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见识闻名遐迩的江南药王、欣赏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仇!

滕剑翔

<p class="ql-block">  在杭州秀丽的吴山北麓,坐落着气宇轩宏、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国药号。胡庆余堂是清末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集巨匠、摹江南庭院风格耗白银三十万两于1874年创立。胡庆余堂承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广纳名医传统良方,精心调制庆余丸、散、膏、丹、精心制备丸散膏丹,济世宁人,因药效显著,被誉为“江南药王”。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庆余堂古建筑四周,筑以高达12米的“神农式”封火墙,墙上书有“胡庆余堂国药号”七个大字,20平米见方一个字,将那幢晚清建筑凸显得大气、沉稳而又不失神秘和灵动。</p> <p class="ql-block"> 【胡慶餘堂】</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由清末巨商胡雪岩于同治十三年 (1874)即胡雪岩鼎盛时期创办。“一怒创堂”是当时较普遍的传说,因胡母患病却买了霉变的药,于是斗气,决心创办药号,用心经营十年,一跃成为江南药王,2006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胡庆余堂”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大井巷的胡庆余堂石库大门</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胡庆余堂</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杭州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八年一月公布</p> <p class="ql-block"> 南宋御街特色建筑</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p><p class="ql-block"> 该堂由清末巨商胡雪岩于同治十 年(1874)即胡雪岩鼎盛时期创办。“一怒创堂”是当时较普遍的传说,因胡母患病却买了霉变的药,于是斗气决心创办药号,用心经营十年,一跃成为江南药王,2006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胡庆余堂”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跨入石库大门,迎面就见“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两块金字招牌!</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古建筑群已成为国内首家中药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经修葺更显熠熠生辉,其丰富的中药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吸引了海内外大量的游客。党和国家及省市领导人习近平、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朱镕基、尉建行、李岚清、张德江、刘云山等,也莅临参观指导、挥毫勉励。</p> <p class="ql-block"> 进入胡庆余堂石库大门,曲折冗长、古色古香、带美人靠及廊亭的长廊,呈现古建筑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进入胡庆余堂石库大门,曲折冗长、古色古香、带美人靠及廊亭的长廊,呈现古建筑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 廊壁上悬挂着众多珍贵黑底金字的传统良方,丸散膏丹的药牌名方,体现了胡庆余堂济世宁人、自身独特的中药体系。</p> <p class="ql-block"> 沿墙的数块牌板,简要地介绍了胡庆余堂的历史传承、药铺宗旨、传统技艺,让游客感受闻名遐迩“江南药王”的丰富内涵与多彩魅力!</p> <p class="ql-block"> 沿墙的数块牌板,简要地介绍了胡庆余堂的历史传承、药铺宗旨、传统技艺,让游客感受闻名遐迩“江南药王”的丰富内涵与多彩魅力!</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概况】</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由晚清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建,地处杭城吴山脚下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从南宋建都到明、清二代,清河坊一带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有南宋的保和堂、明朝的朱养心膏药店及晚清“六大家”胡庆余堂、叶种德堂等。胡庆余堂继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从这一意义上讲,杭州是“古代中医药典”的发迹之地,而胡庆余堂则秉承了这一良好的传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体系。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以及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空间,主要体现在经营文化、建筑艺术和传统技艺三方面,一百多年来代代相传,垂范后世。</p> <p class="ql-block"> 【戒欺】</p><p class="ql-block"> “戒欺”是胡庆余堂的店训,由胡雪岩亲笔写就。一百四十多年来,胡庆余堂始终恪守“戒欺”祖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以“戒欺”为内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理念,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又立足于中药文化基础之上,具有超越企业层面、倡导社会公德的特征。