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简单快乐(王丽俊)

<p class="ql-block">一定不能错过的河南博物院!了解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河南博物院 汇聚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博物馆主馆的外观:乍一看像金字塔,实则不然,上面是个仰 斗(意为承接宇宙之甘霖),下面是覆斗 (意为吸纳大地精华,两者链接在一起, 设计灵感来源于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 台!在建筑顶部四个面分别绘制了青龙, 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了东南西北四个 方向 ,入馆前的建议:提前两天河南博物院预约,一定要请讲解员,我们是听一个讲解员讲的不错,马上跟上的,每人80元,这个讲解员讲的太棒了,贯穿中国古代史,并每个镇馆之宝为什么是镇馆之宝,出处,发现过程还有中国文明发展历程,陶瓷,青铜器,炼铁技术……两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13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开始对当时现行的历法进行改革,郭守敬担当起编制新历的重任,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委派14名监侯官在全国设立27个观测站进行天文观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海测验”。由他亲自主持营建的河南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全国的中心观测站。河南博物院的外观设计参照于此。</p> <p class="ql-block">从而更进一步认识郭守敬这个集数学、天文、水利、仪器制造的古代科学家,他还是古代大运河山东段和北京段的改造者规划者。</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距今10000年~4000年)。先民从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到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经历了农业起源到确立以农为本、手工业独立并分化出专门的手工业作坊,由此带来了由平等社会逐渐向社会阶层分化的改变,这些是最初文明产生的社会基础。围绕中心聚落产生的多层级聚落结构,具有都邑性质的大聚落、大城址的出现,到最后城邦林立态势的形成,是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中原立国——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嵩山一线中原龙山文化末期的典型遗址,如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巩义花地嘴等,不仅勾勒了早期夏人的活动轨迹,同时也是早期国家演变的最初形态。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代都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代都城,从城、宫殿、礼器等多个层面,反映出夏商时期都邑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等,以及以中原为核心所形成的强有力的文化辐射。</p><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古书记载,自夏代开始,统治者就有了“求中”的实践。何尊中所铸的“宅兹中国”铭文,是古人择中建都实践的最好诠释,也是最早“中国”概念的产生。洛邑成周作为与宗周并立的统治中心,西周初年,周王和大臣曾居住于此,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的精美文物即展现了成周作为西周东都的文化面貌。</p><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逐鹿中原——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周王东迁,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于是列国纷争,霸主频出,都以逐鹿中原为目标。自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以来,鼎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不同形制的鼎,不仅是诸侯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也是列国对于霸权争夺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第五展厅: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当时全国设36郡,河南独占7个,中原成为大秦帝国的辅弼之地。</p><p class="ql-block">永城芒砀山不仅是汉高祖兴汉的策源地,也是西汉重要的诸侯国——梁国的所在地。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初封彭越为梁王,后汉景帝胞弟刘武被封于此,为梁孝王。永城芒砀山梁王陵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壁画和金缕玉衣,都反映了西汉梁国的雄浑实力。</p><p class="ql-block">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定都洛阳,之后曹魏、西晋、北魏晚期均以此为国都。汉魏洛阳城在频繁的朝代更迭中几经兴衰,但始终是国之核心,在汉文化的繁荣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起着重要作用。东汉末年汉献帝迁都于许(今许昌)。</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魏主中原,许昌为魏五都之一。南阳为光武帝刘秀的家乡,后被定为南都。洛阳、南阳、许昌作为帝都与帝乡,见证了汉魏之际的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第六展厅: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庄园经济的发展,汉代各式各样的陶俑和建筑明器反映了庄园文化的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三杨庄的汉代农庄,再现了躬耕于黄河岸边的汉代农人生活。手工业和科技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如冶铁、造纸、纺织、制瓷以及医学、天文学等。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加强,中原地区成为世界的商贸中心。</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分裂割据,各民族的融合在频繁的战争与迁移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繁荣兴盛。诸多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志,反映了孝文帝南迁的史实,揭示了汉帝国形成以来的对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演进历程。