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兴荡舟的美篇

随兴荡舟

<p class="ql-block">一张师生照“徐特立与毛泽东”引出一幅人物画。</p><p class="ql-block">照片摄干1936年,毛泽东与他青年时期的老师徐特立在保安(历史图片)</p> <p class="ql-block">在我阅读的记忆里,徐特立是湖南教育界的名师。1913—1919年,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讲授教育学、教学法、修身等课程。据刘继兴撰文称:徐特立培养了毛泽东、蔡和森、李维汉、田汉、许光达等学生。</p><p class="ql-block">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中,他却选择加入了共产党。继而投入南昌起义……后又参加著世闻名的长征,成为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徐特立比毛泽东大16岁)。</p><p class="ql-block"> . 近日读《毛泽东~真情实录》时,发现毛泽东十分欣赏徐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式。”</p><p class="ql-block">特予摘录,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毛泽东很推崇这种读书方法。毛泽东在读书时,养成了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式,很注意把读书、思考和批注结合起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杠等多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下许多批语。有时,毛泽东还把书中精彩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者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从这此些书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真正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以下引述诸多书例为证……从略)。</p><p class="ql-block"> 好书要反复读……还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译东就改写了明代学者胡居仁的一副对联以作自勉:</p><p class="ql-block"> 贵有恒 何必三更起五更眠</p><p class="ql-block"> 最无益 只怕一日曝十日寒</p><p class="ql-block"> 写到此,想想自己的读书,真的惭愧!</p><p class="ql-block"> 忽又想起潘天寿先生曾教诲学生: 利用时间要三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一分其他。</p><p class="ql-block"> 再次一想,更是惭愧不已!</p> <p class="ql-block">由于徐特立和毛泽东建立在革命生涯上的情谊真切感人,其合影也非常入画,著名军旅画家苗再新见照生情,在认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激发了创作灵感,画了这幅题为《师生》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国画)。</p><p class="ql-block"> 这幅以窑洞为典型环境(包括细节~小桌上的一叠翻动过的书籍),在这一特定环境下,画面中的徐特立坐在侧向毛泽东的木椅上,双手互兜于棉袖,神情自然而端庄,眉宇下双眼深邃,仿佛洞察了艰苦环境下胜利的未来。而毛泽东身躯倾向老师,双手自然下垂,用谦逊的身态和欣喜的表情看着前方,透出了为老师而骄傲的情态!</p><p class="ql-block">这一瞬间,内涵之丰富溢于画外,余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对于业余美术爱好者来说, 这幅画启示我们: 当一张令人感动的场景照片激发了创作欲望并想摆脱 “照搬、移植”时,就必须在参看相片的同时,尽量发挥想像空间,努力构思出内涵更丰富、更具艺术性的人物画。</p><p class="ql-block"> 当然,业余画人物画可以画不好画不美,但加点想像力,加点构思构图,总是有好处的。</p> <p class="ql-block">以上主要内容摘自《毛泽东~真情实录》,谢谢该书主编于俊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发扬长征精神,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 谢谢阅读,欢迎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