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从一个虚词到一个时代的见证——严力诗歌的走向与剖析 文/唐明

唐明

<p class="ql-block">严力,优秀诗人、艺术践行者、知名画家,1954年生于北京。1985年留学美洲,并于1987年创立“一行”诗刊,任主编,诗刊2000年停办,2020年6月复刊,为一年两期的上下半年刊。2018年出任法拉盛诗歌节主任委员,同年出任海外华文作家笔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诗歌评论』从一个虚词到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严力诗歌走向与剖析</p><p class="ql-block">文/唐明</p><p class="ql-block">诗人有两种,一种是走进历史里的,一种是活在现实中的。在诗歌布诵的光里,前者被人永记,后者被人聆听!而麦子一样被收存在记忆中的前者,仓储般的还原为时序倒流的影子,在纪念碑上刻下姓名,成为一个时代标志性的字符,甚而被敌视者内心所景仰,让一些事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经幡似的挂起,炫示目光的高地,隆隆雪声冰筑垂念鹰巢的遗憾,让诗如剃刀在读者头顶,轻轻一划,随着一声刺耳疼痛带血的尖叫,一张白纸从中被割裂开,分为两片从天空飘落,诗行瞬间崩塌粉碎,一些碎裂的字符如尘屑,自纸间瞬间迸溅飞离,四散零落,如一枚枚针或金属的齑粉,刺入或镶进泥土,隽刻在时代忧郁的脸上,字字澄莹辉灿,个个目光炯炯。</p><p class="ql-block">后者则会偶尔去墓碑前祭扫,将周遭的尘灰抹去,一任风刮日晒,坟草葱葱,把魂系于墓茔之上,用酒和诗搅拌,咀嚼于心,默默走开,然后在所谓《今天》那本地下诗刊上细细端祥,用揉碎记忆回顾当初,曾经的旧时光,那些已逝的人和活着的人,会逐一浮现,如:张中晓、赵一凡、黄翔、食指、北岛、芒克、多多、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岳重、严力、方含等,这些那个时代的“哲人、学者和诗人”,是社会进步的前驱,为一个时代觉醒的标志和先声,有所成就的人性、大义与人间先锋文学和艺术真正崛起的典范,而做为其中卓绝代表之一,严力可谓是其中的“见证者”,与“亲身力行者”。——其当时是北京——先锋艺术团体“星星画会”和文学团体“今天”的主要成员,乃“朦胧诗派”诗歌重要创作人和参与者之一,而其日后创办的杂志《一行》(1987年),也真实纪录了其中一些追忆场景与片断……</p><p class="ql-block">如其诗所言,“……文学和江湖都证明它/直通心灵/所以我迷恋这双眼/我不需要/它们长在谁的脸上或/直通哪个有名有姓的心跳/我迷恋它们不断交融的谱系……(《这双眼》”,而在另诗《揭发》中云,“有不顺眼的前科/如果没有/也被允许揭发成真/为此落井的人真多……/还有更多的人/则在主动寻找石头/一些人被分发了石头/但没什么人能转身藏起石头/落井下石的运动/更没人敢于往里扔馒头/伴随着越来越夸张的批斗动作/还有多首杀人主旋律轮番上场……”——这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也是当时“那场诗歌运动”所面临的强烈的震撼与冲击,但那同样一个前所未有、空前绝后的“诗歌黄金时代”,由于奋发和抗拒,由于希望而坚守,使这些当年的诗歌精英在奋不顾身的悍卫下,朦胧诗由此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确认而名扬四海,现在这些诗人都大名鼎鼎,成为那个“诗歌黄金时代”的骄子,而历史则浓重给予描绘,正如著名思想家、美学家、评论家李泽厚所言,“诗歌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朦胧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由此确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严力诗歌,恢弘大气意境开阔,题材多样壮观异常,而富于哲思且影响深远。自那个时代起,即赋予了非凡卓识之品性,具有人文主义诗观与前卫先锋之特色,及至当下仍不失之瑰玮崇念、苍郁卓绝之特质。艺术风格,在诗艺和诗学构成上拥有奢华璀璨之气,纯粹绚丽而精神炫示,因其同样是位重量级画家,故此诗风稳健简约,洗练通达,雄沉冷俊而不纤绮,意识深邃却不勾玄浑沌。