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美斯乐纪行

骑驴大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金三角、美斯乐、国军残部(也作“孤军”)、鸦片种植和贩卖…,这些充满神秘和诡异的词汇,让我们长久以来对那里和那里的人们充满好奇,此次来泰国前,就笃定要去一趟美斯乐,去了解那里和那里人们的过往和今天,去揭开那里和那里人们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原国军第8军第42师第709团李国辉部经云南元江一战后出逃,于1950年2月28日退入缅境,并与已滞留在此的中国远征军残部原国军第26军第278团谭忠部汇合,共约1500余人,打出93师番号,进驻缅甸小孟棒、三岛一带,此为“孤军”源起。</p><p class="ql-block">​1950年3至4月,缅军分三路围剿李国辉部,大败后,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提出控告。联合国于1953年4月,以常务理事会决议案形式,要求台湾当局撤军。1953年11月至1954年3月台湾当局实施了“孤军”第一次撤台行动。也在此间,大批来自中国大陆的难民(多所谓成份不好者)及老兵二代陆续加入“孤军”,这支“孤军”由最初的千余人逐渐增至2万余人,形成5个军的建制。</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至1962年5月,“孤军”趁中国大陆“三面红旗”、人民公社、金门炮战的所谓“天灾人祸”,进犯大陆,结果在中、缅军队夹击下,损失惨重。此间,缅甸政府再度向联合国控告“'孤军'入侵”。1961年5月台湾当局实施并完成第二次“孤军”撤台行动,“孤军”先后两次撤台人数约在1.3万名。</p><p class="ql-block">​1961年中期,第二次撤台行动结束后,在缅“孤军”剩余数在4000余人,先后由段希文、李文焕等国军将领率领,继续在滇缅边区从事反共活动,但近10年没有来自任何方面的补给,官兵生活艰辛(也在此间有鸦片种植和贩卖)。</p><p class="ql-block">​自1959年起,“孤军”、眷属及难民历经坎坷,徒步穿过泰缅边界,来到泰北山区——美斯乐(“孤军”进驻后取的地名,取意“美死了”),此即为美斯乐村的发轫。</p><p class="ql-block">1964年,段希文成为“孤军”总指挥。</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美斯乐,全村有5000多人,其中80%为“孤军”老兵及后人。因为“孤军”兵源多来自云南,村里大人小孩交流多用云南方言,也葆有着云南人的饮食习惯及其他风俗,美斯乐有“小云南”之称。</p><p class="ql-block">​1960年代末,为取得泰国公民身份及“孤军”补给,段希文、李文焕接受泰政府交换条件,同意负责清剿活动猖獗的清莱山区苗共。1970年至1975年,历时五年,经6次围剿,“孤军”终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击败清莱苗共。1979年元月,应泰军方面谕,“孤军”再度派兵400人参与泰军剿灭泰北考牙山区苗共之行动,经22天激战,终获全胜,得到泰政府赞誉。</p><p class="ql-block">​1980年,泰国政府兑现承诺,泰王御赐“孤军”全体参战人员泰国国籍。</p><p class="ql-block">1984年“孤军”逐步向泰国政府交出武器,官兵全部退役成为泰国农民。</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30日至31日,我们在美斯乐的24小时,仔细参观了“泰北义民文史馆” 、段希文将军墓园和由段希文自费开办于1959年的兴华学校;“抢救”般访问了93岁的“孤军”老兵张得宁;见到了/“孤军”二代、旅宿老板贺家骥和孤军三代、段希文墓园第三代守墓人岩思中。可见,在历经战乱的腥风血雨、贫困交加和生死未卜后,如今他们的生活已回归祥和、安宁。</p><p class="ql-block">​但是,“我是哪里人?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这些永恒命题仍时时困扰和折磨着他们,他们“无数次的在梦里回到中国,回到云南,回到玉溪…”,醒来却终是一场梦境!老兵们只能在生命终了时,托付儿女将自己的坟茔向着北方,向着中国!这是何等的心酸!何等的无奈!何等的悲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30日清晨,这个点,我们早早赶到清迈北门长途客运站,在这里排队购票后搭上去美斯乐的客车</p> <p class="ql-block">这趟客车很新,空调冷气十足。清迈到美斯乐,200多公里,全部用时要近5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没有直接去美斯乐的客车,要在清莱一个叫大东的地方转乘“双条车”上山。后来我们得知,去美斯乐还可租车自驾最后40公里上山路。