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说年味——话年俗 文/腊梅

栖·爱

<p class="ql-block">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俗称“过年”,实际上是人们一年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后的一次总修整。春节习俗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已经是进腊月了,下午和妹妹大街小巷转了一圈,红红火火的福字,灯笼,春联些许捕捉到些年味。这几年过年甚是寡淡,年味难觅难怪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 什么是年味呢?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是噼噼啪啪的鞭炮,有人说是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也有人说是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更多的人会说年味是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要说这一切似乎是年味,也似乎不是年味。</p> <p class="ql-block">武威是一座干净安静的小城市。</p> <p class="ql-block">长寿花和蟹爪莲是春天使者,开的如火如荼</p> <p class="ql-block">进入腊八人们就开始忙“年事”,腊八过后各家扫房除尘,缝制新衣,做年馍、炸油馃馓儿,置办各种吃食,碾米推磨,杀猪宰羊,买炮备酒,购置各种应用物品,俗称办年货,做好过年的准备。到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就进入过年阶段了。印象中年味在腊八之前其实就已悄然来到,现在一切吃的喝的都很便宜,完全没有备年货的紧迫感,进入小年完全没意识到年已将至了。</p> <p class="ql-block">城中心的鸠摩罗什寺盛装打扮</p> <p class="ql-block">2024年社火分外隆重</p> <p class="ql-block">武威攻鼓子在社火里最亮眼</p> <p class="ql-block">分外怀念小时候过年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养一头猪。从春天抓来猪仔开始,每天玉米等杂粮换着花样喂,到农历十一月尾,家里吃食已经被猪吃得差不多了,此时的年猪也被喂的膘肥体壮。进入腊月后叫上三亲六戚,左邻右舍来家里杀猪,五花大绑的洗的白亮亮的猪被放置到院门外宽敞案板上,下面接一个盆子用来接猪血。那盆猪血可是看门大黄狗,一年到头最好吃的零食啊!特大号雪糕可以一直舔到来年春天啊!院门旁的草棚的房梁上拴上粗麻绳,杀完的猪被吊起来,很快大卸八块了。姑妈今年人多要个猪大腿,二叔家要个前架子,一会儿称好后装袋子后,还得摆上三四桌。经过几个小时文火慢炖,一大铁锅红烧肉香气扑鼻,用筷子轻轻夹起一块,在筷尖微微颤动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肉质醇厚回味无穷。孩儿们拿着自己的铁碗排队打肉,奶奶总喊着别挤管够管够放开吃啊!我们寒风中守候几个小时,可不就是为了这顿啊!每年杀完猪,爷爷顺便在房梁上绳子栓个秋千架,又给我们开辟一个过年的新乐园。</p> <p class="ql-block">威武霸气的门神</p> <p class="ql-block">家家户户墙角下一排水缸,卤的红亮亮的猪头肉,炸的黄灿灿的麻花,蒸的雪白的馍馍放在水缸里冻的硬邦邦的,那是我们天然的冰箱了。意味着年味已在悄悄酝酿。 腊八节还难觉察到年味,年味正式登场应该是腊月十九,腊月十九是传统的打扫扬尘的日子。鸡毛掸子绑上长长的棍子,戴上草帽将屋里屋外,房梁缝隙廊檐底下彻底打扫一遍。往往开始认认真真打扫,后来鸡毛飞上天都沾到脸上,各个像偷鸡的周扒皮,奶奶边数落边给我们打水洗脸,热闹的扫房只是新年的开场白而已。接下来的几天,母亲则趁着年前大好晴天浆洗被褥,将大大小小碗碟洗得洁白如新。这时候我们也忙碌起来,把自己东西收拾一下,小人书放在柜子里码放整齐,漂亮的新衣服偷偷摸摸试过几次,迫切的等着除夕夜穿了。</p> <p class="ql-block">车辆较少鸣笛,偶有一声炮竹。大马路小马路以及巷子里,地上偶有烟头,不见其他垃圾。烤鱿鱼的店门口垃圾桶里装满了竹签纸袋,一个也没落在地上。糖葫芦安排一下。</p> <p class="ql-block">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正式的“祭灶日”,要“送灶爷”,俗称“小年”,从此拉开了春节的序幕。相传这一日灶老爷要上天,家家都祭灶。家里灶火间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这天在灶神两边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将专门做上祭灶用的“灶卷儿”干粮给灶老爷献上,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还有灶书、灶马。