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花絮种种——武功山文化发展联谊会第一次活动侧记之二

巽之先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会后花絮种种</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武功山文化发展联谊会第一次活动侧记之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2月14日)下午4时散会以后,武止戈局长邀我和缪德荣主任,乘坐周丹先生、易都先生的小车,沿东江河而上,走过长冲村的“风月无边”小屋,走过彭冈的“遗嘱碑”,走过彭氏的“龙七公祠”、陈氏的“云岫公祠”和彭岐高的“大夫第”,去到了美丽的蔡家村。因为武止戈先生曾与周丹先生的父亲和易都先生的母亲同过事,所以去到美丽的蔡家村,对于武止戈先生和我们来说,也算是一次“怀旧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丹先生的家是一座典雅的乡间别墅,古色古香之中又透露出些许新农村的气息。墙上挂着他逝去的老父亲亲手画的山水画,古意盎然。武止戈先生凝望之下,回忆起了老朋友的生前往事。握别周丹先生后,我们走进了易都先生的府邸。易都先生的母亲许宝珍女士迎上前来,握住我们的手,让到客厅,又喊来自己的老伴,与武止戈先生并排坐下,拉起了家常。我趁机拍下一张他们三人的合影,记录下这“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周丹先生的乡间别墅和易都先生的府邸之间,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街。据武止戈先生和缪德荣先生说,这里曾是五六十年代麻田公社所在地。我深深地望了一眼,想去踏访,可惜天色已晚,只好“忍痛割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乘坐欧阳思红教授和周丹先生的小车,回到了古城芦溪。晚上,我整理了一下思绪,写出了《交流·研讨·发展·推进——武功山文化发展联谊会第一次活动侧记》一文的初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修改初稿时,对照我拍下来的“联谊会签到表”,发现漏列了几位与会者的大名,于是一一给他们打电话核实,并补列于后,他们是:彭武昌先生(从赣州来)、汤首明先生(从贵阳来)、段心怡同学(从荆州来)、彭嘉琪同学(从长春来)。按说这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人家从四面八方满腔热情而来,你却连名字都未列出来。好在这几位先生女士都很大度,并未怪罪于我,我倒是因此多了几位微信朋友,谢谢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天,为扩大联谊会在武功山内外的影响,我将此文发给了我在武功山内外的若干朋友。没想到竟有很多先生女士给我回复信息,表示了对联谊会的理解、赞同或支持,其中就有武功山下的谭准先生、刘忠华先生、张云秀女士、刘汉仁先生、凌木华先生、吳岚女士、廖文娟女士、谢常明先生、谭新萍女士、李延萍先生、蔡基江先生、王佳敏女士、刘林生先生、黄文昌先生、刘富萍先生、谢光泉先生、方勤先生等朋友。尤其是我的挚友王剑奇先生,身在珠海,却在拙文后写下长长留言,向联谊会提出了很认真的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成立这个组织,借势而为,振兴乡村文化产业,非常有意义,值得点赞!近年来,我与我的团队曾在武功山搞过数次乡村振兴助力公益推介活动,有些亲身体验和认知,现就本人感受提一些不成熟建议,仅供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机构名称可否定为:江西武功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会,将境地现有的民宿,农家乐、酒店、文创实体店、民间博物馆、民间陈列馆、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品加工厂等组织起来,作为促进会的运营载体,规范管理、形成合力,为游客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同时让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发展。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才有动力和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有关武功山文化的定位问题:目前被认可的“三色”文化,均有武功山地域特色,可以进一步挖掘内涵,加以丰富。可考虑游客的年龄结构、兴趣爱好,体力状况,定制式开发文化旅游路线,对外推介可以精准施策。比如:“云中草原,户外天堂”的生态旅游,可重点侧重于沿海城市中青年推介。另外,整合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并利用好现有并尚待开发的景点资源,统一设计适合各类游客的需求的路线图,将境内所有的文化产业巧妙串联起来,让游客吃喝玩乐购一条龙,同时让当地农户有所为,有所得,有所乐,形成武功山文化旅游服务大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可以搞一次全省或全国范围内的“武功山文化发展之我见”的征文活动,扩大问计于民的范围,广借智力开阔视野,跳出萍乡看武功山,议武功山,发展武功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述拙见,随手写来,见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王剑奇先生的建议是否合理,有否可行性,光冲他那份关注,那份热情,我们就应该向王先生致以崇高的敬礼!无独有偶,吳增明先生也关注到了王先生的留言,并将留言收进了《祝贺武功山文化发展联谊会首次活动顺利闭幕》一文中。吳增明先生真乃有心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