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李为良,探索地球奥秘,书写地质之歌

张树忠

<p class="ql-block"> 编者按:李为良,白族,鹤庆县建邑村人,1956年入读鹤庆一中高十班,班主任为李宗义老师。1988年任云南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队长。他的文章《我的地质人生》一篇原刊登于《情系山野》一书,现转发如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鹤庆一中高十班</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地质人生</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为良</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擦洗茶几上的几块矿石标本的时候,小孙子总会提问:“爷爷,你以前是挖矿的?”孙子的提问把我带回到了难忘的年轻时候,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生机勃勃的纯真年代,胸怀报效祖国的理想和信念,满腔热忱,不怕困难,在地质队浮沉。从热血青年到白发苍苍,穿梭于滇西崇山峻岭间,坚持在地质队摸索、扎根、前行,见证了地质队的兴衰与进步,见证了地矿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度过了人生的黄金岁月,走完了我的地质人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李为良(中)与高十班同学李志逵校长(右),语文教员赵闻天老师(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五月,我和中学高中部的五个同学被选送到了地质局办的地质培训班学习。我和地质队有缘,从此走进了地质行业。</p><p class="ql-block"> “1958年,在全国兴起了大炼钢铁运动”我们几个学员经过短期培训即回到县上为大战钢铁服务。那一年,县内各地山坡和山箐里都有群众在挖矿,我们每天要到各个挖矿点上查看作指导。背着行李翻山越岭,不怕苦,不怕累,一心只想着多出力、多干活,作好指导,搞好服务。晚上,和挖矿群众住在用树枝树叶搭建的工棚里,或者挤进山洞里。</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地质队员参加鹤庆县春节文艺会演:男声小合唱《勘探队员之歌》。</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群众拿了一块矿石来报矿,我用放大镜反复观察,仔细观看,认不出是什么矿。邮寄到滇西化验室化验鉴定,收到成果后才知道标本里有硬锰矿、菱锰矿和软锰矿,品位很高。顿时,大家十分高兴,迅速赶到实地进行简单的地表揭露,并绘制了小范围大比例尺地质草图,及时上报大理州地质局。后来,310地质队进行了勘探,是中型锰矿,富含放电锰,经济价值高,没有多久县上办厂开矿,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马厂乡路边一直到东面的山坡上,断断续续有煤线露头出露,我们按地质工作要求布置了槽探工程揭露,绘制了有关简图,及时上报了地质简报。县乡镇企业逐步开发利用,80年代三大队七分队正式提交了勘探报告。</p><p class="ql-block"> 事实教育了我,地质工作不是爬爬山、认认矿这么简单,需要学习很多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本领和工作方法。这时,在我心里已深深地埋下了献身地质的种子,决心在地质队干一辈子。那个时候时兴定“红专规划”,我制订了自己学政治学地质知识的规划,购买了专业技术书籍,业余时间抓紧学习,渐渐入门起步。就这样,我服从祖国需要,听从组织安排,逐步成长为一名工业建设的尖兵,决心不负青春,担当使命,努力奋进。</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O年,大理州地质局撤销,各县地质队下放解散,和我一起参加地质培训班的的五位同学中的一个与我一道于一九五九年保送到大专班读书,其余三人下放回家,后来当了民办教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兰坪金顶凤凰山十一地质队驻地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我从学校毕业统一分配到第十一地质队,然后又派往阿陋井分队,参加阿井圤矿的勘探工作。分队地质组住在半山腰的尼姑庵里,其他职工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那时环境艰苦,条件差,不发野外津贴,没有工作服,一年发一尺六寸布票。工作紧张,业余生活枯燥,但是职工精神饱满,积极热情。每次开大会我都教唱革命歌曲,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以鼓舞士气。</p><p class="ql-block"> 我那时年轻,十分活跃,兼任团支部书记,节假日或业余时间,组织青年到居民区打扫公共卫生、清理臭水沟,组织支农劳动。重大节日发动职工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1964年阿陋井分队团支部被局里授予先进团支部称号,我出席了省地质局第一届团代会。分队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勘探工程,于一九六五年提交了勘探报告。</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阿陋井分队的党支部书记、分队长、分队技术负责人等均已去世,只留下了一些难忘的故事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地矿部张宏仁副部长视察兰坪铅锌矿</span></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底,组织上又给我安排了新任务,按上级要求两年内完成全队科技资料档案的清理、修复工作并按新的规定统一归档。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的技术资料没有严格的分类、折叠、登记、归档,工作量很大,经过向上级请示,和大队领导汇报后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按时完成了任务,并取得了省局资料处的表扬。