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55年授衔的十位开国元帅中,有两位客家人:一位是祖籍在粤北韶关府乳源县的朱德,排名第一。一位是出生在粤东梅州府梅县的叶剑英,排名第十。两人还是云南讲武堂的校友,朱德1911年步兵科毕业,叶剑英是1920年炮兵科毕业。两人虽然都是客家人和云南讲武堂的校友,但其家世各有特点。如,朱德家是佃农,叶剑英家是小商人;朱德的父亲朱世林是文盲佃农,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是武状元、水客、屠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祖籍闽西上杭</b></p><p class="ql-block"> 据叶剑英的家族谱——《广东梅县雁洋叶氏宗谱》记载,广东省梅县雁洋镇叶氏宗族是从闽西汀州府上杭县迁入的。</p><p class="ql-block"> 福建上杭中都都康叶氏开基一世祖叶映玉(叶五郎,1145—?),传九世叶日通(叶万六郎,1174—?),由福建上杭中都迁徙广东程乡县(今梅州市梅县区)松源堡玉浆村,为松源堡玉村开基一世祖。</p><p class="ql-block"> 叶日通传四世叶俊贤(1437—?),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从松源堡玉奖村,徙松口堡云车,后转迁雁洋堡虎形下屋开基为雁洋一世祖。</p><p class="ql-block"> 叶剑英是叶氏入闽祖叶映玉第二十九代裔孙,广东松源堡玉浆叶日通第二十一代裔孙,广东雁洋叶俊贤第十八代裔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祖父是穷屠户</b></p><p class="ql-block"> 叶福智(1828—1893)是叶剑英的祖父,他是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人。成年后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是赤条条的一条光棍,在下虎形村附近的横山镇横西村以屠宰为业。他经过多年杀猪卖肉,存了一些血汗钱,才由媒人为他介绍了一个老婆。</p><p class="ql-block"> 叶福智年轻时家里很穷,结婚前连一间婚房都没有,是其父的一位横西村挚友借了一间房间给他结婚的。从下虎形村到横西村有16华里的路程,而且要渡过梅江。</p><p class="ql-block"> 横西村的乡道旁,梅江河岸上有两株巨大的古榕树,形如两条青龙出海,树下有三个货运码头,繁华的时候每天有数百人在此搬运货物。</p><p class="ql-block"> 婚后,叶福智夫妇就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横西村码头附近租了一间小店铺卖酒、豆腐、猪肉和仙人粄。</p><p class="ql-block"> 叶福智夫妇生了五个儿子,即叶铭祥、叶钦祥、叶鉴祥、叶锡祥和叶钻祥(叶碧兰,1871—1921)。其中较大的四个儿子——叶铭祥、叶钦祥、叶鉴祥、叶锡祥都出南洋谋生了,最小的儿子也就是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则跟叶福智在横西村卖东西,有时候也做水客。</p> <p class="ql-block"> 叶铭祥、叶钦祥、叶鉴祥、叶锡祥和叶钻祥五兄弟,各有性格爱好,老大叶铭祥勤劳、老三叶鉴祥灵活、老四叶锡祥爱文,而老二叶钦祥、老五叶钻祥却喜欢舞枪弄棒,练习武功。当时客家人为了抵御外姓的欺负,各姓均有武馆。</p><p class="ql-block"> 老二叶钦祥和老五叶钻祥一边干农活,一边学习武术。几度春秋,兄弟俩拳击、舞剑、射箭样样都拿手。后来,兄弟俩参加了梅州城的武秀才的考试,过关斩将,双双中了武秀才的功名。顿时,名传乡里,争相庆贺。</p><p class="ql-block"> 虽然他们也曾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因多种原因,最终没有进入衙门,走上仕途当上官,吃上皇粮,只好在家务农或漂泊他乡,了渡一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伯父们在南洋的底层</b></p><p class="ql-block"> 叶剑英的四位伯父——叶铭祥、叶钦祥、叶鉴祥、叶锡祥,来到马来亚霹雳州首府怡保市做小买卖,卖豆腐、蔬菜、牛肉丸等杂货,勉强养家糊口。他们都居住在马格街小巷内破旧的鸦鹊屋里。所谓鸦鹊屋,就是贫民窟破旧低矮的平房。</p><p class="ql-block"> 四兄弟本来想租赁一个锡矿发财,没想到这是个别人开过的露天老矿,一场暴雨全坍塌了,老本赔得精光,挖矿工人的工钱也拖欠着没法支付。</p><p class="ql-block"> 1916年冬,高中肄业的叶剑英来到了怡保城,希望四位伯父资助自己到上海或北京读大学,但伯父们都表示经济拮据,暂时爱莫能助。