证。著有《本草从新》一书,是对汪昂《本草备要》的增补和更正;并补入药草近300种,冬虫夏草、太子参等药,均系本书首载。注解药性,颇多新见。《伤寒分经》一书,是对俞嘉言《尚论篇》的订正;此外还有《成方切用》,搜集过去和当时成方1300余首,阐释方义,详述加减。行医40年,名噪一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燮清(1805~1864),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晚清诗人、剧作家。</p><p class="ql-block">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晴楼七种曲》(含《帝女花》和《桃溪雪》)传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琰,别号笠亭。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进士。是年至三十四年为江西巡抚幕僚,后授直隶阜平县知县。为政廉慎,捐俸重建学宫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海盐人。工诗擅文,一生著作甚丰,有《金华诗录》、《明人诗钞》、《唐诗律笺》、《笠亭诗钞》、《金粟山人遗事》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用仪(1826年10月22日-1900年8月11日),字吉甫,号筱云,浙江海盐人。晚清名臣。</p><p class="ql-block">清咸丰九年(1859)举人。同治元年(1862)为军机章京。次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三年(1877)为太仆寺少卿,迁大理寺卿。曾上《整顿圜法疏》,提出整顿钱法建议,并奉旨议行。二十年,任军机大臣。是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徐用仪和李鸿章、孙毓汶等相结纳,主和,与主战派翁同龢等相抵触,被弹劾为“朋比误国”而退出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命再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并任会典馆副总裁。后擢升兵部尚书。</p><p class="ql-block">后因与主张利用义和团排外的爱新觉罗·载漪等人意见相悖,招来慈禧等人更大的忌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与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一起被处斩于北京菜市口,与先前被杀的袁昶、许景澄等五人被称作是“庚子被祸五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光绪帝下诏为其平反。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忠愍,厚葬于澉浦邵湾(今六里乡),浙江人为他设立祠堂于西湖,与许景澄、袁昶并称“三忠”。</p><p class="ql-block">徐用仪曾纂成《海盐县志》刊行,另著有《竹隐庐诗存》等。</p> <p class="ql-block">干氏宗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干宝(?―336年),字令升,汝南郡新蔡县(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后迁居海宁盐官之灵泉乡(今属浙江)。东晋文学家、史学家。父为东吴丹阳丞干莹。</p><p class="ql-block">干宝自幼博览群书,出仕后曾担任佐著作郎。东晋建立后,负责国史《晋纪》的撰写。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咸康二年(336年)三月,干宝去世。</p><p class="ql-block">干宝撰写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因此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顾氏宗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顾况(?-820年),字逋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横山。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顾况于至德二载(757年)进士及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为韩滉幕府判官。贞元三年(787年),李泌为其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五年(789年),其贬饶州司户参军,贞元八年(792年),其去官归隐,于茅山受道箓,自号“华阳真逸”。后常在茅山、海盐间往返,并游于江浙皖南一带。晚年行实不详,传云仙去,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顾况在诗歌创作上,注重其社会功能。曾以《诗经》四言体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仿效《诗经》小序,七古如《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等,以奇纵之气,化俚俗为奇险,于开合排宕中,极尽其意。观其《文论》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亦可看出盛唐之后文学思想转变的动向。原集30卷,久佚。传世作品有《江南春图》。著有《逋翁集》,内多论画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庐江钱氏年谱: 六卷,续二卷:[海盐]</p><p class="ql-block"> (清)钱仪吉纂修</p><p class="ql-block">海盐钱氏是浙江省的地方民间传说之一。海盐钱氏以钱鏐为始祖,钱鏐孙钱弘叔的后裔自明初由江苏宜兴蒙山支分,始祖为钱富一是钱鏐第十五世孙,其子钱万一。</p> <p class="ql-block">张氏族谱</p><p class="ql-block">海盐张氏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中国近现代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乐平(1910年11月10日—1992年9月27日),男,浙江嘉兴市海盐人。漫画“三毛”形象的创作者。