相传这一天灶老爷要“点兵点将”,就是清点家里的人数。下午在灶龛前供饴糖、灶干粮,宰鸡、献长面。灶书,祭过灶之后焚化上天。有些地方要在灶王爷上天之前嘴上摸点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相传在七天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为天上诸神引路,因而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过年的时候,家里人要说说笑笑,要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传说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p> <p class="ql-block">澳洲腊梅小家碧玉型身姿分外惹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罗什的雕塑是一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鸠摩罗什法师的雕像,是青年的模样,丰神俊朗。</p> <p class="ql-block">站在殿里仔细聆听讲法</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寺塔底埋有鸠摩智大师舌头舍利子</p> <p class="ql-block">格式各样的炉盔,麻花,油馍馍……</p> <p class="ql-block">到了腊月二十四即小年,外出经商的,求学的,打工的开始纷纷往回赶,准备过年了。小年虽不像大年那么隆重,但接祖宗回家过年的仪式一点不能含糊。天擦黑小年夜饭烧的差不多了,家家用筛子或托盆端出准备好的祭品,鸡鱼肉,香纸炮竹,在大门口麦场一字摆开,随着纸灰扬起,鞭炮声响彻云霄。老屋里年尊辈喊一声“祖宗们请回家过年了”。好几十老少齐刷刷朝天跪拜恭迎祖宗回家过年。礼毕回到正堂,再次摆上祭品,香供桌上点上蜡烛,蜡烛要持续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送祖宗。又是一阵烧香纸,放鞭炮后,再次对供奉祖宗的牌位跪拜,恭请堂上历代祖宗在家安心过年。这阵仗挺大,每次我都黏在屋角不敢声张,怕做错什么奶奶又得数落我一顿。</p> <p class="ql-block">凉州方言古朴豪横。广场上有老人坐着晒太阳,其中一位婆婆唱着一种小调儿凉州贤孝三弦一弹自娱自乐。武威是一座接地气,民风淳朴的城市,几世同堂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到了腊月二十五,烟囱里的炊烟几乎没有间断的了。这时候最忙碌最劳累的应该妈妈婶婶们了。蒸馍馍是一件大事,发一夜的面把盆胀得滚圆饱满,西书房土炕上大清早是热热闹闹的,一群人围着案板揉面擀面,一会儿各色花卷,馍馍都做好了,醒发后放置在十层的木头蒸笼里上锅蒸了。大铁锅里蒸汽缭绕,母亲做的是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奶奶充当灶头军我则守着奶奶灶火前寸步不离,缠着奶奶在灶火里烤土豆吃,那黄灿灿的烤土豆喷香无比。</p> <p class="ql-block">村里读书人虽不多,但贴在大门口的对联都是手写的,三十一大早有乡里乡亲的送来红纸,三爹不紧不慢地裁切好纸张,捋袖,伏案,悬肘,粘上浓浓的墨汁挥毫泼墨。三爹是老师每年都要研磨写春联了,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花里胡哨的印刷品。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牵纸,晾纸,收对联打卷,早期还有磨墨任务。红红的对联在门框上熠熠生辉,那是家的守护,也是新年的祝愿。妈妈早早就把新衣服拿出来,给我和妹妹洗手洗脸,扎好看的红丝巾,穿戴一新等给长辈磕头拜年了。 下午五六点钟估计年夜饭烧的都差不多了,这时候老屋里会有人大吼一嗓子“过年了”。大家迅速端出祭品来到正堂屋,烧香纸放鞭炮,村里的宁静瞬间彻底被打破,或远或近,处处都是鞭炮声响彻云霄。放爆竹相传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人们燃放爆竹,把“年”惊吓过去,就叫“过年”。爷爷的族人对祖宗牌位行跪拜大礼,祝祖宗们过一个祥和快乐的年。从除夕开始,每次饭做好了都要先到祖先遗像及各处门上献饭,然后才能开饭,这叫“敬先人”。转眼到了腊月三十,年味瞬间爆棚达到高潮。大家互致祝福,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说吉祥话,来年发财、身体健康长寿等吉祥话,收到来自爷爷奶奶父母叔伯的红包,只有一块两块,也是我们的幸福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印刷版怎么看都体会不到那种过年热气腾腾的感觉了呢?</p> <p class="ql-block">雷台🐉灯美感十足,更有腾云驾雾的灵动性👍👍👍</p> <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年夜饭不一定是最丰盛的,但一定是最用心的。辛苦劳作一年,唯有这一餐年夜饭是专门用来犒劳自己,平时缺油少水的肚皮此时可以彻底放开,孩子们狼吞虎咽,大人们端酒一杯又一杯下肚之后也是红光满面了,年夜饭的空气里弥漫的是和谐,温馨,幸福和希望。