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年味

George

<h3> 浓浓的年味<br><br> 2024年甲辰龙年已进入尾声,但是浓浓的年味似乎依旧在弥散在家乡!这是我三年来的第一次回家乡,心心念念回来寻找家乡的年味,寻找割不断的亲情,忘不了的友情,舍不得的同学情!<br> 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儿时记忆中的年味回不来了,在我为期10多天的亲身体验中,总觉得年味依旧浓厚,只不过以貌似密藏的形式和面孔出现。<br> 年味就在回家的路上。每年腊月二十三之后,远在他乡的游子就陆陆续续踏上返程之路,不管天寒地冻,不管大雪封路,不管距离多么遥远,心急火燎地赶路奔老家,似乎追逐年味成了他们回家过年的不竭动力!你看看,今年的高速路堵成什么样,每小时20公里龟速前进,即使车上携带的年货因滞留而吃光了,也动摇不了他们回家过年的执念。<br> 年味就在对春节习俗的认同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成了全中国人的共识,也是对必须回家过春节习俗的认可。这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是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是形成的群体风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br> 年味就在血脉情感的巨网中。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牵挂着家,惦念着家里的亲人。而每一个家庭就是一根线,这些无数的线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人血脉情感的巨网。结网而成的凝聚力是巨大的、历久不衰的。只要家在,亲情在,中国人回家过年的初心始终不改。<br> 年味就在对长辈的思念和孝顺中。每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到坟地给已故长辈(爷、奶,父母等)祭奠,点香烧纸,供奉祭品,有时现场分享酒品与祭品,以示对长辈的怀念和惦念。每年初一、初三后,晚辈开始上门给家族的长辈拜年,送上美好祝福和祝愿,表达对长辈培育的感恩之情与尊敬。<br> 年味就在大家庭的团聚中。中国春节自古以来就把家庭团聚作为过年的最高境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吃年夜饭”,无论千里迢迢乘火车赶回的,无论是乘飞机飞回来的,无论是坐大巴回家的,还是自骑摩托车回来的,不约而同,就赶到大年三十,赶上“吃年夜饭”,这比什么都重要,“年夜饭”是全家团聚的时候,是全家团圆的时候,全家人齐聚一堂,吃一年中最好的美食,喝当年最流行的好酒,频频举杯,辞旧迎新,送最美好的祝福!倘若错过,将遗憾一年!我家的“年夜饭”是在酒店举行的,全家老少大小18人围坐一张大桌,吃美食,喝美酒,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开心快乐,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送走癸卯兔年,迎来甲辰龙年。<br>  年味就在挨家挨户的拜年中。拜年通常就是晚辈给长辈拜年,备好厚重的礼品,准备好利是,就可以上门拜年了!晚辈分辈分依次给长辈磕头、奉上利是,口说祝福语,同时长辈也给晚辈分发数额不等的压岁钱。在这种简朴的礼仪中,洋溢着亲情,涌动着爱意。今年我家给长辈的拜年是年三十“年夜饭”之后,春晚进行中,举行的。先有儿辈给94高寿的老母叩头奉利是拜年,再有孙辈、曾孙辈分别叩首拜年,场面之热闹喜庆,令人感动和难忘。<br>  年味就在观灯赏景看社火中。过年从大年三十晚开始,家家户户就挂起了红灯笼,晚上远处望去,栋栋楼层一片通红,在夜幕下,就如挂在空中,与天际融为一体,喜庆的气氛格外浓。今天平凉市区的街道两旁,只要有树的地方,树上都挂满灯样的装饰,星星点点,连成一片,映照的街道马路通亮,有的是一串串小灯笼,有的是一个个雪花样的灯饰,有的是一颗颗五角星形的灯饰,不管什么形状,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灯光璀璨,让人看上去,赏心悦目。过年中,也会去市区的景点走走看看,如柳湖公园,崆峒古镇,宝塔公园,崆峒不夜城,赏赏美景,品品美食。正月十五前后观赏春节社火是过年少不了的,但是听说平凉城区多年不接待社火,今年也一样。城区居民只能在电视上、网络上看看县(区)乡(镇)出演的社火。今年的社火最红火的要数庄浪社火、泾川社火和灵台社火,有彩车,有踩高跷,有戏剧装,有耍狮子等,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看了社火,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年,不然,好像年味缺少了点什么。<br>​ 年到尾声,但年味依旧浓厚,似乎只有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味才渐渐淡去。怀念儿时的年味,我更喜欢今日已经演化的年味。年味永远是中国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中国人心中世世代代无法淡去的记忆!<br>(文本为原创:图片多为作者实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