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的内核就是“戒欺”两字,一百多年来被奉为堂规,薪火相传,它不是一种说教,更像一种“宗教”的自律,在中药这个特定的载体上,启迪人的崇高,规范人的道德。中药得以治病救人,而弘扬中药文化的精髓,对当下构建和谐安康的社会,不啻为一贴良方。</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的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古建筑群为全国罕见重点文保单位,是中医药文化的一种独特符号,是保护、继承、发展、传播我国中药文化精萃的重要场所,也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之一。它采用了“前店堂后作坊”的布局形式,为清代晚期中药坊兼门市的典型。这种独特的布局满足了问诊、经营、生产及管理的需要。店堂中悬挂着不少联、药牌,营造了药局特有的环境气氛和文化空间。倘佯在胡庆余堂典雅精致而又富画堂皇的厅堂中,你会被一件件,一处处的艺术构建所吸引。胡庆余堂在建造时,不仅大量采用铁糙、银杏、楠木、紫檀等名贵原木,还普遍运用了木雕、石雕、砖烟、堆雕以及贴金、灯饰等工艺,使得整个药店宛如一座艺术官殿,成为中国中医药行业朝圣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传统技艺】</p><p class="ql-block"> 中成药制作十分讲究炮制,而炮制恰是中药之精华所在。胡庆余堂在中药炮制上有着自身独特的技艺,除了拥有一批身怀绝技的老药工外,在中药处方和成药的研制上也功力非凡。</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前,胡庆余堂广泛收集散落在民间的验方和秘方,逐渐形成了一套针对民众疾病的完整的中药制剂体系。1936年,胡庆余堂编辑的《胡庆余堂雪记简明丸散全集》,共收录了482个成药处方,其中冠有“胡氏”处方字样的就有数十个,如:胡氏秘制益欢散、胡氏秘制镇坎散等。在制药过程中,胡庆余堂也做得孜孜以求,意味深长。如:斋戒沐浴做“辟瘟丹”、金铲银锅制“紫雪丹”等;在制剂上保留了炼丹、熬胶、泛丸、吊腊壳等传统技艺;拣切药材也十分讲究,如麻黄要去节、莲子要去芯、肉桂要刮皮、五倍子要去毛,炮制大黄要九蒸九晒等。这些传统技能,经过一代代技艺精湛的药工之手,在胡庆余堂的特定空间中,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一、手工泛丸】</p><p class="ql-block"> 熬膏、切片、泛丸药是药工的三大传统手艺。现在,手工泛丸却日渐减少,面临失传。胡庆余堂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中药加工项目。</p> <p class="ql-block"> 【二、手工切片】</p><p class="ql-block"> 手工切片为传统中药加工方法之一。药材根据需要可切成横切片、斜切片和直切片等片形。</p> <p class="ql-block"> 【三、传统熬膏】</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季进补的时候,有很多市民到医院或药店开进补的中药膏方以滋补身体,膏方的制作比较复杂,各项工序均有严格的规定。胡庆余堂遵循古法精心熬制膏剂。</p> <p class="ql-block"> 【四、炒阿胶珠】</p><p class="ql-block"> 炒阿胶珠为阿胶丁炒制成阿胶珠的炮制过程。要求制成的阿胶珠呈圆球形,外表灰白色或灰褐色,颗粒大小均匀,炒制过程中不得将辅料和阿胶丁炒出锅外。</p> <p class="ql-block"> 【五、铁船研粉】</p><p class="ql-block"> 铁船研粉是传统的中药加工工艺之一。通过一个称为“铁船”的器物把药放入,然后双脚踩动,用脚的平衡力来划动“橹”,把放进去的药材研成粉末,用筛子筛出符合要求的细粉后,较粗的药材继续加入铁船研粉,直至全部研成需要的细粉。</p> <p class="ql-block"> 【六、吊蜡丸】</p><p class="ql-block"> 炼丹、熬膏、泛丸、吊蜡丸等这些被胡庆余堂继承延续下来的传统中药技能中,吊蜡丸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技巧性。</p> <p class="ql-block"> 【七、手工包药】</p><p class="ql-block"> 手工包扎中药为传统的中药饮片包装方法,胡庆余堂一直采用至今,既环保、又方便美观。根据药包的形状,可分为中药平包、斧头包、宝塔包等。要求包扎好的中药整齐、美观、牢固、无药材浪费。</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九八四年所立的《重修胡庆余堂店屋记》大理石碑</p> <p class="ql-block">  曲廊到底,即为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平面图】</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整个建筑形制宛如一只仙鹤,栖居于吴山脚下,寓示“长寿”。是一座商业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融为一体的晚清木结构古建筑。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专业博物馆,享有“神奇的科学殿堂,灿烂的医药文化”之誉。</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历经多次扩建与改建,如今已成为规模宏大的中药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 走进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古代的中药制作工坊。</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秉承“原址保护、原状陈列”的原则,展示了大量的中药传统制药器具,让游客领略到中药制作的工艺与精髓。</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为陈列展厅,介绍我国历代医药名人、药物的起源、药物学的发展、中外药物交流、浙江在中国药学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迎面一幅黄杨木雕的屏风,是根据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制作的,图中“赵太丞家”是宋代药铺兼行医的一个缩影,门前悬挂的“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招牌,说明中成药早在宋代就已盛行。