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一气呵成

老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一气呵成</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点年纪的书法实践者非常熟悉,勿须过多解释。既是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期盼之一。很可惜,对近二十年的美院书法在校生和毕业生,可能只是一个成语,与意境绝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艺书法教授于明诠谈及当代书法学习、研究时说:</span></p><p class="ql-block"><b>很多人还是会将古代的经典作品从博物馆里搬请出来研究。研究它的笔法,研究它的墨法、章法、结体等等,甚至研究笔、墨、纸等工具材料是如何制造出来的;研究线条与线条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多大角度,为什么这个线条这么长而另一个线条那么短,为什么这里有个锐角而那里有个圆弧,通过这样的方式想给书法艺术一个科学的解释……仅仅停留在技法表面上说书法是永远说不清楚的,说来说去就是这些技法,再高妙也是一种技法。然而,独立的技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看,于老师的这段话与吴冠中的“<b>笔墨等于零</b>”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能看得出他对技巧型书法学习、研究现象颇不以为然。黄山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致尧乞书卷后》说:</span>“<b>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般点缀,终无烈妇态也</b>。”显示了千年前的书法大咖<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打心眼里瞧不上</span>绣花式书法——精细、慢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创作非常自我,在书法资料高度丰富,取法、素材选择多样的今天,为什么年轻的书法人那么普遍甘作“小媳妇”,放弃一气呵成?虽说没人会告诉,好在事实会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时代的书法存在空间与今截然不同,是书房,是客厅,是文化人之间的交往。特征是把玩,重品味,好趣味,更尚德行。那时的书法似乎什么都不是,自在、自由地书写就是了。假如一定要问是什么?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个人的“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书法是展览,是商品,是改变人生的砝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这个东西是商品经济的产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推销产品而生,清末民初</span>从西方引入。吴昌硕、齐白石当年参加展览,其目的只有一个——卖画、卖字。徐悲鸿在国内外搞个展,目的也是钱,不过非为自我,而是民族抗战。共和国成立之初,展览这种形式就被保留,并推广到各种艺术形式,以美术为显。规模性书法展览则是改革开放后的事,在本世纪前十来年达到高潮。国字号展览一年几十个,各省市的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问当代为何走向<b>重技法轻一气呵成</b>?得回到现实。技法是功力的一种表现,不可量化。“细腻”、“少出错”,作为比较、筛选、衡量作品的一把尺子,相对合理。反观一气呵成,虽说是文字内容与情绪的无缝连接,但着实容易出章法瑕疵与败笔,无形中催生了追求技法精细的行为。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巨幅、多字数、小字径作品,而数十字一气呵成的作品渐少渐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初展览的目的以欣赏、展示、交流为主,随着协会诞生,渐渐偏离初心,成了入会门槛。入会意味着获得社会地位,会员、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主席地位不同,社会效应、经济效益随之天壤之别。利益链形成:展览——协会——地位——卖字。书法渐渐成了一种表演:表演技巧,表演人生。书法“审美”者也并非尽是读书人,三教九流无一不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私是人的本能之一。二千年前的太史公说:“</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b><span style="font-size: 18px;">。”1776年,苏格兰人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说:“</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人类自私是因为他们不可以不自私。假如他不自私,就会遭到淘汰</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换句话,自私是人存在于社会的本能需求,哪样对他有利,就会选择哪样。当书法成为了一种利益,种种离谱就会粉墨登场。一气呵成则被迫远去,活像</span>冷水煮青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发展的自然现象,也是无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