诗味厚重刚毅,词语洁净率真,句式灵动而爽冽,犀利尖锐具备反讽与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悲悯色彩和叛逆性与二律反悖倾向及正义感。比如,其在之诗《曼哈顿》云,“地铁跨越曼哈顿大桥时/一个以拉小提琴为乞讨的人/演绎了某段充满饥饿感的/僵硬的圆舞曲/我内心洋溢着/是否要给小费的阵阵浪潮/终于给出去的一块钱/为我习以为常的麻木松了松琴弦/到站的剧烈噪音/打乱了我自以为是的慈善旋律”,诗中两次提到琴,初次是说拉小提琴的乞丐,再次提及则是因给予乞丐钱后松了松麻木的琴弦,一个是实指,一个是虚指,尤其是次者,实际是指心,而非琴,就如俗语常说,心绷如弦,一件施舍的小事,一块钱的小分币,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惬意,并非炫耀善心,继之诗言之,建筑物“玻璃的湖光”、“曼哈顿的迷路”、“枪套里拔出的华尔街/上足了美女背影的金钱弹药”,将前述乞丐与此叙之纸醉金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照,对美国这种看似高高在上自由的国度之弱肉强食,以反讽的口气给予了深刻的驳斥和批判。——如诗人之后颠覆性的慨言,“一夜成乞丐的金融奇才/中央公园枝头跑步的每片树叶/……迟早会飘成凄凉的秋天”,说明这种朝为阔佬夕为乞丐的美国式尔虞吾诈,是多么虚伪无耻可笑,“但就是没有人主动/曼哈顿的简历上出走”,都幻想发财,都幻想奇迹发生,所以奇迹不会出现,而“曼哈顿”不过是“浇灌在地的人类天性的码头”。</p><p class="ql-block">诗写得苍劲有力,将所谓天堂似的美国,实则虚弱无力,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与评价,俨如繁华背后,其实是灰暗和漆黑,一个本质上虚假的美国呈现在诗人面前,无论是爱它恨它离不开它,但这无端依恋,是多么可怜与可笑。如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一百多年前对美国的批判,“幻想美利坚的无私和慷慨,使之解囊如饴,不如向一个乞丐讨饭”!严力以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无情批驳了那些梦想留在曼哈顿所谓华尔街的乞丐能期待有朝一日成巨贾阔佬的心态,悲剧性揭示出一个可笑的美国,在戳穿其实质的飘渺的苍白的臆症中,反映出诗人无论身居何处,对阶级社会的批判性的人性的良知,不管国内国外,诗人的正义感都没有丢掉和丧失,它具备全球性容量,并以责任心告诉世人,国民性和劣根性每一个国度都会有,而非一国一人所具。诗人立场是世界性的,同样他还包括有时反对和批判自身,譬如该首诗就提到,“我以为是的慈善旋律”,这无疑是自己无情的嘲弄。</p><p class="ql-block">且看其下一首诗《外墙》,“今天下午阴雨绵绵/不适合摄影/但适合从社会……相册里/回顾发月/时间跌宕起伏中/不知不觉地过去……/我长叹一口气/发现许多场景与人……的焦距/竟然在照片形成后/被军用探照灯重新扫描了/一层光谱/不但远近失去了明暗差异/甚至嘴角上抑郁回旋的线条/定格成了哭不得中的那个笑/问题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那类人在粉刷历史的外墙”。诗人以严励的口气斥责这种粉饰行为,还一个历史真正的面目,社会本身制造的恶毒事件必须得到清算,请注意作者笔法,是以“从社会相册”为切入点的,“回顾岁月”以及“时间的跌宕起伏”将事件还原,不知不觉过去诗人叹气说,“许多场景与人物的焦距”,“竟然是在照片形成后”,被“军用探照灯重新扫描”,——隐喻加暗喻,形成“一层光谱”,说明事件“不但远近失去了明暗差异”,而且“抑郁回旋”在欲说还休的“嘴角”挂上了“线条”,“定格成哭不得中的惨笑”么?诗人说的是,——“那个笑”。接着,诗人如是说,“问题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那类在粉刷历史的外墙”,究竟掩盖什么?这回估计大家真的心知肚明了,那是掩盖历史真象。……当然,诗人并没说明这事件究竟是指何事?也没说事件本身所造成的伤害,为什么要被军用探照灯这一隐喻重新扫描,一定与军事行动相关,那么为何事后还要粉饰其墙呢?一定与罪恶或血相关么?诗人没有说,我们也无从知道,但一定和政治相关,否则那类人不会出现,诗人在国外游历过很多地方,这事件发生地也会在世界名个地方潜伏,诗人运用暗喻和隐喻力图掩盖一个他必须知道的事实,仅此而已,他也在粉饰这一事件外墙或发生地,并且在无形中,最终成为这一件掩盖或粉刷历史外墙的参与者,一个畸形的问题,一个无法的诘问,一个作者而未敢言的地方,与地狱之墙仅差半步,距地狱之门仅隔一墙!