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中心,藏有五百座罗汉,仍在修复中的广州华林寺(2024.02.14)

运骞

<p class="ql-block">  广州华林寺的面积比光孝寺、六榕寺略小,最近几年多次入寺参观,发现每次的出入口都不一样,最特别的一点是近几年一直在维修或扩建,目前暂时无法判断完工日期。</p><p class="ql-block"> 这座佛寺始建于公元527年,是广东建造年份较早的寺庙,是佛教禅宗始祖达摩菩提中印文化交流地,被奉为“广州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历代地位超然。</p> <p class="ql-block">  华林寺虽地处繁华市区,却是闹中取静。寺庙坐西朝东,山门两侧各放两只石狮子和两只石鼓。山门石额上铭刻着“华林禅寺”四个字,往来香客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此照片是多年前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华林寺的两扇红墙,一边是弘一法师的字“南无阿弥陀佛”,另一边是启功先生的书法“念佛成佛”。</p> <p class="ql-block">  “师祖殿”内供奉的是一尊双目微闭,跏趺而坐的菩提达摩铜像。据说高6.88米、重10吨,是现在世界最大的达摩祖师铜像。佛像们我就不拍拍啦,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看。</p> <p class="ql-block">华林寺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华林寺内的舍利塔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主要材料是肇庆七星岩的汉白玉,1965年在拆卸塔基时发现释迦如来的真身舍利,如今是华林禅寺的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华林寺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  达摩堂是20世纪90年代为纪念达摩师祖而重建的。殿堂坐北朝南,堂前石柱有一副木刻对联写道:“东土禅宗传妙法,西域宝甸辟华林”,是赞颂初祖达摩由西来中国传播宗教文化事迹的。而殿堂北墙正中的白石基上供奉着身穿袈裟、左腿趺坐、右脚曲起、形如印度僧人的菩提达摩塑像。殿堂东西墙壁上挂有两幅雕画,内容是叙述达摩东渡来华的传奇故事,如“面壁九年”、“一苇渡江”、“只履归西”等。</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震撼人心的是华林寺内的五百罗汉堂,其为华林寺现存的少量古代建筑之一,也是华林寺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的规模宏大的罗汉堂和塑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五百罗汉像,就是其中极为珍贵的佛教之物业建筑和民间雕塑艺术品。数百年来,青馨红鱼之声响彻西关,香火鼎盛,香客如云,惜五百罗汉像在“文革”时期一夜之间尽毁。</p><p class="ql-block"> 1993年6月至1994年4月,开始了罗汉堂全面的维修和五百罗汉雕像的重塑工程。</p><p class="ql-block">照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照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五百罗汉堂是华林寺的主殿。五百罗汉堂门前两旁各立有一个高达殿檐、手执金刚杵、面容威猛的金刚力土镇守着山门。殿门上方高悬“五百罗汉堂”石额。两旁石柱刻有一副对联:“证菩提心现应真相,登欢喜地得自在观。”殿门内有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佛的背后是寺院护法神将韦驮大将军。殿堂北端供奉着三尊大佛:释迦牟尼佛祖居中,兹师佛在左边,阿弥陀佛在右边。殿堂的西墙供奉着全身地藏王。殿堂东墙供奉的是一尊木雕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与地藏王相对。</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好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  在广州华林寺后面的一块空地上有一口古井,名为五眼井。据清《番禺县志》记载,五眼井为达摩祖师居留此地时带领信众开凿的,故又名“达摩井”。井水水量充盈,而且水质极佳。人们经常在此取水,但因井口过大,有时候取水之人会掉入井中,故而清朝时,将井口用一个大石板盖住,石板有五个取水口,这样可以同时容纳五人取水,也不易跌落,故又名五眼井。</p><p class="ql-block"> 道光年间,有一老僧从西樵而来,用该井水疗愈头顶癞疾,临别前授以华林寺僧制粉之法,使众僧汲来五眼井水,碾米磨浆,蒸出一种晶莹亮丽、细滑可口的粉中妙品,被称为“华林水粉”,遂为一美食名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眼井旁边有一石碑,名为《敕封广济桐君庙碑》,记载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的抗英事迹,当时暴雨导致英军火枪无法派上用场,皆因广济桐君的庇佑,数年后,广东巡抚黄恩彤将此事奏报,当朝遂赐加桐君“广济"封号,并准修建广济桐君庙等事宜。该石碑是记录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西来初地”牌坊</p> <p class="ql-block">广州华林寺,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  修建中的华林寺大雄宝殿。地基已基本完工!</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设计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  华林寺原名西来庵,这一名称颇有典故。</p><p class="ql-block"> 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印度僧人达摩遵从师父自训谕,西来弘化禅宗妙旨,从海上到达广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建西来庵潜心苦修并广传佛教。</p><p class="ql-block"> 达摩到达广州后建筑的寺庙叫“西来庵”。由于他是来自西方佛国的高僧,人们便称他最初登岸的地方为“西来初地”。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保留着“西来初地”“西来庵”的称号,而下九路一带的西来正街、西来后街及西来西、西来东、西东新等街巷都是以“西来庵”来命名。</p><p class="ql-block"> 西来庵建成后,历诸代多次修葺,并经多次改建为砖木结构,“传灯不绝”,长盛不衰。该庵始建1100多年后,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庵的住持宗符禅师募资扩建,增设了禅房、僧房、大雄宝殿,又开拓庭院,广植树木、引入流水,营造起一座颇具规模的佛教丛林,面积达3万平方米,并将西来庵改名为华林寺。</p><p class="ql-block"> 1963年广州市政府公布该寺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重修恢复开放以来,被占房舍逐渐收回并进行修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