</p><p class="ql-block">第七展厅:盛世华章——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隋代南北统一,社会富足,奠定了大唐盛世之基。安阳张盛墓出土的文物品类丰富,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了隋代贵族官僚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洛阳作为隋唐王朝的东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又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得四方辐辏,商贸经济十分繁荣。武则天对洛阳进行了较多的经营,使洛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地位居长安之上,是隋唐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另一中心。武则天金简及其他与武则天相关的遗迹,揭示了女皇与神都洛阳的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第八展厅:盛世华章——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富足,文化生活异彩纷呈。唐人创造的众多艺术品,凝聚了大唐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巩义黄冶窑烧制的绚丽三彩器,是唐代的代表性器物,集中体现了唐代物质文化的富丽堂皇。相州窑、登封窑、段店窑、鹤壁窑等窑口烧制的釉色斑斓的各色瓷器,奠定了宋代瓷业高峰的基础。大量唐代的文官俑、武士俑、仕女俑等真实反映了气度雍容的唐人生活。</p><p class="ql-block">河南地区是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的传播中心,留存了大量的佛塔、石碑、石刻造像等遗迹遗物,反映了隋唐宗教文化的兼容并蓄。</p><p class="ql-block">第九展厅: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北宋东京城,千余年前的国际化大都市,它发达的水系连接着内河航运,直通港口,驶向广袤的海上丝绸之路。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城内的繁华场景,民众生活闲适,物质丰富,商品经济发达。</p><p class="ql-block">‍‍‍在重文轻武政策下,北宋社会文教兴盛,尤其是科举和书院的发展,给更多的下层人士开放了向社会上层转化的通道。理学在士大夫的推动下,成为在宋金元及以后朝代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思想。</p><p class="ql-block">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的杂剧将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综合运用于舞台,刻画寻常人物,表现市井风情。造型众多的杂剧戏曲雕砖俑表现了此时的乐戏新声。</p><p class="ql-block">第十展厅: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宋金元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中原地区官窑兴盛,以汝瓷、钧瓷、张公巷瓷为代表,体现了宋代“大道至简”的审美情趣。民窑遍布,临汝窑、鹤壁集窑、当阳峪窑等民间窑口烧造出品类丰富的瓷器,白地黑花、印花、剔花、划花、刻花工艺的并存,趋向审美多元化,呈现了该时期陶瓷业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景象。</p><p class="ql-block">明清河南 ---</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河南作为京畿南部门户,政治地位十分重要。明代伊始,河南即为封藩重地;清代设直隶省,所辖包括直隶、河南、山东三省。</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农业、手工业水平都已超过前代,商品贸易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此时的河南商路通达,既有万里茶道贯通南北,也有京杭运河辅助通道;漕运繁忙,会馆林立,沿河名镇,古韵犹在。</p><p class="ql-block">由于黄河河南段是中下游的分界点,明清时期,决溢频繁,黄河南北改道变迁,影响了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的长河,虽惊涛澎湃,波澜万丈,但依旧滋养延续着中华的文脉。</p><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鼎革相承——明清政治措施。1368年明朝建立后,便在河南设立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确定军事与法律制度,并分封诸王就藩河南,以加强王朝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同时采取移民垦荒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636年清朝建立,承袭明制,同时改革土地制度,缓和民族矛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漕舟竞驶——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明清时期,随着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河南仍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为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河南有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沟通与纽带作用十分显著,带动了商品交易市镇的繁荣,社会经济一度呈现繁荣局面。</p><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文脉绵长---明清河南文化。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河南地区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科学家、文学家、戏曲家及艺术家等,不但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馆内一共四层,每一个展厅都得细细观看、可从上到下一一观看!不能错过的镇馆之宝:1、贾湖骨笛在第一展厅,新石器时代,中华第一笛,2、莲鹤方壶在第四展厅,春秋时期;3、妇好鸮尊在第二展厅,商代晚期;4、武则天金简在第七展厅,唐代 ;5、玉柄铁剑在第三展厅,西周时期;6、四神云气图壁画在第五展厅,西汉 时期;7、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在第十展厅,北宋时期;8、云纹铜禁在青铜器展厅,春秋时期;9、 杜岭方鼎在第二展厅, 商代的。这个讲解员把每一个镇馆之宝的发现和为什么是镇馆之宝讲的非常清楚。</p> <p class="ql-block">重点河南博物院九个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1、贾湖骨笛,出土于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时期: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出土日期:1986年八千年的漯河人对音乐有了追求,而制造出的乐器,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人们一提起中华文明,都会说是五千年古老文明。