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之旅(七)——陕江南 南泥湾

季磊

<p class="ql-block">  延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而南泥湾精神则是延安精神的精华。首次感受南泥湾,还是从广播里听到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我是从这首陕北民歌里知道了有南泥湾这个“好地方”的,也是从这首火遍大江南北的红歌里大概了解了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p> <p class="ql-block">  听说今天去参观南泥湾,又一次让我兴奋起来。吃过早餐,我们登上大巴车,踏上了奔赴南泥湾的旅途。</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一条狭窄的溪谷,两山夹着川道,一块开阔的地方。我猜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南泥湾了。</p><p class="ql-block"> 远处山坡上出现一群牛羊,不知哪位顾问惊奇地喊了起来:“看,那里有牛和羊!”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远处果然有牛羊在山坡上低头吃草。我来自草原,太熟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了。可我观察了一会儿,感觉不对劲儿,看了这么长时间,它们却一动不动,车子距离它们近了些,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牛羊的标本。再往前走,又发现一片稻田,现在已到深秋,早已过了收割的季节,稻穗却还在田里长着。这时我才意识到,南泥湾已经是3A级旅游景区了,估计这些都是为了烘托当年南泥湾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正像歌里唱的那样,南泥湾景色秀丽,有山有水有稻田。大片的水稻,在风中摇曳,像是金黄色的稻浪,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从陕北的黄土高坡一下进入南泥湾,会让人产生幻觉,仿佛置身于江南。</p><p class="ql-block"> 大巴车开到桃宝峪村口停了下来,眼前最醒目的建筑便是广场中央那枚高大立体的党徽雕塑,它静静地矗立着,在太阳的映射下,在周边绿地的映衬下,显得那么鲜红,更加灿烂辉煌。</p><p class="ql-block"> 导游介绍说: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党徽广场。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个党徽,党徽雕塑占地441.3㎡,正面和侧面分别采用紫铜板、不锈钢板为材料,高13.8m,宽19m,长21m,其中数字13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13年,数字8代表时长为8年的抗日战争,19和21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赶紧聚拢到党微前,站在党徽下,举行了“红色之旅”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大家面向党微,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洪亮的声音在广场上响起,给这空旷的陕北高原增添了一抹亮色。此时,我万分激动,眼角泛花,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心中升腾,让我感受到了红色记忆与现代文化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导游领着我们来到了南泥湾镇,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是一个新建筑,是在原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2021年7月才对外开放。纪念馆外观呈黄土窑洞形态,象征着延安革命精神。这是一个四方形建筑,迎面是13个窑洞式大门,可能是寓意着党中央在延安奋战13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生产纪念馆,迎面是一组八路军战士开荒劳动的雕像。前面几个战士手里拿着镢头,有的举在空中,有的已经落到地上。后面的战士有的肩上挑着重担,有的拉犁,有的扶犁。上方是毛主席题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在这里,这八个大字不仅仅是“口号”,而且是沉甸甸的历史记忆。纪念馆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主线,集中展示了军民大生产时期的富饶风貌,以及陕甘宁边区部队、机关学校和工农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南泥湾历史,让我系统地接受了一次党史教育,又补了一次党课。</p><p class="ql-block"> 1937年以后,日本军队加紧了对根据地的扫荡,国民党也对边区进行军事和经济封锁,使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到1941年已陷入极度困难的时期。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没有衣穿,没有被盖,生活窘迫。面对生存问题,党中央积极研究应对策略,决定搞大生产运动。</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展厅里,有一张党中央召开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的老照片。毛主席在这次大会上讲话说:“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和“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期间,他亲笔题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在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里有一张王震旅长召开生产会议的照片。当年八路军359旅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在王震带领下,浩浩荡荡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军垦屯田,掀起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高潮。照片是王震旅长正在向战士布置生产任务的场面。在战场上,359旅的战士在战场上个个是杀敌的勇士。到了南泥湾,他们扛起锄头,又成了开荒种地的能手。</p><p class="ql-block"> 当年,359旅刚到南泥湾时,这里还是荒草丛生,沼泽遍地,荒无人烟的“烂泥湾”。迎接战士们的是一个个困难和考验。没有生产工具,他们就从民间收集废铁,用土法打造镢头。没有住处,他们就用树枝搭草棚作为临时住所,而后依着山崖开挖窑洞。粮食不够吃,他们就到山上挖野菜、摘野果充饥。经过359旅将近三年的奋斗,就让南泥湾改天换地,把这个穷山沟建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成了大生产运动的发源地。当年,一个南泥湾曾经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期,养活了边区的一大批革命者和八路军。359旅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还津津乐道地为我们讲了一个南泥湾“气死牛”的故事。1943年3月,359旅94名开荒能手齐集一起, 进行生产大比武,一连3天,郝树才天天保持4亩以上纪录,一位农民不服,提议他和牛比赛开荒。结果,牛被累得口吐白沫,郝树才还生龙活虎,于是得了一个雅号叫“气死牛”。</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有一把王震自制的大板镢头,他每天扛着它和战士一样,从早到晚在地里干活,与干部战士们同甘共苦,战胜困难。</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里有毛主席、朱总司令亲赴南泥湾考察的照片。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和群众打成一片,给根据地军民以极大的鼓舞。这些照片透露着岁月的沧桑,承载着抗日根据地军民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坚定决心。</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纪念馆还展示了革命老区开展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的场面。开荒种地、纺织、编筐、制作农具……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里还有许多照片和场景我非常熟悉,原来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看到过。</p><p class="ql-block"> 从纪念馆出来,公路两旁,有许多摊位。卖的是当地的特产,金灿灿的小米,晶莹如玉的稻米,更有那硕大的狗头枣,全都是南泥湾的特产。像小砖块一样塑封的小米,大米一块一公斤,便于携带,许多顾问又是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  大生产运动使边区摆脱了经济困难,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实现了自给自足,为赢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它不仅仅是对物质困难的简单回应,更是对困境中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呼唤,是“军民一致,军民一心”的深刻阐释。正是这种南泥湾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