难怪这世界天天有罪恶发生,粉饰和掩盖是最好的庇护所和遮盖窗。相信某天诗人会用另一首诗说出真相的,我们期待真象大白之日,将一个事件还原到本来面目……</p><p class="ql-block">严力的诗,总是在力求揭示什么,似乎这一切都在他批判和洞察当中,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汉子,一个想力求还原真象的身体力行者,一个带有强烈悲剧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及特殊使命感的正真意义上的大写意的诗人。……他甚至被人谋算过,想清除掉?——想都别想,这不是好莱坞历险大片,没必要把读者搞得心惊肉跳!让离奇破案种种曲折惊险诡异的游戏在现实中重现,加上一个个出奇制胜、感情充沛英雄救美深入敌后的剧情,与冲突枪战和曲径通幽的刺激好戏,用花招叠出的智慧逐一化解,……不可能,说到天边,评者也不相信!——再说诗人严力,又没得罪过谁,但他的确在诗中描绘过这一场景。请看其《车祸交响曲》:“好几次遇到车祸时/我都是看着车被拖进医院后/才独自地回了家/大家都说我运气好/我则遗憾车的运气太差/至于他人在我体会形成的车祸/则不分好坏地/进入了二手车的交易市场/包括驾驶员”,情节确实够离奇的,作者命真好,胆也真够大,还把它写下来,而且是“好几次”,听听都沁园春似的,沁出一身汗,况是每次“我都是看着车被拖进医院”,而自己却毫发未损,连别人与之体会学习,天天向上的车祸也没把他怎么样,分不清是好是坏,连驾驶员和车,皆进二手车市场。由此诗人感叹,以《没选择可言》,写下兹作,诗云:</p><p class="ql-block">“没选择可言/林中砍伐直径/是人类的暴力之圆/没选择可言/门找到的是/更多关于隔离的注释/没选择可言/抵达爱情的利益距离/在衣服外面/没选择可言/更高的想法在阶级的电梯的/楼房里面/没选择可言/欲望的倒影都在/咽下去的口水持续泛滥/没选择可言/想押韵扭曲世界的/必然是脏话和没选择可言”。诗人机警睿智,用词鲜殊妙卓,若咳唾珠玑,虎雏龙珠吟之不啜,该诗令评者想到,当年与朦胧诗同时代著名女作家刘索拉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及著名作家徐星短篇小说《无主题变奏》,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你别无选择》又与严力此诗《没选择可言》更彼此契合,别无选择与没选择可言,词义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一说一诗,各投其趣,文体虽非同,但具千秋。诗以所举,种种迹象与异象,表明作者心态如此机敏,分别以林中砍伐是人类暴力之圆、门找到的是隔离的注释、抵达爱情的利益距离在衣服、更高的想法在阶级电梯的楼会里面、欲望的倒影都在咽下去的口水持续泛滥、想押韵扭曲世界的必然是脏话和没选择可言。层层递进,将意象逐次推近或推远,犹如一个个寓义深刻的魔方聚穴成丘,宛若囊萤映雪词语接龙三潭印月。一言暴力强加人类之规,砍伐民意之林;二言隔离之门,凭口禁固之苦;三言爱情与利益纠缠,使情感与理智相悖;四言阶级楼层攀比,叠加往上爬;五言欲望在口水中消解泛滥弥漫;六言因嫉妒斯文扫地脏话骂人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六种形态写尽人间百态,不得不佩服作者诗艺之高,概括力之强!读严力诗歌,如嚼橄榄,愈品之入甘,回味愈渐次无穷。诗况醇厚,俨然悠闲盘玉;诗状悠扬,犹赛月下临风!严力之诗,有犀利尖锐一面,也有果敢深刻批驳如刀锋的,吏有抒情小品一类与小画西窗之犹豫。览物之情,不思言状,聊胜观雪,无存于思,波云诡谲,纵横捭阖,吮吸泉冽,而淡茗芳。限于篇幅原因,该评恕不再述,仅择诗人《思绪一组》中几篇为赏,且看诗咏:</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装睡与装醒的人很多</p><p class="ql-block">但温床更有罪</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太多的事实证明</p><p class="ql-block">神在人间碰壁成了教堂</p><p class="ql-block">18</p><p class="ql-block">必须为自已不停地说点什么</p><p class="ql-block">因为“说”在词典里的定义</p><p class="ql-block">不是闭嘴的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