</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医药学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科学和文化遗产。它对保障人民健康、民族繁衍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胡庆余堂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古建筑别具一格,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瑰宝。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创建于一九八七年”,是我国第一个中药专业博物馆,建筑面积近四千平方米,它以胡庆余堂古建筑为依托,通过陈列介绍中国药学概况、胡庆余堂发展史、药物标本和手工生产作坊等内容,使观众对中药的起源、形成、发展、应用及胡庆余堂的特色等等,均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展览旨在推动中药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p> <p class="ql-block"> 【药王——孙思邈】</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博通经史百家,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唐以前的各科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并立祠纪念。</p> <p class="ql-block"> 【中国药学概况】</p> <p class="ql-block"> 【中药】</p><p class="ql-block"> 在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把我国的传统药物称作"中药”。中药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自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经过数千年年的临床经验,中药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其卓越的疗效越来越受到国际医药界和科技界的瞩目。</p><p class="ql-block"> 广义的中药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药,例如:藏药、蒙药、壮药、傣药、维吾尔药等,其药源与汉药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 【中药的用途】</p><p class="ql-block"> 中药的用途广泛,除了内服外,还有各种外治方法。近年来,受“返朴归真"的影响,这些古朴的方法越来越受到现代医学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药王——孙思邈】</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581年 -- 682年),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博通经史百家,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唐以前的各科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并立祠纪念。</p> <p class="ql-block"> 【药物的起源与本草学的建立】</p><p class="ql-block">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往往因为误食某些有毒的植物而中毒。但是偶尔吃了另一些植物,又会使原来的中毒现象减轻或消除。人们经过无数次无意或有意的尝试,逐渐地认识了某些植物、动物、矿物的治疗作用。”药食同源",药物便由此产生。</p> <p class="ql-block"> 【中药鼻祖——桐君老人】</p><p class="ql-block"> 传说桐君老人是黄帝时代人,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立医方君臣佐使理论,著有《桐君采药录》,惜已亡佚,相传他曾在浙江桐庐县的桐君山上采药,为百姓治病。</p> <p class="ql-block"> 【药物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药物学主要包括本草、炮制、方剂三方面的内容。几千年来,本草、炮制、方剂已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规范的理论和实践。到目前,不光有较完整的中药学理论,而且还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运用先进的炮制、制药设备和技术。</p><p class="ql-block"> 【本草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国传统药物中草木之药占绝大部分,故称药物为本草。以汉代《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多种本草著作,标志着本草学的形成。经过一代又一代药物学家的努力,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标志,我国本草学达到了光辉的顶点。</p> <p class="ql-block"> 【炮制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炮制包括炮炙加工和药剂制造,它是根据药物本身性质,依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种传统制药技术。中药炮制的形成较早,记述也十分丰富。</p> <p class="ql-block"> 【李时珍】</p><p class="ql-block">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蕲州(今湖北蕲春) 人,著有《本草纲目》、《濒湖脉学》等,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花了整整26年撰写而成的中药学巨著。