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多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苞溪李氏家乘》(复本)</p> <p class="ql-block">《家诫要言》</p><p class="ql-block">明 吴麟微著</p><p class="ql-block">《丛书集成初编》本</p> <p class="ql-block">《尚胥里朱氏家谱》(复本)</p> <p class="ql-block">《丰山徐氏家谱》(复本)</p> <p class="ql-block">《海宁渤海陈氏宗谱》(复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戊午1918年刻本</p> <p class="ql-block">盐邑珍档</p> <p class="ql-block">《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因祖父陆逊初封华亭侯,亦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墨兰图》作者:赵孟坚</p><p class="ql-block">原件藏于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孟坚(1199年-1264年),中国南宋画家。生于庆元五年(1199),卒于景定五年(1264),一说卒于咸淳三年(1267)。字子固,号彝斋;宋宗室,为宋太祖十一世孙,汉族,海盐广陈(今嘉兴平湖广陈)人。曾任湖州掾、转运司幕、诸暨知县、提辖左帑。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擅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画多用水墨,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风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书法墨迹《自书诗卷》,绘画《墨兰图》、《墨水仙图》、《岁寒三友图》等传世,著《彝斋文编》4卷。</p> <p class="ql-block">朱昌颐高中状元的小金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昌颐(1784年—1855年),字吉求,号正甫,又号朵山,海盐人。</p><p class="ql-block">道光丙戌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编修,历官吏科给事中。著有《鹤天鲸海焚余稿》。</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档案</p> <p class="ql-block">盐业档案</p> <p class="ql-block">日新盛,1860年开设,到1945年将店底盘出,历时85年。日新盛资本家陈理耕、陈理本兄弟,浙江海盐县澉浦镇人,向在原籍开设肉店,1860年,陈理耕携本洋200元,与人合伙开设布摊(资本600元),号曰日新。次年拆伙,由陈独资经营,改牌号为陈日新盛,聘印子华为经理(陈自己出任另一合资布店经理,不久收歇)。1870年,日新盛扩大为布店,门市零售兼营内地零匹批发,逐步发展为大型零匹拆货店。后以门市业务衰减,乃着重于零匹批发。因营业盈余,1875年划出资本2,000两,另设新店日增盛。至1885年陈病故时,已积资数十万,并在原籍购田800 亩,自建住宅,成为平湖富翁。日新盛从业人员,设摊时仅二三人,1870年开店时增为20余人,1898年40余人,1927年已近60人。历年营业额从数万元增至数百万元,盈余也由数千元增至数万元,最高达十余万元,成为行业中有名大户之一。</p> <p class="ql-block">冯缵斋(约1840—1887)销本邑和上海等地。园前河港因名酱园港。祖父小圃于光绪十六年(1836)在武原镇玄坛弄开设万通酱园。咸丰年间两酱园先后歇业,缵斋携分得银钱至沪,于同治元年(1862)在南市集水街(今东门路)开设并主持冯万通酱园。用祖传工艺生产酱油,色浓质厚,尤以“三伏晒油”闻名,业务迅速扩大。去世后,后裔继其业。至1956年,冯万通酱园拥有职工57人,年产酱油2000吨左右。公私合营后称冯万通酿造厂,后并入上海酿造七厂。</p><p class="ql-block">同治十年缵斋在县城混堂弄(今公园弄)住宅后建成花园,将其岳家两废园之假山树木移至园中。因岳父黄燮清嫁女时曾语以两园赠与,取“妆奁绮丽”之意,遂名绮园。解放后,冯氏后裔将冯三乐堂住宅和绮园一并捐献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吴良材眼镜公司始创于清代康熙58年(公元1719年)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全国眼镜行业中最老的百年老店,更是中国眼镜行业的开山鼻祖,无论是在全国亦或是在海外都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吴良材名原栋,以字行。澉浦人。少时家贫,父远游不归,遂四出寻访,背负木版上刻父容,沿途印刷张贴,历经数年,才知父已去世。其千里寻父之事,当地传为美谈。良材后供职于上海澄名斋商号,主营珠宝,兼营眼镜。清嘉庆十一年(1806),商号始由良材经营,时眼镜业蒸蒸日上,遂专营眼镜,更名为吴良材眼镜店。</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店姜万源,开设在海盐县城内西大街曲尺弄口西面,是海盐自清代以来茶食业的巨头。老板兼经理的姜振清,是当时同业公会的秘书,生意做得很大。拳头产品是“松子糕”和“芡实糕”,是海盐的著名特产。当时的旅沪海盐人回乡探亲,或县里人赴沪走亲访友,常常要带些海盐名牌的土特产松子糕、芡实糕,作为最普通的馈赠礼品。</p> <p class="ql-block">海盐老字号街区既有当年海盐"盐帮"、澉浦"棉布帮"行商沪上的场景,又有海盐县城特色商行经商场景,如冯万通官酱栈、吴良材眼镜、日新盛棉布号、汪鼎馨香号、姜万源等场景,现场可以感受到当年海盐商业的繁华和那浓浓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据《海盐县志》记载,南塘街从大栅桥一直延伸至火叉桥,全长600米,宽3.5米,条石铺地,两头用丰山黄石衬垫,下为排水沟。</p> <p class="ql-block">俞永生西记伞店位于海盐县城武原镇西大街(今海滨西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百年征程</b></p><p class="ql-block">红船启航,百年华章。</p><p class="ql-block">妈妈给我一份嘱托,彭家堰升起海盐的曙光;春天给我一把金剪,衬衫厂裁开改革的帷幕;核电给我一盏明灯,秦驻山点燃工业的自信;世纪给我一个梦想,杭州湾实现跨海的拥抱。三个示范,花开海盐。大道从容,再续新篇!</p> <p class="ql-block">冯玲(1919-1939),1933年进入上海大东烟厂当童工。工余时入上海女青年会夜校学习,接受抗日救国思想教育。1938年随上海煤业救护队到皖南,在云岭参加新四军。