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国宝】系列㊱,竖石佛摩崖造像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竖石佛摩崖造像,亦称竖石佛石刻,位于交城县岭底乡竖石佛村南约500米路西南山坡。始凿年代不详。据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竖石佛碑记》载,竖石佛石刻始凿于金、元之际。清康熙年间重建,道光七年(1827)大修。其寺山门东向,面临悬崖,寺院属一进院落。正殿三间,歇山顶,有檐柱。基座设置较高,明间基座中开桥形门洞,直通殿内。两梢间有台阶可登基座平面,并有门通殿内平台。正殿重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明末毁于兵火。解放战争中全寺被拆毁后,石刻露天。“文革”中,石刻头部多被捣毁。石刻前正殿基座之上,现存明正德十六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及清道光七年碑3通。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己亥之年,仲春时节。走进交城县岭底乡,探访竖石佛摩崖造像,徜徉于艺术殿堂,观赏品读,感悟领悟,别是一番大美滋味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 走近竖石佛摩崖造像,但见其坐落于一块巨大岩石之上,外廓呈金字塔造型,坐西向东,整块巨石高7.2米,底部宽8.88米,厚度为2.7米,顶部呈金字塔状,立面面积63.94平方米。岩石东壁共有石窟65个,造像100余尊。从造像的造型、刀法来看,为唐代作品。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的石窟分三层布置,布局整齐,规范有序。石窟形制较大,最大者宽14米,高1.5米,进深1.2米,洞口呈方形,火焰门,具有北魏、隋唐的风格。洞窟内原雕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金刚、力土等雕像100余尊。洞壁施墨彩云纹装饰,简洁抽象,拟为后人增绘。岩面正中上端洞窟形制较大,雕饰内容丰富,极具石刻造像代表作。迎面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迦跌坐,高大肉髻,披双肩大衣,内有神抵支、衣纹呈“U”形雕饰,赋予人一种简略疏朗美感。阿难、迦叶合十侍立左右。左侧佛像结迦跌坐,右侧佛像垂足坐姿。洞口两侧有武土像站立。南向岩面凿刻有佛塔1座,高19米,石塔平座呈方形,塔身1层,塔门方形,酷似唐代之前的四门塔,塔檐叠涩挑出。别具特色的是基座和塔刹较高,塔刹莲座以上又设有造像两层。</p> <p class="ql-block"> 经网查得知,三晋大地目前共发现石窟寺、摩崖造像283处,遗存较多,遍布各处。据史料记载,山西石窟寺开凿,始于北魏,至唐代达到极盛,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开凿,形成较完整的石窟造像艺术序列,彰显了自公元5世纪以来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之清晰脉络。北朝时,大型石窟多以皇家实力兴造,小型窟龛和造像多为民间和地方所打造,主要分布于佛教流行区域。山西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晋北、太原、晋中、吕梁和晋东南。其中,以大同云冈石窟和太原天龙山石窟为代表。而云冈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太原天龙山石窟是唐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学界称之为“天龙山样式”。此外,山西摩崖造像和石刻代表性的还有三门峡栈道题刻、中条山东汉铜矿题刻、和顺蚕儿崖造像、孟县千佛崖造像、祁县石佛崖造像、霍州千佛崖造像和吉县挂甲山摩崖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交城山,探访石佛寺,观赏竖石佛摩崖造像,品读间渐行渐悟。我曾行走观赏过甘肃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吉县挂甲山摩崖石刻等,观赏品读了不同的摩崖造像,不断接受着石刻艺术熏陶。此行,再观赏品读交城竖石佛摩崖造像,我对“摩崖造像”石刻艺术,日渐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和认知。所谓摩崖造像,就是以石刻为主的佛教造像,或置于露天,或置浅龛中,大多以群组造像呈现,有时与石窟并存。摩崖造像是摩崖石刻的一种,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据清代冯云鹏所著《金石索》中记载:“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意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岩画,统称之为摩崖石刻。它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之后,在中国的艺术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交城竖石佛摩崖造像,正是藏于半山腰,刻于巨石,金字塔造型,形制或大或小,65窟100余尊,布局整齐,规范有序,雕饰内容丰富多彩,石刻造像栩栩如生,造型之简练,线条之奔放,刀法之细腻,比例之适度,形态之多变,精美绝伦,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和独具的匠心,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漫步于这座精美的艺术殿堂,赏心悦目,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行走大美吕梁,每一次的艰辛跋涉,每一处的所见景观,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美好场景,异样的遗存内涵,惊喜的感悟领悟。我常常在回望悠久历史中访古探源,在聆听美丽传说中感悟人生,在书写人文游记中传承文化,总想在踏遍吕梁山中尽力去弥补作为吕梁人不知吕梁史不解吕梁情的人生遗憾,亦总想通过我之所见所感所悟为吕梁接续做一点有益的事,亦或通过行走吸引更多的吕梁人去填补不识吕梁真面目只缘身在吕梁山中的人生缺憾,从而激发更多的吕梁人行走吕梁山水、讲述吕梁故事、体悟吕梁人文,通过不断地外宣推介吸引更多的外籍人士走进吕梁、认知吕梁、投资吕梁,进而增强爱我吕梁、建我吕梁、扬我吕梁之大美吕梁情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9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