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平遥文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仍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建筑群南接城墙,北临城隍庙街,包括东学、西学和居中的庙区。</h3> <h3>平遥文庙由前后六进院组成,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h3> <h3><br>影壁<br>影壁,为磨砖对缝砌筑,上雕有檐、脊、斗拱,下雕有须弥座,所以称为砖雕影壁。一般的砖雕影壁都是在壁心当中雕刻一幅主体图案,而平遥文庙的这面砖雕影壁却是将壁心做成可以穿通的月洞门式。<br>棂星门<br>棂星又叫天田星,也可称为灵星。平遥文庙的棂星门是一座斗拱牌楼式的木结构门。这座门平常都是关闭的,只是在重大祭祀活动或贵宾莅临时才开放,平时出入走两侧的便门,东边的便门。为“广大门”,西边的便门,为“高明门”。北宋时,棂星门作为仪门的一种被移用于孔庙, 意思就是说要以尊天的规格尊重孔夫子,这样一来,使崇儒尊孔的思想又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h3> <h3>大成殿是整个寺庙的主体建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殿建于公元 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大成殿面阔进深都是五间,四周围以石栏杆,屋顶两端覆以绿色琉璃瓦,在阳光下奕奕生辉。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这里供奉着孔子像以及七十二贤。其他建都是围统大成殿这个核心建而有序展开以整座建整建准1米高的大台阶上。面阔五间,通面宽25.82余米,进深五间,总进深24.3余米,整体形似正方形。最大的翻修年代是金大定三年,即1163年,距今已有八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很难想像我们的古人是怎样把这座庞大的木质结为建筑建造完成的,毕竟在古代不像现代机械这么发达,完全是靠人为和智慧在大成殿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魁字,这个字是大宋丞相文天祥手书。</h3> <h3>孔子的教育贡献<br>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教育家,在兴办教育和整理、传播我国古代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在讲学实践中积累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因材施教”等经验,对历代文化教育事业影响巨大,另外孔子编订过《诗》《书》《易》《礼》《春秋》等文献,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h3> <h3> 龙门、庙内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之说,寓意五谷登科、金榜题名。</h3> <h3> 孔子作为证悟生命之道的先圣与先师,他的影响纵贯于古今,他的声望远播于天下。两千多年来,他的政治思想、他的治学理念,他的学术成就,为全世界很大一部分人所尊崇、所倡导、所遵循,所以,对于每一个爱东方文明、懂诚信为本、兴礼仪之邦的人,了解孔子,了解他毕生的政治追求,了解他毕生的思想哲理,了解他毕生的教育之道是十分必要的。</h3> <h3>穿过大成殿两侧的东西腋门来到第三进院。<br>第三院在大成殿之后,有明伦堂五间,堂东贤侯祠三间,堂西忠孝祠三间。时习斋七间在东,日新斋七间在西,斋南各有门,分别通往东、西学,“礼门”、“义路”。<br>明伦堂,明代即有之,清乾隆、道光时修缮,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七檩硬山前后廊式。“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间。明代时为儒学讲堂,清代时改为儒学教室,现辟为孔子生平展室。为了让现代人更多地走近孔子、了解孔子、学习孔子,平遥文庙专门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实物,全方位地介绍了孔子的一生和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h3> <h3> 从明伦堂穿过,来到中轴线第四进院。主体建筑敬一亭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1943年日寇驻兵时焚毁。此亭为2003年自晋南移建而成。<br> 《淮南子·诠言训》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敬一亭”向为祭天之所。祭天也称躬天,是中国古代崇拜自然的一种宗教活动。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无不虔诚此举。亭内设气势雄伟的祭天大鼎。</h3> <h3> 平遥文庙尊经阁原名藏经阁,是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更改为现名。他祖籍平遥县朱坑村人,回乡访亲拜文庙时手书尊经阁三字。站在尊经阁三楼向四方眺望最吸引人最壮观的当数它旁边采用勾连搭式屋顶而建的平遥大戏堂。</h3> <h3>历史文化<br>祭孔仪式<br>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平遥文庙为振兴文教、养育人才之所,庙区左右“东学”、“西学”之设,古已有之,一以贯之。清道光年间建立在明伦堂背后的“超山书院”,在平遥古代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旧时每逢“春秋上丁”(每年二、八月上旬的丁日),总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相沿成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