除夕是新一年的头夜,这年的年夜饭吃饱吃好,象征来年都能吃饱吃好。称“装仓”吃的是大骨头肉。村里年纪轻的,辈分低的后生晚辈换上新衣服陆陆续续到年纪大辈分高的长者家里拜年,祝福长者身体安康家庭幸福。奶奶家里端出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大家围着烧得旺旺的炉子,捧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二妈家今年羊羔生了几只,五爹家的牛犊已经有半人高了……质朴的言语,真实的情感交流,这才是最温暖的人间烟火。有时候几拨人赶到一起,满满一房间的人挤的坐不下,先来者纷纷起身让座,此时此刻,炕上坐着年长的,屋里坐着满当当的,小孩们在院子外面放炮去,村子的每一处角落无不充斥着平和吉祥。到了夜里十一二点,拜年也基本结束,大人们相约打起牌九守夜,犒劳一下忙碌一年的自己。然后一定要关上大门,大门不得随便打开,一直到年初一早上大门才能打开。</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天自然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有诸多规矩与讲究。东方即将泛起鱼肚白之际,守岁结束了,打开大门要放炮,在一阵噼里啪啦鞭炮声,寓意着开门大吉。初一吃的饺子要早吃,日出时就要吃完。有的饺子里包上硬币,吃到包钱的饺子的人,预示新岁大吉,有好运气。初一吃饺子时,要吃大蒜,老年人说初一日吃蒜,一年账算清。八九点钟大家不约而同端出祭品,来到大门前的麦场上,拿出年前购买的最大的鞭炮,或挂在大树上,或缠绕在长长的竹竿上,或摊铺在地上,一挂接着一挂尽情地放,新年的期望和憧憬伴随着硝烟一起弥漫开来。放完鞭炮后爷爷烧好香纸,大家伏地恭敬叩拜,拜天拜地拜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拜新的一年无妄无灾,拜新的一年诸事顺利,此即出行。 年初一讲究颇多,比如不杀生,不扫地不拜年。</p> <p class="ql-block">年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了。拜年先后次序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是从奶奶的娘家即老外婆家开始,再就是母亲娘家,然后是其他亲戚。那时候有个不成文规矩,无论路途远近,每家亲戚的一餐饭必须要吃到,要是哪家的饭不吃,这家会被认为是看不起自己,跟着妈妈总是从这家亲戚的炕桌上移到另一个亲戚的炕桌上,不吃肯定是不行的,常常是一天下来吃好几顿饭了,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原来亲情浓的原因之一吧。现在有人对正月拜年走亲戚颇有微词,其实走亲戚、拜年还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是亲人们之间加强联系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看望长辈表达对自己关心和尊重,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人们尊重长辈、谦虚谨慎等良好品德的重要方式。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开着车礼物一放,一杯茶还是热腾腾的就要着急赶第二家,一天下来能赶几十家亲戚,常说年味淡了这也许是原因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转眼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旧称上元日、灯节,俗称大破五。村子里自发组织社伙有舞狮子,唱高腔,戏花灯,挑花篮,唱小曲等传统项目迎接新年,庄子上请年龄最大的老人充当“春官老爷”我的记忆中太爷爷当过“春官老人”,五叔叔踩过高桥,那高桥足有房梁那么高呢?我和妹妹追随着社伙看,社伙队走村入户的拜年,将过年的热闹气氛再次推向的高潮。元宵节纵使年味再浓,但不得不告一段落,正月十五晚上再次烧香纸放鞭炮恭送祖宗,即意味着过年结束。庄稼地迎来了新的一年开春忙碌,然后大家纷纷扛起锄头投入繁忙的农事活动了。</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大家开始提倡过年民俗文化了,今年炮竹,灯会,社伙都安排上了,也许年味不单单是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也不单单是是一桌年夜饭,更多的是一个过程,是亲身参与,是忙中有乐,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是亲朋好友的团聚,是那一抹乡愁,是隆重的仪式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期盼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吧!</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8日·龙年大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