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清风明月我

<p class="ql-block">绍兴,取自宋高宗的“绍祚中兴”、蕴含了其光复社稷的愿景。古称越州,不大 ,但建城2500多年,怀里揣着的厚厚一沓历史,足以睥睨(pìnì)国内一干城市了.</p><p class="ql-block">绍兴有市井的烟火气,有兰亭的曲水流觞。有陆游唐婉的钗头凤,有鲁迅的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从越国古都、南宋陪都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方寸之间皆是历史。</p><p class="ql-block">这里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古桥,都是绍兴独有的符号,述说着这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以前绍兴市区只有 越城区,其他的是绍兴县(2013年绍兴县改为柯桥区),上虞县、嵊县、新昌县、诸暨县【1983年】。后来绍兴市从原来的“一区五县(市)”调整为“三区三县(市)”,市区面积由362平方千米扩大到2942平方千米。绍兴设越城区 ,柯桥区(绍兴县),上虞区。越城区是主城区,是鲁迅故里等景点的所在地,游客游玩的绍兴通常指 越城区。【2013年】</p><p class="ql-block">绍兴人口有535万,市区人口386万;</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绍兴的【三区二市一县】</p> <p class="ql-block">绍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p> <p class="ql-block">绍兴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也是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p> <p class="ql-block">绍兴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其中大禹、王阳明、鲁迅、书法和黄酒被称为代表绍兴城市形象的五张“金名片”。</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绍兴共走出了27位状元【其中文状元15人,武状元12人】,2238位进士,出了4个北大校长,73位两院院士。文人袁宏道评价绍兴:“士比鲫鱼多”,伟人毛泽东更是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绍兴人杰地灵的真实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四位校长的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何燮侯‌</p><p class="ql-block">何燮侯(1878—1961),浙江诸暨人,是北京大学第十二任校长(1912年12月至1913年11月)。他是第一个在日本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历任京师大学堂工科监督、工商部矿政司司长等职。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他致力于解决经费问题和建立教育秩序,为北大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蔡元培‌</p><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是北京大学第十四任校长(1916年12月至1927年8月)。他被誉为“北大之父”,在任期间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引进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才,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中心。他的改革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蒋梦麟‌</p><p class="ql-block">蒋梦麟(1886—1964),浙江余姚人(当时属绍兴),是北京大学第十九任校长(1930年12月至1945年9月)。他是北大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在国难时期勉力维持大学的运行,并领导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方针,为北大的现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马寅初‌</p><p class="ql-block">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州人(当时属绍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他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任期间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绍兴有许多别称:越州、山阴、会稽,还被誊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水乡泽国、东方威尼斯。每一个名字和称号背后,都有其历史与故事。读懂了,你对绍兴的了解与喜爱就更深几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绍兴名称历史演变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夏朝时期:绍兴地区被称为“於越”或“大越”,简称“越”。</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於越民族在今绍兴一带建立了一个小国家,名为“越国”。勾践是春秋战国的一位著名君王,成语卧薪尝胆说的就是他。</p><p class="ql-block">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越地被设置为“会稽郡”。</p><p class="ql-block">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领山阴等14县。</p><p class="ql-block">南朝陈永定年间(557~559),会稽郡拆分山阴增设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治山阴,时辖十一县。</p><p class="ql-block">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废会稽郡改置吴州,治会稽县,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p><p class="ql-block">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州,以原吴州境置 越州,治会稽县,是为越州名称之始。</p><p class="ql-block">宋朝时期: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考虑到“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的寓意,决定从建炎五年(1131年)开始改元为“绍兴”,将越州升格为“绍兴府”。</p><p class="ql-block">此名一直沿用千年不变。</p><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1911年),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府、州、厅旧制,府并县,袭府名而为绍兴县。</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实行省、县两级制。析绍兴县城区为绍兴市,驻城;析绍兴县东部为会稽县,驻皋埠</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9日,废会稽县入绍兴县。</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一般会稽指的是会稽郡,会稽郡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大禹而得名,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山,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会稽山是中华九大名山之大禹 娶妻生子,功成封赏,封禅为王,寿终下葬均在此处。</p><p class="ql-block">秦王于公元前222年,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郡县制施行后绍兴被分到了会稽郡的山阴县。</p> <p class="ql-block">乌篷船里望山阴,满是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山阴,是绍兴古县名。