全书收药1892种,附方一万余首,药物图一千多幅,共52卷,近两百万字,内容极为丰富,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该书十七世纪传到国外,对世界药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炮制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中药炮制的方法有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等。</p> <p class="ql-block"> 【方剂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方剂就是药方,包括名医成方和民间验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为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帛书。东汉末张仲景,晋朝葛洪,唐代的孙思邈以及王焘等都编纂过方书。北宋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明代的《普济方》均为汇编一代方剂的巨著。</p> <p class="ql-block"> 【剂型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来看,我国早在二世纪已能正确地按照辩证施治的法则,灵活用药,而且所采用药剂种类已相当丰富。到了近代,为了更好地增加药物疗效,出现了片剂、针剂、胶囊剂、口服液剂等等新剂型。</p><p class="ql-block"> 【汤剂】</p><p class="ql-block"> 汤剂是指用中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亦称为"煎剂"。汤剂有加减化载灵活、见效较快等特点,一直是中药最主要的剂型。</p><p class="ql-block"> 【丸剂】</p><p class="ql-block"> 丸剂是指药物细粉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的球形制剂。</p> <p class="ql-block"> 【散剂】</p><p class="ql-block"> 散剂是指一种或多种药物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p> <p class="ql-block"> 【胶剂】</p><p class="ql-block"> 胶剂是指以动物皮、骨、甲、角等为原料,用水煎取胶质,经浓缩收胶制成可供内服的干胶状制剂。</p> <p class="ql-block"> 【丹剂】</p><p class="ql-block"> 丹剂源自我国古代道士的炼丹。它是指用汞及某些矿物类药物,在高温条件下,经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亦称“丹药”。</p> <p class="ql-block"> 【酒剂】</p><p class="ql-block"> 酒剂是指药物用白酒浸制而成的澄清液体制剂。</p> <p class="ql-block"> 【露剂】</p><p class="ql-block"> 露剂是以芳香性中药材与水同蒸馏的馏液,为澄明的液体制剂。</p> <p class="ql-block"> 【中外药物交流】</p><p class="ql-block"> 中外药物交流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药物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到明代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后,不仅更多的中药材运到更多的国家,《本草纲目》也被译成日、俄、德、英等文字,中国医药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  【江南药王——胡庆余堂】</p> <p class="ql-block"> 【江南药王——胡庆余堂】</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素以建筑规模大,产品疗效显著闻名于世,享有"江南药王"美称。</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古建筑,设计独特,布局巧妙,陈设装饰古色古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晚清工商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是民国时期胡庆余堂的广告宣传牌</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雪记药号】</p><p class="ql-block"> 本堂自同治年間創辦,至今已六十年,於民國三年開設上海分號,選售各種門市飲品:上白銀耳、暹羅官燕、吉林大山人参、野山别直、泰西洋参、关东毛角鹿茸、藿山石斛、湖广野术以及杜煎虎鹿龟驴諸膠,一切丸散膏丹花露药酒,名目繁多,不及细载。近来人心不古,假冒甚多。</p><p class="ql-block"> 惠顧諸君請認明杭州大井巷、上海北京路石路西首,别處並無分店,千萬留意。</p><p class="ql-block"> 外埠郵政購货原班回件</p><p class="ql-block"> 杭号电话三三三三号,</p><p class="ql-block"> 申号電話九四九六九号</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古建筑模型】</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古建筑博采众长,为庭园式药店,建筑属典型的清代风格,古朴雅致,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古建筑模型】</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古建筑集各家药号大成,结合江南住宅园林特色,选用铁超、银杏、香樟等上乘木材营建,古建筑占地八亩,面积四千平米,分隔为“三进”,呈“前店后厂”布局。</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p><p class="ql-block"> 胡雪岩(公元1823-1885年),名光墉,安徽绩溪人。因帮助左宗棠收复疆域,筹集粮饷有功,被皇帝赐红顶戴,赏穿黄马褂,成为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鼎盛时期资产超两千万两黄金,田地万亩。为兴办善举,济世于民,于公元1874年创办了"胡庆余堂雪记号"。公元1883年,胡雪岩因经营蚕丝与外商竞争失败,遭致破产,两年后抑郁而死。</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的经营】</p><p class="ql-block"> 编纂堂簿、制药规范。