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寻找逝去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编者按]五十多年前(1972年),我作为广东省152煤田地质队的一名职工,在广州市郊区(那时还未设白云区)进行地质钻探工作。还记得当年是从三元里公社的新市乘坐每小时只有一、二班俗称“火柴合”至江村的班车,途中在石马站下车,沿着只有数米宽的黄沙车道行走二十分钟左右,便抵达我们的驻扎地——均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近日,在网上阅读了一篇关于“白云新十景评选”的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在广州,历史上曾有繁华的“均和墟”。经过精心保护,平和大押、均和公所等历史建筑如今均在均和墟旧址得到保留。通过对历史街区导入新看点新功能,均和墟旧址已重新活化。这种“留得住记忆看得见活力”的建设管理思路,正为今日的广州市白云区均禾街道创造一个又一个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这篇报道引起了我对这个离开了半个多世纪后一直没有重新踏足的地方的浓烈兴趣,强烈的回归感促使我踏上了“回家的征程”,去寻找这个我曾经工作、生活了近一年时间的地方的点点滴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均和墟位于白云区均禾街道石马村,地处白云区中部,居石马、平沙、清湖、罗岗4个村的中心位置,毗邻流溪河、白海面、石马村北约(市级传统村落)。2014年均和墟被列为广州市传统村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均和墟已有百年历史。均和墟建墟之前,原址为农田,几乎没有建筑。当年广州遭遇特大灾,史称“乙卯年大水”,当时神山、江村、人和、石井一带墟市均被淹没。洪水冲毁了原大朗附近的桥头市,附近乡民迫切盼望能就近有个墟市,于是由石马村、平沙村的知名人士牵头联系石马、大朗等6个乡的乡绅,共同策划选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均和墟位于几个村落之中,设墟后服务于周边的石马、平沙、清湖等村落。自1915年设墟开始,至今已有百年的历程。 </b></p> <p class="ql-block"><b> 在广州市区机场路乘坐807路公交车,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抵达了目的地,在站名叫“均和东”的车站下车。(也可在均和墟站下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当年数米宽的黄沙双向车道,已变成了宽敞的双向六车道。</b></p> <p class="ql-block"><b> 下车后步行不远,我便从这一门楼进入,去寻找当年的点点滴滴。</b></p> <p class="ql-block"><b> 步入门楼,远处一座高耸的“碉楼”便进入眼帘。(目前留在脑海中有印象的只有这座“碉楼”,当时就居往在碉楼附近百八十米的民居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平 和 大 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老房子是越来越少,保留完好的老房子更是弥足珍贵。平和大押就是其中的典范,一座隐于乡野的百年老房子,一直以来藏在“深闺”无人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平和大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均禾墟内,是广东省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豪华的典当建筑,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如今,这座融合岭南民居和碉楼建筑风格的“当年最壕当铺“,历经百年沧桑,于近年被改造成博物馆予以保护,保存之完整、建筑之精美,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据传,平和大押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由石马村商贾袁梓文、黄润和、黎络宗和黄以材等股东筹资兴建,耗费白银三万两,使用青砖18万块,被誉为“当时广州最壕的当铺”。繁盛与壮观,是平和大押堪称豪华的一面,而其建筑风格,也颇见豪华独特的一面。</b></p> <p class="ql-block"><b> 平和大押坐东朝西,由铺面、库楼、南北侧院组成,占地面积1003.38平方米。前厅为传统岭南民居建筑,面阔三间深两进,建筑占地面积260平方米,为营业大厅。库楼建造成碉楼状,面阔三间深三间,建筑占地面积208平方米,楼高六层26.62米,是储存典当物品的库楼。楼体形如军事保垒,坚如磐石,防御措施十分周全,为典当物品提供了最大的安全保障。</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古旧的趟栊门,踏进前厅,便看到“平和押”的红色挡板。在挡板两边的青砖墙体上还有“找先进赶先进、毛主席万岁”等红色标语,一看便是文革的一段历史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绕过挡板,看到的是当年柜台典当物品复原的情景。再往里走,是平和大押会客厅复原的会客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大厅两边楼梯上去分别是平和大押当年老板和账房先生的卧室复原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在库房入口处有一个地窖入口,如今用玻璃罩住,地窖主要用来存放金银财宝,深3.15米,有24.8立方米大。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下面堆满了“金银珠宝”。</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当年储存典当物品库楼,四根粗壮的立柱,高高耸立直通屋顶,支撑起整个库楼的顶部及两侧阔楼的负重,颇为壮观。每层阁楼都还吊着不少麻袋,据介绍,当年当物多是用麻袋装起来,用吊钩存放,可以防潮湿防鼠蚁。</b></p> <p class="ql-block"><b> 环绕仓库的四壁,最为显眼的还有一个个小窗(枪眼)。小窗共有106个,每个都是内宽外窄,规格一样,宽0.40米、高0.65米。小窗除作采光通风之用,其实主要用来瞭望和射击之用。</b></p> <p class="ql-block"><b> 顶层四周女儿墙上放置有不规则形花岗岩石99块,以作防御武器使用。 在顶层屋顶的四个角位,各设有外凸圆柱形钢筋水泥结构瞭望塔,塔高1.75米,进口处宽0.57米,深度刚好容纳一个人。每个瞭望塔面向3个方向开出3个又高又窄的窗口,上方还有一个270度观察台。这也是现今广东唯一发现有独特角位的瞭望口。