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思考,快与慢》。</p><p class="ql-block">读者一</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学者。</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脑里有两套系统: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 是非理性的一部分,系统二是理性的另一部分。系统一不需要动脑筋,全天 24 小时工作。比如说吃饭、</p><p class="ql-block">喝水、刷抖音。系统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非常懒,不要求它,它是不会工作的。比如专注的工作,阅读思考等</p><p class="ql-block">系统一(快思考)对事物做出的第一反应迅速且基本恰当,但相较于系统二(慢思考),系统一更容易出现错误,并且系统一无法关闭,也就是人无法屏蔽掉系统一。两个系统的分工比较高效,代价最小,效果最好。</p><p class="ql-block"> 什么事情可以让我们启动系统一?</p><p class="ql-block">重复。大脑碰到不熟悉的东西会启动防御机制,不过一个东西重复多次熟悉之后,就会认知放松,自然启动系统一。喜悦。为何人常说乐极生悲,人在非常快乐的时候,系统二 会关闭,这时候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情。人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但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非理性,才是我们大多数行动的依据。为啥?因为人脑天生是懒惰的,不愿意多付出注意力。在这种惰性下,人脑会倾向于完全接受快系统的判断。直觉式的快思考,就成了决策的主宰。</p><p class="ql-block"> 如何才能纠正偏见,真正理性决策呢?其实就是慢下来,主动激活系统二,弥补快系统的缺陷。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尤其是遇到一件麻烦时,快思考系统会率先出来“捣乱”,也就是通过情绪来试图影响我们的行为。这时候,我自己会尝试从三个视角来激活慢思考系统:</p><p class="ql-block">①过去视角: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还是有客观原因?是自己态</p><p class="ql-block">度不端正还是他人的要求不合理?过去视角让你正确的判断事情发生的本质原</p><p class="ql-block">因。</p><p class="ql-block">②现在视角:这件事现在最好的解决方式有哪些?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是否需</p><p class="ql-block">要帮助?他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我是否有能力满足?现在视角关注的是如何</p><p class="ql-block">解决已有问题。</p><p class="ql-block">③未来视角:这件事的启示是什么?以后有哪些方式可以避免让其发生?如果这</p><p class="ql-block">件事最后搞砸了有什么后果?我是否有能力承担?未来视角关注的是事情的影</p><p class="ql-block">响力和后果。</p><p class="ql-block">通过三种视角的不断思考,你就会刻意放慢思考速度,从而真正出“理性”的</p><p class="ql-block">抉择和行动。</p><p class="ql-block">读者二</p><p class="ql-block">老祖宗虽然不知道有系统 1 和系统 2,但是却有很多古话留了下来!比如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孙子兵法也教我们算赢了再打!算都算不赢,哪里凉快哪待着去。《自私的基因》也提到,保存能量是与生俱来的刻在 DNA 里的流淌了千万年习惯,所以系统 2 难启动。李录的书里,文明的分类也是用能量的利用来划分的。也就是利用能量这事很重要,值得反复思量。《人类简史》告诉我们大脑利用了小肠节省的能量才从大猩猩进化成了人!</p><p class="ql-block">所以能量的利用跨越了物种(大猩猩和人),跨越了阶级(有钱人也就是动脑子的和无产阶级也就是不动脑子的)跨越了身体极限(冠军更会利用能量),所以系统 2</p><p class="ql-block">难启动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打败那些只用系统 1 的。系统 1 存在的问题可以和《影响力》连起来看。就是因为系统 1 有这么多漏洞,所以才被人利用,搞了那么多的套路,互惠原理,认同一致,权威原理都是为了不动脑子,不思考,只启动系统 1,节省能量。《乌合之众》里断言和重复也是为了启动系统 1,让你熟悉了,就放松警惕了,所以领读到现在,你会发现,不同领域的人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殊途同归!</p><p class="ql-block">读者三</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在现代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中地位很高,是高引用著作,你会发现之后的比如塔勒布等的著作都有作者系统一系统二的影子。</p><p class="ql-block">作者认为人的大脑存在两个系统也就是系统一和系统二。其中系统一是快思维也就是直觉思维,系统二是慢思维也就是理性思维。说到这个最近看了一个有关人类意识的实验发现交易员在作出决策之前身体中心脏就发出了信号这个信号要比大脑更早。再联想生物界很多简单生物软体动物都没有大脑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生存。所以也可以说系统一可能是一个不仅仅由大脑还有身体记忆叠加运行的快捷方式,它比慢思考过程更古老更节省能量更迅速。正是凭借系统一让我们人类在过去物种优胜劣汰中生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系统二是慢思维他需要调动我们的注意力,自制力,消耗大量能量来思考分析。</p><p class="ql-block">系统二的第一个特征是使用时瞳孔会放大。第二个特征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无关信息会被屏蔽。第三个特征是系统二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容易疲劳。