</p><p class="ql-block"> 大伯父叶铭祥摆开家史,劝叶剑英说:“我们家里祖坟的风水不好,祖宗三代从来没有出过当官的,不要想读书做官了。读书要用钱。现在,你的几个伯父都破产了,我劝你还是打消求学的念头,同阿伯一块做生意吧。”</p><p class="ql-block"> 曾经是武秀才的二伯父叶钦祥,住在鸦鹊屋中,小本经营,度日维艰,他生了一大群孩子,日子过得尤其紧张。他一见到侄儿叶剑英,就念起挖锡矿的“破产经”,苦哈哈地叫苦连天:“阿伟,这日子真难过啊!”。</p> <p class="ql-block"> 三伯父叶鉴祥家在一条小巷子内,这里坑坑洼洼,连盏路灯都没有。他一家住在又矮又破的鸦鹊屋内,陈旧的屋内,摆着一些破烂的家具。全家靠磨豆腐卖为生。他有三位儿子——叶宜桐、叶宜藻、叶宜定,其中叶宜桐和叶剑英在小学同学,关系友好。叶宜桐在马来西亚的怡保市做小职员,只有一套西装,上班时才穿,回家后只能穿旧衣服。</p><p class="ql-block"> 四伯父叶锡祥每天一大早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风炉和一只土锅子,里面盛着滚开的热水,冒着蒸汽;另一头是煤炭,上面放着一只篮子。只见他一边走,一边吆喝:“牛肉丸子咧!新鲜的牛肉丸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父亲是水客</b></p><p class="ql-block"> 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1871—1921),虽然有武秀才的功名,但依然无路可走,只好继续留在梅县横山镇做小本生意,酿酒,做豆腐,用豆腐渣养猪,卖猪肉,还经营木屐、香纸、蜡烛等。那时五天一赶集,每逢圩日就到松口去摆摊贩卖。此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杀猪、打鱼。</p><p class="ql-block"> 叶钻祥在村子里头帮人家杀猪能得到点工钱,少年叶剑英就帮他拉猪尾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叶剑英父母的卧室及其肖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叶剑英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17年,叶剑英在南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17年,20岁的叶剑英在广州)</p> <p class="ql-block"> (1918年,叶剑英在昆明云南讲武堂第十二期炮兵科)</p> <p class="ql-block"> (1921年,叶剑英在广东孙中山部任少校营长)</p> <p class="ql-block"> (1926年的叶剑英,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四军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 (1932年的叶剑英,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革军委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叶钻祥有时还兼做“水客”。所谓“水客”,就是经常来往国内外,帮助华侨和侨眷沟通联络、转办事务的人。叶钻祥时不时“走水”,往返于南洋和梅县雁洋镇之间,热情地为华侨和侨眷捎物送钱,传递信息。因为他心地善良,耿直厚道,办事周到妥贴,人们信得过,也敬重他。</p><p class="ql-block"> 叶钻祥19岁那年,与18岁的童养媳陈秀云(1872—1944)结为夫妇,夫妻感情很好。</p><p class="ql-block">陈秀云生于梅县松口镇教乡田背村。父亲陈玉华、母亲范氏是世代务农的客家人。陈秀云为长女,没有读过书,天足,自幼参加家务劳动。</p><p class="ql-block"> 陈秀云是一位典型的客家妇女。她虽然是文盲,但天资聪颖,尊老爱幼,勤劳能干,她不束胸,不缠足,不施粉,体态丰盈健美。对客家妇女的“四头四尾”妇工,即“家头教尾”(教育子女)、田头地尾(种田耕稼)、“灶头锅尾”(家务劳动)和“针头线尾”(缝补衣裳),样样精通。</p><p class="ql-block"> 出嫁以后,又十分敬重体贴丈夫,纯朴贤慧,勤俭持家,睦族和邻,慈爱子女,是梅县雁洋镇少有的贤妻良母。她平时操持繁重的家务劳动,还经常帮人打点短工,补贴家用。</p> <p class="ql-block"> 尽管叶钻祥夫妇辛勤劳动,惨淡经营。但家道维艰。</p><p class="ql-block"> 几个兄弟分家时,因为叶钻祥是“满仔”(最小儿子),他们夫妇虽然得到父亲的照顾,也只分到三分二厘地和一间小屋,另有一间厨房,兄弟共用,勉强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 虽然家境维艰,日子难熬,但他们仍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夫妻俩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日子过得马马虎虎。