第十一地质队的前身是中苏友好合作队、滇中地质队,当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对元谋朱布超基性岩体中的铂钯矿和高峰寺兰石棉矿等特殊矿种进行了研究,对滇中含铜砂岩展开了研究并进行普查找矿,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地质资料。同时,还提交了吕合煤矿勘探报告、南华砷矿勘探报告等,为滇中的地质找矿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三光荣”精神照亮了前行之路,孕育了云南地质人的“宝鼎精神”和“大红山精神”,激励云南地质人克服困难,不怕牺牲,探明了永仁大煤矿和大红山超大型铜铁矿。那个时候的口号叫: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这样,以忘我的献身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地质队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样的工棚住了十八个年头</span></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第十一地质队接到通知迁往兰坪县金顶。黄河牌大货车装上行李,人就坐在行李上,一路颠簸三天。那时的公路基本等同于今天的乡村土路,晴天一身灰,下雨一层泥,大家没有怨言,没有叫苦,一路唱歌、说笑,互相鼓励、关心并照顾体弱的同志。地质队员充分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真正做到了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四百多人的地质队伍全迁兰坪县金顶区,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化整为零,分班组住进了老百姓家。区公所让给大队各科室做办公室,路边搭个棚棚,把锅炉立起来作开水房。</p><p class="ql-block"> 在金顶南边的凤凰山上有庚子年赔款炼银留下的炉碴,我们的任务就是探明这个铅锌银矿。从金顶到凤凰山要淌过一条从雪邦山流下的冰冷的沘江,再走1.5公里的山路,所以住在金顶很不方便工作。没多久就在山坡平缓处、山凹里陆续盖起一排排油毛毡房,逐步搬到矿区居住。砍山上的毛竹,一根划作两片编篱笆钉在木框上再和泥巴敷上就成了墙壁。三人住一屋。泥巴掉了自己和泥补上。我们常在屋里一面贴上报纸,元旦贴一层,五一节贴一层,国庆节又贴一层,既整洁又保暖。顶上的油毛毡常被风雨吹破,要爬上房顶去修补。这样的油毛毡房一住就住了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金顶是高寒山区,出产极差,地质队的生活物资、蔬菜等都要到三五百公里以外的弥渡或大理去买,每次拉回来的绿菜有三分之一要变成垃圾。子女上学很困难,每天天不亮就下山去金顶小学上学,放学了又爬山回来。后来,单独盖了几间油毛毡房,办起了托儿所和子弟学校。地质队在凤凰山办成了半封闭的独立的“小社会”。</p><p class="ql-block">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勘探,金顶铅锌矿储量名列世界第三,地矿部给予找矿特等奖。</p><p class="ql-block"> 差不多同一时间,第七地质队在完成了宣威煤矿勘探后搬到了剑川县九河,到更边远的德钦、中甸进行地质找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陪同各级领导视察</span></p> <p class="ql-block">  7O年代初,我参加了十一队派出的小分队,到金宝山一带的超基性岩体中进行铂钯矿普查,那个地方礼社江断裂形成的悬崖峭壁上出露了岩体,每天爬上爬下要出几身大汗。还要踩稳双脚,抓紧树枝,小心翼翼地开展工作。实测地质剖面时下陡崖观察打标夲的同志,都用尼龙绳牢牢地拴在腰上,另外一头在山上把绳子拴好再慢慢放人下去。安全生产千万不能放松,这是每次开会的必讲内容。生活用水安两级泵站从礼社江抽上来。通过两年的艰苦工作,圈出了矿体,提交了详查报告。</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第七地质队、第十一地质队被地矿部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张宏仁副部长还到金顶铅锌矿视察指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孙大光部长发给三大队奖状</span></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直到80年代,地质局试行专业化体改,成立了801队、802队、803队……没多久,又把801队、803队合并,也就是把原来的第三、第七、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八地质队的地质技术人员合并,组建了第三地质大队,后来又把区调队滇西工作站也并进来,有将近两千人的地质队伍,号称天下第一大队。经领导们的积极努力,在下关批了块地,盖了办公大楼、子弟学校和一排排的四五层楼的职工住宅。地质队进城,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融入了社会,参与改革竞争,在改革的洪流中搏弈前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陪同和志强省长视察镇沅特大型金矿</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大队十多个分队,在滇西八地州十八个县市的广袤大地开展地质工作,翻山越岭,不畏艰险,普查找矿。一九八二年初,任命我为三分队分队长,在最边远的永德县、镇康县普查找矿。各分队不怕困难,努力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成果,提交了一批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地和矿山。如云龙县白羊场铅锌矿、兰坪县麻花坪铅锌矿、通甸铅锌矿、河西锶矿、昌宁县薅坝地锡矿、巍山县笔架山锑矿、扎村金矿、镇康县小河底锡矿、芦子园铅锌矿、镇源县烂泥塘金矿、蝙蝠山金矿、撘桥箐金矿、库独木金矿、中甸县奔歌金矿、红牛铜矿、弥渡县梨子园煤矿,等等。