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钱钟书故居,又称“钱锺书故居”,在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新街巷30号-1、32号,是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钱锺书在青少年时期居住的地方,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p> <p class="ql-block">钱钟书故居总占地面积1391.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16.4平方米,属江南庭院式民居,共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故居南部建筑,即新街巷30号-1,又称为钱绳武堂,由钱锺书的祖父钱福烔筹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故居北部建筑,即新街巷32号,由钱锺书的叔父钱孙卿(钱基厚)建于民国十三年(1923年)。故居南部建筑于2002年对外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二年(1923年),钱锺书的祖父钱福烔在无锡七尺巷(今称新街巷)建成钱绳武堂。</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年),钱锺书的叔父钱孙卿在钱绳武堂后又扩建了一处民宅,民宅建成后,14岁的钱锺书搬入此宅中居住;后来,钱锺书赴苏州就读美国教会中学,只有每年暑假回到无锡七尺巷的家中。</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1926年),钱孙卿先生因子女较多,在征得其父同意后,于后园西北角添建楼房三楹;之后又接建楼房一楹,因园内有一树盛开的梅花,故名“梅花书屋”。</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钱锺书的祖父钱福烔百年冥诞,钱锺书、杨绛带着女儿钱媛回到了老宅省亲,杨绛后来在回忆类散文集《我们仨》中记录了此事。</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福烔修建的钱绳武堂与钱孙卿在绳武堂后方修建的民宅分设两个门牌号,分别为30号-1、32号。</p> <p class="ql-block">1984年,钱锺书的堂侄女钱静汝从河南调回无锡工作,住进无锡钱钟书旧居中。</p><p class="ql-block">1996年,钱钟书旧居旁的无锡市中医院启动扩建工程,计划拆除钱钟书旧居,并起诉钱钟书旧居的产权人钱静汝等11人不服从政府安排,引发激烈讨论,最终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保护旧居,另外选址扩建医院,但仍然对旧居进行了一些破坏。</p><p class="ql-block">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去世,其旧居改称“钱钟书故居”。</p> <p class="ql-block">钱钟书故居30号-1部分,即钱绳武堂,是一组近代江南民宅,主体建筑为平房两进,每进面阔七间,东有备弄,中有天井。</p> <p class="ql-block">整体建筑典雅别致、结构紧凑。钱钟书故居古朴素静,没有画栋雕梁,也无名园奇卉,简朴中蕴含着江南书香门第的文化气息。</p>