延迟满足就使用了系统二。</p><p class="ql-block">人类天然喜欢系统一模式,短视频,明星之所以比数学科学家受欢迎是因为他们联想的东西简单轻松。还有以貌取人简单联想也是系统一的特点。系统一在工作时具有光环效应,也就是爱屋及乌和先入为主这会导致心理误判。系统一还具有锚定效应,不仅相关的买卖价格会被出价锚定,人类还会被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互相锚定影响判断。因此系统一容易被操控和影响。另外人类容易偏向乐观。有一个经典案例就是 90%的司机觉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作者提出了一个事前验尸方案,也就是想象一年之后方案失败这个情境下思考失败原因。作者基于系统一的影响提出了前景理论颠覆了传统经济学。他认为因为人类在日常状态下就呈现普遍的非理性,因此理性人假说并不成立,因此有效市场也不成立。</p><p class="ql-block">他把投资者决策过程进行了梳理,一个叫确定性效应,在确定性收益面前投资者偏向于保守,在确定性亏损下投资者又偏向于激进。第三个叫风险规避理论,在面对损失和收益时,获得同等情绪价值收益需要两倍于损失。第四是参照点理论也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要获得幸福可以多看看不如自己的事例。第五是心理账户,如果某个事物得到不容易,那么就容易更加被重视。第六是框架理论,如果祈祷时抽烟是不行的,但是抽烟时祈祷却可以。表达方式不同导致同样事物得到完全不同评价。作者提出的最著名的一个定律是峰值定律,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记忆仅限于峰值和终值。</p><p class="ql-block">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应当意识到系统一对我们判断的影响,更多调用系统二去做重要决策这样就可以在追求理信和智慧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同时相对于使用系统一的人更具有竞争优势。</p><p class="ql-block">读者四</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仅凭着直觉就能</p><p class="ql-block">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但是之后我们发现,直觉确实很高效也有用,但是也让我们踩了很多坑,犯了很多决策上的错误。怎么样避免这种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如何正确认识人类思维中的非理性,读完本书,我们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大脑的非理性的一面案例:</p><p class="ql-block">1、一个人问神父说我在祈祷的时候能不能抽烟?神父果断的说不行。然后他换</p><p class="ql-block">一种说法,他说神父我在抽烟的时候能不能祈祷?神父说当然可以。</p><p class="ql-block">2、一个女大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去风月场所赚钱,这个事情被舆论知道了,群</p><p class="ql-block">起而攻之。如果换了一种说法,说一个妓女利用业余时间去自学大学的课程,并获得了学士学位。这样的一个说法,就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甚至被称之为励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提升我们大脑决策的效率和正确性,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大脑的运作方式。很多人用感性和理性两种状态来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心理学家将大脑分为两种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系统 1 和系统 2。</p><p class="ql-block">系统 1: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 ,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p><p class="ql-block">(自主系统,自动反应,直觉思维)举个例子:无需思考,我们可以很直觉反应1+1=2。</p><p class="ql-block">系统 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耗力系统,需要集中注意力)举个例子:需要花时间和脑力来运算 17X24。</p><p class="ql-block">个人觉得人其实并不能绝对的由感性与理性来划分,而是还有一种中间状态,系统 1 并不完全是感性的,还有理性部分的存在,感性与理性并存,只是更感性一点罢了。</p><p class="ql-block">系统 1 的特点:系统 1 承担起应对突发情况的任务,完成自我保护,增加生存</p><p class="ql-block">概率。例如开车时遇到打滑,在你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之前,你已经手脚并用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这都是在系统 1 的指示下一气呵成的结果。系统 1 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它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系统 1 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作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 系统 2 的特点:系统 2 非常懒,能不动用就不动用,因为系统 2 消耗的能量大,不断切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的速度并不让人感到愉快。另外系统 2 还会产生屏蔽效应,这个类似于我们在稀缺中讲过的管窥效应,因为启动系统 2 会大量占用大脑的带宽,比如你在人群中搜索你熟悉的那个人的时候,其他人你会屏蔽掉,全部变成虚化的背景板,同时系统 2 代替系统 1 决策的时候耗时很长且非常低效。</p><p class="ql-block">请看续篇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