</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以原吴越之地设置会稽郡。会稽郡北起今江苏长江南岸,南至今福建北部,辖26个县,其中钱塘江以北(西)13个县,钱塘江以南(东)13个县。这26个县当中有一个大县,就是山阴县。山阴之名,是因其地处会稽山之荫(北)而得之。史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登天柱峰,东望大海,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天柱峰始称秦望山。</p><p class="ql-block">至东汉中,会稽郡以钱塘江为界分为吴郡和会稽郡,会稽郡辖境缩小,囿于钱塘江以东,以山阴县为郡治。山阴县成为新的会稽郡的首县。</p> <p class="ql-block">会稽县是绍兴地区历史上的一个旧县名。</p><p class="ql-block">六朝时期,随着中原人士大量南迁,山阴县变得人口众多,体量庞大,在南朝陈永定年间,拆分山阴县增设会稽县,以城市中部一条纵贯南北的河流——府河为界线,一分为二,在东部设置会稽县,在西部设置山阴县。同为会稽郡首县,此后又同为越州(隋、唐、北宋)、绍兴府(南宋、明、清)首县。</p> <p class="ql-block">山阴、会稽两县的界河由南而北,自植利门(南门)流入,经鲍家桥、舍子桥、大云桥、清道桥、县西桥、小江桥,折而向东,经香桥又北折,经咸宁桥、安宁桥,出昌安门,注入三江口,中间支流纵横,皆可通舟楫。其上桥梁甚多,皆连接山、会两县,河西(小江桥至香桥段为河北)是山阴县境,河东(小江桥至香桥段为河南)是会稽县境。故同处一城,世居小江桥北笔飞弄的蔡元培 自称山阴人,世居都昌坊的 周豫才(鲁迅)自称会稽人。</p> <p class="ql-block">绍兴,被称作“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里有数不清的古街古桥,街巷、庭院、台门、石桥,处处都是遗迹,件件都有典故,1982年2月8日,绍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对绍兴历史遗存和文化沉淀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绍兴是一座漂浮于水上的城市。8000条河流,横跨了1万多座桥梁和600多座古桥。乌篷船载着岁月悠悠,在欸乃声中流淌了千年;“百舸千舟摇摇摇,一河两岸桥桥桥”,是其“漂”在水上最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外国人也称绍兴为“东方的威尼斯”。与意大利威尼斯城相比,同样是漂在水上的历史名城,而绍兴,却历史更为悠久,民风民俗更浓烈。</p> <p class="ql-block">绍兴城不大,名人却厚得可怕。作家马伯庸写道:出门就是蔡元培故居,附近周恩来祖居、秋瑾纪念碑、鲁迅故居、陆游的沈园、徐渭的青藤书屋。去王羲之的兰亭,发现不远处居然还有王阳明墓。随便一个都如雷贯耳。</p> <p class="ql-block">自古越国建都至今。绍兴这座千年古城,城址未变,格局依旧,过去和未来在这里交汇,向世界展现着古城风情和现代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座江南水乡的万种风情!</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生活在仓桥直街。仓桥直街在绍兴老城西侧,北连府山和城市广场,南面是塔山文化广场,距离鲁迅故里也不远。从入口处进去,便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典型的青石板、湿苔藓、乌篷船,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景色。</p><p class="ql-block">宋代此地建有多座仓库,尤以粮仓为多,后将府衙东北首的一座桥称为“仓桥”,将仓桥南端的这条街巷称为“仓桥直街”。直到明、清时期,这仓桥附近依然有徽商储存茶叶、油漆的库房,这库房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成了土特产公司储存竹木制品的仓库。</p> <p class="ql-block">仓桥直街是一条与护城河平行的枕河老街,直街北起胜利西路,南达鲁迅西路,全长2.2公里。自北而南,依次架有仓桥、龙门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桥等传统古老石板桥,平添水城氛围。</p><p class="ql-block">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为绍兴城内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2003年获“二〇〇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称此老街是“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偏向于美食,老街上有许多绍兴当地特色菜和小吃。</p> <p class="ql-block">府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书香气息在书圣故里。绍兴的历史街区有许多,书圣故里是特别的那一个。这片至今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是绍兴历史文脉的灵魂凝聚。「话燕梁空春雨急,爱鹅人去暮山长;学书弟子知何在,风过池塘墨尚香」,一步一景,仄仄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一种隐匿于岁月的温柔便漾在了眼前。</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是绍兴市区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也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荟萃着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绍兴名士“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也是刘宗周、黄宗羲等历代名士的求学圣地。这里景区与社区交织,2500户8000余人生活在景区中。众多名胜古迹散落在社区的四街六弄之间,如笔飞弄的蔡元培故居、西街的戒珠寺、蕺山街的题扇桥、萧山街的探花台门,蕺山书院…</p><p class="ql-block">而书圣故里之名,则源于1700多年前,书圣王羲之曾居住于此。这里也是千百年来,绍兴人繁衍生息、贸易往来从未断绝之地,被誉为活着的历史街区。</p> <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由环城北路、中兴中路、萧山街和局弄合围而成,包含四街六弄,“四街”指蕺山街、西街、萧山街和题扇桥直街,“六弄”指斜桥弄、槐花弄、白华庵弄、笔飞弄、大园弄和躲婆弄。蕺山街、西街、萧山街构成历史街区“工”字型的建筑风貌。</p><p class="ql-block">这里店铺林立,作坊街特色明显,街内随处可见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点,如木器店、锡具店、铜制店、棕绷店等,因居民多、商业繁荣,老式酒馆、早餐店、剃头店等老店铺也不少。2014年,书圣故里被认定为“浙江省特色商业示范街”。</p><p class="ql-block">这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蔡元培故居、王羲之故居、探花台门、解元台门、施家台门等均位于此。2015年,书圣故里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萧山街(解放北路)➡️ 蕺山街➡️西街(往返折回)➡️中兴路</p><p class="ql-block">1️⃣萧山街(婚姻用品一条街)主要以寻常杂货为主,可以感受绍兴的市井日常,穿插着名宿、咖啡馆、小饭店,拍照📷逛逛都是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2️⃣蕺山街(核心街区)南北方向的是嶯山街,算得上是三条街道中最美的一条,老台门众多。入口处是墨池,有许多关于王羲之的点在这条街上,元宵节赏灯好去处,躲婆弄、题扇桥、乌篷船码头、蕺坊桥、当铺、等景观点都在这里!人气更旺!</p><p class="ql-block">3️⃣西街(艺术气息浓厚,东首连戒珠寺),王羲之的墨宝、墨池都在这里还有戒珠讲寺、民俗馆、王家山等,古玩店、书店(老爷爷的店)林立,还有些民宿也在这花筑,奢民宿、狼豪小筑、西街九号等值得一去!</p> <p class="ql-block">蕺山为绍兴古城内三座主要小山之一,也是绍兴的主要历史名山。据传山上因多生蕺草(即俗称的“鱼腥草”)越王勾践曾采食之而命名。蕺山又名王家山,源于王羲之故居就在山脚。山上主要景点有“文笔塔”、“蕺山书院”、“董昌生祠题记”、“仰山亭”、蕺山亭、三范祠、北天竺、“暗香亭”和“石亭”等。</p><p class="ql-block">蕺山亭是绍兴原山(阴)会(稽)两县的状元亭,凡考中状元者均可将名字刻在亭柱子上。</p> <p class="ql-block">文笔塔:又名王家塔,是绍兴的标志性建筑,塔高36.8米,外观五层,内实为七层。登梯上楼可俯瞰绍兴全城。塔顶可俯瞰绍兴城区。