胡庆余堂在制药技艺中,也颇具特色。如:斋戒沐浴做辟瘟丹、金铲银锅制紫雪丹、密室诵诀碾龙虎丸、吊腊壳等,这些传统技能,经过一代代技艺精湛的药工之手,在胡庆余堂的特定空间中,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徽墨】</p><p class="ql-block"> 为保证产品“八宝五胆锭”的疗效,胡庆余堂精选徽派墨业中最为著名的“胡开文”墨店的微墨作为原料。</p> <p class="ql-block"> 【金铲银锅】</p><p class="ql-block"> “金铲银锅”是制作局方产品“紫雪散”专用工具,其作用是保持药效。“金铲银锅”为中华药业至宝、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中华药业第一国宝。</p><p class="ql-block"> 温病三宝之一的“局方紫金丹”(另两种为安宫牛黄丸、牛黄至宝丹)是胡雪岩开创胡庆余堂时为继承南宋《太平惠民和剂药局》的一味重要药品,它有严格的炮制要求和繁复的工艺。操作过程中,其中有一味“砂”,容易与铜和铁发生化学反应,为确保药效不受损失,胡雪岩不惜工本,耗黄金133克、白银1835克,打造金铲银锅这样昂贵的制药工具,体现“修制务精”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丸、 散、膏、丹全集】</p><p class="ql-block"> 胡雪岩创店之始,邀请各界名老中医编成此书,介绍著名中药的功效。</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旨在传承我国第一部南宋钦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药规范,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中药体系。1934年,编辑成册的《胡庆余堂简明丸散全集》,共收录了482个成药处方,其中冠于“胡氏”处方的就有数十个。如:胡氏秘制益欢散、胡氏秘制镇坎散、胡氏痧气夺命丹、胡氏神效如意保和丸等。</p> <p class="ql-block"> 【“药局”牌匾】</p> <p class="ql-block"> 【“药局”牌匾】</p><p class="ql-block"> 公元1076年,宋朝政府在开封开办了第一所制作和出售成药的官办卖药所,即"太医局熟药所",以后发展到全国各地。公元1136年,南宋政府在临安(今杭州)重新建立药局五所,12年后改名为"太平惠民局"。胡雪岩设"药局"一匾,继承宋代药局,沿用局方产品,提高声誉。 </p> <p class="ql-block"> 【“戒欺”牌匾】</p> <p class="ql-block"> 【“戒欺”牌匾】</p><p class="ql-block"> 胡雪岩把“戒欺”作为胡庆余堂的经营宗旨,强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选用道地药材,精细制作中成药,不以劣品弋取厚利。</p> <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的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1874年)————→</p><p class="ql-block">→胡庆余堂国药号(1955年)——————→</p><p class="ql-block">→胡庆余堂制药厂(1958年)——————→</p><p class="ql-block">→杭州中药厂(1966年)————————→</p><p class="ql-block">→杭州中药厂第一分厂(1968年)————→</p><p class="ql-block">→杭州第一中药厂(1972年)——————→</p><p class="ql-block">→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979年)————→</p><p class="ql-block">→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1999年)—→</p><p class="ql-block">→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2001年)→</p><p class="ql-block">→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 【文字记载中的胡庆余堂】</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从1874年创立以来,留存于世的不仅有它的建筑和文化,还有以文字记载下的成长足迹。</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的胡庆余堂老账册】</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保留了一百八十多本民国期间的企业帐册,它真实地记录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讯息,如:民国十九年《各路行情》记录了各地的药材价格、民国二十七年《各房盘货汇总》即企业库存账,民国二十八年《各友资清》即企业往来账、民国三十年的《杂项总清》登记低值易耗品、民国三十八年的《大流水》就是当年的银行日记账,还有《结彩盈丰》《堆金积玉》等账册,除了记载经济数据外,还蕴会着不少文化信息。胡庆余堂老账册,为研究民国时期杭城的药物经济及中药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 【药苑撷英】</p> <p class="ql-block"> 【同仁堂】</p><p class="ql-block">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始人乐显扬。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清皇宫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责,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始终坚持“德、诚、信”的优良传统,创造了广大消费者放心的诸多精品良药。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 【陈李济】</p><p class="ql-block"> 陈李济药厂创建于160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中成药企业。</p><p class="ql-block"> 陈李济药厂商标均以“杏和堂”三字组成盾形。