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p class="ql-block">——读《荒野上的大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书分四部分,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这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读书时不禁感慨学术大家的奉献与付出。他们生不逢时,身处乱世,在那个炮火纷飞的时代,他们绝境逢生。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毅者以自己的名字开创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历史》七年上(人教版)第一课“北京人的发现”“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斐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址。”这是很多中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的内容,一段不起眼的话,开始人类历史的绵绵讲述。也许这段历史并不重要,不是课标,不是重点,不是中考内容,但如果我是历史老师,我会告诉孩子,1921年意味着什么,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已经丢失。</p> <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结盟,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入北京政府,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爆发,1925年五卅惨案......“北京人”的牙齿和头盖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考古发掘出土的。1937年“七七事变”7月9日,周口店发掘宣告停止,二十天后北平沦陷。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哈里逊总统号”未能抵达秦皇岛,美军的秦皇岛兵营被日军占领,原本准备搭乘此船的两个箱子从此下落不明,而箱子里正是头骨化石。现存于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是复制品。也许老师可以让孩子希翼一下,未来的某一天,博物馆可以迎回他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头盖骨出土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裴文中。1928年24岁北大毕业生裴文中,来到周口店,由于成绩不好他只能做练习生。读大学时,他是一个蹩脚的地质系学生,对考古似乎没什么兴趣。决定性时刻瞬间而至,1929年12月2日下午4点,裴文中“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他和考古的缘分。由于战争,裴文中离开周口店,1935年前往法国留学,他只用了一个月就掌握了法语,用两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几十年过去了,消失的五个“北京人”头骨再没有重现人间。62岁的裴文中仍然在周口店主持考古发掘,1966年一块枕骨与一块额骨相继出土,裴文中发现这两块人骨碎片与1930年出土两块颞骨模型能够拼合在一起,它们曾属于一个主人,或许冥冥之中,千万年前的祖先于心不忍,给了裴文中最后的眷顾。</p> <p class="ql-block">1936年49岁丁文江在湖南去世,“出山要比在山清”是先生一生的写照。具有剑桥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士学位的丁文江,1912为买到一本《徐霞客游记》穿越了半个中国,并深深被打动,并以现代徐霞客自居。他与大他十岁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学系的章鸿钊、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并驾齐驱,为中国地质学界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工作中丁文江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中国地图,竟然是康熙时代传教士留下的版本,错漏极大,他决心为中国重新绘制一份可信的地图,1924年正式启动绘制计划,毕九年之功,于1933年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联合出版《中国分省地图》,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大地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这个地图背后是多少中国人的付出与心血,是多少中国人不屈的理想与信念,又是多少中国人深深的爱国情怀。1950年中印边界谈判时,中国政府以此图为谈判依据。丁文江热爱地质、热心地质,为开创中国地质学培养了众多人才,“学不孤闻不寡”是他的感叹,也是他的骄傲。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有人为你披荆斩棘,为政务消耗大量精力的丁文江,为清华研究院奔走的吴宓,为史语所殚精竭虑的傅斯年...他们就是那个人。</p> <p class="ql-block">认识梁启超很多人是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更多孩子是从《少年中国说》开始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1925年53岁著作等身的大家梁启超受聘于清华研究院,同样受聘于清华的有瓜皮帽后面依然倔强地拖着一根辫子的王国维,此时距离清帝退位已经十三年,这位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美学、历史的思想新锐学人,却一直以清朝遗臣自居,也许这是王国维一生的心结。1927年王国维投湖自杀,一代大师去势决绝,终不回头。两年后平生著述千万字的梁启超然而去“至临终时,无一预遗嘱”。</p> <p class="ql-block">1928年10月13日董作宾主持下殷墟第一次发掘正式开始,之后许多人、许多中国人、许多中国文人投入到这场发掘中,1929年第二次发掘由李济主持,尽管其与董作宾理念不同,两人强强联手,董作宾主攻甲骨文、李济负责其他出土文物。1934年久病复出梁思永主持了第十次发掘,直到1937年史语所考古组共进行十五次发掘。“大龟四版”及海量甲骨在安阳殷墟重见天日,尘封的光华跨越三千年用它的余温慰藉着后世的人们,也将中华文明的信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营造法式》是梁思成一生的骨血,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成书,公元1103年由李诫重新编修成书刊印,公元1919年《营造法式》重现人间,朱家钤意识到他的独特价值,此为丁氏家族的钞本,错漏较多,之后又出“陶本”。刚出版不久,梁启超将书寄给了长子梁思成。遥隔千年,相距万里,李诫的书笔,朱启钤的搜寻,陶湘的考证,梁启超的希望,最终汇聚到梁思成的骨血里。《营造法式》梁思成认识纸上的每一个汉字,但他读不懂,它们以匪夷所思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像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而在“天书”的扉页上父亲梁启超“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梁思成、刘椁桢、林徽因及他们的助手莫宗江、陈明达,开始不辞辛苦的上下求索之旅。“明天,又明天,又明天......一切都限定了,谁还说希望,——便使是做梦,在梦里,闪着,仍旧是这一粒孤勇的光亮”</p> <p class="ql-block">他们大多是读四书五经长大,长大后接受西方现代学术训练,他们的思维却未被束缚,用广博的视野、扎实的素养、博广的胸襟、坚毅的精神、先天下的勇气与胆识,使中国文化达到新的高度。他们不再以十年寒窗苦,一朝题名时为奋斗目标,他们将所学、所见、所知奉献给了他们热爱的事业,奉献给了中华民族,奉献给了生养他们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饮冰十年 难凉热血”梁启超、“出山要比在山清”丁文江、“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刨坟掘墓”李济、“人生过处唯存悔”王国维、“兼容并包”蔡元培、......他们身上有着中国文人高风亮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他们用自己学识与拳拳赤子之心挺起中国脊梁,在硝烟与战火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