</p><p class="ql-block">戢山文笔塔(王家塔),与府山飞翼楼、塔山应天塔成三塔鼎立之势,构成绍兴古城上空的美丽画面。历史上的王家塔曾多次被毁,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绍兴时,还在塔基上修筑过碉堡,抗战胜利后清除。2003年年底前修复,之前,塔址被用于建筑绍兴电视台的电视发射塔。</p> <p class="ql-block">【蕺山书院】</p><p class="ql-block">蕺山书院曾是明代著名儒学大师刘宗周讲学之地,也是蕺山学派的发祥地。清末时,书院改为山阴县学堂,徐锡麟曾执教于此。范文澜、陈建功、徐钦文等人先后在此就读。为绍兴市蕺山中心小学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刘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东,别号念台,绍兴府山阴人,刘宗周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为礼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起右通政,参与东林党活动,曾因上疏弹劾魏忠贤而被停俸半年并削籍为民。崇祯元年(1628年)为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十四年(1641年)为吏部侍郎,不久升任左都御史,因上疏与朝廷意见不合再遭革职削籍。南明弘光朝复官,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而辞官归乡。清兵攻陷杭州的消息传到绍兴时,正在进餐的刘宗周即推开食物恸哭绝食。期间,清贝勒博洛以礼来聘,刘宗周“书不启封”。绝食二十三天,于弘光元年(1645)农历闰六月初八日卒。</p><p class="ql-block">提倡“诚敬”为主,“慎独”为功,人称“千秋正学”。黄宗羲、陈确、张履祥、陈洪绶、祁彪佳等著名学者与气节之士均出其门下,世称“蕺山学派”。所著辑为《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p> <p class="ql-block">临鹅池:鹅池原是王羲之家后花园,平时他在这里研习书法,崖壁上有他所书的“鹅”字石刻。</p> <p class="ql-block">【戒珠寺】</p><p class="ql-block">戒珠寺依蕺山临西街,为城中八大名寺之一。建寺前,是王羲之的住宅,后王羲之舍宅为寺。初名“昌安寺”。王羲之为什么舍宅为寺,这里有一段传说。</p><p class="ql-block">传王羲之有两样所好,一是爱鹅,一是癖珠。王羲之为了让十指灵活有力,增加书写的气势,他随身都佩带一颗晶莹剔透、珠润玉圆的明珠,不时握在手掌中,来回摩挲。一天,王羲之手搓明珠站在池畔观赏白鹅戏水,忽然家僮通报一位僧人前来造访,王羲之随手将明珠放在桌上,与这位僧友叙谈。其间,又有人来见王羲之,王请僧人稍候,出去会另一客人。回来后,桌上的珠子却不见了,王羲之就怀疑是这位尘外之人,欲心未净,虽不便明言,但脸上流露出鄙夷之色。僧人见状,顿感冤屈,却有口难辨,只好怏怏而去……这位僧人无端遭此不白之冤,伤心过度,竟然茶饭不思,没多久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p><p class="ql-block">没想到,王羲之家中的一只大白鹅突然也病怏怏不吃不喝,没几天死了。家人感到奇怪,剖开鹅的肚肠,竟发现了那颗明珠。原来那天大白鹅误把明珠当饲料吞进肚里了。王羲之非常难过,深感自己错怪了那位僧友,悔恨交加,十分悲痛,自己竟然为了一颗俗物,而怀疑、伤害自己最真挚的朋友,实在太卑鄙了。自此他戒绝了玩珠之癖,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僧人,于是就把整座住宅和田园的山林一并捐给了佛门建寺庙,并亲笔为寺庙题写横匾“戒珠寺”,悬挂门上,用来悼念僧人也告诫自己。</p> <p class="ql-block">戒珠寺边上《二谢帖》是唐人双钩摹本,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皇室馆藏。此帖在日本流传一千三百多年,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墨池】</p><p class="ql-block">位于戒珠讲寺对门之外的蕺山路上。传说当年书圣练写书法之后,便到此池中洗笔,天长日久,池水也就染成了黛色</p> <p class="ql-block">【题扇桥】题扇桥现桥为清道光八年(1828) 原址重修,桥体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18.5米。</p><p class="ql-block">桥旁竖有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的石碑一方,旁设圆桌和鼓形石凳,可供游人小憩。</p><p class="ql-block">《晋书王羲之传》记有:“尝在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云: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将笔抛进笔飞弄,人躲进躲婆弄,现该二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从此该桥改名为“题扇桥”。</p> <p class="ql-block">题扇桥旁民居山墙上王羲之的书法临本《快雪时晴帖》,此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p><p class="ql-block"> 翻译为:“王羲之拜上,刚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已经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p> <p class="ql-block">蕺坊桥:又叫七坊桥,介于题扇桥与咸宁桥两座石桥之间</p> <p class="ql-block">戢坊桥墙上《得示帖》是王羲之行草书的代表作品。《得示帖》属于丧乱三帖之一,与《丧乱帖》、《二谢帖》连成一纸,并称为'丧乱三帖'。纵28.7厘米,横58.9厘米,现在收藏在日本宫内厅的三之丸尚藏馆。</p> <p class="ql-block">咸宁桥:双层石梁桥,建于西晋咸宁年间,桥名宁字无丁</p> <p class="ql-block">墙上王羲之《姨母帖》,是王羲之传世书札中最著名的唐人摹本之一,是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唐人《万岁通天帖》第一帖。</p><p class="ql-block">“万岁通天”是唐代女皇武则天的年号。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王羲之的后代王方庆以家藏“王氏一门书翰”真迹进献朝廷,武则天十分重视,命人以真迹作为底本,用硬黄纸双钩填廓的方法摹下来,原迹仍然还给王方庆。现原迹已不知下落,现存《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五氏宝章集》)共收王氏一门七人十帖,作为“天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已是十分珍贵的墨迹资料。</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陈列馆】</p><p class="ql-block">位于斜桥弄8号的王羲之陈列馆是书圣故里景区内专门展示陈列王羲之和历代受王羲之影响的书法家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飞弄是王羲之扔笔飞至此,笔架桥是笔飞到一座桥上,现在桥已拆去,笔架桥变街名</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1日,这一天恰好是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蔡元培诞辰120周年之际‌,蔡元培纪念馆落成。这里见证了蔡元培家族的历史。蔡元培于1868年1月11日诞生于此,并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居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萧山街笔飞弄13号,是一个颇具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门楣上两个“翰林”大字却足以说明这座老“台门”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孑民,乳名阿培,近代教育家、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18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1892年为翰林院编修。</p><p class="ql-block">蔡元培祖上自明末由诸暨迁至山阴。清道光间,蔡元培祖父嘉谟公在笔飞弄自置房屋,初有大厅三楹,后又在屋后加盖五楼五底,自祖父以下三代合住,元培父亲是钱庄经理,蔡宝煜居东首一楼一底加一骑楼,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在此出生.1871年,同治年4岁的蔡元培入家塾,1878年,光绪戊寅四年,蔡元培11岁,父亲因病早逝,元培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对学业孜孜以求。