1939年7月1日,为抢救伤员牺牲于日军空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龙驹(1919-1947),1941年在江苏南通金沙镇参加新四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与敌人同归于尽,被追评为特等战斗英雄和一等功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聚生(1924—1949),曾用名赵曾、陆亦斋。沈荡镇阳春弄人。1949年5月7日,朱聚生和杨雪峰等12位战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浦东戚家庙。</p> <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4日,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率五支队、上虞自卫大队和地方干部约1200人于清晨在海盐澉浦登陆。这时,周围山头已布满15000多名国民党反动军队。面对十倍于己的重兵围困,何克希沉着指挥,五支队官兵英勇奋战,澉浦群众纷纷支援,终于在傍晚前夺取扇子山和隐马山,并于当天深夜,在当地群众带领下成功突围。此次突围战,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队以牺牲223位指战员的代价,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阴谋,继续踏上北撤征途。</p> <p class="ql-block">海盐县刚解放时的部分老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盐县第一任书记赵星,县长耿志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7日 海盐解放 5月初,人民解放军解放海盐在即。国民党海盐县县长马凭祖眼见大势已去,但却执迷不悟,无视海盐地下党的忠告和帮助,率人出逃,国民党县政府机构土崩瓦解。其时,散兵游卒,拼凑杂军,扬言抵抗人民解放军解放海盐;地方应变组织也伺机而生,海盐陷于极度混乱状态。为稳定社会秩序,海盐地下党组织向地方实权人物汪锡康投寄警告信,阐明党的政策,警告其不得搞破坏、干扰海盐解放的任何行动,迫使汪不得不有所收敛,海盐县城秩序渐趋稳定。</p><p class="ql-block">5月7日,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军六十七师一部,进入海盐县城武原镇,海盐宣告解放。同月12日和14日,我军接连两次开进海盐城,清除国民党残匪骚扰及解除汪锡康控制的义勇警察队枪支,并着手接管工作。5月19日,中共海盐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委副书记赵星,县长耿志义。</p> <p class="ql-block">1978年,30万劳动大军靠“两个肩膀、一条扁担、一副簸箕”,在绵延41.29公里的工地上,仅用43天的时间,开挖土方1160万立方米,造就了一条长山河,开辟了杭嘉湖平原上“北水南排,低水高走”的水利奇迹,筑起一座历史的丰碑。 长山河排涝工程北起桐乡、海宁两市,经海盐县通元镇、澉浦镇,终入长山闸,全长66.7公里,其中海盐境内18公里,是太湖流域治理的十项骨干工程之一,是杭嘉湖南排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嘉兴乃至杭嘉湖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凰山下十姑娘,试验田出高产棉。1964年3月8日,《浙江日报》刊登图文报道《凤凰山下十姑娘种出高产棉花》引起轰动。报道说,海盐县澉浦公社(现澉浦镇)凤凰山下10位平均年龄不满20岁的回乡知识青年组成的科学实验小组,头一年种棉花,在二亩四分试验田里,创造了亩产皮棉177.3斤的纪录,比全县棉花平均亩产量高出一倍,在农村播下了科学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最早报道步鑫生的人民日报和浙江日报</p> <p class="ql-block">步鑫生任海盐衬衫总厂厂长</p><p class="ql-block">文件、工作证等关于海盐衬衫总厂的档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鑫生(1934-2015),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1980年出任浙江省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1983年其事迹成为全国典型,“步鑫生神话”轰动全国。此后由于一系列决策失误,1988年海盐衬衫总厂资不抵债,步鑫生被免职;后曾在上海、北京、辽宁、福建等地办厂;1993年起在秦皇岛创立步鑫生制衣有限公司。2015年6月6日19点30分,步鑫生因病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去世,享年81岁。</p> <p class="ql-block">海盐老照片墙</p> <p class="ql-block">中国核电从这里开始,秦山核电站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上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三组邮票的第三枚,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秦山核电站题词“国之光荣”。</p><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三组邮折</p> <p class="ql-block">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批文</p><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首日封</p> <p class="ql-block">海盐东方口琴厂生产的海贝牌口琴</p> <p class="ql-block">海盐电熨斗厂的广告和春燕牌电熨斗</p> <p class="ql-block">海盐机械厂的广告和乐牌电热杯</p> <p class="ql-block">海盐县布厂,海盐县毛巾厂的广告和燕浪牌压缩毛巾</p> <p class="ql-block">海盐厂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厂徽是企业的标志,这些厂徽就是企业员工进入企业佩戴在胸前作为员工证明的物品。</p><p class="ql-block">以前海盐棉纺厂,海盐标准件五厂,海盐地毯厂,海盐丝厂当年都是海盐的优秀企业 </p> <p class="ql-block">酒标</p><p class="ql-block">实物展区处,一张小小的“南北湖啤酒”商标吸引了记者。炎炎夏日,喝上一杯冰镇啤酒,立即能感到酷暑远去。当今谈起啤酒,大家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雪花等品牌了,其实在“老底子”的海盐,有属于自己的啤酒。