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宫殿、房屋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醒目的地方。同时也是封建等级观念体现得最明显之处。</h3></br><h3><br></br>在我国古代,殿宇屋脊上脊兽的排列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脊兽的数量也有所不同。在宫殿屋脊上安放脊兽,蕴含“以兽镇脊”之意。相传脊兽不但可以灭火镇邪,还是殿宇主人吉祥尊贵、地位等级的象征。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非常重视屋脊的装饰,这些脊兽虽然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却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帝王之尊和严格的等级特权。</h3></br><h3>九脊封十龙</h3></br><h3>天安门城楼是重檐歇山式殿顶,有正脊1条,垂脊4条,戗脊4条。在正脊、垂脊、戗脊上装饰有10个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h3></br><h3><br></br>龙吻位于大殿屋顶正脊的两端和垂脊、戗脊的前端。城楼大殿正脊两端的称作“正吻”,也叫“大吻”或“鸱(chī)吻”,同属龙族,古代统称其为“龙吻”。天安门正脊上的龙吻体积最大,且翘首华丽,高约3米,宽约2米,由13块中空的金色琉璃瓦件组成,俗称“十三拼”。传说龙生九子,这九个儿子的长相和性格各不相同,其中一个儿子就是“鸱吻”,它喜欢登高眺望,于是人们把它安放在殿顶的正脊上。在古代传说中龙吻是雨神,把它安放在屋顶上,可以起到灭火镇邪的作用。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幻想,但龙吻在高大的宫殿建筑中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装饰物。</h3></br> <h3>天安门城楼屋顶正脊两端的龙吻,由13块金色琉璃件拼组而成</h3></br><h3><br></br>大殿正脊两端的龙吻,通身鳞甲,四爪腾空,昂首怒目,造型生动活泼,做工精致考究。除大殿正脊上的龙吻外,两坡4条垂脊上也各有一龙吻,名曰“垂脊吻”,或称“垂兽”,其体型比正脊龙吻要小得多,起封护两坡瓦陇和装饰垂脊的双重作用。4条戗脊上也各有一龙吻,名曰“戗脊吻”,或称“戗兽”,与垂脊吻相似。这就是传说中的“九脊封十龙”,寓意每天有10条龙在守护大殿。在封建社会,这些“以兽镇脊”的装饰虽然蒙上了迷信色彩,却为城楼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h3></br><h3><br></br>龙吻虽然作为封建迷信之物装饰在屋脊上面,但劳动人民在安置它时赋予其特定的功能,使其成为衔接殿顶正脊与垂脊之间以及连接前后垂脊的重要物件,它会让殿顶更加封闭、牢固,起到防止雨水渗漏的作用。</h3></br><h3><br></br>大殿正脊上的龙吻,过去也称“鸱吻”。这个演变过程大体为“鸱尾—鸱吻—龙吻”。唐代称其为“鸱吻”,据《唐会要》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屋,以压火祥。”鸱尾的形状呈月形,有点像鱼的尾巴,又有点像鸟,人们把它装饰在屋顶上,寓有“避火镇灾”之意。史料记载,晋代之后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成了“鸱吻”。明代时“鸱吻”改称“龙吻”。</h3></br><h3><br></br>明代龙吻的嘴张得很大,可以完全吞住正脊上的盖脊瓦、正脊筒、群色条三部分。而清代龙吻的嘴张得较小,仅能吞住正脊上的盖脊瓦和正脊筒。如果人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天安门城楼正脊龙吻的颈背部上还插有一把宝剑,并露出伞形剑柄。传说,这是因为龙吻好动,人们怕它擅离职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使其不能腾飞。剑柄是明清两代才出现在龙吻上的。明代以前虽有龙吻,但多不插剑柄。明清两代龙吻上的宝剑剑柄在外形上也有区别。明代剑柄的上部微微向龙头方向弯曲,顶部以5朵祥云装饰。清代也是宝剑剑柄,但上部是直的,没有向龙头方向弯曲,顶端雕饰的图案是鱼鳞装饰。现在天安门城楼的龙吻颈背上的剑柄属清代形制。</h3></br> <h3>天安门城楼屋顶两坡垂脊上各有一个龙吻,也称“垂脊吻”。</h3></br><h3>屋顶上的“仙人走兽”</h3></br><h3>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受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影响,屋顶上仙人走兽的数量有着严格的级别限制,即使在皇宫中,其数量的多少也有不同。