1884年,蔡元培17岁时,考取秀才。秀才赋予的是一种身份,免除差窑,县衙见县令不用跪,官府不能对秀才行刑。1885年蔡元培十八岁设馆教书。是远近闻名的大文人。1889年蔡元培22岁的时候,考中举人,并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第二年,蔡元培进京考得中贡士,未殿试。1892年25岁时的蔡元培经殿试考中进士(座师是翁同龢),被光绪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翰林院里的一名七品编修。蔡氏台门从此挂起红底金字的“翰林第”匾额;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1898年离开翰林院,在老家绍兴中西学堂担任监督,提倡新文化。在他28岁前及在绍兴中西学堂(现绍一中)任职时和历次返乡时均居于此。而他最终成为文通古今、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与“人世楷模”,也正是从此故居 起步与奠基的。</p><p class="ql-block">1900年夏天,33岁的蔡元培离开故乡前往上海,成为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p><p class="ql-block">1905年,乙巳三十一年38岁时,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07年5月,丁未三十三年40岁时,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一面学习,一面教授唐绍仪(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4个侄子的中文教师,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从此从革命家转型成为一代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1911年11月上旬,宣统三年辛亥年,辛亥革命爆发,在陈其美去电催促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1912年1月4日,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2年1月19日,民国元年,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夏,黎元洪的北京政府终于明令恢复了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纷纷相约回国,一些浙江籍议员还发电给远在法国的蔡元培,说是要推选他当浙江省督军。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乘船由马赛回国,抵达上海。</p><p class="ql-block">1916年12月26日,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p><p class="ql-block">同年,蔡元培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7年7月,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其时胡适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1917年7月3日,蔡元培在北大发表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说的余热未散,就向黎元洪总统提出辞职了,措辞委婉,但动因沉郁,那就是抗议张勋复辟。1920年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蔡元培任校长。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p><p class="ql-block">1920年5月,蔡元培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8月,聘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p><p class="ql-block">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年和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还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并被任为大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1928年,蔡元培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p> <p class="ql-block">故居主要建筑有门厅、大厅、座楼,共三进,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青石板地。门厅三间,坐西朝东,上方悬挂着刘海粟手书的“蔡元培故居”匾额。厅内安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目光和蔼睿智,一派长者风范。大厅上方悬挂毛泽东褒誉先生“学界泰斗”匾额和周恩来撰、沈定庵书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对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历程。</p> <p class="ql-block">先生名流芳古:一生致力于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将蔡元培与许多世界名校校长比较:“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在日记中评价他:“惟其在教育上与本党主义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见者,但有罪过而已,尤其是教育受其乡愿式之影响为更恶劣也。”</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先生的怀乡诗:</p><p class="ql-block">故乡尽有好湖山,八载常萦魂梦间。</p><p class="ql-block">最羡卧游若有术,十篇妙绘若循环。</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广场:蔡元培雕像后的广场上有毛泽东对其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在2023年,蔡元培诞辰155周年。故乡人民以特有的方式纪念这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绍兴古城新地标-孑民图书馆于4月15号开放了,孑民图书馆毗邻蔡元培故居和孑民剧院。新中式风格设计,似水墨画的山水景致,江南韵味十足。坐落于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之处,与这方土地和谐共生,又在这里创造新生。</p> <p class="ql-block">扩展:</p><p class="ql-block">蔡元培任下的北大精神:“兼容并包、思想自由”。</p><p class="ql-block">用人方面,蔡元培不拘一格,他任用陈独秀当文科学长,而事实上陈独秀连学历都没有,为了让陈独秀到北大教书,他甚至帮陈独秀伪造日本东京大学学历。</p><p class="ql-block">梁漱溟当时23岁,他就把论文寄给蔡元培,本想着去北大读书。蔡元培看完之后,说:“你可以来北大讲授哲学”。</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和胡适是蔡元培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老师,他们是新文化的两位主将,又是五四的两位总司令。但是他们在进入北大之前,履历并不好看,蔡元培为了让他们成功进入北大以及镇住保守派的反对者,连续伪造了两份简历。</p><p class="ql-block">陈独秀是蔡元培公开向社会聘请的第一位北大教师,而且给的职位还是极为重要的“文科学长”。所谓“文科学长”,就是管整个文科的,比现在大学里面的一院之长还更重要。前一任校长胡仁源思想守旧,文科的老师大多也是守旧之人,蔡元培希望由文科打开一个缺口,解放思想、活跃气氛。陈独秀不仅于训诂音韵、文学考据等方面有专长,还是《新青年》的主编及先进思想的积极传播者,于是蔡元培选定了陈独秀。</p><p class="ql-block">不过,陈独秀虽然凭借《新青年》杂志声名鹊起,但资历却不太好看。就前朝而言,陈独秀没中过举,更没中过进士,只不过是个秀才;于新朝来说,陈独秀没有担任过重要的职务,也没从国外读个博士回来。那么多人盯着北大文科学长这个职位,陈独秀怕是很难服众。</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开始也没有答应蔡元培,除了怕自己不能服众外,还因为放心不下在上海的《新青年》。但蔡元培却没有因陈独秀的拒绝而生气,而是拿出了十足的诚意来请陈独秀。