据史料记载,清同治皇帝一次偶患风寒,腹痛吐泻,经御医选用陈李济追风苏合丸奏效,遂敕赐“杏和堂’"三字的封号,以示表彰,同时钦定陈李济珍藏的旧“陈皮”列入广东省每年进奉慈禧太后的贡品。民国初年颁布商标法时,“杏和堂”就成为陈李济的正式商标,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雷允上】</p><p class="ql-block"> 雷允上始创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其创始人雷大升为清代吴门名医。</p><p class="ql-block"> 百年来,雷允上一直以“聚百草·泽万民”为使命,恪守“精选道地药材允执其信,虔修丸散膏丹上品为宗”的祖训。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雷允允上已发展成拥有十几个门类,几百个品种的中成药体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其商标“九芝图”成为我国最早的注册商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叶种德堂国药号】</p><p class="ql-block"> 杭州叶种德堂国药号由宁波人叶谱山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地处杭城望仙桥直街,占地七亩多,前店后场,设备完善,规模之大为当时杭城之首。1933年,因原址拆迁,叶种德堂在清河坊另置基地,临街建筑新址,建筑面积2800平米,分为三进,整个建筑是中西建筑语言揉合的经典之作,气势非凡,在杭城所有药铺中独一无二。1956年,叶种德堂公私合营,1958年并入胡庆余堂。</p> <p class="ql-block"> 【全国药业百年老店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为中药标本室、中药手工作坊及兴趣室,这里,老药工可以为参观者表演传统制药工艺参观者还可以动手操作,体验制药乐趣;</p> <p class="ql-block"> 【中药标本陈列室】</p><p class="ql-block"> 中药标本陈列室的正中,悬挂着“怡云仙馆”的匾额。这是说,要把庆余堂打造成“祥和”“愉悦”,如仙境般的医药馆。</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中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医药遗产。过去,它对我们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今,它对人们卫生保健事业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品种繁多,遍及全国。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宣传、普及中药知识,中药博物馆设有中药标本室,展出的各类中药标本包括植物药(原药材标本、饮片标本)、矿物药(矿石标本)、动物药(动物整体、骨骼或局部标本)以及药材的原植物标本(浸渍标本、腊叶标本),以便人民群众能更好地了解、识别和应用中药,防病治病。</p> <p class="ql-block"> 【全国中药材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植物类药概述】</p><p class="ql-block">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药物。它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属天然药物的范畴。传统用药中绝大部分是植物药,按照药用部位划分,植物类药大致可分为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全草类、藻菌地衣类、树脂类、其他类。</p> <p class="ql-block"> 【皮类中药】</p><p class="ql-block"> 皮类中药通常是指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位入药的药材。它由外向内包括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其中大多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少数为根皮或枝皮。</p> <p class="ql-block"> 【花类中药】</p><p class="ql-block"> 花类中药是以植物花入药的药材总称,通常包括完整的花、花序或花的某一部分如雄蕊、花柱、柱头等入药的药材。</p> <p class="ql-block"> 【全草类中药】</p><p class="ql-block"> 全草类中药是指用植物的全体的一类中药,大多为干燥的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亦有少数带有根或根茎,或小灌木的草质茎等。</p> <p class="ql-block"> 【叶类中药】</p><p class="ql-block"> 叶类中药是指以单叶、复叶的小叶片或带嫩枝梢的叶等入药的药材。</p> <p class="ql-block"> 【根及根茎类中药】</p><p class="ql-block"> 根类中药是指以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入药的药材。根茎类中药是指以地下茎或带有少许根部的地下茎入药的药材。根及根茎是植物的两种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外形和内部构造,但由于很多中药同时具有根和根茎两部分,两者又互有联系,因此并入根及根茎类中药。</p> <p class="ql-block"> 【果实和种子类中药】</p><p class="ql-block"> 果实和种子类中药是以植物的果实及种子入药的中药。果实类中药包括完全成熟、将近成熟的果实、幼果、完整的果穗或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类中药是采用成熟种子或种子的一部分。在商品药材中二者并未严格区分,大多数是果实与种子一起入药的。这两类中药外形和组织构造有区别,但关系密切,故并入果实和种子类中药。</p> <p class="ql-block"> 【野山参】</p><p class="ql-block"> 《名称和定义》</p><p class="ql-block"> 野山参是指野生人参的种子自然洒落地上或靠鸟兽吞食后排出体外,自然发芽生长或将野生人参种子洒播在次生林中任其自然生长的人参。