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把这几个地方拽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有教堂,天主教堂或基督教堂。</p><p class="ql-block"> 老姆登、知子罗、秋那桶均位于碧罗雪山西麓,怒江东岸;茨中位于碧罗雪山东面,澜沧江西岸。</p> 老姆登 <p class="ql-block"> 老姆登教堂建于1928年。1927年,美国传教士杨恩慧夫妇到怒族地区传教,建立了这个基督教堂。现在的教堂是1993年依样重建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知子罗也有一基督教堂,规摸比老姆登敎堂小,估计是老姆登教堂的子系。</p><p class="ql-block"> 老姆登到知子罗步行也就几公里,这么近距离就有两个教堂,可见当年文化渗透有多重!</p> <p class="ql-block"> 老姆登村除了基督教堂外,其环境也十分优美,不愧民族特色村之名。游人在此小憩几日亦可,到此一游方式也无妨。</p> <p class="ql-block"> 老姆登村公所</p> <p class="ql-block"> 村中小道,通往教堂、老姆登之夜营地</p> 知子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子罗作为曾经的怒江州府,说是记忆之城,我倒觉得历史痕迹不是太多。</p><p class="ql-block"> 倒是搬迁的事引起我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由于专业原因,我正好浏览过那篇关于知子罗城建在滑坡体上的论文,当时是发表在一地质专业杂志上。洋洋几千字,附有多张插图,论述此城相当危险,将很快会产生大滑坡,到了非搬迁不可的程度。因山体滑坡不属我们专业研究范畴,没太在意,但印像很深。</p><p class="ql-block"> 后来,怒江州旅游业的兴起,知子罗被重回人民视野。搬迁之事也引起不少质疑。说是很快滑坡的事经过几十年却不见一丝下滑的动静。一些文章暴出,此事可能存在学术不正之风之嫌。本人也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但这种不正之风在当时一一70年代末,估计就是喝一两盅酒,就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两肋插刀干出来的事。</p><p class="ql-block"> 但平心而论,到过知子罗实地察看之后,我觉得州府搬迁到泸水是一有远见的壮举,不管原来动机如何。</p><p class="ql-block"> 首先,知子罗在碧罗雪山的半山腰上,海拔2020多米,山地,背靠碧罗雪山,交通十分不便,建设起来也十分麻烦。</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人讲,过去属丽江专区时,开个会要提前1个月通知。成为怒江州府后,除兰坪外,各县都在怒江西岸,到州府知子罗要跨过怒江,再爬成千米的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在怒江上建桥,据说70一80年代只有绕道瓦房才有桥,要不就是过江溜索。而且,修路也十分困难,除非有现在基建狂魔的能力和水平。</p><p class="ql-block"> 其次,由于是山区,知子罗几乎没有几块平地,要发展城市规模非常难,即使把老姆登包进来也没有多大腾挪空间。</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一一水,难以解决。过去几千人最多万把人,靠山中溪流尚可维持,但像现在泸水市区十几二十万人,恐怕不汲取怒江之水不能生存。而知子罗到怒冮有1千多米高程。</p> <p class="ql-block"> 知子罗教堂也是基督教堂,看起来像是老姆登教堂的缩小版。老姆登到知子罗不过5公里,为什么要设两座教堂?我觉得应该是老姆登的子教堂。</p><p class="ql-block"> 知子罗从1912年,云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边队进驻,设知子罗殖边公署,几年后改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而老姆登教堂建于1926年,当时"片马事件"已经发生,中英正为边界争议,这会不会存在巧合呢?</p> <p class="ql-block"> 村民,背篓不是用来背的,而是挂头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国梧桐,应该是30一40年代种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篮球场</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车站</p> <p class="ql-block"> 天保所?玉皇大帝派来的?</p><p class="ql-block"> 你猜猜是什么机构?</p> <p class="ql-block"> 远方是怒江</p> 秋那桶 <p class="ql-block"> 劳作的怒族村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石板做瓦房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那桶天主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 说起秋那桶就不得不说丙中洛的重丁教堂。</p><p class="ql-block"> 1888年,梵蒂冈教廷任命的四川康定教区法国神父任安守,到怒江峡谷传教。任安守先是到达丙中洛,在白汉洛传教,并于1904年建了做弥撤的教堂。由于与喇嘛教利益冲突,教堂被毁,任神父因当天去茨中而幸免于难。