当时陈独秀正好在北京办事,蔡元培便每天都去他所住的旅馆拜访他。有一次蔡元培去的太早,陈独秀还没起床,蔡元培便在他门口等了很久。此外,蔡元培还答应陈独秀,帮忙将《新青年》编辑部搬到北京。最后,陈独秀终于被打动了。说服了陈独秀,并不意味着他就能成功来任职,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当时的教育部门是典型的“轻能力,重资历”,蔡元培被看重也是因为他资历足够老。陈独秀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资历,又该怎么办呢?蔡元培选择了为陈独秀假造资历:陈独秀,东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事实上,陈独秀虽曾几次留学日本,但都没毕业,没拿到学士学位。至于担任安徽公学教务长和安徽高等学校校长,更是子虚乌有。陈独秀本人当时并不知道,正是凭借这份蔡元培为他假造的简历,范源濂才签发“教育部令(第 3 号) ”: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许多年后,当陈独秀得知蔡元培去世的消息时,曾这样说道:蔡先生乃是一位无可无不可的老好人;</p> <p class="ql-block">【钱业公所会馆 】</p><p class="ql-block">位于笔飞弄7号,占地面积1000平米,与蔡元培故居毗邻。钱业会馆建于清末,是绍兴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会馆建筑,其前身是辛亥革命前由绍兴十七家钱庄成立的会馆,作为议事场所。如今这里已打造成钱币博览馆,对绍兴钱庄的发展历程和布局进行了全面展示</p> <p class="ql-block">🍊🍊西小路历史街区</p><p class="ql-block">从城市广场向西约500米,就是西小路历史街区了。历史街区“一河一街、街河并行”格局,是绍兴水乡风貌的集中体现。安静,人少,偶尔在河上可以看到乌篷船划过,是绍兴最美的古街之一。与仓桥直街的商业繁华不同,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沿街的店铺非常少,都是寻常百姓自家的房子,是绍兴原汁原味的历史老街模样,你可以看到他们在生火做饭,或在河边洗衣服。</p><p class="ql-block">西小路历史街区呈南北走向,全长约700米。北起光相桥,南至鲤鱼桥,沿途有王阳明故里、胡家台门、谢公桥、王阳明纪念馆、蒋家台门等景观,街区的西南角还有古越藏书楼和大通师范学堂。</p> <p class="ql-block">西小路街区唯一的街巷交接处也是河道交汇处,这里有一桥一府,皆为历史文物。一桥即谢公桥,是一座石拱古桥。它始建于后晋时期,现存的桥身是清康熙时期重修的,是绍兴古桥群的一员。</p><p class="ql-block">新河弄水道北侧的房子,是明代嘉靖时期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吕本的府邸,被称为吕府,在2022年阳明故里建成之前吕府曾经被改建为王阳明纪念馆。这里很安静,古典气质很浓。</p><p class="ql-block">吕府的主人吕夲(1503~1587年),明余姚人,后移居绍兴城中。嘉靖年间,其官位高至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后因丁忧回籍,其间朝廷变故,不复仕途,遂优游林下二十余年。</p><p class="ql-block">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占地48亩,府第三面环水,坐北朝南,共有十三座厅堂,绍兴民间传说吕本八十寿辰时,吕夲的十三个学生,相约每人建一座厅堂作为寿礼以贈谢老师,所以当地称为“吕府十三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设两条南北向“水弄”和一条东西向“马弄”。中央纵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轿厅、永恩堂、三厅、四厅、五厅,略高于左右建筑,主体突出。左右两条纵轴线各有5座建筑,依次为牌坊、前厅、二厅、三厅、四厅。第五条横轴线上为楼房,其余均系平屋。厅前各有砖石砌筑门楼,厅后均有天井。主体建筑为永恩堂,保存较完整。通面宽3650米,通进深17米,分7间。明间两缝七架抬梁,其他各缝用穿斗式,顶作硬山造。用材硕大,结构简洁。轿厅、四厅、东侧牌坊、前厅、西侧牌坊、二厅、三厅俱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体量非常大的明代民居建筑,</span>其正厅永恩堂是 江南最大的厅堂。吕府现尚存明代原构建筑6200平方米,2001年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号称为浙江省具有一定价值的两处明代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沿着西小路历史街区自南向北,路的尽头,一座王公桥立于西小河之上,这“王公”便是原来居住在附近的王阳明。</p> <p class="ql-block">绍兴不仅是阳明先生成长、讲学、归葬之地,还是阳明心学发源地和成熟地,见证了王阳明一生的成就与传奇.</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的人生,充满了神秘。他的“心学”,流传甚广,不仅影响了明、清及至近现代,而且远播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五百年来无数后人为其折服。“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不断滋育着人们心灵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提到王守仁,很多⼈可能会感到茫然:王守仁是哪朝哪代的⼈,⼜有什么事迹呢?但是,如果改⽤对他的另⼀个称呼——王阳明,⼈们⽴刻就恍然⼤悟了。王阳明 即 王守仁。</p><p class="ql-block">王守仁(1472--1528),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他曾经筑室于绍兴市郊会稽山的阳明洞天,自称阳明子、阳明山人,故世人称之为阳明先生。王守仁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出身于绍兴府余姚一个世代读书习文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成化十七年(1481)阳明十岁,其父王华“常思山阴山水佳丽,又为先世故居,复自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居之。”那一年父亲王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翰林院修撰、翰林院学士、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祖父王天叙“环堵萧然,雅歌豪吟,胸次洒落,所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行于世”,是一位文化修养出众的豪放之士,常随祖父读书的王守仁不仅在学问上受益于他,性格也颇与祖父相似。他曾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王守仁听后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少年人能有这样的气魄,就连其父王华闻知后都感到惊喜。</p><p class="ql-block">从天才少年到明代大儒,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p><p class="ql-block">王守仁是 状元公 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因功获封新建伯 赐伯府第,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归葬在他生前亲选的地方——绍兴兰亭洪溪。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当年乾隆皇帝在下江南的时候也曾经来过王守仁墓,并御笔题字“名世真才”。</p><p class="ql-block">王阳明集名卿与大儒之身份于一体,他是明一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者。</p>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31号,在王阳明550周年诞辰之际,历经多年保护开发的绍兴阳明故里正式开放。阳明故里由阳明故居、阳明纪念馆、阳明广场等组成。阳明故居于2022年进行了1:1还原重建,再现了伯府的历史格局。</p><p class="ql-block">重修的阳明故居保留六大历史遗迹,还原历史本真性,六大遗迹,分别为伯府大埠头、牌坊残基、碧霞池、石门框、饮酒亭、观象台。</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故居遗址为“一轴、四进、六重”的平面格局,主要建筑由门厅、前厅明德堂、后厅至善堂、附房传习堂四进院落构成。加上碧霞池,后庭院后花园,共有六重建筑。总长约110.9米,总宽度约52.6米。前厅总宽约32.4米,进长16.5米。</p><p class="ql-block">一条玻璃栈道位于轴线上,此处保留了15%的考古遗存,透过脚下的栈道可以清晰地看到伯府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碧霞池位于王阳明故居东南面。