野山参是人参种属中的极品,一般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的原始高山森林中,被誉为珍贵难得的绿色天然补品。</p><p class="ql-block"> 【野山参的资源分布】</p><p class="ql-block"> 野山参产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个国家。生长地域主要分布于东经117~137度、北纬40~48度范围内的各种类型山地。即:中国吉林长白山及长白山脉延伸地区、前苏联的远东沿海地区、朝鲜北部与中国相邻的边境山区也有少量蕴藏。中国是野山参的主产国,生长地域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部分地区,河北北部山区也有少量的分布,其中以吉林长白山野山参产量最多,品质最佳,扬名世界。</p> <p class="ql-block"> 【野山参的“五形”】</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业内和商界仍然沿袭采用性状经验鉴别方法,即所谓的看“五形”来鉴别野山参。野山参的质量以生长年久、芦长、碗密、带圆芦、体丰满、纹深而密、螺旋状、枣核节、带珍珠疙瘩、须根坚韧不易断,五形俱佳者为上品。</p><p class="ql-block">“五形”是指野山参的芦、芋、体、须、纹。【芦】——野山参的根茎,也称芦头</p><p class="ql-block">【芋】——野山参的不定根</p><p class="ql-block">【体】——野山参的主根和皮</p><p class="ql-block">【纹】——野山参主根上的横纹</p><p class="ql-block">【须】——野山参的须根和珍珠点。</p> <p class="ql-block"> 【野山参的功效】</p><p class="ql-block"> 中医认为,野山参性味甘,微苦,入脾、肺、心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能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p> <p class="ql-block"> 【原药材标本】</p> <p class="ql-block"> 【原药材标本】</p> <p class="ql-block"> 【浸渍标本】</p> <p class="ql-block">  【腊叶标本】</p> <p class="ql-block"> 【矿物类药概述】</p><p class="ql-block"> 矿物是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矿物类中药包括原矿物、矿物原料的加工品、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矿物类中药的应用由来已久,起源于炼丹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矿物药41种,《本草纲目》仅金石部就收载矿物药161种。</p> <p class="ql-block"> 【矿物类药标本】</p> <p class="ql-block"> 【动物类药概述】</p><p class="ql-block">动物类中药是指用动物的整体或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动物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的加工品等供药用的一类中药。与植物药具有共同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药的种类很多,来源广泛,按照药用部位划分,动物类药主要包括动物的干燥全体、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动物的生理产物、动物的病理产物、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等。</p> <p class="ql-block"> 【动物类药标本】</p> <p class="ql-block"> 【动物类药标本】</p> <p class="ql-block"> 【动物类药标本】</p> <p class="ql-block"> 【中药手工作坊】</p> <p class="ql-block"> 【铁船研粉】</p><p class="ql-block"> 铁船研粉是传统的中药加工工艺之一。通过一个称为“铁船”的器物把药放入,然后双脚踩动,用脚的平衡力来划动“橹”,把放进去的药材研成粉末,用筛子筛出符合要求</p><p class="ql-block">的细粉后,较粗的药材继续加入铁船研粉,直至全部研成需要的细粉。</p> <p class="ql-block"> 【手工吊蜡壳】</p><p class="ql-block"> 手工吊蜡壳是将蜡置锅内加热熔化后,取用水浸湿的木球,除去表面水份后插于铁签上,立即浸入熔融液中1-2分钟,取出,使剩余蜡液流尽后再同样浸入。如此重复操作数次至达适宜厚度,再浸于冷水中使之凝固,然后取出,将蜡球从铁签上取下, 水滴用布吸去,将蜡皮割为两个相 连的半球形,取出木球,蜡壳就由此而而制。</p> <p class="ql-block"> 【手工切片】</p><p class="ql-block"> 手工切片是把草药材的根、茎、块根等药用部分切成一定规格的片、段、块、丝等。切片一般分为挑选、软化、切制、干燥四个部分。先把需切制的药材进行挑选,之后,把挑选干净的药材适当湿润或蒸软后切制成软皮,最后把切制好的软片放置烘箱内烘干或在太阳下晒干。</p> <p class="ql-block"> 【手工泛丸】</p><p class="ql-block"> 手工泛丸为起模、成型、盖面三个过程。起模是手工泛丸的基础,是泛丸最关键的环节。它一般采用100目左右的细粉与水在药匾中制成大小适宜的小粒(丸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泛制丸。之后是成型,将已经筛选均匀的丸粒和全粉,或特制的盖面用粉等加大到粉料用尽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传统中药饮片配方】</p><p class="ql-block"> 饮片,中药学名词,药材经过加处理后,成为片、丝、块、段等形状 以便于煎汤饮服。传统中药饮片配方,是百年老店胡庆余堂国药号的经营特色之一,它曾以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质量上乘,疗效显著而闻名中外。为继承胡庆余堂的传统经营特色,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在博物馆开馆之际,恢复了胡庆余堂的传统中药饮片配方。