其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时间远不止五千年,1984年~2001年,贾湖遗址中先后出土了26支骨笛,墓葬共有349座,它们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后相差很大。相继出土的由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就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的智慧留存。贾湖骨笛的出土,一下子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将近4000年。所以是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2、杜岭方鼎</p><p class="ql-block">通俗来讲就是商王朝厨子手里做饭的容器,俗称“锅”。 1974年,一个名叫袁海军的环卫工在挖土过程中挖出,共两件。大的在国家博物院,小的留在河南省博。 郑州商城出土的青铜礼器,其数量之多、形制之大、铸造花纹之精致,都是前所未有的。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在郑州商城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已经进入初现辉煌的时期。 享誉世界的商文明,就在这里起步。它的发现,不仅为安阳殷墟找到了文明的源头,而且为寻找早商文化和夏文化提供了依据,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探索中,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可以说: 杜岭方鼎——让郑州挺进“中国八大古都”的重要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是镇馆之宝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红陶鼎,表面的乳头样凸起而命名,预示着女性时期。</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红陶鼎,这个陶鼎一部分黑陶,黑陶出现在山东乳山,这个陶鼎上有一个人像,是个男性,说明社会由男性替代女性,在器物上体现。</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妇好墓的发现就是里面的很多甲骨文都提到妇好这个人,所以才作为妇好墓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联壶,五千年不变的情谊,什么样的关系才能喝一壶酒?</p> <p class="ql-block">这个相当于蒸锅</p> <p class="ql-block">这个相当于屉</p> <p class="ql-block">夏朝开始活人殉葬,四千年前已经出现等级制度,这个是墓葬的模型,右侧是一个大门,有三个小门,就是说的一门三道。</p> <p class="ql-block">夏朝没有文字,只有在史记里面简单记录了点,由世袭制度,在河洛骡发展。这个图横向箭头是兄弟传位,竖箭头是父子传位。</p> <p class="ql-block">3、玉柄铁剑:西周初年,周武王将自己的两位叔叔虢仲、虢叔分别分封到河南荥阳和陕西宝鸡,史称东虢国和西虢国,来保卫周王室。西周晚期,西虢不堪犬戎侵扰,东迁到三门峡一带。玉柄铁剑是西周末年虢国君主虢季的佩剑。</p><p class="ql-block">出土过程:1990年2月的一天深夜,三门峡上岭村突然传来几声枪响。三门峡市公安局查获了一起盗墓案,为了查明被盗墓葬的情况,追回被盗的文物,公安人员配合考古人员对盗墓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葬令所有在场的人深感震惊,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随葬品还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和玉器。从墓葬的形制和规格判断,应该是一座国君墓,考古队在椁室的东南角发现了这把宝剑。</p><p class="ql-block">玉柄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 它的出土,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p> <p class="ql-block">4、四神云气图:西汉早期</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人眼里,尤其在西汉人的眼里,人死后是可以升天的,寓意死是生的继续。特别是在汉代的墓葬中充满了对来世享乐的憧憬,对来世仙界的描绘。 汉景帝弟弟梁王刘武的儿子刘买,据《史记》记载,刘买是梁孝王刘武的长子,是在刘武去世之后继任的又一代梁王,在位只有七年,史书上关于他的事情并不太多。</p><p class="ql-block">出土过程:1986年5月的一天,永城柿园村一个名叫赵德友的农民,在自家承包的采石塘放炮采石,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很快,闻讯而来的商丘文物队对古墓进行了发掘。 考古人员沿着狭窄的墓道进入墓室,微弱的灯光照到墓顶处,突然,大家眼前出现了鲜艳的红色,一只长须飘摆的龙头映入眼帘。 只见墓顶上有一幅生动传神的壁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灵芝、云纹等共同组成一个大气磅礴、灵动飞扬的画面。专家将其命名为《四神云气图》。敦煌前的敦煌。</p> <p class="ql-block">5、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时期:北宋,出土日期:1987年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造物总是恰如其分地附带上当时的文化与习俗烙印,而这种文化烙印尤其强烈的,莫过于宋代的瓷器。宋代对瓷器釉色的追求来源于宋人理学风气的弥漫。“雨过天青云破处”是对汝瓷独特的审美追求。 汝官窑系御用窑,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文献记载: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天蓝釉的形成,主要是在烧制过程中窑位与火候恰臻妙处,因此成品率极低,传世极少,全世界收藏的汝官瓷加在一起,不会超过150件。 在它们之中,弥足珍贵的天蓝器物,也就5件。而刻花者,唯有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一样的器物,刻花者当然更为珍贵,何况就此一件。 李苦禅先生曾言“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在民间,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件)”之说。陶瓷类器物中唯一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6、云纹铜禁,时期:春秋时期,出土日期:1978年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 云纹铜禁霸气十足,但它不过是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司马、楚康王的令尹——子庚的随葬品。 