碧霞元君是泰山之女,在民间信仰中属于生育与平安的保佑神。王阳明与妻子诸氏生活多年却一直没有生育后代,王阳明在扩建伯府,开挖水池时将其取名为“碧霞池”也有希望老来得子之意。同时碧霞池上的天泉桥也是天泉证道发生之地,是阳明心学的成熟之地。</p><p class="ql-block">重修的阳明故居采用了来自非洲的红花梨木,最高的柱子高达10.4米,最宽的梁直径近1米,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明德堂左右壁画分别是《王华致仕》和《敕封新建伯》,参照唐代人物画及明清宫廷画的绘画风格进行绘画创作。</p><p class="ql-block">《王华致任》画的是明正德二年(1507),九月二十一日,刘谨借王阳明父亲王华参与预编《大明会典》中的谬误之处,迫使王华致仕,王华不以为然,以为“从此可以免祸矣”。王华归田(绍兴光相坊)后,以读书自娱,侍奉百岁老母,自己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为世人称赞。</p><p class="ql-block">《敕封新建伯》画的是明嘉靖元年(1521),朝廷下了“圣旨”,称王阳明平定江西盗贼有功,封为“新建伯”,同时兼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p><p class="ql-block">这两幅画分别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孝和忠。</p> <p class="ql-block">至善堂是整个故居中最高的一个厅堂,堂内布置成一个声音剧场,还原明代讲堂空间,采用数字投影的方式介绍其父亲王华去世时王阳明在绍兴家中守孝,专事讲学的场景,虚实结合,增强游客互动体验。</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附房为传习堂,展示了王阳明交友会客的场景。阳明故居两侧有东西跨院。</p><p class="ql-block">东厢房内,一件由国内非遗大师创作的33.44米长的东阳木雕与黄杨木雕合成的艺术作品置于墙上,描绘了王阳明从瑞云楼出生到归葬山阴等16个阳明故事,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饮酒亭位于伯府东跨院,南临碧霞池,为二层木结构建筑,民间称其为“王家台门”。建筑东西朝向,现存四间一弄,北侧残缺。如今,饮酒亭复原为二层五开间设腰檐建筑,总宽24米,总长6.7米。</p><p class="ql-block">后花园人称“王假山”,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观象台。相传,它是王阳明用来占卜星象、观察天体的地方。是以碧霞池之土“掘池筑台”而成。现状南北宽17米,东西长53米,高4米余,土台四周为块石并以包砌护坡。</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纪念馆是下沉式的建筑,在阳明广场上,一尊4.5米高的阳明雕像栩栩如生,他手放胸口,脚下的树根扎根沃土,寓意着心学的根源在绍兴。一旁的罗汉松绿意盎然,寓意着阳明心学思想万古长青。雕像后巨型圆柱形建筑就是心源厅。</p> <p class="ql-block">近500年来,王阳明一直活在热搜里,活在人们的金句里。这位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学术思想,始终为解决社会问题为时代变革和转型开具良方。</p> <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绍兴涌现出无数的风流之辈。舜帝多次造访,勾践卧薪尝胆,王羲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鲁迅以笔为刃投身革命,周恩来一生为民深受爱戴……绍兴名士的风骨,在岁月长河中绵延承续,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民族脊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是绍兴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鲁迅故里保留了当年的老建筑,恢复了鲁迅笔下的土谷祠、寿家台门,再现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小学课本中的场景,可以立体感受鲁迅当年生活的情景,漫步在鲁迅中路这条古街上,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是一溜粉墙黛瓦的竹丝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中。</p><p class="ql-block">鲁迅的祖居(周家老台门),周氏家族在绍兴曾是名门望族,当时,周家一共拥有三个台门,鲁迅祖居是最早拥有的一个台门,因此也被称为周家老台门。这座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鲁迅祖居,因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而被称为周家老台门,它是绍兴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坐南朝北共四进,砖木结构,粉墙黛瓦,花格门窗,石板地面,显得十分气派。</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为德寿堂,在绍兴俗称为“大堂前”,是鲁迅祖居中的主要建筑,“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大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宁”之讳,改为德寿堂。</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香火堂,是拜祖先和办丧事的场所。中央上方“德祉永馨”(意指德行和福气源远流长)匾下中间挂有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两壁上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是周福清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为座楼,是周氏家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布置分主卧房、男、女幼童房、少爷房、小姐闺房、书房、绣房和沐浴房,以及厨房、佣人房间、仓库等各厢房。卧室虽不算华丽,但木雕,金漆十分精美,衣柜、箱柜、衣架、盥洗架等物品一应俱全。厨房在走廊的另一头。很大,是传统的大灶头,殷实的周家吃饭的人也多。</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位于东昌坊口,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周氏聚族而居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此,在此生活至18岁去南京求学,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居住于此。1918年,周氏族人将整座台门连同百草园卖给东邻朱姓。房子易主后,大部分遭改建,但位于新台门西侧的鲁迅故居幸得保存。现在的周家新台门是2003年根据周氏亲友的回忆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百草园</p><p class="ql-block">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p><p class="ql-block">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乐趣。那里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那里也有蝉鸣在叫,黄蜂在飞,云雀乱串;那里还有蟋蟀,蜈蚣,斑毛;那里的墙头上传说还有美女蛇【何首乌】,害得小时候的鲁迅都不敢出门。就是下雪了,无味的百草园里还有另外一种景象:他们在那里堆雪人,用竹筛套一种叫张飞的麻雀。百草园真的是孩子们的天堂。</p><p class="ql-block">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人常进出后园,走来走去影响他学习,就要求老师更换位置,把座位移到东北角。鲁迅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当年刻下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5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重建落成一座以“老房子、新空间”为理念的仿台门式建筑,由序厅、正厅和临展厅组成,展示鲁迅56年短暂而光辉的一生。2019年,鲁迅纪念馆门口新建“池水印章”景观,这是一方长14米,宽4米的水池,表现绍兴水乡特色,池中竖有五枚“印章”雕塑。</p> <p class="ql-block">绍兴自宋(南)明起,到清末民初,周鲁傅寿称为绍兴四大家族。