</p> <p class="ql-block"> 【天井里盆栽的中草药】</p> <p class="ql-block"> 【天井里盆栽的中草药】</p> <p class="ql-block"> 【“帐房间”陈列室】</p><p class="ql-block"> “帐房间” 是原胡庆余堂的管理中心。左边是帐房,右边是信房,中间是客厅,统称“帐房间”。它是经理、协理、总账、银盘、进货等资方代理人和高级职员的办公、议事、会客、憩息、用膳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堂前悬挂着“耕心草堂”四个字的匾额。</p><p class="ql-block">所谓耕心,就是耕耘心田;“草堂”是说朴真简单。“耕心草堂”,可理解为用良心真诚去做药,以救天下的病痛之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为营业厅。即为药局,石库门两侧悬挂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野山高丽东西洋参;</p><p class="ql-block"> 𨗴逻官燕毛角鹿茸!</p><p class="ql-block"> 这是用中药名称组成的对联。上联为四种参名及产地组成。即高丽为朝鲜,东西洋指日本和美国;下联说的是泰国的正宗燕窝,又称为“官燕”。这副对联想说明的是庆余堂有各种名贵药材,而且来源正宗。字字珠玑,样样宝贝。</p> <p class="ql-block"> 【是乃仁述】匾额</p><p class="ql-block"> 药局石库门内,门楼上方现今还保留着创始人胡雪岩所立“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它表达了胡庆余堂创办药业是为了济世、广济于人。百多年来胡庆余堂一直铭记这一祖训。</p> <p class="ql-block"> 【真不二价】牌匾</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制药,遵守祖训:“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所生产药品质量上乘,所以在竞争上提倡货真价实,“真不二价”。</p><p class="ql-block"> “真不二价”匾额,至今还悬挂在国药号大厅。</p> <p class="ql-block">  药局的正堂悬挂着“庆余堂”的金字匾额与胡庆余堂创办人胡雪岩的画像,画像两侧的楹联为:</p><p class="ql-block"> 益寿引年长生集庆;</p><p class="ql-block"> 兼收并蓄待用有余。</p><p class="ql-block"> 此联意思是说有些东西虽然不值钱,但也有用他的地方。这里主要指高明的医生,可以用很普通的药治好病人。</p><p class="ql-block"> 两侧柱上的楹联为:</p><p class="ql-block"> 饮和食德;俾寿而康。</p><p class="ql-block"> 此联的意思是说,饮食要有规律,要适可而止,这样可以使人长寿健康。</p> <p class="ql-block"> 【戒欺】匾额</p><p class="ql-block"> 戒欺的匾额,是挂在堂内的。匾额“戒欺”有二个大字外,还有小字百个“凡百贸易均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光绪四年戊寅四月雪记主人跋”。</p><p class="ql-block"> 这块匾额是胡雪岩1878年亲手撰写。全文共一百零二个字,字字铿锵有力,是胡庆余堂的堂规。胡雪岩在这里更多的是体现了他的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戒欺】匾额</p><p class="ql-block"> “戒欺”匾额下有幅对联:</p><p class="ql-block">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是清代的大书法家、金石大家邓石如所书,他对“真、草、隶、篆”四书皆精通,且功力极深。我们看到的是草书,神采飞扬,气韵灵通。对联的意思是要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创一番宏图伟业。</p><p class="ql-block"> 对联中间配了一幅“扬州八怪”金农的竹画图,大中见小,动中有静,真所谓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药局”内宽敞明亮、功能完善的中药铺,这是全国最大规模、分区集中的中药店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参茸银燕”专柜</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茸银燕”专柜</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药配方’专柜</p> <p class="ql-block">  这是“煎药膏方”专柜</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西成药”专柜</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西成药”专柜</p> <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为胡庆余堂名医馆。</p><p class="ql-block"> 胡庆余堂名医馆现下设四家中医门诊部、三家中医诊所,汇集着中医各专病专科、近180名国家、省、市级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和教授等坐诊于此,诊治内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神经内科、风湿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推拿科等各类疑难杂症,同时推出夜门诊、代客煎药、送药、打粉等一系列便民措施,竭诚为大众服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胡庆余堂第三门诊部名医馆的医生介绍专栏!</p> <p class="ql-block"> 这是胡庆余堂第三门诊部名医馆的挂号、收费处!</p> <p class="ql-block">  这是胡庆余堂第三门诊部名医馆的中药配方处!</p> <p class="ql-block">  这是胡庆余堂第三门诊部名医馆的颈肩腰腿痛专科!</p> <p class="ql-block"> “庆余堂”这是胡庆余堂的堂号,《易经》坤卦中说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以“庆余”做堂号,实际上是向世人表明说,“庆余堂”是积德和积善的药店,一定会长盛不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