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记忆里的年味(三)

空谷幽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春伊始、四季轮回,岁月匆匆、年复一年,不经意间年又悄然而至。中国年红火又热闹,充满人情味。年三十一过,人们就开始相互拜年了,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小时候人们都是在大年初一早上登门拜年的,初一早上我父母会让孩子们早早起床,赶紧吃饭,一会拜年的人就来了,他们也得出去拜年。相处比较好的邻居、朋友都要去各自家里坐一坐,唠几句家常,拜个年,从初一到初五,家里人来人往,拜年的人络绎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单位的领导们也会在过年时去下属家里走访,拜年时访贫问苦,以示领导们的关怀。我父亲是野战医院的元老,身体也不好,院长带领的走访队伍经常会来我家。有一年初一临近中午,父母亲都去左邻右舍家拜年了,我和妹妹在院里踢毽子,妹妹眼尖,看到一群军人朝我家走来,十几岁的我还不知如何应对,急忙和妹妹商量对策,我俩把门一锁跑到后院躲起来,待他们走了才敢出来,现在想起来就好笑。那时候领导们的工作作风还是很亲民的,至少能深入群众生活,办点实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电话还没普及、没有手机短信、微信的年代,人们拜年的方式主要就是登门拜访,而既便有了电话,母亲和一些老人们仍然喜欢去双方家里坐一坐,唠唠家常,记得有几次过年我从沈阳去看她,经常有老人们来家里,而母亲也不时去串门,有时要走好几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老朋友,这种拜年方式无疑更有人情味。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形式,这几十年来,自从安装了电话、有了手机,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等,使传统意义上的拜年更加灵活便捷。</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从成家有了孩子,很多过年的习俗也就慢慢熟悉了。在婆家过年,三十晩上过了十二点,放过鞭炮吃饺子,我们和孩子们一齐给婆婆拜年,婆婆事先准备了压岁钱给她的孙子孙女们,从八十年代的十元钱,逐渐增加到一百元,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也在逐年提高。亲人们都会给孩子们压岁钱,过大年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们。想起我小时候还从来没收过压岁钱,原来是母亲把这些年俗给省略了,周围邻居家的孩子们好像也没听说有,那年月大家都是罗锅上山—前(钱)紧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从女儿参加工作后,过年总要给奶奶包个红包。女儿结婚后,年三十女儿、女婿来给我们拜年,女婿家风教养都很好,一定要跪在地上行大礼,然后给我们一个大红包,我们老俩口也要回一个大红包,小辈敬老、老辈也要爱小,家庭和睦、幸福才能长久。中国的年文化传承久远,有着数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在国人心中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游子们不远千里万里也要回家过年,为的就是年三十的一顿团圆饭,因为亲情才是年味永恒的主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