</p><p class="ql-block">在“双条车”上</p> <p class="ql-block">到达美斯乐村,办理民宿入住后,我们迫不及待首先参观了“泰北义民文史馆”,期待对“美斯乐”的前世今生有一个面上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北义民文史馆建成于2004年,位于美斯乐村南边不远处。公路边有个牌坊式的大门,上面写着“泰北义民文史馆”,还有泰国国王夫妇的画像。文史馆为一四合院式建筑,右厢是战史陈列室,左厢是办公室和图书馆,正中忠烈祠,密密麻麻祭奉着李弥、段希文等前“孤军”将领和在剿灭泰共中死难的官兵牌位</p> <p class="ql-block">于“孤军”和“美斯乐人”,前国军第五军军长段希文是功臣,在美斯乐村的开辟和建设,“孤军”官兵及后人摆脱战争、贫困、并被泰国政府最终接纳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段的贡献可谓功高至伟,德与天齐。</p><p class="ql-block">安放在义民文史馆庭院内的段希文塑像</p> <p class="ql-block">文史馆庭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义民文史馆庞大、详尽的陈列内容无法更多呈现,只取一、二</p> <p class="ql-block">从忠烈祠内眺望文史馆庭院和大门</p> <p class="ql-block">段希文、李文焕、雷雨田三位前国军将领先后参与和领导了美斯乐村地开发、建设和帮助泰国政府剿灭泰共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泰国、缅甸、老挝交界处的“金三角”区域图。“金三角”给了溃退中国大陆的国军“残部”以天时地利地喘息和坐大机会,说“天佑”也是</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大陆语境中,当年溃退“金三角”的国军叫“残部”;在中国台湾及美斯乐人语境中,这批人叫“孤军”。</p><p class="ql-block">当年溃退中的国军“孤军”</p> <p class="ql-block">这小兵,简直就是个孩子,如果没有战争他该在学校里读书</p> <p class="ql-block">当年,“孤军”在缅甸难以立足,不得不辗转至泰北山区美斯乐。</p><p class="ql-block">部队进抵美斯乐</p> <p class="ql-block">当年美斯乐站岗的哨兵</p> <p class="ql-block">“孤军”曾先后两次帮助泰国政府剿灭泰共。二次作战后,泰王亲临医院,慰问参战“孤军”伤员</p> <p class="ql-block">泰国政府组织各界人士在清莱机场欢迎剿灭泰共“义士”“凯旋”场面</p> <p class="ql-block">义军文史馆内的忠烈祠内部,总牌位及两边官兵牌位。正面墙上的巨幅大字“尽忠报国”,仿佛是对“孤军”亡灵的最高褒奖,但细想想他们“报”的是哪一“国”啊?着实无奈,着实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台湾出版的反映“孤军”史料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参观义民文史馆后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新闻报道:《他们拒绝遗忘中华文化》。无疑,中华文化、中华美德在“孤军”及后人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义民文史馆内反映“孤军”题材的大型壁画。说来老蒋对不起他们</p> <p class="ql-block">段希文(1912-1980),原名经,云南宜良县人。1929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入滇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先后参加过第二、三次长沙会战、江西高安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会战等重大抗日战役。</p><p class="ql-block">从村子到段将军墓园路上的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段希文将军在美斯乐是神一样的存在,被尊称为“希公”。1980年6月,段希文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后,各界在美斯乐高点修建了“希公墓园”(也是段生前自选的墓地),供人们凭吊。如今,这里已成了美斯乐最重要的观光景点之一。关于段的后事,有两个历史细节,一是当年的台湾当局撤销了他的少将军衔;二是他下葬时身上覆盖了泰国国旗。