河南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扼南北,陆通秦晋,水达吴楚,是我国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1977年10月,淅川下寺当地村民在丹江西岸龙山附近,发现一座被水库冲刷出来的古墓,流散出去许多青铜器和玉器,文物工作者得知情况,迅速前往收集文物,并派人保护现场。 但是由于当时雨季来临,丹江水位上涨,发掘工作被迫中断了。 第二年,文物部门立刻对这片墓地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发掘出了24座春秋时期的楚墓和一部分汉墓,出土了许多价值不菲的珍贵文物,云纹铜禁就是其中之一。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云纹铜禁出土时残破不堪,整个案面裂为七八块,千年的水浸和腐蚀让四周的云纹和怪兽变成了一堆堆难以分辨的铜梗和铜渣。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带着徒弟耗时4年,经过了26道工艺以及数不清的失败,让云纹铜禁复活,创造了中国修复史上的奇迹。禁止出国展示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失蜡法(熔模法),原来失蜡法是从唐朝传来,这样失蜡法提前到楚春秋时期的楚国。</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楚国青铜器比较盛行做的也比较好精致</p> <p class="ql-block">7、莲鹤方壶,时期:春秋时期,出土日期: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8月,河南新郑县南门外李家楼的农民们,在野外进行取土时,镐头意外地撞击到一块坚硬的青砖上。将浮土拨去后,人们发现一堵砖墙,众人锹镐并举,砖墙很快被拆毁,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露了出来。 百姓比较迷信,没有人敢下去一探究竟,只能对当地的文物部门进行汇报。 文物部门随即派来了两位考古人员展开了调查和研究,认为此地为春秋时期的大墓,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保护性发掘展开。 经过发掘,“郑公大墓”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近百件,另外还有玉器、陶器等数百件文物,史称“新郑彝器”。专家们认为,这批文物是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 1927年,这批历经周折辗转的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路。有人这样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 莲鹤方壶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青铜器”,关于莲鹤方壶的珍贵价值,郭沫若先生曾以极富文采的语言予以评价,“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莲花怒放,仙鹤欲飞,莲鹤方壶在青铜艺术上,开创了一代新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8、妇好鸮尊:商代晚期 ,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鸮,又称枭,俗称“猫头鹰”。在商代,鴞是商人喜爱和崇拜的一种神圣的鸟,是克敌制胜的象征。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个善于打仗的女将军,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鸮尊作为妇好的陪葬品,是非常符合她生平的。1975年冬,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的浪潮,安阳殷墟小屯西北地的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安阳考古工作站对岗地钻探,发现了殷商时期文化遗存。 经过进一步发掘,中国第一女战神——妇好的墓穴重见天日。 随葬品有大量青铜武器和玉器,妇好鸮尊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尊,是一种盛酒礼器,而妇好鸮尊不但是最早的鸮形酒器,而且造型完美。头高昂,两眼圆瞪,宽喙,双翅并拢垂地与粗壮的双足形成三点一面,其雄浑厚重,神态庄严,无愧于战神之称号。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必选宝藏。</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是单独的,没有与武丁合葬,原因是她属于战死,不属于正常死亡不能合葬。但是妇好墓陪葬的物品极多。</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在商周最鼎盛。</p> <p class="ql-block">9、武曌金简:简流行于唐五代时期,是用来祈福禳灾的信物,多系帝王之物,按质地分有金、银、铜、玉等,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武曌金简是中国已发现的唯一金简。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金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自己消灾除罪的金简。这件可移动的罕见武则天遗物,是其晚年在中国五岳之一的嵩山所投。也是至今唯一一件武则天的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坐着吃饭,在此之前都是站着,这个器皿就是相当于盘子的东西,目的是不会弄脏</p> <p class="ql-block">周礼:玉不仅体现身份还有自律</p> <p class="ql-block">虢季墓中的陪葬玉器,从上到下是颈部到全身以及七窍塞的手里握的,指缝间夹的,腰上缠的,面玉已经不在河南博物院了。右侧是金子做的腰带</p> <p class="ql-block">周朝时期,等级礼制非常强,天子墓葬是:九鼎八簋,用的是白玉,诸侯墓葬是七鼎四簋,用的是青玉。</p> <p class="ql-block">虢国,虢季墓(诸侯王)用青玉,七鼎</p> <p class="ql-block">周朝末期,这个已经是周礼不存在了,一个诸侯的墓中发现九鼎,郑国国君墓中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代的冰箱,左侧这个可以装水,夏天可以装冰,纳凉,右侧这个可以装食物。</p> <p class="ql-block">错金嵌<span style="font-size:18px;">松石铜带钩,也就是腰带用的。</span></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跪坐人铜灯,人座,灯盘灯架分体,说明古代的铸造技术提高,这样节约成本和人力。</p> <p class="ql-block">玉衣,古人作为防腐用的</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钱币,左侧是楚国的钱币,可以看出楚国非常富有,用金子做货币</p> <p class="ql-block">统一文字用的李斯的小篆</p> <p class="ql-block">周朝不再活人殉葬,开始用陶俑,动物俑最多,动物最多的是狗,马,牛羊等,汉朝厚葬,到了秦朝末年墓葬消弱。这是汉代的殉葬陶狗,现在成了萌狗,做各种饰物。</p> <p class="ql-block">守护墓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东汉引进佛教,佛塔</p><p class="ql-block">白马寺第一个寺庙(洛阳),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汉朝开始死者如生者用的东西一样</p><p class="ql-block">墓葬里:住的越高离成仙越近,这个建筑物就是现在的大玉米楼。