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灯结彩过大年,龙腾虎跃闹新春!</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好的兆头,用舞龙这样的形式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新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p><p class="ql-block"> 缙云板龙的历史悠久,其原名是桥龙灯,古已有之。据清乾隆《缙云县志》记载,板龙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的传奇故事。宋元时期,这一习俗在浙江一带盛行,至今已有约700多年的历史。 但对于板龙的历史起源在不同乡镇各有不同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舒洪板龙相传与唐太宗李世民向泾河老龙祈雨的故事有关,老龙因降天水触犯天条被斩成数段,人们用木板仿龙身扎灯舞龙以纪念。这一习俗后来传播到南方,并在缙云境内广泛流传,世代传承。</p><p class="ql-block"> 此外,东渡镇的兆岸板龙根据《陈氏宗谱》记载,古时兆岸常有火灾,民间有“龙可带水”的说法,因此制作板龙灯,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夜进行迎龙舞灯,以祈福避灾和娱乐。</p> <p class="ql-block"> 目前缙云甲辰年最长的板龙在壶镇,长达一千多米,这就是江湖上流传已久的“白陇十八处板龙”!早在自然村合并前,我们通常民间流传的“白陇十八处”包括:叶宅村、后宅村、上宅村(卢宅)、前宅村、前岙村(和前宅合并成团结村)、田畈村、下新屋村、石明堂村、小陶滩村、杨家村、柯庄村、马家弄村、蒋家桥村、杜宅园村、鲍山头村、王园山村、董家塘村、下屋村等18个村。民间记载,“白陇十八处”舞板龙最早出现在清朝,在民国时期到达鼎盛!随着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此板龙也曾呈现出盛况空前的大场面,给老一辈的缙云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村民介绍,“白陇十八处板龙”最近一次盛会是在1988年正月,彼时恰巧正值龙年,霸气的龙灯也给大家留下了满满的舞龙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一,连续三天!在壶镇团结,18面铜锣开道五百多桥!一千多米!龙头长6.6米,高 3.6米,大板龙将重现壶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缙云板龙主要是用竹篾和竹丝缚扎出龙身骨架,再在外面糊上龙纸并用羊脂、颜料绘画上龙鳞、祥云等,最后再喷上明矾定型。</span></p> <p class="ql-block">目前传统手工制作板龙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作为缙云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更多年轻一代传承人将这门手艺继承和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缙云各地将万人空巷,追随着上千米的板龙熠熠生辉,时而盘旋翻腾,时而巨龙漫游······人们将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来表达对“龙”的崇敬之情,共同欢度龙年春节,祈求新年的吉祥安康!</p> <p class="ql-block">缙云县实验中学810班应骐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