任随即往昆明告状,要求赔偿30万两白银。当时大清上下均怕洋人,特别是英法人,但官府又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平息洋人怒火,只好拿几万银子,封任安守"三品道台"的官一一相当于副部级呢!任安守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有官职的传教士。</p><p class="ql-block"> 任安守用清府赔款,花了十年时间在重丁修建了一个大教堂。后来,又在秋那桶重修了一个天主教堂(一一秋那桶在1864年曾经有过天主教堂,但1865年被毁),并任命李文增为秋那桶教堂神父。</p><p class="ql-block"> 好多年前参观过重丁教堂,当时怒江这段G219叫S228,基本上是泥路,丙中洛往西藏走要经过重丁村。而现在这段的G219全柏油铺装,嗖的一下,还没见着重丁村就到了石门,所以这次没再看重丁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三饭店游客签名墙。</p><p class="ql-block"> 由于临近年关,秋那桶游客已少之又少。餐馆几乎都已歇业,这唯一开着的今晚也只有我一个客人。</p><p class="ql-block"> 一边吃饭一边同老板长一句短一句的聊着,聊得最多的还是美食。当地有一种叫"琵琶猪"一一我在农家也见着,但他说这个不好,虽然猪是藏香猪,但用大量的盐醃过就不好了,当地人痛风病人很多,估计与吃食习惯有关。啊!我还第一次听说山区人多痛风,以为只有海鲜+啤酒才得痛风呢!</p><p class="ql-block"> 老板还说了很多云南美食,我没记住,只记得他讲的牟定长毛豆腐块、豆腐乳,后来回程时在楚雄州一市场买了一罐现做的豆腐乳。</p><p class="ql-block"> 餐馆老板+厨师+员工1人,大理喜洲的,员工都回家了,他过几天也准备回去。老板闯的地方不少,主要还是在滇西,开过矿,做过矿山运输,现在是一个人在秋那桶开店。问及家人,他说老婆、儿子都在大理,儿子上小学了,讲着讲着,看得出他想家了。</p> <p class="ql-block"> 怒族大妈,我住店忠诚民宿店主,信天主教,名字"尕丹娜"一一音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夜里下了点小雨,清晨出来,有些许寒意,却空气清新,心舒气爽。山林中已白霜尽洒,向村中望去,只觉烟波浩渺,雾卷云飞,青翠的麦田与朴素的农家相映得彰,田间村头尚无人走动,数里之内不闻鸡犬之声,天地仿佛瞬间定格一般,好一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人说旅游是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我说在秋那桶是眼睛、身体、心灵都在天堂!</p><p class="ql-block"> 本想住多几日,但怕大雪封路耽误我丙察察行程,只能依依不舍踽步前行。</p> 茨中 <p class="ql-block"> 茨中教堂位于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距德钦县城约80公里。而翻过碧罗雪山就是贡山的丙中洛,走小路的话估计也就二十至三十公里。所以当年重丁教堂主任安守不用一天就能从丙中洛到茨中,两边可以常来常往,这也说明重丁、茨中、秋那桶教堂的主持们其实是一伙的。</p><p class="ql-block"> “茨中”,藏语六个村庄的意思。注意,藏语词法结构倒装。民国时期该村火头管辖六个村庄,故名。</p><p class="ql-block"> 教堂始建于1867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多年,由法国传教士所建,最早建在茨菇(一一莫非是9个村庄?猜的)。如此说来还没有秋那桶教堂早一一1864年。我想是不是因为秋那桶教堂于1865年被毁后,天主教先在澜沧江边建一个根据地,然后再向西渗透。1905年发生的维西教案,德钦一带多个藏传佛教庙宇联合当地民众进行驱洋教运动,焚毁了茨姑教堂。</p><p class="ql-block"> 之后,天主教会和法国方面要求清政府及云南省府赔偿损失,并惩戒有关官员和庙宇。这时的清政府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对外之战已是一败再败,对列强只能妥协、安抚。据资料,当时清政府赔款15万9千两银子用于教堂修建,并在茨菇村旁的茨中村划出十分之一土地作为教会用地。于是,历时12年,茨中教堂于1921年竣工,建成后即成为天主教云南铎区主教礼堂。</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p><p class="ql-block"> 前面所讲的老姆登、重丁、知子罗等教堂,都在动乱年代被毁,都是80一90年代重建的。只有茨中教堂因当时被当地用作小学而免遭毁损。</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有两块葡萄园,供法国传教士引种种植、酿酒。神奇的是当年引种的葡萄品种"玫瑰蜜",据说现在原产地法国已经灭绝,而在茨中却依然生长旺盛,还被云南红酒业公司引种成功,在滇南一带大量推广。</p><p class="ql-block"> 茨中的村民大都会酿葡萄酒,据说是法国传教士手把手教的。现今附近村落也开发了不少酿酒葡萄园,出产的葡萄酒也有一定水准。</p> <p class="ql-block"> 老张头,我住在茨中村的客栈老板,71岁,纳西族,信天主教,身材高挑,黝黑,高鼻梁,腰板挺直,将一把短把胡琴拉得十分顺溜。</p> <p class="ql-block"> 坐在房间里就可以看到澜沧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保所:《天然野生林保护所》简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