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泉州于我而言,一直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隆冬时分的匆匆赶赴,三天时间,窥斑见豹,终识真颜。从此,爱上“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爱它的质朴粗粝、活色生香,也爱它的辽阔宽容、自由豪放。</p><p class="ql-block"> 抵临泉州,正是北方大雪纷飞之时。千里之外的泉州,却是草木繁茂,绿荫深浓,百花盛开,暖意融融。从高铁站打车前往下榻的老城区,沿途的香樟、芒果树遮云蔽日,高大参天。最为繁盛的是各种品类的榕树,粗壮如柱的树干,下垂如柳的榕须,冠盖如云的枝叶,令人叹为观止。顾不得舟车劳顿,长途奔波,短短三天时间里,走过了西街和古城的喧嚣繁华,也领略了大开元寺、天后宫、承天禅寺、清源山、通淮关岳庙的鼎盛香火。这里,可以找到世人想要的质朴烟火,也是我们灵魂皈依的宁静港湾。</p> <p class="ql-block"> 泉州枕山而海,四时如春,亦称温陵、清源、刺桐、泉南、鲤城。远古时期,闽越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疆拓土。汉晋以来,中原衣冠南渡,避地以居,唐、五代,港城崛起,至宋元鼎盛,形成“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泉州继续在耕海牧洋的风浪中挺进,凭藉拓荒万里的卓越胆识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温陵子民东渡台湾,成为开发祖国宝岛的生力军,刺桐百姓移民海外,为世界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泉州这方钟灵毓秀的古老热土上,滋养和塑造了宽容豪迈、诚信谦恭、敢闯善拼的人文特质,涌现出了苏颂、曾公亮、俞大猷、李贽、郑成功、施琅等灿若群星的英才俊彦。在这座历经沧桑的名城中,既保存了海滨邹鲁、泉南佛国等文化传统,也遗留了“梯航万国、神学宝库”的文物胜迹。</p> <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闽南的开放繁荣,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上。各国侨民在闽南地区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在泉州,曾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道教、佛教、儒教、摩尼教、民间信仰等十余种宗教同时并存的人文奇观。闽南地区宗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用的烙印,至今仍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走进人潮汹涌的西街,它的喧闹繁华几乎令人措手不及。一边是宽阔而簇拥的街市,一边是古朴而沧桑的寺塔。半城烟火半城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东方第一大港”之馀积淀下质朴的本色、从容的姿态、淡然的境界,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古厝老宅,红砖、红瓦,青石、白灰,在淡淡烟雨中,醒目而安宁。一簇簇橙黄而娇艳的炮仗花,恣意披挂在墙头、檐角,点缀着每一个晨昏交替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后改名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26年(738年)唐玄宗下诏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元至元22年(1285年)合一百二十院为一禅刹,始称大开元万寿禅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大开元寺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致优美。尤其是东西两座宋代古塔,堪称全国无双。寺中桑莲历经1300多年沧桑,仍生机盎然,被列为世界之最。拜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瑰伟华丽,梁檐间的24尊飞天乐伎,国内罕见。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从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大殿内用近100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是全国现存的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闽南古乐南音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大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精巧的建筑,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敬仰礼佛,观光游览。</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始建于南庆元二年1196年),是祀奉海神妈祖的庙宇。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闽南传统的建筑风格,是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影响最广的妈祖庙宇。妈祖原名林默,北宋湄洲岛人,因预知天象,浮海救难,驱瘟除病,殁后被奉为“夫人”、“天妃”、“天后”,备受世人尊崇,朝廷敕封不断。天后宫是妈祖信仰的发祥地和最为重要的传播中心。</p><p class="ql-block"> 清源山与泉州市山城相依,自古以来就以三十六洞天,十八胜景而闻名于世。走进曲尺型的石构山门,“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构思精妙,气势恢宏。沿着幽静的林荫石径缓步前行,高大参天的榕树分立两侧,一缕缕又密又长的根须从树冠垂落,充满了山野气息。作为闽南道教圣地,这里有一尊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老君造像。老君席地而坐,面额圆润,两眼深邃,双耳垂肩,长髯飘动,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这里也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的布道说法之地。近代以来与泉州结缘的文化名人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当属弘一法师了。法师遁入空门24年,最后14年几乎都是在泉州、厦门和漳州度过的,其中在泉州的时间最长。在开元寺,承天禅寺,铜佛寺等诸多庙宇,都有法师的真迹,题刻和偈言、偈诗。72年前,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其舍利被安奉于清源山半山腰的一座花岗石塔内。舍利塔右侧的伏虎石上,立着一座法师的青灰石雕像,他身着袈裟,双腿结印而坐,双目垂视,面部表情安静祥和,神韵十足。塔前的山石旁,刻着法师生前的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四个字。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法师独特而非凡的一生,亦是泉州这座历史名城包容大度、海纳百川的姿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