成绩显著,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陪同李树基副省长考察迪庆州矿产前景</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大队在抓改革、抓找矿的同时,十分重视抓职工学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政治工作系统,认真开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学习和教育。上级给予三大队州级文明单位、省级模范职工之家、省级职业道德教育先进单位、大理市文明楼庭院等光荣称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九八五年初,调我回大队任政治处主任,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努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部、省奖状</span></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80年代末,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深化改革的艰苦探索,那是一个极其艰难、痛苦的年代,改革进入深水区,不进则退。地质队固有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已远远不适应改革的需要,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试点。1988年初省地质局在几个地质队试行租赁经营、竞选队长。我在竞选中被职工推选为三大队队长,在特殊困难时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另外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是实行项目管理,告别吃皇粮,吃大锅饭。这样,昔日被表彰的找矿工程师,今天就变成了“富余人员”。为了摆脱困境,三大队全体职工争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团结奋战。租赁第一年,开创了“地质市场”遍地开花的大好局面,抵还了前届60万元的赤字,还给年内先进职工和班组长浮动一级工资,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深化经营</span></p> <p class="ql-block">  三大队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开辟地质市场,例如给民营矿山找矿、找水,积极参与工程测量、施工以及灾害治理等,吸收社会资金,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尽力安置富余人员。我们到野外条件极端艰苦的西藏地区承揽区域地质调查图幅,缓解人员富余问题。按省政府文件精神吸收外资进行风险地质勘查。在收到国家要进行黄金储量承包的消息后,加班加点编制承包方案,赶赴北京争取承包项目。通过努力争取到了在五年内提交镇源县老王寨金矿60吨黄金储量勘探报告的大项目,总承包费4832.5万元,为省地矿局争来了一大笔地勘资金。三大队全队上下齐心协力,支持承包项目,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战,按时完成了承包项目,提交了勘探报告。</p><p class="ql-block"> 在承包勘探期间,地矿部张宏仁副部长、和志强省长亲临矿区视察,指导工作。镇源县人民政府在山上为地质队立了“纪功碑”,这是对地质队的最高奖赏和鼓励,也是对我们地质工作的充分肯定。在地质队苦苦拼搏了一辈子,第一次享受如此殊荣。</p><p class="ql-block"> 地勘投资逐年锐减,形式严峻,地质队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必须抓紧进行。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拟订了《第三地质大队关于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大公司、小队伍、多实体”的改革模式,即精干、确保一百人左右的明确事业身份的地质找矿小队伍;有条件的分队、科室,由大队借给扶持资金开辟地质市场、多种经营,逐步形成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小实体;对有条件的二级单位,给予创造条件,如购买一定设备等,促其逐步剥离并形成独立经营实体;大队成立勘察施工公司从事勘查和施工,逐步形成规模并巩固发展。</p><p class="ql-block"> 1993年,大队自筹资金,组织三个分队深入“三江成矿带”北段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地区开展普查找矿。一个分队到德钦羊拉地区,一个分队到兰坪维西交界的“三山”地区,一个分队到兰坪营盘地区,开展新一轮普查找矿。因为资金紧张,要求分队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野外工作时间。艰难困苦,与汝于成,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成果,羊拉特大型铜矿、兰坪下区银矿等就是这样找到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三大队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扬帆起航,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1994年,地矿部、省政府、省地矿局举办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了三大队。</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春来秋往,回首以往岁月,我怀着对地质事业的满腔热情,在地质行业兢兢业业干了大半辈子,对地质行业、对三大队始终怀着一种朴素、缱绻的情感。“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歌词准确地概括了我的地质人生,翻越崇山峻岭,只为寻找矿藏,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