周氏起于宋明理学家周敦颐、后历代才人初,最后一辈也就是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一代,其中周恩来总理也是来自绍兴周氏。而寿氏,起源于南宋初期驸马寿京,历代以入仕为主,传至清末寿镜吾一代,创立“三味书屋”,教育出周氏三兄弟最为著名,还有北大初期的寿先孝教授也出自此门。傅家比较低调,但也大出人才,近代便有傅雷,代表作品《傅雷家书》。鲁氏是四大家族中最迟出现,也是最早败落,重地主气息,鲁迅先生的母亲就是来自鲁家,鲁迅笔下《祝福》就是鲁家败落下的最后场景。</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城的活化,最后发力的还是文化。”</p><p class="ql-block">跟着语文课本游绍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也是民族脊梁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在这座顶级文化大师汇集的古城里,‘梵高遇见徐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咖啡馆名字。</p> <p class="ql-block">石涛曾言:“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清代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则有句:“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这里所说的“青藤”便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p><p class="ql-block">该如何定义他呢?一位童年悲惨的神童?</p><p class="ql-block">一位被卷入政治漩涡的幕僚?一位精通诗、书、画、散文、戏剧和兵法的全才?一位在书画上开宗立派的文化巨擘?一位培养出抗倭名将的名师?一位九次自杀未遂的狂人?</p><p class="ql-block">徐渭以草书笔法入画,每一笔皆从胸臆中流出生气淋漓,疏狂而不失巧思</p> <p class="ql-block">徐渭生前画过一幅《青藤书屋图》,画的就是生他养他的家。他在画上题了一幅有名的对子:“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意思是落魄而又不失文人的风骨。上联是实说,自己住的是祖上留下的几间破屋子,是在自嘲;下联的“南腔北调”,表面上是说口音不纯,各地的方言掺合在一起。实则是,自己跟这个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唱的不是一个调调。</p><p class="ql-block">“青藤画派”的祖师爷——徐渭青藤书屋,就掩映在这江南水乡人家的粉墙黛瓦之中。院内,几杆疏竹,透出“青藤书屋”的匾额。书屋庭院,洋溢着江南的秀气,河卵石的小径,曲向照壁左侧的月亮门,门左侧是一棵后世补植的树——虬曲的青藤顺着墙壁攀缘。藤上的青叶繁茂,一派欣欣向荣,因了这藤,“榴花书屋”便易名为“青藤书屋”。书屋外,小小庭院里,几枝青竹,迎风摇曳,那两棵缀满石榴红果的大安石榴,仿佛在记述着曾经的“榴花书屋”。</p> <p class="ql-block">嘉庆重修《山阴县志》卷二十八载: "榴花书尾,在大云坊大乘庵之东,徐渭降生处。"榴花书屋的主人,就是徐渭的父亲徐键。屋前有池,方不盈丈,不涸不溢,号称"天池',旁有大安石榴树,书屋因此得名。池边青藤一株,为徐渭手檀,枝干蟠曲,不如虬松,覆盖方池。池的周围有石栏,造作古朴。近北横卧平桥,下以方柱承托,柱上刻"砥柱中流",桥上建书屋,构柱上刻楹联: "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背刻"自在岩"。这些都是徐谓的手书。 徐谓二十岁考中秀才,入赘潘克敬家,从此离开了榴花书屋。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徐渭的长兄徐淮故世,榴花书屋也出卖了。幸亏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山阴进士金兰发起保护,在大云坊建碑,上刻"徐文长先生故里",并以书屋为学舍,授徒讲学。崇祯末年,陈洪绶从诸暨迁居徐渭故宅,手书"青藤书屋"匾,从此,"榴花书屋'易名为"青藤书屋"。明朝灭亡,在绍兴的鲁王政权失败,陈洪绶移居城南薄坞,削发为僧。青藤书屋荡为荒烟蔓草。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胜吉从潘姓那里购得青藤书屋,重新修葺,妥加保护。黄宗羲为此写过《青藤行》,乾隆,嘉庆年间,陈无波从施氏处购买青藤书屋,进行扩建和重修,把青藤书屋分为八景:天池,漱藤阿,自在岩,孕山楼、浑如舟、酬字堂,樱桃馆、柿叶居,还请钱大听和郑板桥题匾,阮元撰写《陈氏重修青藤书屋记》刻于石上,嵌于壁间。陈氏一片热心,只可惜把原貌改变了,也不符文长当年身世。</p> <p class="ql-block">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诚然如此,徐文长却自认为“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徐渭是一个可怜的人,一生命运坎坷,经历奇特。徐渭出生三个月丧父,生母改嫁,与寡居的嫡母相依为命,早年的徐渭“少嗜读书,志颇闳博,六岁受《大学》,日诵千馀言,九岁成文章,便能发衍章句。”</p><p class="ql-block">少年徐渭好弹琴击剑,习骑射。虽然徐渭才高八斗,但是跟好多艺术家的命运一样,科举考试成了他的噩梦。从二十岁到四十一岁期间,考了八次都名落孙山。三十八岁的时候,他成了浙闽总督胡宗宪的幕僚,因为早年习武,颇懂谋略,因此随胡宗宪多次立下抗倭奇功。后来胡宗宪因严嵩而被下狱,此时徐渭因为害怕被连累,巨大的压力下,就有点精神错乱了,于是决心一死。他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把三村铁钉插入耳中,有击碎阴囊,但是造化弄人,自杀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p><p class="ql-block">但是第二年却因为怀疑妻子不贞,杀死了妻子,于是身陷囹吾六年,后来在同乡好友张元忭的多方营救之下才恢复自由。但是,从此精神疾病和其它疾病伴随了他的后半生。出狱之后的徐渭开始纵情山水,游遍大江南北,他很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七十三岁的徐渭,望着门前树上最后的两片黄叶被风吹落,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这个给他带来痛苦的世界。死的时候,身边只有一条陪伴多年的大黄狗,床上连一条像样的席子都没有,只有一些干草。</p> <p class="ql-block">也许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数百年后,他的故居周边雅韵流淌,一个独特的徐渭艺术馆耸立,他的故乡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怀念他、推崇他。他的故居青藤书屋一带,已成为2500多年古城的艺术新空间。</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9日落成的徐渭艺术馆外形如大写意画矗立地面,金属、玻璃和石材的冲突与对话展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营造一种黑白的纯粹、轻盈、透明和精致。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与特殊的花岗岩石墙面,当视线转移,内透光与室外光相呼应的同时,让空间得以在时间的场景中形成张力,呈现豪放写意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八字桥 惊艳时光的世界文化遗产,城水相依的绍兴素来有“万桥之乡”的美誉,千姿百态的桥梁,将古城的河道与街道,紧密相连,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位于城东的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它和附近的老街区及古纤道一起作为浙东运河保护地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周围的老街水屋相连,现存建筑大多建于一百多年前。已经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八字桥,有着“中国最古老立交桥”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据《嘉泰会稽志》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主桥为石梁柱墩,其西面第五根石柱上刻有“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宝祐丙辰即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志记此为“重建之书月”,则此桥至少为宋桥。</p> <p class="ql-block">这里水乡风情浓厚,走在八字桥上俯瞰风景,就像画里的江南水乡图一样。这里没有过多的商业气息,随处可见的都是老绍兴人生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在八字桥旁边,还有一家书店——荒原书店。