</p><p class="ql-block">往墓园路上的牌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段墓墓道和陵墓主体</p> <p class="ql-block">守护段墓的第一代老兵</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30日下午,在段希文将军墓园,我们同段墓第三代守墓人,也是“孤军”第三代岩思中有一次较长时间的促膝长谈。</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拾级而上,走近墓园大理石石棺处,正做清洁的老岩迎上前来向我们报以憨厚地微笑和一个并不标准的军礼。我问:“能不能坐下来聊聊?”老岩欣然应允。​​老岩的爷爷是国军第93师老兵。爷爷和父亲都已过世。他有一儿一女,都在外打工。问,没让孩子多读点书吗?老岩:“读不走,没法儿”。问,日子过得还好吧?老岩:“(19)82年后好多了,过去是干了活没吃的,现在干了活有吃的了”。问,没想加入中国籍或取得台湾身份吗?老岩:“加入了又能怎样?无论是中国还是台湾,我们都不了解,也没有我们谋生的环境”。顿顿,老岩:“反正我们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就行了,不管谁问起我,我都会说'我是中国人'!你看,希公墓向着北方,向着中国,在美斯乐,所有故去老人的墓地都向着北方,向着中国!”​</p><p class="ql-block">临别,当我和老岩的手握在一起,我告诉他,我和太太是“共军”的后代,今天我们终于站在了一起。老岩:“没关系的,只要记住,我们都是中国人就行了!”那个瞬间,我们真为看似没读过太多书的老岩的胸怀和格局所叫好,所感动!</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下墓道,暮然回首,老岩站在墓园高点,向我们行军礼的手依然没有放下!我们理解,那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不老情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月31日上午</p><p class="ql-block">​地点:美斯乐兴华中学大门外老人家门口(老人正在晒太阳)</p><p class="ql-block">​访问对象:原国军93师93岁老兵张得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是云南保山人,1950年在昆明加入国军后,经缅甸逃难到美斯乐的。那时这里就是一片森林,房子都是自己一点点盖起来的,最开始就是茅屋。刚到时,泰国政府不接纳,有很多摩擦,就连我们下山去买东西都规定只能晚上,后来可以白天了,但不准穿军装,要穿便衣。1980年代,我们帮着泰国政府剿共,打赢了,泰皇和政府接受了我们归顺,给了我们泰国身份。现在世界不太平,到处打仗、海啸、地震…,这是咋了?逃出来的老兵,都想回中国,但最后都死在这儿了。想家啊,1986年我曾回云南看看,见了哥嫂一家,祖国发展快啊。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外面,一个在家里,养儿子不如养女儿,还是女儿好,养儿子,把你送到养老院,就不管不问了,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在泰国,国民医疗免费,教育免费,还对60岁以上老人有老龄补贴,60岁每月500泰铢(约合100元人民币),随着年岁的增长有增加的,这些我们同泰国人都是同等待遇。因为我没有在外面干过,所以就没有养老金,养老的钱主要靠儿子。(访问结束,我们祝老人健康长寿,活到一百岁,老人表情淡然也不屑的)活到一百岁?那是活受罪…”</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访问中,有两个70来岁的老者在张老家里出出进进。张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后期加入孤军的老兵。看得出他们之间有着相濡以沫的兄弟般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访谈中,张得宁老人的三个瞬间</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对张老的访问气氛轻松友好,说到开心处,我们都情不自禁,开怀大笑😁</p> <p class="ql-block">美斯乐“兴华学校”大门</p> <p class="ql-block">美斯乐兴华学校初由国军第五军军长、美斯乐村主要开辟者段希文在1959年出资修建,旨在让流落泰北的官兵子女继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忘祖宗,不忘根。兴华学校非体制内学校,学生们每天都是在接受完体制内学校教学课程以后的下午或周末,再来这里学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所以我们上午去没人)。