</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滑动轮,从一楼可以滑动到六楼,方便拉货物的。</b></p> <p class="ql-block"><b> 当年,“碉楼”作为均和粮油购销站使用,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对它“仰望”;当今,站在“碉楼”的最顶层,我们可以对均和墟的一切“俯视”,“弹指一挥间”的五十多年瞬间,角度做了转換。</b></p> <p class="ql-block"><b> 2011年,白云区政府投资近1000万元对其进行修缮,2012年6月开辟为白云区民俗文化博物馆。目前馆内有中国典当业简史、均和墟历史展、白云区代表性文物建筑展以及白云风土人情特色展4个常设展览,是群众了解白云历史文化的窗口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碉楼”内的其他拍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均 禾 公 所</b></p><p class="ql-block"><b> 平和大押后面不远的地方就是均和公所。据考证,公所修建于1915年,曾于1932年重修过,是目前广州市保存得最完整的乡公所。均和公所大门额匾上“均和公所”四个字的题写人为孔绍尧,孔绍尧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他结识了在上海做生意的均禾石马人袁梓文,并随其经常到均禾地区活动,为发展革命做工作。在袁梓文筹划修建均和公所时,他专门题写了额匾。受其革命思想影响,袁梓文等人在规划建设均和墟时将道路命名为“博爱路”“平等路”“自由路”等。</b></p><p class="ql-block"><b> 随着墟市的繁华,也催生了“均未公所”,1932年袁梓文等人又合资建造了“均和公所,用来负责整个墟市和附近13个村落解决纠纷、仲裁和治安管理,也就是“大管家的角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编者:记忆中72年在均和的时候,住所附近不远的地方有一间“祠堂”,(今天才确切知道是均和乡公所,并不是祠堂的性质)当时的地质队饭堂就在“祠堂”附近,因此,每天都会经过“祠堂”,印象较深。所以这次均和之行就向当地村民询问“碉楼”附近的“祠堂”在什么地方?最搞笑的是当年是广东荔技大丰收之年,队里用解放牌汽车运了一车荔枝回来,就在“祠堂”门前卸货,荔枝0.19元一斤,每位工友都买了十斤八斤的,用水桶装回宿舍“享用”,结果第二天就有不少人闹肚子,到队医孙大夫处开病假单。事情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回想赶来还记忆犹新。</span></p> <p class="ql-block"><b> 榕树下,老人们聚集着聊天。</b></p> <p class="ql-block"><b> 在“碉楼”旁边的民宅门口,坐着一位纳凉老大爷,和老人家搭讪后,老人家背靠竹椅,侃侃而谈。他今天86岁,1940年就在均和居住,可以说对均和的历史无所不知。讲到了均和墟是旧时的集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做生意的地方。以前一、四、七的墟期到了,周边的石马、平沙、罗岗、清湖村的居民都会赶过来“趁墟”,当时的盛况说万客云集一点都不为过。讲到了以前的骑楼房都是木房子,在街道的两旁都是商铺,现在都改建成砖房子。也讲到了碉楼的历史,还列举了一系列当时的历史人物。还…………对于老人家的热情介绍,我不断地频频点头,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感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骑楼商铺是均和圩最具岭南特色的建筑,为行人提供了遮阳挡雨的作用。其门面窄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又称竹筒屋。面阔、进深两者之比由1:4至1:8不等,宽不过4、5米,短者约7米,长者20多米。均和圩骑楼商铺为面阔一间,深两进,高两层。首层为铺面、仓库,二层为起居室。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均和圩骑楼商铺虽经百年沧桑,仍保存着历史的风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编者:记忆中的骑楼木楼房居所已难觅踪影,只能够在旧照片中去寻找和感觉过去的点点滴滴。</span></p> <p class="ql-block"><b> 均和墟设计者来自上海,因而它既有岭南文化基因,也有海派文化特色,建筑细节有更多西式建筑元素,颇具洋味;墟市内路面笔直宽阔,纵横如田字格般规矩方直,与大多传统墟市逶迤狭窄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糅合后的均和墟骑楼。</b></p> <p class="ql-block"><b> 根据以“碉楼”为座标以及距离、方向的判断,推测当年所租住民居的位置大约就在这一排房子的第二间铺位——均和二亍3号。(当年的木楼房已被改建为砖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米 仓</b></p><p class="ql-block"><b> 米仓,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均禾街一横街一号。与毗邻《平和大押》同属民国时期建筑,该屋作为碾米仓库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广东“墟市文化”的实物标本,粤语“趁墟”意为往人多热闹的地方去。该屋保存良好,产权归属私人所有。</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近百年过去。商铺已经不在,但记忆依旧。尽管经过了重修,但旧石砖里面,还留着当年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均和墟旧址临近均禾大道附近的仿古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新时代焕发新面貌。如今的均和墟换了新天、芳华渐起。围绕平和大押周边,建设有牌楼、景观墙与内廊、城市广场、河涌碧道(含亲水平台)和风雨廊桥、市政基础设施等。</b></p><p class="ql-block"><b> 放眼望去,气派牌楼置于片区入口处,青砖黛瓦,古楼红妆,深入其中,仿佛置身于古代岭南的街道中,处处流淌着古色古香的韵味。熙熙攘攘、游人如织的均和墟旧日繁华胜景将再现眼前。均和墟,这座百年老墟也将迎来新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拍摄于2024.2.1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编辑于2024.2.19</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