一般来说,仙人走兽的数量越多,宫殿建筑级别越高。</h3></br><h3><br></br>天安门除了正脊、垂脊、戗脊上的龙吻外,在4条戗脊和4条重檐戗脊上还有8个仙人、72个走兽。在每条戗脊上的走兽的最前面,是一个骑着似凤非凤、似鸡非鸡的神兽的仙人领队,民间称为“仙人骑鸡”。仙人之后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9个形态各异的神兽。这些神兽各有各的职责,一个个昂首摆尾,欲上九天。</h3></br><h3><br></br><strong>9个神兽各有不同的含义:</strong></h3></br><h3><br></br>龙,万物之首,吉祥的化身,皇帝的象征。<br></br>凤,百鸟之王,吉祥尊贵的象征。<br></br>狮子,兽中之王,忠勇之兽。</h3></br><h3>狻猊,形似狮子,喜静不喜动。<br></br>天马,吉祥与尊贵的化身,具有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br></br>海马,吉祥动物,忠勇之兽。<br></br>狎鱼,传说能兴风作浪,是防火灭火的能手。<br></br>獬豸,性情忠直,善于分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br></br>斗牛,身披鳞甲,具有龙的神态,能消灾灭祸。<br></br>关于这些走兽的含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总体上不外乎吉祥公正、除恶镇灾、逢凶化吉等含义,体现着皇家殿宇的威严和吉祥富贵。</h3></br> <h3>天安门城楼戗脊上的仙人、走兽,从右向左依次是: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h3></br> <h3>故宫太和殿垂脊上的仙人和走兽。</h3></br><h3><br></br>仙人走兽和龙吻一样,不单是屋脊上的装饰物,在屋脊上还有一定的功能作用。“仙人骑鸡”的作用是固定戗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其他走兽的功能是遮住两坡瓦陇交会点上的三连砖上口,保证雨水不从三连砖处渗入。它们完美地起到了密封、防漏、加固的作用。</h3></br><h3><br></br>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依照殿宇的不同等级,走兽数目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按照建筑形制,一般多采用“3、5、7、9”这几个奇数,最高为9个(不包括仙人)。比如天安门、端门、太和门都有9个走兽。但是,故宫的太和殿却破例在9个走兽后边加了1个名为“行什”的走兽,一共有10个走兽,为宫殿建筑中走兽最多的一例,也使太和殿成为世界上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建筑。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太和殿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h3></br><h3><br></br>另外,殿宇降级,走兽数目也随之减少。一般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为9个,皇后寝宫(坤宁宫)为7个,嫔妃居所(东西六宫)为5个,有的甚至是1个。仙人走兽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递减的办法是减后不减前,而且要成奇数。此外,走兽的尺寸、颜色视殿宇等级也有所区别。</h3></br><h3>关于“仙人骑鸡”的传说</h3></br><h3>有一种说法是,“仙人骑鸡”中的仙人指的是姜子牙的妻弟,他想通过与姜子牙的亲戚关系攀附权贵,以求高升,却被姜子牙看出。姜子牙深知他才能有限,告诉他官位已经升至顶处,若再升就会摔下来。古人根据这个传说,把姜子牙妻弟的小像放在檐角的最前端,寓意着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摔得粉身碎骨。</h3></br> <h3>殿宇屋顶垂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不管正脊还是垂脊,檐角最前面都会有一个“骑凤仙人”,民间也叫“仙人骑鸡”。图为“仙人骑鸡”。</h3></br><h3><br></br>另一种说法是,战国时,齐宣王之子齐湣王即位后,野心膨胀、骄纵自大,致使君臣不和、内外树敌,终于引来五国联合讨伐。他在外逃路上被一条大河挡住去路,走投无路之际,忽然有一只凤凰飞到他跟前。齐湣王飞身跨上凤凰背,骑着它渡过大河,绝处逢生。因而,“骑凤仙人”有“逢凶化吉”的寓意。</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Rbq7e99-CYPuYU24R540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