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我从隆福寺大厦前广场东侧立有的几组“映像隆福”图片展板中,第一次从许多老图片里看到了隆福寺原貌,弥补了之前想见而一直未能见到的缺憾。这些记录隆福寺原貌的老照片,在将隆福寺原貌活脱脱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的同时,也将隆福寺的历史变迁与现代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从中多少知悉了些隆福寺的过往。不能不说,有关方意在由点及面,旨在突出老北京深厚历史文化的这一举措,让人于潜移默化中阅图知史,不啻于下了一招妙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隆福寺建筑中,不仅有山门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殿、迦蓝殿、藏经楼、观音堂以及祖师堂等建筑。山门内供奉有金刚塑像,天王殿内供奉有四尊高大金刚。有人写文章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前隆福寺大殿尚存,里面供奉有四大天王罗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隆福寺万善正觉殿和毗卢殿里存有的三口藻井中之一口,是昔日隆福寺里最为出彩儿的珍贵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古建博物馆里亮相稀世珍宝原隆福寺藻井。值得庆幸的是,隆福寺原有建筑拆了,国之瑰宝藻井却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见原隆福寺万善正觉殿里的藻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2023年8月初,我在北京古建博物馆(先农坛太岁殿)里拍下精美绝伦的国宝藻井,此藻井初为隆福寺万善正觉殿原物。(前有美篇已作了详细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隆福寺作为一个地名,早已在我心中生根并被记住,因为在这条街上,不仅有电影院、商铺和许多老北京小吃门店,更在于这里有座东四人民市场,作为一家平民市场,其受欢迎程度在京名列前茅,为许多老北京人所钟爱,这是历史传承至新中国成立后带来的必然结果。还在大清及民国时期,这里因隆福寺的存在,香火气十足,也因隆福寺庙会而名声大噪。依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说明当时的隆福寺庙会之所以能名冠京城各庙会之首,缘于隆福寺庙会不像其它庙会那样一年只一届,而是每月都有。从旧图中可见,凡遇有庙会之时,必人头攒动,人挤人拥,生意兴隆。隆福寺回馈于今人的不光是它曾拥有过的辉煌,更在于它具有的历史传承意义。我出生于上世纪的1957年,没见过隆福寺长啥样,因为自打我记事起,印象里于六十年代中期后还在上小学的我曾随父母初到隆福寺时,隆福寺之地已变身为东四人民市场。现在想来,如能将隆福寺悉数保留下来,并借此让传统庙会延续,以便聚拢更多人气,定会比现在旺盛得多,由历史所散发出来的传统烟火气息,定会更加浓厚。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设,隆福寺作为一个地名虽被保留了下来,但历史上作为一个大寺的它,却再也回不来了,如今凡见到过隆福寺完整容貌的人,至少都是白驹过隙已近八旬的民国老人,像我这个新中国生新中国长的北京人,如今也只能从旧图中看到它的模样,也只能从旧文中得知到有关于它的一些历史信息,但绝谈不上对这座老寺留下过什么记忆或说是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老照片中的隆福寺庙会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即1452年的隆福寺,曾是明代京城里唯一一座喇嘛与和尚同驻寺院,至清雍正年重修后的隆福寺完全变成了喇嘛庙。有句老话讲,西有护国寺,东有隆福寺,是说它们是旧京里一西一东相互对称的两座名气很大的寺庙,护国寺称西庙,隆福寺称东庙。可惜的是,它们都被湮没在了历史的进程中,再也无法回到它们曾有过的从前。隆福寺曾是朝廷香火院之一,也是旧京著名的大庙会之地。于清代每逢开庙之时便是举办庙会之日,庙会上不仅可以吃到种类繁多的北京风味儿美食小吃,还可欣赏到诸多民间戏曲节目表演。为此特意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会将这里围个水泄不通。传一日能在此消费的钱两数额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这其中不乏多为大户人家的贡献。有说隆福寺庙会形成于乾隆年间,是王公贵胄常来聚集之地,这里经营的各类珠宝文玩书画之多,吊足了八旗子弟和有钱人的胃口。由此可见,久负盛名的隆福寺,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地位之高早有定论。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隆福寺曾与王府井、西单和大栅栏商圈齐名,热度不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依图所见,建国初期隆福寺山门上书写出的东四人民市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东四人民市场里正在选购商品的顾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2年利用寺里原有建筑,东四人民市场正式挂牌营业,使它成为了当时北京市里最大的一处摊贩市场。到了1963年拆除了隆福寺山门,兴建了人民市场前厅,增设了摊商,扩大了经营范围和服务项目,货品更加丰富充足,为消费者留足了可选空间。1976年因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隆福寺残存建筑多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后被全部拆除。1985年东四人民市场改建为隆福大厦,1988年隆福大厦开张,不幸的是1993年发生的一场大火,不仅带走了隆福寺的商气,同时也带走了人气。1998年经扩建后的隆福大厦重张,后于2004年关门停业。值大年初三,来到隆福寺,见经过升级改造重装后的新隆福大厦又再次开门迎客,人流量明显增多,广场上摆摊儿叫卖声声不绝于耳。希望经过几番折腾之后重现生机的它,不再命运多舛,希望从昔日“诸市之冠”过渡到今京城文化消费新地标的它,乘势而上,再扬风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