老板是位“老文青”,经营了十来年的旧书店很有料,选的书、选的音乐都是自己好品味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绍兴,让人如此恋恋不忘;只要看上几眼就魂牵梦绕!</p> <p class="ql-block">余秋雨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很多,但是如果撇去皇城气象而仍然能保持高品位的,就少而又少了。在这之中,既有高品位文化的聚合,又能延伸至近代,便只有绍兴了。</p> <p class="ql-block">寻觅绍兴的风骨,从山峦开始,而绍兴这么多山,最特别的还是府山,也许是因为古越的风韵从此处开启,卧薪尝胆的坚韧在此间流传……</p><p class="ql-block">府山又名卧龙山、种山,为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核心,越国遗迹和文物古迹遍布。清乾隆《越中杂识》载:“卧龙山,在府城中,盘旋回绕,形若卧龙,越大夫文种葬此,又名种山。康熙戊辰,翠华南幸,驻跸于此,易名兴龙山。府治驻东麓,故俗称府山。”</p><p class="ql-block">府山在不作为王宫时,常作为府治之地,因形似卧龙,又名卧龙山;越国大夫文种死后葬于龙山之上,故又称文种山。</p> <p class="ql-block">府山之上,亭台楼阁、古砖残碑,琳琅满目,这满满的历史印记在今日,仍然有着夺目的光辉。越王殿位于府山南部山坡的高处,殿依山而建,飞檐高墙,颇具气派,又富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与越王殿遥向对应的就是越王台,是为纪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而建。</p><p class="ql-block">飞翼楼</p><p class="ql-block">也即府山的最高点。建楼之本意是越军为观察吴国军事动静,如同现今的军事瞭望哨。楼高15丈,是绍兴城区内的最高点。楼周围树木葱茏,环境幽静,是古城最佳的登高观景处。</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府山代表绍兴风骨的韵味,那么会稽山则是绍兴风骨的脊梁。无论在地形上还是文化上,会稽山都是绍兴的脊梁。《史记》说“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大禹在这里和诸侯开大会计功,死了,葬在这里,于是得名“会稽山”。</p> <p class="ql-block">作为浙东三大名山之首,会稽山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积淀深厚。“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清晨时分,会稽山上云雾缭绕,怪不得它引得多少文人墨客赞叹,元稹曾说“天下风光数会稽”。</p> <p class="ql-block">会稽山,是中华九大名山之一,同时又是五大镇山之一。禹陵,是大禹的安葬之地,位绍兴会稽山麓。</p><p class="ql-block">关于对大禹、对禹陵的祭祀,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秦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来到会稽山,祭祀大禹。</p><p class="ql-block">再如,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将祭禹典礼列为国家常典。</p><p class="ql-block">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又将大禹陵定为全国祭典的36座王陵之一。总之,会稽山,是大禹安寝之地,也是公祭禹陵的地方,是有着四千多年的祭祀禹历史的。</p> <p class="ql-block">香炉峰,与大禹陵所在的会稽山相连。它是会稽山诸峰之一,因山势挺立,形如柱石,亦名天柱山。相传山上有“金简玉字之书”,夏禹发之,得“知山河体势”,终于治平洪水。香炉峰高 354 米,峰顶数十米见方,形似香炉,峰由此而得名,这是一处佛教寺院与风景名胜兼有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从大禹陵南有轿路、螺狮旋、口山路三处可上山,海拔354米。从峰北螺狮旋启程,过南镇殿,拾阶1508级,经一号亭、二号亭、三号亭、青翠亭等数亭,一路登攀可达峰顶。</p> <p class="ql-block">在普济桥路可分二叉。东线是一绵延不绝的石廊道,过石柱山门登顶。西线古道为主,途经炉峰老禅寺和多个古亭,直登思远塔和“南天竺”牌楼。两线都需爬上将近一千多级台阶,在山顶三圣佛殿(观音宝殿)汇合,可成环线。真如南宋状元王十朋所赞:“郁郁苍苍、岩岩嵬嵬,磅礴蜿蜒”,大有“天柱可梯”之感。</p> <p class="ql-block">名山大川,自然牵动着文人骚客的心。</p><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书圣王羲之与41位文士相约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在这里留下了《兰亭集序》,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贺知章《采莲曲》:“稽山罢雾郁嵯峨”</p><p class="ql-block">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p><p class="ql-block">孟郊《越中山水》:“碧嶂几千绕,清泉万馀流”</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越国西施,东晋王羲之,唐代贺知章,宋代陆游,辛亥先驱徐锡麟、秋瑾,民国蔡元培、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等历史名人的故里……</p> <p class="ql-block">兴盛于清朝的绍兴师爷</p><p class="ql-block">绍兴师爷在清朝初年,尤其是在顺治、康熙之时,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所谓“无绍不成衙”即是这一状况的真实反映。沈文奎可谓当时绍兴师爷的代表。沈文奎,会稽人,23岁时只身北上游学。天聪三年(1629)冬,被后金八旗兵俘于遵化城,旋即迁徙沈阳,入选文馆,开始为清军入关献谋设策,渐为皇太极看重。六年八月,皇太极召见沈文奎等,赐以肉食,面询对明言和等朝政大计。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多被采纳且付诸实行,绍兴师爷由此崭露头角。</p> <p class="ql-block">绍兴师爷的崛起,当然并非凭借个别绍籍师爷的功绩名望,而是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阶层出于政治目的网罗特殊人才的需要,以及从事师爷职业的绍兴人士的整体素质。绍兴向为文化之邦,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具有作为智囊的多方面能力,故清代以师爷为业者多系绍兴人,诚如龚未斋在《雪鸿轩尺牍》中所云:“吾乡之业斯者,不啻万家。”</p><p class="ql-block">高潮出现在雍正、乾隆时期:这一时期,清朝统治者从巩固封建政权、平定边疆叛乱以及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的大局出发,采取了利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行统治的措施,从而为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事、进入各级衙门创造了条件。而绍兴师爷也乘当政者急需大量人才之机,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投身官府,并得到各级行政官吏器重而地位日隆。邬思道为这一时期师爷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看重,从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绍兴人硬气,那么绍兴的饮食,则堪称“硬核”。世人皆知绍兴有茴香豆和绍兴黄酒,饮酒舟上,三两小菜,好不风雅。</p> <p class="ql-block">“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千百年来,绍兴黄酒成了许多人放不下的“舌尖上的绍兴”。一杯黄酒,蕴藏的不仅是时光的积淀,更是一种礼仪规范,一腔胆剑精神, 一曲文艺之韵。</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绍兴糕点印着最美绍兴</p> <p class="ql-block">在绍兴古城,遇见活着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看历史建筑和市井生活融合</p><p class="ql-block">闻巷陌交错中充斥着美食香气</p><p class="ql-block">耳畔是延绵千百年的咿呀声响</p><p class="ql-block">一碗黄酒消磨了些许时光</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