在了解兴华学校的基本史料后,我们对段将军在“孤军”初进美斯乐,战乱远未结束的1950年代末,即自费创建起这么一所中文学校的远见卓识和奉献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学校操场上的主席台,他们叫“司令台”,可以理解为“下达行动命令的台子”吧</p> <p class="ql-block">学校教室</p> <p class="ql-block">学校五年级课程表</p> <p class="ql-block">学校三年级杨家兰同学的作文,最让人感叹的是充满童稚,绝无套话官话</p> <p class="ql-block">这毛笔字、铅笔字写的,起码比我强了太多👍👍</p> <p class="ql-block">以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为题材的水彩画</p> <p class="ql-block">兴华学校还在扩建,新的教学楼已经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美斯乐贺老兵家庭&新生旅宿</p><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在美斯乐下榻的即为这家新生旅宿。</p><p class="ql-block">这个家庭中的父亲(图中男性),是来自云南玉溪的国军老兵,当年因出身地主,怕被清算,从昆明逃到缅甸,并在那里参加国军。从军后的贺老兵在93师当了财务官,人称“贺科长”。1960年代后期贺科长本是有机会赴台的,但苦于没人接任,老长官段希文亦不批准走人,他就在美斯乐干了下来,直到终老。</p><p class="ql-block">由于1960年代中期后多有官兵往来、欧美游客来访、兴华学校学生也需要住宿等原因,这个家庭中有经商头脑的母亲(图中女性)于1970年在自家办起了美斯乐第一家家庭旅馆,生意红火</p> <p class="ql-block">贺老兵夫妇和他们的六个子女</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1970年代草创时的新生旅宿</p> <p class="ql-block">贺老兵的四子贺家骐(一个很传统、很台湾的名字😁),具有台湾、泰国两个身份,现常年往返于台北和美斯乐之间,在完成台北工作之余,还要料理新生旅宿的生意。四哥酷爱登山运动,说才去爬了成都四姑娘山,说很爽。哈哈,一下拉进了我们彼此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贺老兵的千金贺桂芬,已退休,退休前从事媒体行业,在台湾一家生活财经类杂志任资深副总编辑。热情的贺女士听说我们要去兴华学校,专门开车送了我们一程😁🙏</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新生旅宿仍然地处美斯乐村央点,住宿条件多样,价格实惠,有非常浓厚的文艺和小资氛围,特别是贺老板(四哥)待人真诚、热情,后边有来的朋友,希望大家多多惠顾🍎😁</p> <p class="ql-block">今日美斯乐</p> <p class="ql-block">特别喜欢美斯乐的早市,开得早,蔬菜新鲜,还有我最爱的早餐豆浆、油条,特别是菜农们操的台湾普通话或云南普通话,让我们听着特别亲切和受用😁。70多年了,美斯乐人乡音未改,大概也受益于兴华学校一代代教职工们的不懈坚守吧?</p> <p class="ql-block">这座白色建筑是段希文将军的宅院,段离世后,他的一个儿子继续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31日午后1点,我们告别新生旅宿,告别美斯乐!</p><p class="ql-block">24小时的到访说“旋风般的访问”也是。</p><p class="ql-block">此行终一切圆满,皆我所愿。</p><p class="ql-block">在开心的同时,我们也深深为“孤军”老兵及他们后人的命运多舛,至死不能投入祖国怀抱,不得已成为“异域”公民而深深懊丧和痛惜!我们理解他们心中的痛!特别是,这种痛,还将被“孤军”老兵的后人们世代背负,没有终了!</p> <p class="ql-block">台湾已故著名作家柏杨长期以来给予“金三角”“孤军”以极大关注,在1960年代即出版过一本书名为《血战异域十一年》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该书已成为台湾当代文学经典。</p><p class="ql-block">2004年,84岁的柏杨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专访时,老泪纵横道: “泰北孤军的命运不如一条虫“。他同时“感谢泰国政府发扬和平精神,容忍一群残兵败将以自己的文化生活,在泰国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2003年5月,柏杨在参观“泰北义民文史馆”后以他作家的笔触在留言簿上滴血留言:“一群被遗忘的人,他们战死便与草木同朽,他们战胜,仍是天地不容!”</p><p class="ql-block">呜呼,泰北“孤军” ,流落异乡,饱受战乱,不能“回家”的一群!</p><p class="ql-block">呜呼,泰北“孤军”——炎黄子孙,我们的同胞,我们的弟兄姊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