</p> <p class="ql-block">西汉开始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重要贸易通道,起源于西汉时期。最初的目的是将中国生产的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但后来也逐渐扩展到其他商品的贸易。这条陆上通道的开辟者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他开辟了一条从长安到西域的道路,穿越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地中海周边的国家。这条路全长约6400公里,交通运输依赖步行、马匹和骆驼。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朝时期,贸易活动达到了巅峰。中国的丝绸和其他纺织品通过河西走廊、新疆等地运往西亚各国,继续传播到欧洲的许多国家。同时,西域各国的工业产品也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中国内地。</p> <p class="ql-block">三彩带蓝,财运连连,蓝色是国外引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朝打败了乌兹别克斯坦。</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四层中间位置的一个玻璃球,能透视看到一层来来往往的游客,还能看到八卦图。</p> <p class="ql-block">北宋是河南最后一个古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开封汴河,大运河的</p><p class="ql-block">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虹桥在城外</p> <p class="ql-block">墓葬里的桌子</p> <p class="ql-block">隋朝出现瓷器(两次烧制,陶器是一次烧制)南青北白,化土为玉</p> <p class="ql-block">陶瓷越来越漂亮细腻</p> <p class="ql-block">郑州市,简称“郑”,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今谓绿城。</p><p class="ql-block">郑州天地之中。</p><p class="ql-block">古称商都</p><p class="ql-block">郑州之所以被称为八大古都之一,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曾五次成为都城。</p><p class="ql-block">这五次分别是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的都城。夏朝的都城位于阳城(今登封市),商朝的都城在郑州商城遗址,管国在郑州管城区,郑国和韩国的都城则分别位于新郑。这些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如商城遗址、郑韩故城等。</p><p class="ql-block">郑州被称为“天地之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p><p class="ql-block">文化传统:郑州地区与“中”字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自古以来,郑州先民确立了“天地之中”的概念,并以此为特征形成了以“中”为特征的文明。这些文化传统在历史上被广泛认同,并逐渐演变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融入了政治、伦理、道德等规范中。</p><p class="ql-block">天文观测:郑州地区在古代是重要的天文观测中心。周公在全国设立了5处观测点,通过测量日影来确定“天地之中”。在嵩山地区,周公利用圭表之法观测天象,最终认定阳城(现登封告成)为“天地之中”,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王都。</p><p class="ql-block">地理和政治中心: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只有居于“天地之中”才能无所偏倚地统治天下,从而达到和谐之治的目的。周王朝取代商朝后,为了有效地统治殷商遗民和在戎狄蛮夷环绕下生存,周武王派弟弟周公姬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最终认定告成是“天地之中”,并在此建都洛邑(今洛阳)。</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进一步确认了郑州登封“天地之中”的概念。这一地区包含了多个世界遗产点,如嵩岳寺塔、会善寺、启母庙、少林寺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郑州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中”,是因为它在古代不仅是天文观测的中心,也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这些中心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确认。</p> <p class="ql-block">郑州古代名人:郑州历史上名人</p><p class="ql-block">1 、人文始祖 黄帝</p><p class="ql-block">2 、上古隐世 许由</p><p class="ql-block">3 、 郑国名相 子产</p><p class="ql-block">4 、道家名师 列子</p><p class="ql-block">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p><p class="ql-block">5、陈胜阳城人(今郑州登封市。</p><p class="ql-block">6、韩非子</p><p class="ql-block">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是韩桓惠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韩非子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p><p class="ql-block">7、潘安(潘岳,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字安仁,出生于今河南巩义,西晋著名文学家</p><p class="ql-block">8 、诗圣杜甫</p><p class="ql-block">9 、诗魔白居易</p><p class="ql-block">10 、诗豪刘禹锡</p><p class="ql-block">11、李商隐,字义山,祖籍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是晚唐著名诗人。</p><p class="ql-block">12、建筑宗师 李诫,字明仲,郑州管州人(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学家。</p><p class="ql-block">13、郑虔,是郑州荥阳人。</p><p class="ql-block">14、胡令能是唐朝诗人,郑州中牟县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