</p><p class="ql-block"> 后来,叶钻祥的四位兄长远涉重洋,积攒点款子,寄回家来,由叶钻祥掌钱理事。</p><p class="ql-block"> 1911年,五兄弟合伙盖起两厢七八间房子,为了纪念父亲,该房子被命名为“福智堂”。</p><p class="ql-block"> 新房建好后,五兄弟平分了新房子,每人不到两间,仍然显得紧张。</p><p class="ql-block"> 现在叶剑英故居——福智堂,就是当时其父亲五兄弟合盖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b> 存活四兄妹</b></p><p class="ql-block"> 叶钻祥和陈秀云共生下叶剑英兄弟姐妹8人。因为贫病交加,无力抚养,有4个未及成年便夭折了。</p><p class="ql-block"> 兄弟幸存叶剑英(1897—1986)、叶道英(叶宜导,1906—1989)两个,女儿幸存叶才英、叶顺英。</p><p class="ql-block"> 叶才英、叶顺英从小送人当童养媳。</p><p class="ql-block"> 叶才英嫁给江锦兴,两人为地下党员,后长期在香港从事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 叶顺英的第一位丈夫姓李,她后来改嫁严姓人家。严家在五华县。不久,严家一家人逃荒到相邻的江西省信丰县大桥镇大桥圩。解放后,叶剑英才找到这位妹妹。</p> <p class="ql-block"> 1920年1月30日,叶剑英被云南督军公署授予陆军炮兵少尉军衔。</p><p class="ql-block"> 1920年2月,他奉派赴福建漳州,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见习参谋。</p><p class="ql-block"> 1920年8月,他随粤军参加第一次粤桂战争,随同陈炯明部返回广东,他曾被派赴汕头策动旧桂系刘志陆部两个炮兵连起义,旋任粤军总司令部炮兵连连长。</p><p class="ql-block"> 1920年冬,叶剑英入粤军工兵营任职。</p> <p class="ql-block"> 1921年4月,叶剑英应吴铁城邀请,入广州大总统府副官处(副官长吴铁城)工作。</p><p class="ql-block"> 1921年夏,他任粤军第一师军事教导营教官。</p><p class="ql-block"> 1921年10月15日,孙中山出巡广西,经吴铁城推荐,叶剑英以大总统随员身份,随孙中山乘军舰抵梧州半个月,途中孙中山接见随行人员时,当知道他曾为北伐大业上书给他时,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连连说道:“年轻有为,年轻有为。”</p><p class="ql-block"><b> 妻子和儿女</b></p><p class="ql-block"> 叶剑英一生有过六次婚姻和三子三女。</p><p class="ql-block"> 叶剑英早年在故乡有过一位包办婚姻的妻子(无子女),叶剑英从军后两人分手。</p><p class="ql-block"> 1924年初,叶剑英和医务工作者冯华结婚,11月生叶选平,后又生长女叶楚梅。</p><p class="ql-block"> 冯华是广东佛山人,当时是广东大学医学院的护士,她是由孙中山、廖仲恺介绍给叶剑英的。</p><p class="ql-block"> 1927年,教导团团长叶剑英在广州和美丽的女士兵曾宪植(1910—1989)结婚。曾宪植的高祖父是曾国荃。两人生子叶选宁。</p><p class="ql-block"> 1937年,叶剑英在延安和长征女干部危拱之(1905—1973)结婚,两人无子女。</p><p class="ql-block"> 1940年,叶剑英在重庆和吴博(1917—2023)结婚。</p><p class="ql-block"> 吴博是上海人,毕业于吴淞中学,投奔新四军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被周恩来调到重庆红岩机关任机要员。1941年,吴博生下女儿叶向真(凌子)。</p><p class="ql-block"> 1948年,叶剑英在北京良乡和华北军政大学学员李刚结婚,生儿子叶选廉,女儿叶文珊。</p> <p class="ql-block"> 李刚(1929—),湖南湘乡县人,祖上是湘军名将李续宾。</p><p class="ql-block"> 1955年,叶剑英和李刚两人因为种种原因离异。</p><p class="ql-block"> 叶剑英弟弟叶宜导(1906—1989)配:关哲、孟淑惠,生三子:叶选钧、叶选济(殇)、叶选基。继子:叶启明。女:叶航程(殇)。养女:叶小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