在当时嘉兴有十几家啤酒厂的情况下,“南北湖啤酒”也是声名赫赫,是广大青年的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上世纪90年代,海盐人印象最深的应当是银燕啤酒,电视上脍炙人口的‘人生回味,银燕一杯’的广告词,不少70、80后还记忆犹新。”县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银燕啤酒凭借其优良的品质,成为了江浙沪地区的热销产品,也成为了海盐人饭前小酌的必备品。此外,当时海盐啤酒厂生产的海燕啤酒也是广销全国的热榜产品。</p> <p class="ql-block">车票</p> <p class="ql-block">票证</p> <p class="ql-block">海盐县越剧团,文宣队,评弹队的唱本</p><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海盐骚子文书选集和海盐腔《南西厢记》剧本</p> <p class="ql-block">1949年海盐刚解放时第一任县委书记赵星和第一任县长耿志义颁发给王自强的委任状及1950年12月海盐县人民政府聘请王自强为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代表的聘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自强(1918.9~2010.9),1918年出生于浙江海盐。1948年就读于浙江大学,以浙江大学海盐学友会名义发行《学报》22期,常指斥弊政,揭露贪官污吏。1949年1月至1951年2月先后任海盐县通元中心学校和海盐县通元完全小学校长。1951起先后在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上海新知识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任编辑、编审。他编著的《现代汉语语法小词典》获中国辞书二等奖,为大型工具书《辞海》的出版并获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海盐县人民政府第一号布告(1949)</p> <p class="ql-block">校徽</p> <p class="ql-block">朱聚生主编的《行报》,朱聚生创办的《海北青年》和《烈士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聚生(1924—1949),海盐县沈荡镇人。他生前利用国民党沈荡镇镇长、沈荡镇国民中心学校校长的身份作掩护,通过办学校、办报刊等形式积极宣传进步思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5月7日深夜,在上海浦东戚家庙就义,年仅25岁。《行报》在海盐沈荡创办 《行报》系中共地下党组织所控制的舆论工具,由受党领导的秘密工作者杨竹泉任社长,朱聚生任总编辑,中共党员张辛如和党的秘密工作者沈志直任编辑。报纸通过各种报道形式揭露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的反动实质,报道解放区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及宣传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p><p class="ql-block">政策。</p><p class="ql-block">1948年春,《行报》总编辑朱聚生与中共苏北九地委上海工作组发生联系。通过朱的关系,苏北九地委上海组将党的秘密工作者黄村樵、袁忠清安插到海盐沈荡小学任教,并协助朱开展工作。1948年11月22日,《行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陈大齐先生专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盐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p><p class="ql-block">陈大齐(1887年8月—1983年1月),字百年,浙江海盐人。心理学家。1886年8月22日生于浙江海盐,曾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代理校长。去台后,任台湾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著有《心理学大纲》《现代心理学》等。见《民国人物小传》第6册、《当代中国人物志》,1983年1月8日卒于台湾。</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三毛流浪记明信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乐平(1910年11月10日—1992年9月27日),男,浙江嘉兴市海盐人。漫画“三毛”形象的创作者。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多个春秋。</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解放日报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任专业画家。80年代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漫画世界》主编。其漫画以政治讽刺见长。1949年后还画了三毛在新时代的经历系列画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画集。张乐平被誉为“三毛之父”,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p><p class="ql-block">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妇孺皆知,名播海外。另外,他也是女作家三毛(陈懋平)的干爹。</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当代著名作家余华老师的部分作品以及亲笔签名的长篇小说《文城》,我和著名作家余华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大美海盐宣传片</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海盐非遗民间类书籍</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海盐演出门票</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海盐社科类书籍</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海盐旅游风光类书籍</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和海盐有关的文史资料书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